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旋翼下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直升机,旋翼,气流,无人机,流体力学,系统,干扰。
旋翼下洗论文文献综述
张豪,祁力钧,吴亚垒,程浈浈,刘婠婠[1](2019)在《无人机果树施药旋翼下洗气流场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保无人机悬停果树施药时的旋翼下洗气流场分布对雾滴空间运动和在冠层内部的附着、穿透有重要影响。该文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CFD)方法,结合RNGκ–ε湍流模型、多孔介质模型和滑移网格技术,通过构建虚拟果园,对六旋翼植保无人机悬停果树施药时的下洗气流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在无人机不同悬停高度、不同果树生长阶段和不同自然风速下的气流场分布特征,并进行标记点下洗气流速度测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自然风速大于3 m/s时,旋翼下洗气流速度已淹没于环境自然风速中,不再满足植保无人机悬停施药作业条件;2)自然风破坏了旋翼下洗气流的中心对称状态,向下风方向出现后扬,且随着自然风速和悬停高度的增大,后扬距离随之增大;3)与无自然风状态比较,果树生长时期对其喷头处速度分布影响不显着,主要受自然风影响,且竖直向下的z向气流占主体地位,对雾滴的对靶运输起主导作用,应将喷头安装于可使雾滴获得较大z向速度的旋翼正下方0.2 m处附近;4)无人机悬停位置沿逆风方向调整后,冠层内部上、中、下层气流平均速度较调整前分别由1.36、0.80、0.81 m/s增大至3.04、2.37、1.63 m/s;上、下层速度分布变异系数分别由74.26%、35.80%降至45.39%和22.70%,中层略有增大,总体利于实现对靶喷雾。试验结果表明,标记点下洗气流速度测量值和模拟值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该文可为动态环境条件下植保无人机悬停果树施药的对靶喷雾自适应控制技术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8期)
杨知伦,葛鲁振,祁力钧,程一帆,吴亚垒[2](2018)在《植保无人机旋翼下洗气流对喷幅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XV-2植保无人机,利用流体仿真,探究了该无人机旋翼下洗气流的速度分布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下洗气流影响下的雾滴运动方式,并进行实地测试。仿真分析说明:旋翼下洗气流从中心向外的流速差使流场从上向下有向外的铺展效应,使得喷幅增大,且喷幅与飞行高度成正比;旋翼外沿的卷扬气流使得喷幅范围内的雾滴沉积数出现2个峰值。试验结果表明:当飞行高度为6 m时,有效喷幅为10 m;飞行高度8 m时,有效喷幅为12 m。2种飞行高度下的雾滴分布均匀性基本一致。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可为无人机喷雾系统设计和航空植保作业参数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吕少杰,魏靖彪,曹义华[3](2015)在《基于自由尾迹/面元法的旋翼下洗干扰计算和直升机配平》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自由尾迹/面元法的耦合方法,建立了一种旋翼气动干扰模型和直升机配平计算模型.采用自由尾迹方法和升力面理论计算旋翼尾流带来的气动干扰,使用叁维面元模型代替机身,采用涡镜像法模拟机身对尾迹的诱导和堵塞.以UH-60A直升机为算例,基于耦合方法,分别计算了旋翼尾迹形状以及尾迹对机身、平尾和尾桨的下洗速度,并与风洞试验结果对比.最后将自由尾迹/面元耦合法与直升机飞行力学模型嵌套,完成了配平计算,并与试飞结果和涡粒子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的一致性证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任利锋,张靖周,单勇,王旭,王杏涛[4](2014)在《旋翼下洗和排气方向对直升机红外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旋翼下洗作用下的热喷流流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旋翼下洗速度和排气喷口方向等因素对直升机红外辐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喷流在不同的排气方向下受到旋翼下洗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当喷口向上排气时,热喷流在旋翼下洗作用下的偏转能够形成对后机身表面的撞击,致使后机身温度升高;喷口向上排气旋翼下洗速度为10m/s时的固体红外辐射强于无旋翼下洗情形,对于喷口斜向上45°排气和侧向排气,随着旋翼下洗速度的增加,红外辐射强度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喷口排气方向对直升机红外辐射强度空间分布的影响十分显着,喷口斜向上排气时在顶向和侧向的红外辐射强度基本相当,而喷口向上或侧向排气,在某些探测方位存在局部很高的红外辐射强度.(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任利锋,张靖周,单勇[5](2014)在《直升机旋翼下洗气流对排气喷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旋翼下洗气流作用下的排气喷流流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旋翼下洗气流速度和排气喷口方向对排气喷流流动以及排气系统引射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排气喷流受到旋翼下洗气流的作用而发生明显的向后机身下方以及旋翼转动方向的偏转,其偏转程度随旋翼下洗气流速度的增大而加剧;当排气喷口向上排气时,排气喷流在旋翼下洗气流作用下的偏转能够形成对后机身表面的撞击,排气系统的引射能力有微弱的降低,引射系数减小约0.01;而当排气喷口斜向上或侧向时,排气喷流对后机身未形成撞击,引射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引射系数最大增大0.12.(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任利锋[6](2012)在《直升机旋翼下洗流场建模与整机红外辐射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直升机发动机排气系统的高温外露壁面和高温燃气尾焰是红外制导武器的主要探测和攻击目标,利用波瓣喷管混合器来加强燃气流与次流的掺混是降低排气温度和壁面温度的主要方法之一,同时旋翼下洗气流、排气喷口方向、直升机的工作环境和状态对直升机红外辐射特性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旋翼下洗速度、排气喷口方向、直升机的工作环境和状态影响下的排气系统的气动特性和直升机红外辐射特性进行研究与分析。在不同的旋翼下洗速度下,对旋翼下洗气流作用下的排气喷流流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旋翼下洗气流和排气喷口方向等因素对排气系统气动特性和直升机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旋翼下洗气流对排气系统引射能力的影响较为复杂,排气系统的引射能力取决于旋翼下洗气流在排气系统引射入口处形成附加的进气动量和排气出口产生的背压这两种机制共同作用。在旋翼下洗气流的作用下,热喷流受到旋翼下洗气流的压迫而发生明显的向后机身下方的扭曲偏转;且由于旋翼逆时针转动的切向流诱导,左右两股排气喷流的流动呈现出不对称性。当喷口向上排气时,排气喷流汇聚在后机身上方,在旋翼下洗流作用下的偏转形成对后机身表面的撞击,导致机身表面局部温度升高,红外辐射强度增大。当排气沿侧向或倾斜方向排出时,随着下洗速度的增加,红外辐射强度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喷口排气方向对直升机红外辐射强度空间分布的影响十分显着,喷口倾斜向上排气时从顶向和侧向探测的红外辐射强度基本相当,喷口斜向上排气方式更适应于全方位红外隐身的需求。对侧向排气的直升机红外辐射特性和导弹作用距离受不同工作环境和状态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改变发动机功率和飞行马赫数对35m波段红外辐射影响较大,但对814m波段红外辐射影响较小;改变悬停高度对两个波段红外辐射的影响都非常显着,随着悬停高度增加,红外辐射强度大幅降低;在水平探测面上,发动机功率和飞行马赫数的改变对两个波段的红外导弹作用距离影响显着,但在铅垂探测面上,发动机功率和飞行马赫数的改变只对35m波段的红外导弹作用距离有影响;悬停高度的改变对两个波段的红外导弹作用距离影响显着,随着悬停高度的增加,导弹作用距离大幅减小。(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2-12-01)
袁建新,余建祖,王先炜,谢永奇[7](2009)在《基于旋翼下洗流场的直升机动力舱通风冷却系统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直升机悬停状态下下洗流场影响区域、动力舱以及发动机排气引射器进行了联合建模,采用结构化网格对计算域进行离散,采用有限体积法求解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通过数值仿真考察不同湍流模型、发动机散热、以及动力舱进口尺寸对排气引射器引射系数以及动力舱通风冷却系统内部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射系数对湍流模型依赖性较小;发动机散热将导致引射气流量、引射系数减小,而且随着冷却气流进口面积的增大,这种影响将增大;增大冷却气流进口尺寸,冷却气流量增大,引射系数增大,但进口尺寸增大到一定值后,其效果已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直升机技术》期刊2009年01期)
唐正府,张靖周[8](2007)在《利用喷管引射和旋翼下洗的红外抑制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波瓣引射器一次引射掺混后,提出利用旋翼下洗气流对弯曲混合管排气进行二次强迫混合的红外抑制器结构,并对该红外抑制器进行了有关流动混合特性的实验和数值研究,获得了主流和引射气流、下洗气流相互混合过程中,混合管内部及抑制器出口处的温度场和压力场等相关信息,以及表征引射-混合系统总体性能的引射系数等参数。结果表明:引入下洗气流可以改善出口分布的不均匀性,经过波瓣喷管引射器泵吸周围空气掺混冷却和利用旋翼下洗气流进行二次冷却,可以有效使排气温度降低50%。(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魏靖彪,郑华利[9](2006)在《旋翼下洗流干扰条件下导弹初始弹道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动量理论和涡流理论,推导了桨叶环量方程,用广义尾流模型计算了旋翼下洗流场。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有旋翼尾流干扰和无旋翼尾流干扰两种条件下的导弹初始弹道,计算结果表明旋翼尾流对导弹的初始弹道有明显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赵景根,徐国华,招启军[10](2006)在《基于自由尾迹分析的直升机旋翼下洗流场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一个包含机身影响的旋翼自由尾迹分析模型,以用于实际直升机旋翼和机身组合时的旋翼诱导速度场计算,为火箭导弹发射提供一个旋翼下洗流场计算方法。在该模型中,使用一个卷起桨尖涡模拟尾迹的影响,采用二阶升力线理论代替桨叶的作用,并采用一个源面元模型计入机身对旋翼尾迹的诱导和堵塞等影响;分别以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和马里兰大学所采用的旋翼/机身组合模型为算例,对多种状态进行计算;将计算的旋翼流场定常和非定常速度与可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表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旋翼下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XV-2植保无人机,利用流体仿真,探究了该无人机旋翼下洗气流的速度分布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下洗气流影响下的雾滴运动方式,并进行实地测试。仿真分析说明:旋翼下洗气流从中心向外的流速差使流场从上向下有向外的铺展效应,使得喷幅增大,且喷幅与飞行高度成正比;旋翼外沿的卷扬气流使得喷幅范围内的雾滴沉积数出现2个峰值。试验结果表明:当飞行高度为6 m时,有效喷幅为10 m;飞行高度8 m时,有效喷幅为12 m。2种飞行高度下的雾滴分布均匀性基本一致。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可为无人机喷雾系统设计和航空植保作业参数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旋翼下洗论文参考文献
[1].张豪,祁力钧,吴亚垒,程浈浈,刘婠婠.无人机果树施药旋翼下洗气流场分布特征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9
[2].杨知伦,葛鲁振,祁力钧,程一帆,吴亚垒.植保无人机旋翼下洗气流对喷幅的影响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8
[3].吕少杰,魏靖彪,曹义华.基于自由尾迹/面元法的旋翼下洗干扰计算和直升机配平[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5
[4].任利锋,张靖周,单勇,王旭,王杏涛.旋翼下洗和排气方向对直升机红外特征的影响[J].航空动力学报.2014
[5].任利锋,张靖周,单勇.直升机旋翼下洗气流对排气喷流的影响[J].航空动力学报.2014
[6].任利锋.直升机旋翼下洗流场建模与整机红外辐射特性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
[7].袁建新,余建祖,王先炜,谢永奇.基于旋翼下洗流场的直升机动力舱通风冷却系统仿真[J].直升机技术.2009
[8].唐正府,张靖周.利用喷管引射和旋翼下洗的红外抑制器特性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
[9].魏靖彪,郑华利.旋翼下洗流干扰条件下导弹初始弹道分析[J].兵工学报.2006
[10].赵景根,徐国华,招启军.基于自由尾迹分析的直升机旋翼下洗流场计算方法[J].兵工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