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政治美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美学,政治,中国,感性,体制,马克思,分配。
政治美学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李西建,谭诗民[1](2019)在《现代中国“政治美学”思想遗产探析——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理论创造》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中国"政治美学"思想遗产的形成,既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理论创造,也体现出自现代以来中国文论在观念生产和理论创构方面价值选择的重心和方向。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美学",是其思想谱系中最能体现"人的解放"理想和"人类命运总体研究"意图的科学理论,它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政治美学"思想的生成;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礼乐文明、诗学政治及家国同构等精神资源,是现代中国"政治美学"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源头;而现代启蒙背景下,表征中国社会和文艺内在变革诉求与本土思想生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左翼"及延安文艺等,则为现代中国文论"政治美学"思想的不断完善和成熟提供了现实土壤。现代中国"政治美学"思想遗产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理论创造,不仅体现了革命文艺的基本性质和中国文论本土话语的丰富内涵与精神特质,也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文艺理论研究的问题意识、话语转换和理论重构。(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9年10期)
罗川勇[2](2019)在《中和之美:我国古代政治美学的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和之美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美学,乃至古代文化的核心,所以,也是我国古代政治美学的意蕴,中和之美也成了中华民族的最高审美标准。本文试着分析作为我国古代政治美学意蕴的中和之美在不同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中的不同阐释和影响。另外,研究中和之美对于满足人们审美要求、丰富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16期)
宋长江[3](2019)在《审美与政治通达的新视野——评《人类解放的审美之维——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审美是自由的体验,这种自由通过"无概念的主观普遍性"向外传达,形成社会群体性效应,就与政治产生了关联。审美是个人自由体验,也是群体自由体验,其中自然蕴含着"自由解放之维"。《人类解放的审美之维——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思想研究》一书精准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核心问题,深入解读了当代具有代表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政治美学思想,宏观系统地观照当代政治美学研究,展示了审美与政治通达的视野。(本文来源于《福建江夏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维[4](2019)在《群众路线的政治美学意蕴与新时代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为现代政治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将现代政治上升至对最好制度与最美人性创造与理解的层面。根植于这样的政治哲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一种政治美学。马克思主义赋予群众这一主体先进性、革命性的特质,奠定了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并坚信群众是创造新世界的力量。自毛泽东同志以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群众理论上升为一种路线,逐渐形成了群众路线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群众理论的重大贡献。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党的群众路线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强大动力。(本文来源于《唯实》期刊2019年08期)
余开亮[5](2019)在《儒家伦理—政治美学与当代美育理论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美善关系"呈现了儒家对"美"的语义的独特理解。儒家"美善合一"的综合形态之美不同于现代美学的单维度之美,而是一种内置了"道德善"的古典伦理—政治美学。在当代美学视域中,这种伦理—政治美学依然具有理论的有效性与正当性。以伦理—政治美学为参照,可以消除现代美学体系带来的美育理论困境,使当代美育的性质以及美育与德育的地位问题获得一种更合理的解答。(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周盈之[6](2019)在《图像何以生产“政治”——探究朗西埃的政治美学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海德格尔宣布以图像把握世界,到詹姆逊对"图像时代"的后现代特征的阐释,图像研究成为把握当下审美文化最重要的一把钥匙。法国哲学家朗西埃的《图像的命运》(Le Destin des Images)一书有独特的图像研究路径:当代艺术图像具有拒斥"故事"的共同特点,图像中蕴含了"可感性分配"的政治维度,它表达了对平等与自由的不懈追求。图像研究是朗西埃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他曾经创造了"图像体制"(image regime)的概念来考察艺术流变,而且图像在词义上先天地与"感性"相连,而"可感性的分配"(partage du sensible)又是朗西埃政治美学思想的核心,因此从"图像"切入朗西埃理论不失为一条好的路径。(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9年06期)
李绅[7](2019)在《感性分配:朗西埃政治美学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感性分配是法国哲学家朗西埃政治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是对共同体当中位置、职业、能力的具体划分和规定,同时兼有纳入与分割两个相互对立的含义。他强调通过对既有“治安”秩序的扰乱,制造歧感,从而实现对可感物分配形式的整合和重构。本文主要包括五部分:绪论部分。介绍朗西埃的生平与学术概况,梳理朗西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阐释“感性分配”的内涵。首先梳理朗西埃的思想渊源,“感性分配”理论产生于对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对福柯话语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其次,阐释“感性分配”的基本含义,他决定了行动、感知和思想形式之间的联接模式。最后,厘清政治和美学之间的关系。他们在本质上是一样,都是“感性分配”的具体表现形式,这使得政治美学成为一种可能。第二章:感性分配的美学内涵。朗西埃对美学的含义做出了重新解释,广义的美学指的是“感性分配”;狭义的美学指的是一种特殊的辨识和思考艺术的体制。朗西埃据此,区分出了叁种艺术体制:影像的伦理体制;艺术的再现/诗学体制;艺术的审美体制。第叁章:基于感性分配理论的艺术批评。本章内容集中讨论“感性分配”的政治美学理论在具体艺术文本当中的实践。通过对“处死艾玛”独到的见解,来揭示审美体制对再现体制的扰乱和冲突;通过打造歧义的剧场,把既定的可感分配方式悬置,来构建新的感性经验,产生新的可能性的空间。“解放的观众”体现了朗西埃的审美平等观念。第四章:朗西埃政治美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归宿及评价。从历史的角度梳理朗西埃以“感性分配”为核心的政治美学思想,推理出他是以“智识平等”作为起点,通过歧感的方式,扰乱既有的可感物分配方式,最终达到“审美平等”的理想,并对这种理论以辩证的方式作出评价。(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焦志伟[8](2019)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下的马尔库塞政治美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现代西方哲学领域的一位杰出代表,马尔库塞的政治美学从政治学的视角重新诠释了美,对工业化发展给个人发展产生的“单向度”影响进行了深刻系统地批判,其研究成果为我们更加系统深入地认识马克思理论、建设美丽中国等都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和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其中绪论部分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的提出、主要研究意义、主要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等。马尔库塞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黑格尔、海德格尔、卢卡其等哲学思想对马尔库塞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以及马尔库塞哲学思想的主要内涵和特点等。马尔库塞政治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主旨、理论构思等。马尔库塞政治美学的当代启示,主要包括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视角对马尔库塞政治理论进行批判、马尔库塞政治美学理论在构建和谐社会、构筑“立美宜人”实践样态、实现个人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消除工业时代对社会公民“单向度”影响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结论及展望部分对新时代马尔库塞政治美学理论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和判断。(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9-05-30)
孙云霏[9](2019)在《雅克·朗西埃政治美学的美感运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朗西埃赋予艺术“美学再分配”的效用,应该说这在西方美学史上并不罕见,但朗西埃政治美学的价值在于对“艺术对既有的感性分配进行打破和重组的方式”进行了独特的阐释,而国内外学界主要集中在“艺术的美学体制”的研究却忽视了这一核心问题的探讨。由此,论文将重点对“朗西埃政治美学的美感运作方式在艺术领域中是怎样的”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细化来说,要解决超越性的美感怎样体现于艺术中,艺术中的美感通过怎样的方式被感知,以及美感感知对审美主体进而对社会的影响。“艺术体制”是基于“可感性分配”提出的,“艺术的美学体制”的核心正在于“美学再分配”,因此应追溯至“可感性分配”和“美学再分配”。在朗西埃的理论语境中,“美学”指“感性”,从美学史上可以追溯至康德的“先验感性论”和鲍姆加登的“感性学”,而“分配”可追溯至福柯的“生命政治”。艺术中的美感运作分为叁个相互承继的过程:首先,现代艺术诞生是由于法国大革命带来的对平等的要求延伸至日常生活与艺术中,艺术通过物质让人民感知超越于物质的集体精神,感知平等和自由;其次,艺术作品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使得平等能够被感知,这意味着艺术既不能采用纯粹的形式主义,也不能采用模仿现实秩序的再现体制,而应让艺术作品产生两种不同感知间的“歧感”,并在“共同尺度”中既连接又分离;最后,艺术中的感性再分配延伸至现实生活中,使得“被解放的观众”诞生并“主体化”,从而推动现实中未来“共同体”的到来。至此,朗西埃在艺术中完成了感性再分配的过程:通过将物质承载的审美超越性的感知与现实生活中的伦理感知并置,通过“歧感”的方式使得对平等的感知溢出既有的感性分配,从而打破现实秩序,实现“美学再分配”。艺术中存在的超越性的平等感知并非来源于艺术自身,而是来源于人的感性经验的平等,因此,艺术自然而然地延伸至生活中,艺术中的“共同体”是艺术-政治中人类未来“共同体”的展现。朗西埃的政治美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有其理论弊病和一定程度的空想性。总体来看,其美学思想是审美解放理论在后工业时代和后现代文化中的新发展。(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陈亦水[10](2019)在《开启“中国科幻元年”的方式:《流浪地球》的空间政治美学与中国科幻观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根据中国着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同名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以其对于宇宙空间的技术美学呈现、中国拯救地球的科技想象、中国土地文明的空间观念与本土科幻观的清晰表达,从此开启了"中国科幻元年"。若将《流浪地球》置于中国科幻类型片发展史和中国本土科幻观体系下考查,即存在一条完全不同于美国为主导的电影科幻类型片制作及其中国本土科幻(学)观的发展脉络,这不仅是影片开启"中国科幻元年"的文化殊径,更打开了新时代中国科幻电影与全球未来新秩序想象的可能空间。同时,影片也暴露出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幻类型片创作的局限性,这亟待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进一步深思与探索。(本文来源于《电影新作》期刊2019年02期)
政治美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和之美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美学,乃至古代文化的核心,所以,也是我国古代政治美学的意蕴,中和之美也成了中华民族的最高审美标准。本文试着分析作为我国古代政治美学意蕴的中和之美在不同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中的不同阐释和影响。另外,研究中和之美对于满足人们审美要求、丰富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政治美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西建,谭诗民.现代中国“政治美学”思想遗产探析——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理论创造[J].社会科学战线.2019
[2].罗川勇.中和之美:我国古代政治美学的意蕴[J].大众文艺.2019
[3].宋长江.审美与政治通达的新视野——评《人类解放的审美之维——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思想研究》[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9
[4].张维.群众路线的政治美学意蕴与新时代特征[J].唯实.2019
[5].余开亮.儒家伦理—政治美学与当代美育理论的建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周盈之.图像何以生产“政治”——探究朗西埃的政治美学思想[J].美与时代(下).2019
[7].李绅.感性分配:朗西埃政治美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9
[8].焦志伟.马克思哲学视域下的马尔库塞政治美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
[9].孙云霏.雅克·朗西埃政治美学的美感运作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
[10].陈亦水.开启“中国科幻元年”的方式:《流浪地球》的空间政治美学与中国科幻观表达[J].电影新作.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