导读:本文包含了大理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理岩,点荷载试验,修正指数,单轴抗压强度
大理岩论文文献综述
李鸿鹏,吴义阳,葛成,代领,姚华彦[1](2019)在《大理岩点荷载强度与抗压和抗拉强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点荷载试验是一种快速测定岩石强度的方法。以广东阳江地区大理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单轴抗压、点荷载以及巴西劈裂等试验研究。采用不同的加载方式(轴向试验和径向试验)进行点荷载试验,讨论规范中建议的修正指数对点荷载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规范建议的修正指数为0. 4~0. 45修正得到的点荷载试验标准值Is(50)与直接由径向加载试验得到Is(50)差别不大,但采用修正指数为0. 5时修正更精确。结合室内的几种强度试验的分析,获得了大理岩单轴抗压强度和单轴抗拉强度与点荷载试验标准值Is(50)之间的经验转换关系式。(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32期)
杜帅,王炀[2](2019)在《基于声发射幅频分布的大理岩岩爆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岩爆前后声发射信号在幅值、主频方面的分布规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探究大理岩在岩爆破坏阶段产生的声发射信号本质特征以及大理岩岩爆破坏产生的内在规律,采用叁向加载和单面卸载的方式模拟岩石的应力状态变化过程,将大理岩制成标准的试件并开展了2例岩爆模拟试验,采集了试验过程中的叁向应力时程曲线和声发射信号,通过分析叁向应力时程曲线将岩爆试验过程划分为加载初期、加卸载阶段和岩爆阶段3大阶段,并对比分析了不同试验阶段内的声发射信号在幅值和主频方面的分布规律,同时提出了声发射信号在幅值-主频平面内分布密度的概念,分析了岩爆前后声发射信号在幅值-主频平面内的分布规律,得到了不同试验阶段声发射信号在幅值-主频平面内的密度最大位置,研究了大理岩发生岩爆的内部破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大理岩发生破坏的声发射本征固有频率在以90 kHz和270 kHz为中心的2个频率带中,不随加载应力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不同阶段的幅值-频率分布规律有明显区别,岩爆阶段的声发射事件密度最大处对应的主频不小于加载阶段,岩爆阶段出现声发射最高幅值,岩爆阶段的声发射平均主频在200 k Hz以上,岩爆阶段的声发射最高幅值和平均主频均大于加载阶段,表明了岩爆阶段岩石发生了更加剧烈的破坏。(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曹龙辉,张盛,焦振国[3](2019)在《含预制裂缝大理岩试样单轴压缩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RMT-150B岩石力学伺服试验机对含预制裂缝的大理岩试样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分析了预制裂缝参数(裂缝倾角α=15°、30°、45°、60°、75°和裂缝位置l=25mm、 37.5mm、 50mm)对大理岩强度和破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应力-应变曲线随着预制裂缝倾角的增加,逐渐接近完整试样,受裂缝位置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试样的峰值强度随预制裂缝倾角的增大,先小幅度增加,后发生减小,再剧烈增加,预制裂缝倾角很大程度地影响试样的破坏形式,并造成试样的强度差异;预制裂缝的扩展方向为偏离预制裂缝断面法线方向20°~90°范围;相比预制裂缝的位置因素,预制裂缝的倾角因素对岩石特性的影响更加显着。(本文来源于《实验力学》期刊2019年05期)
张琰,李江腾[4](2019)在《单调及循环加载下大理岩断裂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大理岩的室内基本力学试验,使用PFC~(3D)获取一组真实反映大理岩特性的细观参数。在此基础上对大理岩人字形切槽圆盘(CCNBD)模型分别进行单调和循环加载,研究不同荷载作用下大理岩的应力分布及断裂韧度、裂纹扩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逐级和等幅2种循环荷载作用下,大理岩的Ⅰ型断裂韧度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峰后会产生明显的应变软化阶段,发生亚临界裂纹扩展;循环荷载作用下试样的裂纹扩展存在明显初期、稳定、加速3个阶段,微裂纹在加载初期增加明显,裂纹扩展速率稳定,在稳定阶段裂纹扩展速率逐渐降低,最后加速阶段裂纹扩展速率逐渐增大,裂纹数目快速增加直至破坏;拉力链分布相对于单调加载更集中在韧带两端和圆盘两边。(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2期)
陈洪辉[5](2019)在《川西黄店子山大理岩矿床地质特征及开发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黄店子山大理岩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锅巴岩组第二段地层中,矿体由白、乳白色厚层状大理岩组成,矿体顶底板围岩分别为薄~中层间附着绢云母片岩条带细晶大理岩。矿石可开发建筑、艺术、生活等用品;碎块大理岩可加工工业碳酸钙普粉等。(本文来源于《国土资源导刊》期刊2019年03期)
王红英,张强[6](2019)在《围压对锦屏深埋大理岩力学特性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力学特性是正确评价工程岩体稳定性的基础.通过叁轴压缩试验,研究了围压对锦屏深埋大理岩弹性模量、泊松比、临界破裂条件和剪胀角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弹塑脆性力学模型.结果表明:(1)大理岩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均随围压呈指数增大规律,而剪胀角随围压增大呈指数减小规律;(2)岩石强度达到弹性极限后表现出近似理想塑性承载特性,当其塑性剪应变达到临界条件时产生脆性破坏,且临界塑性剪应变亦随围岩呈指数增大;(3)基于Mohr-Coulomb(M-C)强度准则的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随围压增大而增大,当围压为73.95MPa时两者理论上相等,符合锦屏深埋大理岩脆-延转换特性.基于大理岩弹性和强度参数演变规律的全应力-应变曲线与叁轴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为类似工程岩体稳定性分析和支护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蔚立元,朱子涵,孟庆彬,靖洪文,苏海健[7](2019)在《循环加卸载损伤大理岩的动力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MTS 815电液伺服岩石实验系统进行上限应力为80%、85%、90%、95%单轴抗压强度的大理岩单轴压缩循环加卸载实验,每种上限应力条件分别设置20、40、60、80次循环。再利用分离式Hopkinson压杆对损伤岩样进行动力学实验。分析了循环加卸载上限应力及循环次数对大理岩塑性应变的影响,揭示了大理岩动态力学参数和破碎吸收能随损伤变量的演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塑性应变与循环次数呈正相关,且上限应力越大,塑性应变趋于稳定所需的循环次数也会增大;动态单轴抗压强度、动态弹性模量随损伤变量增加呈指数衰减;破碎吸能占比以损伤变量D=0.343为临界点分为两个阶段,D<0.343时,破碎吸能占比稳定在10%左右,数值约为13 J,当D>0.343时破碎吸能占比随损伤变量增加不断增大。研究结果可为岩体工程的设计、施工及支护参数的选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爆炸与冲击》期刊2019年08期)
付安琪,蔚立元,苏海健,靖洪文,范鹏贤[8](2019)在《循环冲击损伤后大理岩静态断裂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循环冲击损伤后大理岩的静态断裂力学特性,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系统先对中心直切槽半圆盘(notchedsemi-circularbend,NSCB)试样开展固定气压下的循环冲击损伤试验,以制备不同初始损伤程度的一批试样,然后对其进行静态叁点弯曲断裂试验。结果表明,在动态损伤试验中,随循环冲击次数增加,试样内部亚临界裂纹不断萌生并低速扩展,等能量冲击下其动态峰值应力和弹性模量均有所降低。在叁点弯曲断裂试验中,静态断裂力学性能随试样累积损伤的增加而不断劣化:断裂韧度的最大降幅为52.37%,破坏位移最大增长140.49%;断裂韧度与动态累积损伤变量呈线性负相关关系,数据拟合的可决系数R~2达0.98;声发射事件时间分布趋于均匀,总累计事件数大幅增加。试样破坏时从预制裂缝尖端处起裂,然后扩展至加载点,随冲击损伤的加剧,扩展路径趋于曲折,局部应变集中带能很好地预示其最终破坏形态。(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侯志强,王宇,刘冬桥,李长洪[9](2019)在《层状大理岩破裂过程力学特性与能量演化各向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互层状大理岩压缩过程中能量演化和破裂形态的各向异性,采用GCTS 2000岩石力学试验机,应用全应力应变分析、能量分析和CT扫描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互层角度的大理岩试样开展了相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岩石的物理力学性状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抗压强度随互层倾角变化呈U型分布,弹性模量随倾角增大逐渐减小;能量演化揭示出明显的储能与释能各向异性特征,30°倾角试样破坏所需能量最小,90°倾角试样破坏所需能量最大;提出了基于能量原理的特征起裂和扩展应力的确定方法,并证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岩样的宏观破裂形态表现为互层间的劈裂张拉破坏、弱面的剪切滑移破坏和贯穿基质与软夹层的张剪破坏,相应的细观CT图像表现为多条平直裂缝、单一贯穿裂缝和多条弯折裂缝。试验结果充分揭示了层状岩石破裂特征与储能释能特性的相关性,岩石的能量演化机制与其宏细观破裂形态受控于岩石的内部互层状结构,研究结果可为岩爆灾害的防控和深部资源安全开采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友,刘成东,万建军,赵严,张辉[10](2019)在《浙西衢州市仙洞大理岩矿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环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衢州市衢江区地处赣杭构造带上,接近于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的构造结合部位,区内石炭系中统黄龙组及附近地层中分布大量大理岩,并形成矿床。研究区仙洞大理岩矿床灰岩、大理岩化灰岩和大理岩叁类矿石中,依大理岩化程度,方解石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典型方解石式解理面,表面平滑程度也依次增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类矿石稀土元素ΣREE为5. 9×10-6~2 027. 28×10-6(均值为266. 52×10-6,n=37),LREE/HREE为1. 35~36. 16(均值为9. 8,n=37),(La/Yb)N为0. 64~33. 59(均值为4. 2,n=37),轻重稀土分异较为明显,δEu为0. 46~33. 77(均值为9. 38,n=37),呈现正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平缓右倾型。综合数据讨论认为,研究区大理岩原岩为典型的沉积型碳酸盐岩,非岩浆成因的碳酸岩,成岩于氧化还原交替的浅海沉积环境,部分样品数据暗示可能有来自海底喷气热液影响,而大理岩化作用会对岩石内活动元素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大理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对岩爆前后声发射信号在幅值、主频方面的分布规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探究大理岩在岩爆破坏阶段产生的声发射信号本质特征以及大理岩岩爆破坏产生的内在规律,采用叁向加载和单面卸载的方式模拟岩石的应力状态变化过程,将大理岩制成标准的试件并开展了2例岩爆模拟试验,采集了试验过程中的叁向应力时程曲线和声发射信号,通过分析叁向应力时程曲线将岩爆试验过程划分为加载初期、加卸载阶段和岩爆阶段3大阶段,并对比分析了不同试验阶段内的声发射信号在幅值和主频方面的分布规律,同时提出了声发射信号在幅值-主频平面内分布密度的概念,分析了岩爆前后声发射信号在幅值-主频平面内的分布规律,得到了不同试验阶段声发射信号在幅值-主频平面内的密度最大位置,研究了大理岩发生岩爆的内部破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大理岩发生破坏的声发射本征固有频率在以90 kHz和270 kHz为中心的2个频率带中,不随加载应力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不同阶段的幅值-频率分布规律有明显区别,岩爆阶段的声发射事件密度最大处对应的主频不小于加载阶段,岩爆阶段出现声发射最高幅值,岩爆阶段的声发射平均主频在200 k Hz以上,岩爆阶段的声发射最高幅值和平均主频均大于加载阶段,表明了岩爆阶段岩石发生了更加剧烈的破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理岩论文参考文献
[1].李鸿鹏,吴义阳,葛成,代领,姚华彦.大理岩点荷载强度与抗压和抗拉强度的关系[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2].杜帅,王炀.基于声发射幅频分布的大理岩岩爆试验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9
[3].曹龙辉,张盛,焦振国.含预制裂缝大理岩试样单轴压缩实验研究[J].实验力学.2019
[4].张琰,李江腾.单调及循环加载下大理岩断裂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5].陈洪辉.川西黄店子山大理岩矿床地质特征及开发前景[J].国土资源导刊.2019
[6].王红英,张强.围压对锦屏深埋大理岩力学特性影响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9
[7].蔚立元,朱子涵,孟庆彬,靖洪文,苏海健.循环加卸载损伤大理岩的动力学特性[J].爆炸与冲击.2019
[8].付安琪,蔚立元,苏海健,靖洪文,范鹏贤.循环冲击损伤后大理岩静态断裂力学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9].侯志强,王宇,刘冬桥,李长洪.层状大理岩破裂过程力学特性与能量演化各向异性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9
[10].刘友,刘成东,万建军,赵严,张辉.浙西衢州市仙洞大理岩矿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环境分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