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婉:学者视界与想象的共同体的建构——以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理论思想为中心论文

沈婉:学者视界与想象的共同体的建构——以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理论思想为中心论文

摘 要: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的提出,展现出他研究民族范式的视角。他侧重于从民族这一概念的起源、与官方民族主义的和爱国主义的关系出发,从不同侧面研究了民族作为想象的共同体的发展演变以及今后所要面临的情况,这有别于以往其他民族主义研究者。针对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这一理论建构进行分析研究,从学者视界的角度出发,与露丝·本尼迪克特、爱德华·W.萨义德等学者的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探索想象的共同体这一理论形成的原因、想象的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和它的主义建构以及民族作为想象的共同体与宗教等其他想象的共同体及其特征之间的区别,深入剖析这一理论主张的深层意义。

关键词:民族;想象的共同体;学者视界

在全球化过程中,世界各地的文化正在逐渐地交流,走向会通,国与国之间的文化逐渐趋同。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提出的想象的共同体就是环绕着民族这个彰显独特性的群体来讨论的。同样的,露丝·本尼迪克特以及萨义德等一系列民族主义学者都倾尽毕生心血致力于民族主义问题的研究,在他们的《文化模式》《菊与刀》《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等著作中展开对民族的深入讨论。在此类作品中,诸学者提出了对民族主义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新的困惑和长期以来对民族主义研究的探索和发展,为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野。在这样的语境下,民族的独特性就作为一个重要的特征被凸显出来。

CYP2C19、ABCB1及PON1基因检测指导缺血性卒中患者氯吡格雷个体化用药 ………………………… 任晓蕾等(19):2671

一、想象的共同体的理论成因

早在安德森之前,厄内斯特·盖尔纳提出过可以从文化和政治相结合的角度来给民族下定义。而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也提出了民族可以作为被想象出来的政治上的共同体来研究这一理论。显而易见,他们的理论受到了拉康的现实的、象征的和想象的三界说的影响。科里利厄斯·卡斯托里亚迪斯(Cornelius Castoriadis)也受到了拉康的影响而提出了“社会的想象机制”(imaginary institution of societies)。20世纪60年代的心理分析学说、意识形态理论及社会理论也对想象的共同体产生了相对的影响。这些都为此后社会理论中各式各样的“想象”的概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来源。但是对于安德森而言,民族的诞生与印刷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想象的共同体之民族的诞生,首先与民族的个性化语言分不开。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百科全书。语言可以唤醒个体对母体的依恋感。例如但丁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拉丁语被重新修订以后变成了国家语言。对于我国的非汉族人来说,汉语对他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只有消除了他对于汉语存在的偏见,才能唤醒其民族认同感,更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稳定繁荣。而印刷资本主义为民族语言的整合与形成提供了相当重要的条件。新的民族通过民族的印刷语言加之他们模仿参照以前形成民族的模式而形成自己新的民族,并且和前辈民族区别开来。约翰·哥特弗利德·冯·赫徳在18世纪末时如此宣称:“因为每一个民族就是民族;它有它的民族文化,例如语言。”[1]。语言是形成民族意识的必要因素。随着各个国家对各种不同方言的研究增多,方言的地位逐渐上升。很多地方的方言被转化为文学语言。而编纂、研究和传播这些方言的牧师和文学家则成为了民族主义的先驱。但是仅仅进行方言研究依然不能形成民族的共同体的意识。值得注意的是,传播的作用往往比发明更为重要,此时,印刷媒介的作用就显现出来。在同一时代另一种形态的印刷品也在进行方言化。所有字典的编纂者、法学家、民俗学家、语言学家、政治评论家和作曲家,他们是印刷出版市场的生产者。由于他们与消费大众(阅读阶级)的联系,读者通过阅读印刷语言,他们逐渐在心中大体想象出数以千计的和他们自己一样的人。方言想象出来的共同体逐渐形成。安德森还以“法国大革命”为例,来说明印刷作品对一个事件,甚至是一个概念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当一个运动一旦成为印刷出版的主题,就变成了“概念”、“模式”,以及名副其实的“蓝图”。例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等等运动的产生过程,必然包含着其中涉及着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如果这些理论不经过印刷媒介的推广,也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大范围地传播。同样,一个大的革命运动成为印刷主题被大规模接受的时候,这种民族国家的“模式”也就在无形中逐渐形成。其他争取独立的国家难免就会争相效仿。例如日本明治维新就是在英国1688年的光荣革命的影响下,学习英国君主立宪制。正是通过了印刷媒介的推广,印刷资本主义的繁荣使得那个概念的模式已经稳稳生根并且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作家学者生长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文学创作的内容和主义建构。安德森于1936年出生于中国,在1941年因躲避中日战争而居家迁离中国。本计划经由美国而返回故乡爱尔兰。不幸的是,恰逢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导致安德森一家只好暂居美国。在那段时间里,安德森感受到了世界的动荡和民族之间的相互残杀,为他以后对民族主义的深切思考提供了切身经验。通过这样的一个流亡海外的经历,使得安德森透过自己的眼睛看到了民族之间的战争。也使他接触到了多国语言,对日后的民族主义研究是个获益良多的机会。再加上之后安德森在英格兰读书期间,曾经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了上流社会英国学生对演讲的印度人的攻击行动更加深了他对帝国主义的批判和对殖民地民族主义的同情。

对60例妇产科急腹症患者行彩超诊断。使用的是彩色超声仪(飞利浦HD-9和日立EUB-5500),3.5~9.0HMz频率的探头[5-6]。给予所有患者经腹检查或者阴道检查,观察患者的子宫及其周围的形态、大小,盆腔内是否有液体以及子宫内部是否有包块、回声等,然后将彩超诊断的结果与其病理分析和临床确诊情况进行比较总结。

安德森谈到欧洲一个很普遍的说法:“(这是)我的国家,无论对还是错(my country,right or wrong)。”这也就意味着,在人们心中,人们虽然对国家有着无限的热爱,但是国家是有对错之分的。这点就明显的不同于宗教对人们的影响了。世界主要宗教显然与这种思想有着截然不同的表达,因为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占主要地位的宗教都会声称:我们是对的,从来不会错。所有信仰者都可以承认,宗教是永远正确的。只有人才会犯错。显而易见的,作为宗教的想象的共同体就与作为民族的想象的共同体就区别开来了。另一方面,民族主义和国家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国家不下地狱,也不上天堂。而宗教则与之相反,有地狱和天堂的存在。国家是处于历史之中的,是具有历史性的,没有人知道一个国家最终会有怎样的下场。除此之外,并非民族和宗教就无区别了,实际上民族和宗教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民族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在逐渐趋同的社会大环境背景下,作为一个彰显个性的特征被表现出来的。世界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民族,并不是所有民族之间都有共通性,它们各自身上散发着的不同于其他的异域的气息反而使世界变得更加的多姿多彩。而宗教的作用更多的是用来作为凝聚社会向心力而存在的,在一定程度上就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宗教之间的共通性使宗教信仰者之间能够有一个沟通的桥梁,有利于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彼此了解。在安德森看来,宗教共同体和民族共同体的区别还在于有无羞耻感这种情感特征。露丝·本尼迪克特就曾在《菊与刀》中对原罪和羞耻进行过一系列讨论,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人的一大性格特性就是“负恩”。[5]日本人不愿意欠别人恩情,这与他们的“义理”紧密相关。本尼迪克特研究的日本的这种“耻感文化”是不同于欧美的“罪恶感”文化的。日本人蒙受恩惠时会表达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他们在表达感谢之情的时候会用“侮辱”、“丢脸”等词汇来体现出他们内心的一种含羞受辱之意,因为他不配受此恩惠。当然,也有“我十分感激”的意思。例如在领主宫中当侍女的身份低贱但是十分漂亮的姑娘,被领主选为妾室,就会用上面的词汇,以表达她不配接受的恩惠,老爷的慈悲使她倍感羞愧,不胜敬畏。“耻”也正像是我们所得知的那样,在日本文化中是一种使他们倍感痛苦的东西。这是日本的一种耻感文化,是日本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模式。但是安德森与其表述的观点的不同在于,他并未像本尼迪克特那样将羞耻感定义为某种独特的文化模式的产物。安德森认为,羞耻感是一种情感特征,它是一种现世的共同体关系(家族的、家庭的、民族的……)。上面有提到过,人们潜意识中肯定了民族是不同于宗教的,是会犯错的共同体。因此,既然国家犯错了,那么人们对于民族的情感方式中就一定会蕴含着羞耻的意识。就像是自诩为大日本帝国的日本这个国家,他们曾经的法西斯恶性并非出自于普通民众之中。因此日本当地的百姓中仍存在许多对自己国家曾经犯过的滔天罪行心存羞耻感的人。族群共同体和家庭相对于民族共同体来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族群和家庭是针对一小部分人而形成的,他们由血缘、宗族、地域等许多客观的社会现实集合而成,并非为纯碎的想象的共同体。[6]

二、想象的共同体的理论内涵

露丝·本尼迪克特在她创作《文化模式》之前的研究考察发现,19世纪的人们都以自己的群族为核心,没有人意识到自己的群体与异族群体存在的某种相似性甚至是兄弟情谊。封闭性群体自古以来都认为他们与异己的外来部落之间存在着差异。外来者不用受制于本部落的规章制度,在本部落人的眼中也失去了其做人的地位。因为他们认为封闭的群体之外再无他人存在。显而易见,这是一种谬论。但是这仍不妨碍这种思想在原始时期广为流传。这种环境下被激发的心态被视为乡土性(Provincialism)。它是由于宗教情感而萌发的。这种崇尚封闭部落与异己部落之间存在巨大差别的思想在宗教中表现为虔诚信徒与异教徒之间的差别。各个宗族、群落之间的差别犹如各个宗教中各不相同的思想,彼此的差异被放大化,以此来显示自己的独特性。《文化模式》这本书中着重举了三个部族的人(新墨西哥的普韦布洛人、多布人和美洲西北海岸克瓦基特尔人)为例,以他们各自不同的环境和习俗作为研究对象,展现了不同民族、不同部落之间巨大的差异性。例如在原始部落中,不同的文化使男孩女孩的性成熟被蒙上了不同的性质。有的部落(例如阿帕切人)的习俗认为,他们信仰会让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带有一种圣洁的和慈善的宗教色彩,是光荣而伟大的。有的部落(例如不列颠哥伦比亚的凯丽尔印第安人)则认为性成熟时一件危险甚至险恶的事情。另外一些部落(例如澳大利亚)则认为,成年是男性独有的一种祭礼形式。相对应的,在另一些部落(例如中非地区)则关注女孩的行经期来划分女孩的成熟。相比较而言,还有一些地区男孩女孩享有同样的性成熟意识,诸如在东非湖泊地区的南迪人这样的部落里以及不列颠哥伦比亚等地区。对于战争而言,有的部落是好战而且善战的,例如爱斯基摩人就颇为理解杀人行为。但是加利福尼亚的米深印第安人则不理解战争是怎么一回事。每一个地区的每一个部族社会都会在文化风俗中作出一定的选择,可以从对于金钱、技术、对文化这一上层建筑的理解等等方面来加以区别。不同的地方对文化有不同的认识。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对这些不同的文化进行研究,来论证想象的共同体存在的渊源。自原始社会以来,各个不同的部族,他们的潜意识中就已经形成了共同体的意识。这种民族的想象的共同体意识是自古以来就根深蒂固于人们的思想中的。在原始部落中,人们一开始就有了一定的共同体意识,他们通过与异己文化不同的风俗体现出来。虽然这种共同体意识没有完全成熟,没有形成想象的共同体的概念,但是在原始部落群族之间,他们各自为营,不愿意彼此之间相互往来,并且认为本部族的人具有异族所不具备的优越性,甚至认为异己部落是一种不为人的存在。这实际上是最原始的共同体意识。

“民族是一个被想象出来的具有政治意义的共同体,它是一个被想象的、有限的并且是享有主权的共同体。”[4]那么政治共同体的民族与宗教共同体有什么不同呢?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民族的起源和散布》中,附录了他在清华大学所谈到的“民族主义研究的新困惑”中对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作出了一定的说明。

民族是作为一个想象而生的具有政治意义的共同体,也就是说它并非许多客观实在的社会现实集合而成,而是作为一种被想象出来的创造物。但是想象的共同体并非是虚构的一个存在,而是一种和历史文化变迁有着重大关联,根植于人类深层意识的一种心理建构。想象的共同体也并非是简单的政客操纵人民的一个幻影。如若与之相提并论,那么想象的共同体就由此堕落成为了较之极端化的“官方民族主义”。官方民族主义有消极的一面,当然也有积极的一面。随着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全球化速度日趋加快,民族的问题就会越来越被重视。全球化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的发展越快越迅猛,反而越能够激起和加深边缘国家的民族意识。一些处于全球化边缘的国家就会自发组织游行示威,以民族的立场来反对全球化,阻挠全球化进程。全球化不能消灭民族,反而能够增强民族意识。官方民族主义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维护本民族的发展,抵制外来侵略。阿德诺也曾指出无论我们的政府多么昏庸无能,我们都要全力支持政府的工作,抵制“无政府”主义。因为一旦社会变得没有秩序,国家也就不复存在。[3]

这种相似的写作经验在许多学者身上都有所体现。著名后殖民主义研究学者萨义德对民族主义的关注也与他的出身、人生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萨义德1935年出生于耶路撒冷。英国占领耶路撒冷后,他在开罗长大,就读于埃及开罗的吉西拉预备学校。在他16岁时来到美国子弟学校、维多利亚学院和赫蒙山学校继续学习深造。由于他是家中独子,因此受到双亲严格的调教。在开罗和美国同其他精英子弟一起接受殖民式教育。1948年以色列建国,中东社会动荡,情势也越来越不稳定。他的学习之路也几经辗转。接连的战争、殖民主义运动使得萨义德思想中逐渐形成了民族意识。他对民族问题的深切思考促使他享誉世界的著作《东方学》的问世。在这种生长环境之下,萨义德的骨子里已经深深熔铸了深厚的政治情怀和民族情感。他被称为后殖民论述的重要奠基者。他的生活和学习经历使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东在西方的代言人。他也有“巴勒斯坦之音”[2]的称号。萨义德的《东方学》作为后殖民主义的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对研究建构想象的共同体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三、想象的共同体的理论意义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提出的想象的共同体之民族,在理论上是一个创新和发现。他从文化的根源着手,其中也涉及民族意识的起源问题。具有突破意义的是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能够从欧裔海外移民共同体入手,抛出了同样使我们困惑的问题:“什么原因使欧裔海外移民共同体能够较早发展出了关于他们的民族的概念?”而后安德森给出了解释:海外移民最开始容易受到当地人民以及当地权力机关的排挤,当海外移民从报纸中获知和他们一样的海外移民同样都会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之后,逐渐在他们的意识中就形成了欧裔海外移民共同体的概念了。这是安德森的一个比较新颖的论述角度。安德森不同于以往作家大多从本地区本民族的视角来研究民族问题,是在民族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与此同时,安德森不仅可以看到民族主义问题,他还深入地进行到了当民族主义受到管控而形成的官方民族主义的思考,以及由官方民族主义再深入发展而来的极端官方民族主义对国家以及对社会造成的影响,都成为了引起我们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这一理论的关注和深入挖掘的兴趣。安德森提出的想象的共同体这一理论概念是一个意义非凡、影响深远的世界性发现。以他的理论发现为例,我们深入探讨了想象的共同体之民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如何逐渐被发现,被认识以及其存在的意义,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的去接触独立民族存在的独特意义。同时,我们在研究民族问题的同时也要把民族问题放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中去加以整合,正如露丝·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阐述的那样,如果一味的对个别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而忽略了整体的作用,那么也只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举。[7]犹如哲学中所讲到的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也即事物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万不可只关注特殊的、个别的文化现象从而忽视了整体的重要作用。假使只是对单独的民族文化进行研究,那必定是不科学不健全的。马林诺斯基重视对文化功能的研究,他的有关于美拉尼西亚的特罗布里恩德岛原始人的全景描绘著作,是现代民族学的开山作之一。由此我们得出,对于民族的研究我们不能止步于对于把特殊的、具有独特性的民族文化和地方性秩序等同于一般的原始的东西来进行了。在现代科学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诸多研究领域中,学者们越来越重视文化的整合研究而非对民族文化各个部分进行分析。“威尔海姆·施特恩在他的哲学以及心理学研究中就以这种观点为基础,他坚持认为,必须把人的不可分的整体性作为出发点。整个结构(Struktur)学派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都致力于这样一种研究工作。”这也就说明了在强调民族的地位的同时,世界这个大整体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之民族的研究重点运用的是文献资料法和比较法,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与爱德华·W.萨义德的人生经历和生存体验做比较,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来研究学者视界的形成条件和文学作品的创作来源。通过提取露丝·本尼迪克特的文献资料、理论著作中的观点,从中展示出民族作为想象的共同体出现的雏形。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民族问题的重要性被重新提上章程。假使不处理和解决好民族问题,那么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文化、经济、以及政治个方面的发展将会止步不前。对于解决个别典型的民族问题中的差异性的方法,不外乎我们必须尊重差异,保护差异,求同存异。不能过分的磨平民族个性的棱角。对于个性鲜明的民族来说,社会的发展与他们自我教育的作用也十分重要。通过社会的协助以及民族的自我教育,能够使二者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相对同步的状态,整个世界才能够彼此包容、和谐共处。

听着大家的讨论,我觉得方法不错,但又觉得这样又变成他自己干自己的事情,还是没能让他与其他同学交流。我说出问题后,班长提议:“我们能不能把先锋中队和他的汽车联系起来。”我恍然大悟:不如以车为专题,利用班名“先锋中队”,成立“先锋车站”。站长是各位老师,列车员是同学们,每个小组就是一辆列车,比比哪列车跑得快,以此作为班级评比的背景,而小刘就当这个评价版块的总设计师。

参考文献:

[1][4](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66,6,5.

[2](美)薇思瓦纳珊.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M].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3.

[3]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79.

[5][6][7](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何晴,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7,3,52.

TheconstructionofCommunityofScholarsVisionandImagination——Benedict Anderson’s theory thought as the center

ShenWan, Huang jigang

(College of Arts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Anhui 236000,China)

Abstract: Benedict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y, showing his national research paradigm perspective. He focused on from the origin of the concept of ethnic groups, with the official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ism and patriotism, from different aspects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 as the imagined community is facing the future, which differs from other researchers nationalism. This article to this, dick, Anderson’s research and analyze the theory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ademic horizon, and compared with other scholars such as Ruth Benedict, Edward w. orientalist i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ory, explore the imagined community of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theory, the imagined community of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its construction and religious and ethnic as imagined community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ther imagined community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deeply analyze the deep meaning of this theory.

Keywords: nationality; The imaginary community; Academic horizon

中图分类号:I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79(2019)05-0007-05

收稿日期:2018-06-0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空间美学关键词研究"(15CZW003);2018年安徽省高校优秀拔尖人才资助(gxgwfx2018057);校级教研项目"文学通识课程评估体系研究(2015JYXM46)”。

作者简介:沈 婉,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责任编辑:杨世武]

标签:;  ;  ;  ;  ;  ;  ;  ;  ;  ;  ;  ;  

沈婉:学者视界与想象的共同体的建构——以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理论思想为中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