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波1何妍梅2
(1巴中市中心医院中西医结合内科四川巴中636000)
(2巴中市中心医院感染科四川巴中636000)
【摘要】目的:对丹参川芎汤联合西药疗老年气阴两虚血瘀型冠心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气阴两虚血瘀型老年冠心病患者42例作为临床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对照组2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的是西药的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了丹参川芎汤治疗,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的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汤联合西药治疗老年气阴两虚血瘀型冠心病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领域继续推广应用。
【关键词】丹参川芎汤;西药;气阴两虚血瘀型冠心病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6-0135-02
在中医研究领域,冠心病属于“胸痹”的范畴,具体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1]。近年来针对本症,临床上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策略。因此在本次研究中,选取了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气阴两虚血瘀型老年冠心病患者42例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对老年气阴两虚血瘀型冠心病患中采用丹参川芎汤联合西药治疗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气阴两虚血瘀型老年冠心病患者42例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其中男24例,女18例;患者的年龄在62~75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85±6.05)岁;患者的病程在2~11年之间,平均为(5.55±1.25)
年;这些患者中合并有高血压者12例,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有10例,伴高血脂症者9例;心绞痛分级:轻度20例,中度18例,重度3例。将这42例患者随机的、平均的将这4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的是西药的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了丹参川芎汤治疗。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主要接受是一般的常规治疗(其中包含常规的西药治疗),具体包括卧床休息、吸氧,摄入西药如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了中药丹参川芎汤治疗,具体处方为:以丹参15g,川芎、黄芪、生地黄各12g,生晒参、当归、泽兰、麦冬、郁金各9g,檀香、水蛭、炙甘草各6g,文火水煎30min,过滤去药渣取150mL/次口服,2次/d,以14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1个月后实施随访,对治疗的效果进行评定和比较。
1.3疗效评定指标
参照《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2]以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的相关指标制定疗效评定标准,总有效率=(显著+有效)×100%。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导入到SPSS19.0软件包中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处理,主要采用的检验方法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5.24%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的80.95%,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下表。
3.讨论
中医认为,冠心病出现气阴两虚一般大都是因劳累过度、年高耗精等因素导致的,在实际的治疗中应以益气活血、祛瘀止痛为主。传统的西药治疗一般能达到,环节动脉粥样硬化、软化血管等作用,但是此类治疗一般在停药后很容易出现反弹,远期治疗效果欠佳[4]。而拟用的丹参川芎汤对此症进行治疗方中的丹参、川芎为君药,实现了更好的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的作用;黄芪、生晒参能够补元气,复心气;生地黄、麦冬、当归则能实现滋阴养血的目的;水蛭、泽兰起到的是活血通络的功效;方中的郁金、檀香为臣药主要实现的是活血的作用,配合炙甘草则进一步的补气,调和各位药物发挥更好的作用。在本次研究中,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了丹参川芎汤对老年气阴两虚血瘀型冠心病进行治疗,实现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5.24%要显著的高于常规西药治疗的80.95%,两组治疗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汤能够更好的治疗老年气阴两虚血瘀型冠心病,因此此治疗方案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参考文献】
[1]姚惠,郑培奋,陈建明,陈勇.丹参川芎汤辨证治疗老年气阴两虚血瘀型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2:1312-1314.
[2]杨建宇,朱庆文,王暴魁,李杨,苏玲,王成祥.中医药治疗心系疾病汇讲[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24:65-78.
[3]杨霞.补肾活血中药复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D].泸州医学院,2012.
[4]王秀琴.参麦注射液联合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04:51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