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絮凝吸附论文_戴起会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絮凝吸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絮凝,生物,滤池,曝气,负荷,污泥,碳源。

生物絮凝吸附论文文献综述

戴起会[1](2015)在《两级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生物絮凝吸附出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水污染处理技术的发展,曝气生物滤池工艺集物理过滤、生物处理于一体,具有占地面积小、基建投资省、处理效果好等有点,满足现污水处理发展的需要,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本试验分别采用后置反硝化系统与前置反硝化系统处理生物絮凝吸附工艺出水,曝气生物滤池采用陶瓷作为填料,进水为某校区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探讨两级曝气生物滤池对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氮(TN)的去除效果,研究其脱氮性能。生物絮凝吸附工艺采用同步培训法进行污泥的培养驯化,一个星期后,再生池、絮凝池内的MLSS分别达到3500mg/L、1600mg/L以上,COD的去除率达到70%左右,视为生物絮凝吸附工艺启动完成。两级曝气生物滤池采用先污泥接种后连续培养的挂膜方式进行曝气生物滤池挂膜研究。经过两个星期的挂膜启动,1#、2#滤柱对COD和氨氮的去除均达到70%左右,此时2座曝气生物滤池基本挂膜成功。生物絮凝吸附工艺稳定运行期间,进水的COD、氨氮、总氮的浓度平均分别为140mg/L、15.5mg/L、20.35mg/L,污水经过絮凝池出水浓度为70mg/L、13.13mg/L、17.5mg/L,生物絮凝工艺对COD、氨氮、总氮的去除率均值为54.18%、18%、12%。可见生物絮凝工艺对氨氮与总氮的去除效果不佳,需要增加深度处理装置。后置反硝化系统处理生物絮凝工艺出水的研究中,1#滤柱为好氧滤柱、2#滤柱为厌氧滤柱,在后置反硝化滤柱启动培养期间,经过15天不外加碳源的连续培养下,进水COD浓度均值为31.35mg/L,出水均值为27.3mg/L,去除率仅为12%左右,而氨氮进水浓度稳定在3mg/L以下,在出水氨氮在1.11mg/L左右,此结果不能明显的体现出异养菌大量繁殖;在启动第15天后向反应器内投加碳源,厌氧滤柱进水COD浓度在100mg/L左右,出水在40mg/L以下,去除率达到63%,氨氮出水均值为0.57mg/L左右,可以看出在投加碳源后异养细菌利用水中的有机物作为碳源进而大量繁殖,反硝化滤柱经过7天启动培养完成。在后置反硝化工艺稳定运行期间系统进水COD、氨氮、总氮的浓度均值分别为70mg/L、13.17mg/L、17.5mg/L。好氧滤柱后出水均值分别为29.27mg/L、1.43mg/L、15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8.77%、89.21%、11%;厌氧滤柱出水均值分别为25mg/L、0.66mg/L、14.5mg/L,其中COD的去除率仅为12.63%。整个系统对COD、氨氮、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67.08%、95.13%、14%,脱氮效果不明显。前置反硝化系统处理生物絮凝工艺出水的研究中,1#滤柱为厌氧滤柱、2#滤柱为好氧滤柱,在厌氧滤柱异养菌培养阶段采取直接投加碳源的方式快速培养,在启动培养阶段对COD、氨氮的去除效果为:进水的COD浓度在120-160mg/L之间波动,进水均值为143.8mg/L左右,启动叁天后COD的去除效果为出水平均为67.5mg/L,去除率均值为53.08%,进水氨氮在没有回流液的情况下,氨氮的去除率基本趋于零,且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反硝化滤柱启动培养成功仅需7天。在前置反硝化工艺稳定运行期间系统进水COD、氨氮、总氮的浓度均值分别为100.8mg/L、22.42mg/L、28.55mg/L。厌氧反硝化滤柱后出水均值分别为40.55mg/L、10.32mg/L、11.29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9.82%、53.81%、60.04%;好氧滤柱的出水均值分别为18.2mg/、1.05mg/L、9.49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4.88%、90.14%、15.94%。整个工艺对生物絮凝吸附出水去除率分别为82.66%、95.14%、66.64%,前置反硝化工艺对污水中污染物可有效地去除。对比后置反硝化系统和前置反硝化系统对生物絮凝吸附工艺出水的处理效果可知,前置反硝化系统深度脱氮性能较好。[图]27[表]5[参]63(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大学》期刊2015-04-01)

孙娟娟[2](2012)在《生物絮凝吸附—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数学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絮凝吸附-曝气生物滤池(BAF)组合工艺是一种新型的水处理技术,主要包含有机物去除、SS去除、硝化反硝化过程。论文通过生物絮凝吸附-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建立了基于活性污泥反应理论和生物膜传质反应理论的活性污泥模型和生物膜多基质模型。以Aquasim为基础平台,利用建立的模型模拟了生物絮凝吸附-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中稳态运行时的工况。针对以往只考虑单个反应器中基质生物降解过程,现在我们以国际水协开发的ASMl和ASM3为基础建立了活性污泥模型和生物膜多基质模型。以对整个工艺的出水情况进行模拟。运用均相反应器的概念,导出了生物絮凝吸附-曝气生物滤池反应器一维模型。利用原有的生物絮凝吸附-曝气生物滤池工艺进行处理生活污水的。在建模过程中还测定了生物膜干密度、活性污泥浓度、生物膜膜厚、以及反应器对污水中各个污染物指标的去除效果等参数。通过对生物絮凝吸附-曝气生物滤池工艺一维模型进行灵敏度分析,发现出水水质对生物膜表面积、膜厚和一些反应动力学参数的灵敏度较高,而对其他的则都较低。通过模拟和对实测值和模拟值进行比较进行参数的校核。校核后的模型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在较大范围内相吻合,说明该模型能较好的反应生物絮凝吸附-曝气生物滤池工艺中的各种反应过程,是较可信的。并利用校核后的模型模拟了两级曝气生物滤池的稳态运行时COD. NH4--N、NO3--N、TN浓度变化与填料高度的关系。并对整个工艺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效果进行了模拟。论文建立的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生物絮凝吸附-曝气生物滤池的稳态运行时的情况,为以后生物絮凝吸附-曝气生物滤池工艺的设计和运行管理等方面提供了可靠资料。(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期刊2012-06-01)

成雄剑[3](2012)在《生物絮凝吸附污泥的水解酸化及其有机物在生物脱氮过程中的再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絮凝吸附工艺是近年新开发的污水一级强化处理工艺,在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较低的情况下,能快速有效的去除生活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COD和SS去除率分别达到75%和80%左右。但该工艺对氨氮的去除有限,一般只能去除20%左右。利用二级曝气生物滤池(BAF)对生物絮凝吸附工艺出水进行处理,其中一级为除碳和氨氮曝气生物滤池(简称C/N BAF),二级为进行反硝化的曝气生物滤池(简称DN BAF)。BAF对COD、SS、氨氮均有很高的去除效果,但在反硝化脱氮过程中存在碳源不足的问题。污水中大部分有机物在生物絮凝吸附阶段被活化污泥絮凝吸附,并随沉淀池中的剩余污泥一起排放而未被利用。在研究不同因子对生物絮凝吸附污泥水解酸化影响基础上,专门设计加工生物絮凝吸附污泥的水解酸化装置,对生物絮凝吸附污泥进行水解酸化后,将水解酸化产物作为后续反硝化碳源,提高系统的脱氮效率,从而为开发一种新的污水处理工艺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分别研究了HRT、温度、搅拌方式、生物絮凝吸附系统进水水质等对水解酸化的影响。在温度为25±1℃,生物絮凝吸附污泥进行水解酸化5个小时后,水解酸化有机物产物浓度(以COD计)即达到一最大值385mg/L。温度的升高、进行搅拌都有助于生物絮凝吸附污泥的水解酸化。当污水中主要有机物以溶解态存在,会减少生物絮凝吸附污泥中有机物的含量,在25℃和35℃时水解液COD值未超过100mg/L(2)专门设计和加工生物絮凝吸附污泥的水解酸化装置。生物絮凝吸附污泥在该装置中进行有效水解,并可实现泥水的有效分离。稳定运行10天内水解酸化液的COD、氨氮、磷酸盐均值分别为373mg/L、25mg/L、2.3mg/L。(3)生物絮凝吸附系统对有机物能着较好的去除效果,但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不好,而C/N BAF对氨氮的去除效果良好,在没有外加碳源时,DN BAF对总氮的去除效果很低,在加入蔗糖和水解酸化液后脱氮效率都有很大提高。(4)以生物絮凝吸附污泥水解酸化产物为碳源时,当水解酸化液与DN BAF进水流量比值为1/3时,DN BAF的脱氮效率超过70%,最大值可达到80%。水解酸化液中的氨氮对DN BAF出水水质的影响相对较小,但磷酸盐有时会使DNBAF比C/NBAF出水磷酸盐浓度值大。(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期刊2012-06-01)

刘绍根,孙娟娟,成雄剑,马艳华[4](2012)在《生物絮凝吸附与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曝气生物滤池容易堵塞和进水中COD不宜太高的问题,而生物絮凝吸附工艺对进水中SS和COD有着较好的去除效果,提出了生物絮凝吸附与曝气生物滤池的组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试验表明,生物絮凝吸附能较好的去除水中的颗粒性物质、悬浮性物质和有机物,其对SS的去除率达到了69%,对COD的去除达到了61.8%,减少了后续曝气生物滤池进水的SS和COD。组合工艺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93.7%,对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为93.6%,总的出水SS几乎为零。在无外加碳源的情况下对TN的去除效果不好,在C/N=5时,出水的ρ(TN)≤2 mg/L,其总的平均去除率达到了95.35%。整个系统对磷酸盐的平均去除率只有为54.9%。(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2年05期)

张美萍[5](2012)在《节杆菌Arthrobacter ps-5胞外多糖的生物絮凝和吸附金属离子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 EPS)是由多糖、蛋白质、核酸和脂类等物质组成的复杂大分子物质。EPS具有絮凝、聚合细胞、防止外界有害物质侵入等功能。此外,EPS在重金属离子的生物吸附中发挥重要作用。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毒重金属离子,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虽然现已采用多种方法,如化学沉降、离子交换、过滤等来处理这类废水,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选择性差、金属离子去除不彻底、费用高等。而多糖生物吸附性的发现为治理重金属污染带来了新的途径。分别以蔗糖、葡萄糖和淀粉为碳源,通过液体发酵节杆菌Arthrobacter sp. ps-5制备粗糖样品,分别命名为:EPSSuc, EPSGlu和EPSsta。分析了EPS的结构组成,测定了EPS的絮凝性和吸附金属离子的性能,探讨了EPS吸附性能的机理。研究结果如下:1.经乙醇沉淀、Sevag法脱蛋白后得到粗糖样品,经DEAE-52纤维素柱层析、Sephadex G-100葡聚糖凝胶柱层析、透析、冷冻干燥等方法纯化。紫外光谱表明纯化后的EPS不含蛋白质和核酸。薄层层析法测得叁种多糖均主要由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ps-5利用不同碳源产生的EPS相对分子质量存在差异。2.EPS生物絮凝实验表明:EPS对高岭土的絮凝需要Ca2+为助凝剂,最大絮凝率为91.45%;对活性炭的絮凝需要K+为助凝剂,最大絮凝率为81.07%。3.EPS吸附实验表明:EPS对Pb2+、Cu2+和Cr6+都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单因素实验优化EPS对Pb2+、Cu2+和Cr6+的吸附条件:EPS浓度分别为1.Omg/mL,1.0mg/lnL和0.8mg/mL,吸附体系pH值分别为5.5、5.0和6.0;吸附时间均为2h时,EPS对叁种金属离子的吸附容量分别为:225.40mg/g、183.67mg/g和86.97mg/g。在Ca2+和K+存在时,EPS对Pb2+、Cu2+和Cr6+的吸附容量明显减小,而且随着Ca2+和K+含量增大,吸附容量减小程度越大。说明吸附体系中的共存阳离子抑制了EPS对目标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4.EPS的结构测定表明:EPS中所含酸性多糖与中性多糖的比率可以影响EPS吸附金属离子的性能,酸性多糖的比率越高,多糖的吸附性能越好。5.EPS吸附金属离子前后红外谱图的变化表明:多糖所含的O-H、C=O、-COOH和C-O-C是多糖与金属离子发生作用的主要官能团。(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期刊2012-04-01)

邹士洋,杨腊梅,张建平,伍俊荣,丁冰泉[6](2011)在《生物絮凝吸附预处理精制棉生产废水》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生物絮凝吸附法预处理精制棉生产废水的工艺流程、影响因素和运行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再生好氧污泥絮凝吸附精制棉生产废水,在原水pH为8~9,回流比为70%,水力停留时间为40 min,溶解氧≥2.5 mg/L时,生物絮凝吸附法对COD、木质素的去除率分别达到42%、47%。(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1年05期)

马艳花[7](2011)在《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物絮凝吸附工艺出水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生物絮凝吸附工艺可以去除污水中大部分COD和SS及曝气生物滤池进水SS要求较高易堵塞的问题,本课题采用以陶粒为填料的上向流曝气生物滤池(UBAF)对生物絮凝吸附后的校园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考察了此系统去除污染物的效能以及UBAF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并对溶解氧以及温度对UBAF处理效能的影响做了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启动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处理上述系统出水,对无外加碳源情况下此反应器的脱氮性能进行了考察,并探讨了分别乙酸钠和葡萄糖做碳源在不同C/N下反应器的脱氮性能。主要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 UBAF处理生物絮凝强化一级处理出水,COD、NH_4~+-N、SS出水平均值分别为33mg/L、5.7mg/L和2.9mg/L,均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出水TN平均值为28mg/L,平均去除率仅为27%。2. UBAF对COD及SS的去除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而其硝化作用受冲击负荷影响较大。水力负荷在0.6~1.8m~3/(m~2.h)范围内变化时,UBAF对COD、SS的去除仅受到轻微影响,而NH_4~+-N去除受到显着影响。COD容积负荷从1.84kg/(m~3.d)增加到5.6 kg/(m~3.d), COD的去除效率略有降低,但总去除率仍保持在75%以上;NH_4~+-N容积负荷从0.49 kg/(m~3.d)提高到1.07 kg/(m~3.d),NH_4~+-N去除率明显下降; SS容积负荷在0.83 kg/(m~3.d)~2.45 kg/(m~3.d)范围内变化,SS去除率稳定在90%以上基本不受影响。3.UBAF对COD、SS的去除受溶解氧及温度影响较小,NH_4~+-N去除受其影响较明显。溶解氧在2mg/L~8mg/L范围内变化时,COD去除率随溶解氧提高而缓慢上升,而SS在4~6mg/L时去除率最高达94%;NH_4~+-N在2~4mg/L时去除率仅达到36%,在6~8mg/L时去除率最高达到93%。试验期间温度在7oC~28 oC之间波动,出水COD最高值为58mg/L,最低14mg/L,出水SS均在5mg/L以下;出水NH_4~+-N值变动较大,在温度高时达到最低值0.37mg/L,低温情况下高达14.6mg/L。4.仅使用内碳源时,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的脱氮性能较差,出水总氮在13~30mg/L,平均去除率为18%。乙酸钠为碳源时,C/N为5.1时脱氮效果最佳,且无NO_2~--N积累,出水TN和COD分别在10mg/L、50mg/L以下,葡萄糖为碳源时,最佳C/N为6.9,高于乙酸钠,且在C/N相近条件下NO_2~--N积累量较乙酸钠时高,去除速率也相对变慢。(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期刊2011-04-01)

姚方,姚海雷,李英武,郭振锋[8](2011)在《生物絮凝吸附法一级处理城市污水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絮凝吸附法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级处理技术方法之一。通过对洛阳污水处理厂生物絮凝吸附法一级处理出水试验研究,得出生物强化一级处理对污水中主要污染指标的处理效果,在生物一级强化处理设计中,在回流污泥量为20%的情况下,为安全计,初沉池的沉淀时间可设计为40分钟,即可达到沉降要求。因而将污水厂A2/O剩余活性污泥与进水混合进入初沉池沉淀,可以增强沉淀效果,缩短沉降时间,减少初沉池容积,减少基建投资费用。(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1年09期)

马艳花,刘绍根,成雄剑,孙娟娟[9](2011)在《UBAF处理生物絮凝吸附工艺出水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以陶粒为填料的上向流曝气生物滤池(UBAF)对生物絮凝吸附后的校园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考察此系统对CODCr、NH3-N的去除效能以及UBAF抗冲击负荷能力。结果表明,此系统CODCr、NH3-N平均去除率可达88.7%和86.6%。水力负荷在0.6~1.8 m3/(m2.h)范围内变化时,UBAF对CODCr的去除仅受到轻微影响,而氨氮去除受到显着影响。进水CODCr负荷在4.05 kg/(m3.d)以下时,出水CODCr可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CODCr负荷增加到4.74 kg/(m3.d)时,出水仅达二级标准。当NH3-N负荷在0.56 kg/(m3.d)以下时,出水NH3-N可达一级B标准;NH3-N负荷增加到0.73 kg/(m3.d)时,出水已不能达到排放标准。UBAF对CODCr、NH3-N有很好的处理效果,抗CODCr冲击负荷能力较强,但其硝化作用受冲击负荷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工业用水与废水》期刊2011年01期)

刘绍根[10](2010)在《城市污水生物絮凝吸附工艺的特性及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活性污泥对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初期去除作用开发出来的生物絮凝吸附工艺,在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较低的情况下可去除大部分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对降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外对生物絮凝吸附工艺的系统构成、反应器结构形式及部分工艺参数如污泥浓度、停留时间等进行了研究,但对其工艺原理的认识不够深入,也未能建立描述该工艺的数学模型,其研究结果缺乏普适性。本论文通过小试系统研究并优化了生物絮凝吸附工艺的主要工艺参数,在解析其工艺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描述该工艺的数学模型,中试系统的稳定运行表明该工艺具有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其运行结果证明了所建数学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说明本研究的结果具有普适、性。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在分析生物絮凝吸附工艺各主要工艺参数的基础上,构建了生物絮凝小试系统;系统考察了气水比、絮凝时间、活化时间、污泥龄和回流比5个等主要工艺参数对系统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获得了生物絮凝吸附工艺的优化参数:气水比10:1,絮凝时间30min,活化时间2h,污泥龄6d,回流比40%-50%。2.对生物絮凝吸附工艺的污泥吸附特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该工艺对悬浮和胶体有机物的吸附效果好;污泥经活化后,吸附性能大大提高;伪二级动力学方程能更好地描述污泥对有机物的吸附特性,20℃下的伪二级吸附速率常数kads为0.816 g-COD/mg-MLVSS.h;添加抑制剂后的活性污泥比吸附率降低了10%左右,表明系统中仍存在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作用;污泥的异养菌产率系数为0.69 g-COD/g-COD,污泥产量较高。3.根据对生物絮凝吸附工艺原理的剖析,引入吸附过程和水解过程,以ASM1模型为基础,建立了描述生物絮凝吸附工艺的数学模型;通过建立工艺过程动力学方程和物料平衡方程,对系统内的不同组分碳源进行了物料平衡分析;敏感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参数的敏感度从大到小依次为YH、μH、kH、KX、KS、kads、μA、bA,对敏感度较大的μH、kH、KX和Ks进行了参数估计;用生物絮凝小试系统的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了校正与验证,证明所建数学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应用所建数学模型对生物絮凝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的结果为:絮凝时间为40min、活化时间为1.5h、污泥龄为6d。4.以小试研究为基础,结合数学模型对工艺参数的优化结果,完成了生物絮凝中试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调试;水力负荷增大,中试系统对污水SS、COD和CODss去除效率大幅度下降,而SS和CODss去除率变化较小;污泥负荷在2-20 kgCOD/kgMLSSd之间变化,系统对COD和SS仍保持较高的去除率,而SCOD去除率随着污泥负荷的增加而降低;当回流比分别为50%和25%时,生物絮凝中试系统的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0%和65%、NH3-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5%和10%、P043--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0%和20%;该工艺承受冲击负荷的能力较强;中试系统的运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所建数学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能够为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和运行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0-11-01)

生物絮凝吸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物絮凝吸附-曝气生物滤池(BAF)组合工艺是一种新型的水处理技术,主要包含有机物去除、SS去除、硝化反硝化过程。论文通过生物絮凝吸附-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建立了基于活性污泥反应理论和生物膜传质反应理论的活性污泥模型和生物膜多基质模型。以Aquasim为基础平台,利用建立的模型模拟了生物絮凝吸附-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中稳态运行时的工况。针对以往只考虑单个反应器中基质生物降解过程,现在我们以国际水协开发的ASMl和ASM3为基础建立了活性污泥模型和生物膜多基质模型。以对整个工艺的出水情况进行模拟。运用均相反应器的概念,导出了生物絮凝吸附-曝气生物滤池反应器一维模型。利用原有的生物絮凝吸附-曝气生物滤池工艺进行处理生活污水的。在建模过程中还测定了生物膜干密度、活性污泥浓度、生物膜膜厚、以及反应器对污水中各个污染物指标的去除效果等参数。通过对生物絮凝吸附-曝气生物滤池工艺一维模型进行灵敏度分析,发现出水水质对生物膜表面积、膜厚和一些反应动力学参数的灵敏度较高,而对其他的则都较低。通过模拟和对实测值和模拟值进行比较进行参数的校核。校核后的模型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在较大范围内相吻合,说明该模型能较好的反应生物絮凝吸附-曝气生物滤池工艺中的各种反应过程,是较可信的。并利用校核后的模型模拟了两级曝气生物滤池的稳态运行时COD. NH4--N、NO3--N、TN浓度变化与填料高度的关系。并对整个工艺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效果进行了模拟。论文建立的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生物絮凝吸附-曝气生物滤池的稳态运行时的情况,为以后生物絮凝吸附-曝气生物滤池工艺的设计和运行管理等方面提供了可靠资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絮凝吸附论文参考文献

[1].戴起会.两级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生物絮凝吸附出水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5

[2].孙娟娟.生物絮凝吸附—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数学模拟研究[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2

[3].成雄剑.生物絮凝吸附污泥的水解酸化及其有机物在生物脱氮过程中的再利用[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2

[4].刘绍根,孙娟娟,成雄剑,马艳华.生物絮凝吸附与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J].水处理技术.2012

[5].张美萍.节杆菌Arthrobacterps-5胞外多糖的生物絮凝和吸附金属离子性能的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2

[6].邹士洋,杨腊梅,张建平,伍俊荣,丁冰泉.生物絮凝吸附预处理精制棉生产废水[J].工业水处理.2011

[7].马艳花.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物絮凝吸附工艺出水的试验研究[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1

[8].姚方,姚海雷,李英武,郭振锋.生物絮凝吸附法一级处理城市污水的试验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

[9].马艳花,刘绍根,成雄剑,孙娟娟.UBAF处理生物絮凝吸附工艺出水的试验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1

[10].刘绍根.城市污水生物絮凝吸附工艺的特性及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论文知识图

生物絮凝吸附工艺流程简图试验装置示意图滤床不同高度浊度测定值曲线生物絮凝吸附强化一级处理工艺流...试验流程示意图试验装置示意图

标签:;  ;  ;  ;  ;  ;  ;  

生物絮凝吸附论文_戴起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