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外控装置的集成自换向往复缸体论文和设计-徐伟宏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外控装置的集成自换向往复缸体,包括缸套筒体,所述缸套筒体内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活塞,所述第一内腔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二内腔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活塞杆,所述进油口和第一集成自换向结构的一侧皆通过引流管道与第一内腔连接,所述回油口和第二集成自换向结构的一侧皆通过引流管道与第二内腔连接,所述第一集成自换向结构的一侧通过自换向差动油路与第二集成自换向结构的一侧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活塞杆、进油口、活塞、回油口、第二活塞杆、第一集成自换向结构、自换向差动油路、第二集成自换向结构、引流管道结构,解决了现有设备无法实现自控功能和实用性低的问题。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无外控装置的集成自换向往复缸体,包括缸套筒体(6),其特征在于:所述缸套筒体(6)内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活塞(5),所述活塞(5)一侧的缸套筒体(6)内部设置有第一内腔(14),所述活塞(5)另一侧的缸套筒体(6)内部设置有第二内腔(15),所述缸套筒体(6)的一端安装有第一端盖(4),所述缸套筒体(6)的另一端安装有第二端盖(8),所述第一端盖(4)顶部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第一密封盖(2),所述第二端盖(8)的顶部中间位置处安装有第二密封盖(9),所述第一内腔(14)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活塞杆(1),所述第二内腔(15)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活塞杆(10),所述第一端盖(4)的一侧设置有进油口(3),所述第二端盖(8)的一侧设置有回油口(7),所述第一端盖(4)和第二端盖(8)另一侧的内部皆设置有安装槽(21),所述安装槽(21)的内部分别安装有第一集成自换向结构(11)和第二集成自换向结构(13),所述进油口(3)和第一集成自换向结构(11)的一侧皆通过引流管道(22)与第一内腔(14)连接,所述回油口(7)和第二集成自换向结构(13)的一侧皆通过引流管道(22)与第二内腔(15)连接,所述第一集成自换向结构(11)的一侧通过自换向差动油路(12)与第二集成自换向结构(13)的一侧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无外控装置的集成自换向往复缸体,包括缸套筒体(6),其特征在于:所述缸套筒体(6)内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活塞(5),所述活塞(5)一侧的缸套筒体(6)内部设置有第一内腔(14),所述活塞(5)另一侧的缸套筒体(6)内部设置有第二内腔(15),所述缸套筒体(6)的一端安装有第一端盖(4),所述缸套筒体(6)的另一端安装有第二端盖(8),所述第一端盖(4)顶部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第一密封盖(2),所述第二端盖(8)的顶部中间位置处安装有第二密封盖(9),所述第一内腔(14)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活塞杆(1),所述第二内腔(15)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活塞杆(10),所述第一端盖(4)的一侧设置有进油口(3),所述第二端盖(8)的一侧设置有回油口(7),所述第一端盖(4)和第二端盖(8)另一侧的内部皆设置有安装槽(21),所述安装槽(21)的内部分别安装有第一集成自换向结构(11)和第二集成自换向结构(13),所述进油口(3)和第一集成自换向结构(11)的一侧皆通过引流管道(22)与第一内腔(14)连接,所述回油口(7)和第二集成自换向结构(13)的一侧皆通过引流管道(22)与第二内腔(15)连接,所述第一集成自换向结构(11)的一侧通过自换向差动油路(12)与第二集成自换向结构(13)的一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外控装置的集成自换向往复缸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塞杆(1)的一端贯穿第一端盖(4)和第一密封盖(2)的中间位置处,所述第二活塞杆(10)的一端贯穿第二端盖(8)和第二密封盖(9)的中间位置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外控装置的集成自换向往复缸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塞杆(1)的另一端设置有限位槽(19),所述第二活塞杆(10)的另一端安装有限位块(16),所述活塞(5)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通孔(18),所述限位块(16)的前端贯穿通孔(18)设置在限位槽(19)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外控装置的集成自换向往复缸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塞杆(1)与第一端盖(4)、第一密封盖(2)之间设置有密封圈(20),所述第二活塞杆(10)与第二端盖(8)、第二密封盖(9)之间设置有密封圈(2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无外控装置的集成自换向往复缸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盖(4)、第二端盖(8)与缸套筒体(6)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20),所述限位块(16)与通孔(18)之间设置有密封圈(2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外控装置的集成自换向往复缸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5)的外侧设置有凹槽(17),所述凹槽(17)与缸套筒体(6)之间设置有密封圈(20)。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理机器人及其相关设备制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无外控装置的集成自换向往复缸体。

背景技术

传统的直线运动型油缸\/气缸,均需要外部的换向机构,对进、出液压油(或压缩)空气进行控制切换,从而达到来回往复运动的目的,外部换向机构可由人工操作,或通过传感器检测进行自动控制,明显的特点就是需要外部换向机构和位置信号检测,这对于小型化紧凑化设计是不利的,特别在一些特殊工况场合,例如水下作业,不适合安装传感器检测位置,本实用新型具体为一种无外控装置的集成自换向往复缸体。

但是现有的技术存在以下的不足:在特殊或恶劣工况环境下,油缸\/气缸不适用安装位置检测传感器或不适合通过外部换向机构控制往复运动的弊端;现有的设备皆是通过外部控制油缸\/气缸,无法实现自动自行完成往复运动,且无法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场合的运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外控装置的集成自换向往复缸体,解决了现有设备无法实现自控功能和实用性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外控装置的集成自换向往复缸体,包括缸套筒体,所述缸套筒体内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活塞,所述活塞一侧的缸套筒体内部设置有第一内腔,所述活塞另一侧的缸套筒体内部设置有第二内腔,所述缸套筒体的一端安装有第一端盖,所述缸套筒体的另一端安装有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顶部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第一密封盖,所述第二端盖的顶部中间位置处安装有第二密封盖,所述第一内腔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二内腔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一端盖的一侧设置有进油口,所述第二端盖的一侧设置有回油口,所述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另一侧的内部皆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部分别安装有第一集成自换向结构和第二集成自换向结构,所述进油口和第一集成自换向结构的一侧皆通过引流管道与第一内腔连接,所述回油口和第二集成自换向结构的一侧皆通过引流管道与第二内腔连接,所述第一集成自换向结构的一侧通过自换向差动油路与第二集成自换向结构的一侧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活塞杆的一端贯穿第一端盖和第一密封盖的中间位置处,所述第二活塞杆的一端贯穿第二端盖和第二密封盖的中间位置处。

优选的,所述第一活塞杆的另一端设置有限位槽,所述第二活塞杆的另一端安装有限位块,所述活塞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通孔,所述限位块的前端贯穿通孔设置在限位槽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活塞杆与第一端盖、第一密封盖之间设置有密封圈,所述第二活塞杆与第二端盖、第二密封盖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第一端盖、第二端盖与缸套筒体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所述限位块与通孔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活塞的外侧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与缸套筒体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外控装置的集成自换向往复缸体,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进油口、回油口、活塞、第一活塞杆、第二活塞杆、第一集成自换向结构、第二集成自换向结构、自换向差动油路、引流管道,进而便于通过进油口向第一内腔内部注入液压物料,并使第一内腔内部的液压物料通过自换向差动油路流入第二内腔中,进而通过回油口实现循环往复注料处理,进而当油缸\/气缸活塞杆运动到达行程末端时,通过液体或气压的差动原理,实现液或气的进出方向的自动切换,这样周而复始实现自动进行往复运动,同时本装置是一种高度集成化的设计,在同等工况使用条件下大大缩小了产品体积,可以适用于在小型化精巧化的设备中运用,特别适用于水下作业,物料中作业的特殊复杂环境中,且本装置使用寿命长,故障环节点少,维护简单,结构可靠稳定;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进油口、回油口、活塞、第一活塞杆、第二活塞杆、第一集成自换向结构、第二集成自换向结构、自换向差动油路、引流管道,进而使本装置无需外部换向装置和位置检测传感器,采用一体集成设计,结构紧凑,工艺环节简便,运行稳定,节省成本,使其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b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为:1、第一活塞杆;2、第一密封盖;3、进油口;4、第一端盖;5、活塞;6、缸套筒体;7、回油口;8、第二端盖;9、第二密封盖;10、第二活塞杆;11、第一集成自换向结构;12、自换向差动油路;13、第二集成自换向结构;14、第一内腔;15、第二内腔;16、限位块;17、凹槽;18、通孔;19、限位槽;20、密封圈;21、安装槽;22、引流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无外控装置的集成自换向往复缸体,包括缸套筒体6,缸套筒体6内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活塞5,活塞5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通孔18,活塞5的外侧设置有凹槽17,凹槽17与缸套筒体6之间设置有密封圈20,可便于通过密封圈20加强活塞5与缸套筒体6之间的密封,进而有效避免缸套筒体6内部的第一内腔14和第二内腔15直接连通,进而便于第一内腔14和第二内腔15能够通过差动实现往复运动,活塞5一侧的缸套筒体6内部设置有第一内腔14,活塞5另一侧的缸套筒体6内部设置有第二内腔15,缸套筒体6的一端安装有第一端盖4,缸套筒体6的另一端安装有第二端盖8,第一端盖4、第二端盖8与缸套筒体6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20,可便于通过密封圈20加强缸套筒体6与第一端盖4和第二端盖8之间的密封,第一端盖4顶部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第一密封盖2,第二端盖8的顶部中间位置处安装有第二密封盖9,第一内腔14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活塞杆1,第一活塞杆1的一端贯穿第一端盖4和第一密封盖2的中间位置处,第一活塞杆1的另一端设置有限位槽19,第一活塞杆1与第一端盖4、第一密封盖2之间设置有密封圈20,可便于密封圈20加强第一活塞杆1的密封,第二内腔15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活塞杆10,第二活塞杆10的一端贯穿第二端盖8和第二密封盖9的中间位置处,第二活塞杆10的另一端安装有限位块16,限位块16的前端贯穿通孔18设置在限位槽19的内部,限位块16与通孔18之间设置有密封圈20,可便于密封圈20加强限位块16的密封,避免第一内腔14和第二内腔15之间的物料实现直接流通而影响差动,第二活塞杆10与第二端盖8、第二密封盖9之间设置有密封圈20,可便于密封圈20加强第二活塞杆10的密封,第一端盖4的一侧设置有进油口3,第二端盖8的一侧设置有回油口7,第一端盖4和第二端盖8另一侧的内部皆设置有安装槽21,安装槽21的内部分别安装有第一集成自换向结构11和第二集成自换向结构13,进油口3和第一集成自换向结构11的一侧皆通过引流管道22与第一内腔14连接,回油口7和第二集成自换向结构13的一侧皆通过引流管道22与第二内腔15连接,第一集成自换向结构11的一侧通过自换向差动油路12与第二集成自换向结构13的一侧连接。

使用时,通过进油口3向第一内腔14的内部进行投料处理,并使第一内腔14内部的物料进行推动活塞5进行移动,同时使第一内腔14内部的物料通过引流管道22导入第一集成自换向结构11中,进而使第一集成自换向结构11将物料通过自换向差动油路12导入第二集成自换向结构13中,进而通过第二集成自换向结构13将物料通过引流管道22导入第二内腔15中,进而使第二内腔15内部的物料流向回油口7,同时当活塞5运动到达行程末端时,通过液体或气压的差动原理,实现液或气的进出方向的自动切换,进而使本装置实现自动自行往复运动。

综上可得,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活塞杆1、进油口3、活塞5、回油口7、第二活塞杆10、第一集成自换向结构11、自换向差动油路12、第二集成自换向结构13、引流管道22结构,解决了现有设备无法实现自控功能和实用性低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设计图

一种无外控装置的集成自换向往复缸体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20363.7

申请日:2019-01-2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586842U

授权时间:20191105

主分类号:F15B 15/14

专利分类号:F15B15/14;F15B13/02

范畴分类:27J;

申请人:张家港市王牌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张家港市王牌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5600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经济开发区(张杨公路北侧)

发明人:徐伟宏;徐子恒

第一发明人:徐伟宏

当前权利人:张家港市王牌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一种无外控装置的集成自换向往复缸体论文和设计-徐伟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