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赋役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赋役,制度,秦汉,盐场,土地,明代,徽州。
赋役制度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徐威[1](2019)在《20世纪以来明代赋役制度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赋役制度的研究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发展至今,成果累累。研究内容以叁个方面为主:赋役制度及其文书、赋役征调与基层治理和赋役制度本身的演进变革。在以往的研究中,不同的时期对叁个重点的关注程度不一,进展各异。分析各研究阶段的特点,梳理主要研究成果,指出有待完善之处,彰显今后的研究方向,对于推进明史的整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动态》期刊2019年03期)
徐卫民[2](2018)在《《秦汉土地赋役制度研究》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指导,本着历史和逻辑相统一、宏观分析和微观考察相统一的原则,以长时段、大视野的眼光,力图贯通式地探讨战国、秦汉时代土地、田税、算赋、更赋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和内在逻辑,分析农民身份地位演变的制度因素。在充分吸收、尊重前贤时哲成果的基础上,将具体问题置于社会结构变动的过程中,分析各种分歧的合理性,得出自己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华中国学》期刊2018年02期)
高海云[3](2018)在《臧知非《秦汉土地赋役制度研究》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关土地制度、赋役制度、户籍及基层组织等的探索一直是秦汉史研究的经典问题。由于传世资料阙如,以往研究只能从古籍记载中抽象出一些认知,与历史真实的距离相差甚远。近年来随着一系列简牍新资料的出土,为我们推进秦汉各项制度继承与演变的纵向研究、区域差异的横向研究,以及对制度设计与制度实践层面的差异研究,提供了相当的探讨空间。臧知非着《秦汉土地赋役制度研究》(以下简称"臧着",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一书,以新思路、新理论对秦汉经济史中的一系列老问题进行(本文来源于《中国史研究动态》期刊2018年05期)
王文涛[4](2018)在《评臧知非《秦汉土地赋役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秦汉土地赋役制度研究》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指导,从社会控制和社会结构的历史变动层面系统考察了战国至秦汉时期土地赋役制度的历史基础和实施演变过程,重新梳理和解读了土地、税赋、户籍等方面存在较多争议的问题,对秦汉土地赋役制度提出了许多新的解读,是一部颇多新见的着作。(本文来源于《咸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贾丽英[5](2018)在《早期帝国土地赋役的制度史考察——评臧知非《秦汉土地赋役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无疑是维系帝国生存最基本的国家制度。臧知非先生《秦汉土地赋役制度研究》(1)就是从历史研究的大视野,对秦汉时期土地、田税、算赋、更赋等进行深入研究的力作。是着入选2017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经过了同行专家严格的评审,代表了当前学术研究领域的前沿水平。全书共47.5万字,分作8章。通读全书,略作几点归纳和探讨。首先,历史问题的宏大理论思考。笔者对于秦汉(本文来源于《石家庄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刘昌玉[6](2018)在《亚述帝国研究的一部力作——评国洪更《亚述赋役制度考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国洪更研究员所着《亚述赋役制度考略》一书,于2015年4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为国内研究亚述帝国史的中坚力量,国洪更先生以深厚的楔形文字语言功底以及考究严谨的写作风格,通过多年认真研读和翻译大量楔形文字文本文献,参阅数百种外文文献和中文着作,为国内学界奉献了一部亚述帝国研究方面的力作,同时这也是国内有关亚述帝国专题研究的第一部学(本文来源于《经济社会史评论》期刊2018年01期)
李晓龙[7](2018)在《明代中后期广东盐场的地方治理与赋役制度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盐场实现对产盐的管理并为开中法服务是明代财政的一项重要制度。明代盐场制度的本质是税收管理,它经历了从管理生产者与产品的基层行政机构到生产监督机构的转变。就广东盐场的地方治理而言,开中法、央地政策以及州县与盐场赋役关系是理解盐场制度运作和变迁的关键。明代中叶,广东余盐抽银、商引等开中的实施,促成场课折银和场盐"听灶户自卖",开始改变灶户办课的性质。正德以后,朝廷对广东地方余盐盐利的干预,促使盐场管理的重心转向限制余盐私卖、主抓场课无征,引致盐场与州县赋役矛盾的激化。御史解冕及其继任者先后推行的余丁佥补、以田报丁和重造盐册等措施,促成盐场的课与盐分离,进而州县取代盐场,成为场课征收和管理的重要机构。(本文来源于《史学月刊》期刊2018年02期)
黄忠鑫[8](2018)在《明代前期里甲赋役制度下的徽州社会——祁门县文书《百户叁代总图》考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百户叁代总图》是明代里甲赋役制度运作的辅助文献,系统记载了洪武四年至天顺六年间徽州府祁门县十西都的黄册户名。与其他民间文书结合,可以展现出明代里甲登记下的地方社会实态:尽管户名登记具有相对随意之处,却广泛涵盖了区域内的社会人群;分家与里甲析户大致同步,大姓通过家族内户名的互相承继,保持了里甲体系中的地位。同时,佃仆被排除出里甲体系是具有阶段性的,而大姓对小姓的支配,在明中叶以后愈加强烈。地方社会格局的演变,也极为深刻地影响了里甲110户到图甲10总户的格局演变。(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许存健[9](2017)在《赋役制度的变迁与市镇研究:《嘉定县事——14至20世纪初江南地域社会史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江南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不断深化,这既表现在研究区域的细化,即以县、镇为范围的专题研究不断出现,也表现在研究方法的创新,如制度经济学、历史人类学等理论方法被引入了江南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吴滔、佐藤仁史所着的《嘉定县事——14至20世纪初江南地域社会史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便是这样一部从嘉定县着手,(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历史评论》期刊2017年00期)
贾丽英[10](2017)在《早期帝制时代户籍赋役制度的重构——读《秦汉户籍管理与赋役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秦汉社会作为帝制之始,上层官僚制度的建构、基层政权的组织形式、意识形态的管理模式等都有着这一时期的特色。王彦辉多年致力于秦汉社会史研究,对秦汉社会土地制度、继承制度、乡里控制等用力甚深。《秦汉户籍管理与赋役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16年版)一书,入选2015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对秦汉县乡管理制度、户籍管理与财产制度、聚落形态与乡里控制、徭役兵役制度等问题作了集中探讨。全书32万字,共分六章。笔者通读全书,感悟颇多,总结几个要点如下:(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7年04期)
赋役制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指导,本着历史和逻辑相统一、宏观分析和微观考察相统一的原则,以长时段、大视野的眼光,力图贯通式地探讨战国、秦汉时代土地、田税、算赋、更赋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和内在逻辑,分析农民身份地位演变的制度因素。在充分吸收、尊重前贤时哲成果的基础上,将具体问题置于社会结构变动的过程中,分析各种分歧的合理性,得出自己的结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赋役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徐威.20世纪以来明代赋役制度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动态.2019
[2].徐卫民.《秦汉土地赋役制度研究》评介[J].华中国学.2018
[3].高海云.臧知非《秦汉土地赋役制度研究》评介[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8
[4].王文涛.评臧知非《秦汉土地赋役制度研究》[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
[5].贾丽英.早期帝国土地赋役的制度史考察——评臧知非《秦汉土地赋役制度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
[6].刘昌玉.亚述帝国研究的一部力作——评国洪更《亚述赋役制度考略》[J].经济社会史评论.2018
[7].李晓龙.明代中后期广东盐场的地方治理与赋役制度变迁[J].史学月刊.2018
[8].黄忠鑫.明代前期里甲赋役制度下的徽州社会——祁门县文书《百户叁代总图》考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9].许存健.赋役制度的变迁与市镇研究:《嘉定县事——14至20世纪初江南地域社会史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7
[10].贾丽英.早期帝制时代户籍赋役制度的重构——读《秦汉户籍管理与赋役制度研究》[J].河北学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