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艺论文-冷小严

大众文艺论文-冷小严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众文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群众文艺,文艺精品,市场,大众

大众文艺论文文献综述

冷小严[1](2019)在《群众文艺精品与市场大众的融合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群众文艺涌现出了众多富有浓郁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群众文艺精品也逐渐有了市场化、大众化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探讨群众文艺精品与市场大众的融合,以期对群众文艺事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9年09期)

李婕婷[2](2019)在《分众化时代大众文艺评论的共识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尊重多元价值取向,推崇多样审美趣味的分众化时代,大众文艺评论面临着不同价值立场的对立冲突,在某些时候难以达成评论共识的问题,给文艺评论引领作用的发挥带来了不利影响。如果大众文艺评论能够从大众生活现实出发,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艺的审美价值、人民性价值为共通标准构建评论共识,将更好地发挥文艺评论引领大众、凝聚共识的"聚众"作用,有助于促进大众文艺的健康繁荣发展。(本文来源于《艺术评鉴》期刊2019年16期)

高鹏程,高竞男[3](2019)在《从“猛烈批判”到“点到为止”——《大众文艺丛刊》对易君左、张道藩文艺思想批判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大众文艺丛刊》(文中简称《丛刊》)1948年创刊于香港,由中共文委直接领导。《丛刊》对当时文坛文艺思想、作家的批判,不仅引起巨大的轰动,甚至对作家的创作、命运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成为20世纪40年代末期影响巨大的刊物,因此对刊物的文艺批判进行更细微、深入的论析,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9年08期)

严庆,姜术容[4](2019)在《大众传播视角下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文艺路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在基层、面向大众,是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努力方向,大众传播以其服务面向宽广、媒介方式灵活、内容呈现多样的特点,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和平台支持。跨文化沟通、理解、欣赏是滋养民族团结进步良好心态的基础,蕴含民族因素的文艺形式在增进民族文化交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和较大潜力。依托大众传播载体,拓展民族文化交流的文艺路径是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可资选择。(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9年08期)

黄罡[5](2019)在《一个新的起点:论延安文艺路线对大众话语政治的确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代下如何用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已成为中国声音走向世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从历史维度来看,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话语围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表述。其表述规范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表达底层大众的呼声。中国话语表述的历史起点可追溯到延安文艺座谈会。延安文艺路线不仅通过文艺界的整风对知识分子进行大众化的引导和革命性的规范,而且通过革命文艺阵线及阵营的布置,在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割据中,形成了无产阶级的文化自觉与共产党在政治上的领导权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从此,中国革命开启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大众话语政治。(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期刊2019年12期)

徐涟[6](2019)在《服务艺术创作,提升大众审美——王朝闻文艺理论的现实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王朝闻先生始终关注文艺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他以艺术家的眼光、热情与执着,发现与感受美,以理论家的客观、理性看待审美,并乐于将自己体验到的艺术之妙与人分享;他的文章总是娓娓道来,语言生动活泼,没有虚张声势的理论帽子,也没有艰深难懂的概念名词,既从艺术创作者入手,也从艺术欣赏者出发,提出切实中肯的意义与建议。特别是他的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总是结合当时具体的艺术作品或文艺现象而展开,给人以启发。他俯下身子,为艺术创作服务,为艺术家服务,甘于做艺术理论的普及者,提升大众审美品位与审美能力,这也是今天重温王朝闻先生学术成就与治学精神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美术观察》期刊2019年06期)

王媛媛[7](2019)在《大众文化环境下的群众文艺创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确立都为大众文化创造出更加优越的产生与发展环境,具有大众化、亲民性主要特征的大众文化实现了我国文化意识形态从单一化到多样化的根本性转变,本文通过论述了大众文化环境下的群众文艺创作的重要性,在总结当前大众文化环境下群众文艺创作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为提高我国群众文艺创作速度与创作水平而提出具有较强可实施性的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9年06期)

朱芳[8](2019)在《从苏区到延安:简论沙可夫大众文艺思想及其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沙可夫,从苏区到延安,长期领导党的文化教育工作,为我党培养出大量优秀的文艺干部,是我党优秀的革命艺术教育家。先后创作和改编出大量革命话剧、戏剧、活报剧,是我国革命戏剧的拓荒者。翻译莎士比亚、普式庚(普希金)、杜勃洛柳蒲夫、高尔基等外国名人着作,亦是国外理论翻译的先行者之一。其文艺创作利用大众熟悉的艺术形式,巧妙融入了革命的内容,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与动员的实际效果。然而,迄今为止对沙可夫研究还比较薄弱,已有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其创作历程介绍及部分戏剧作品的探析,鲜少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系统梳理从苏区到延安这一时期沙可夫的大众文艺思想与实践。本文通过探索沙可夫大众文艺思想的真实内涵,剖析出其独特的大众文艺创作实践,系统总结沙可夫的文艺贡献,以小见大透视中国共产党大众文艺的复杂历史进程。全文共绪论和正文五个部分。绪论对论题的起源、研究现状、相关概念进行概述说明。第一章历史与现实:沙可夫大众文艺思想考源。沙可夫大众文艺思想来源于“五四”文学革命的冲击、青年时期留法留苏的红色体验以及革命根据地宣传与动员的革命实践。从苏区到延安,他始终把文艺作为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积极践行文艺服从于政治,服务于工农兵。第二章革命与大众:沙可夫大众文艺思想内涵。本章从大众文艺对象、大众文艺本质、大众文艺主体等方面对沙可夫大众文艺思想的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出沙可夫作为一个职业革命家从事大众文艺创作,其实质是服务于工农兵、服务于阶级革命。第叁章文艺与乡村:沙可夫大众文艺的实践。一方面作为革命大众文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沙可夫在乡村探索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革命教育体系,领导组建了大批革命文艺团体,规范和扶植了报刊的编辑和发行体系,为提高乡村革命大众的知识分化水平,建设革命大众文艺做出了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作为文艺创作者的沙可夫从苏区到延安创作出大量的戏剧、歌曲、撰写了大批政论、文艺批评等,从个人创作上具体实践了其大众文艺的构想,促进了革命大众文艺的发展。余论概述沙可夫大众文艺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反思了其大众文艺创作的矛盾与困境,以此为大众文艺探索新的研究空间。(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9-06-14)

余琦新[9](2019)在《延安文艺与大众的关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群体心理学(又称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向我们揭示出了人在社会活动中真实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艺术的社会功能与人在社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密切相关的,从群体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来考察艺术的社会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延安时期以宣传为目的的工具化艺术的真正内涵以及它的实用性。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选题的背景、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正文部分分为叁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群体心理学所揭示出来的大众心理的明显特征,重点在于对人们的屈从心理的产生和影响的论述。因为正是由于这种屈从心理,艺术家才能创作出迎合大众群体的艺术,而大众群体也会在艺术的暗示与引导下参与着各种社会活动。第二章对工具化的艺术进行界定。通过对各种艺术理论的梳理,我们可以将其分为“表现自我的艺术”与“迎合大众的艺术”。在此基础上,延安时期的艺术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旨在唤醒大众对革命的理解与支持的工具化的艺术。第叁章侧重于表现新形势下的话语体系对艺术和大众的期望。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延安的文艺政策对社会分工进行客观上的消除,这种消除有其实施的重要意义。二是从艺术的两大功能——即娱乐功能与教育功能上来表现话语体系对艺术与大众的规约。在结语部分我们希望艺术能够多样化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力。(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李婕婷[10](2019)在《大众文艺评论的“大众化”问题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与快速发展的各种大众文艺形态相比,大众文艺评论的发展相对滞后。如果能从评论标准、评论风格、评论传播路径等几方面努力促进大众文艺评论的大众化发展,使高质量、通俗化的大众文艺评论在人民群众中普及,将有助于提升大众文艺的创作质量,提高大众的文艺欣赏水平,增强大众的审美素养,促进大众文艺健康繁荣发展。(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07期)

大众文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尊重多元价值取向,推崇多样审美趣味的分众化时代,大众文艺评论面临着不同价值立场的对立冲突,在某些时候难以达成评论共识的问题,给文艺评论引领作用的发挥带来了不利影响。如果大众文艺评论能够从大众生活现实出发,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艺的审美价值、人民性价值为共通标准构建评论共识,将更好地发挥文艺评论引领大众、凝聚共识的"聚众"作用,有助于促进大众文艺的健康繁荣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众文艺论文参考文献

[1].冷小严.群众文艺精品与市场大众的融合初探[J].中国文艺家.2019

[2].李婕婷.分众化时代大众文艺评论的共识构建[J].艺术评鉴.2019

[3].高鹏程,高竞男.从“猛烈批判”到“点到为止”——《大众文艺丛刊》对易君左、张道藩文艺思想批判论析[J].文艺争鸣.2019

[4].严庆,姜术容.大众传播视角下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文艺路径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

[5].黄罡.一个新的起点:论延安文艺路线对大众话语政治的确立[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

[6].徐涟.服务艺术创作,提升大众审美——王朝闻文艺理论的现实意义[J].美术观察.2019

[7].王媛媛.大众文化环境下的群众文艺创作分析[J].中国文艺家.2019

[8].朱芳.从苏区到延安:简论沙可夫大众文艺思想及其实践[D].东华理工大学.2019

[9].余琦新.延安文艺与大众的关联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9

[10].李婕婷.大众文艺评论的“大众化”问题探讨[J].大众文艺.2019

标签:;  ;  ;  ;  

大众文艺论文-冷小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