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的金钥匙
曾俊重庆市开县复兴初级中学405417
一、因势利导,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中学生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有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语文和施展能力的兴趣。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逐层深入,手段多样,永葆学习兴趣
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现场录音、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在进行课文教学时,可用从网上下载的材料、采用自制课件来进行教学,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用生动的形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
三、“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语文的能力。恰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
四、建立合作、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培养兴趣
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与禀赋。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合作的师生关系。合作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强制的手段——训斥、羞辱、向家长告状等来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合作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
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如此。爱是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
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历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由一定的观念支配其教学行为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需要,理解、接受教师的影响,并在行动上做出反应。具体措施如下: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目标激励,分层互促。知识层次低的学生,做问答练习、转换练习,对于他们的提问更要保护其积极性,简单的问题要尽量留给他们,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逐渐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为他们能回答更难的问题作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突出的学生做阅读性强、推理性强的练习。在部分学生确有困难时,适当放慢进度,查漏补缺甚至是“开小灶”,让他们在教师的耐心帮助下,充满信心,一步步地赶上。对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在授课时可以扩大难度和浓度,在练习或检测中增加信息量,让他们不断受到新的信息刺激。总之,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事可做,遇事能做,做则有所获,进而乐此不疲。
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并关心和鼓励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被人尊重和信任的欲望是人类天性最深刻的冲动。”对学生关心,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学生鼓励,会引发学生学习的信心。老师要不吝表扬和鼓励,尤其对于一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要多肯定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信心。比如,我在班上实行平时成绩计分制,鼓励学困生平时多表现,多加分,增进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也要在学习实践中进行。只有通过实践,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本身的交际功能,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初中教材里的许多角色朗读,这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自然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创造一些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自由表演;在课余时间里,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语文角、办手抄报、演讲比赛等等。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发掘自己的潜力,自然地运用于各种活动中。当学生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有用武之地时,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