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鲁迅和李光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鲁迅,比较文学,文学,转换期,儿童,封建礼教,本位。
鲁迅和李光洙论文文献综述
舒畅[1](2018)在《鲁迅与李光洙文学思想比较研究——以《狂人日记》和《无情》为中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系统平行比较的方法,探究鲁迅和李光洙文学思想的形成,然后将两位作家的文学观从功利主义、启蒙主义、"为人生"等方面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阐明鲁迅和李光洙对中韩新文学发展的突出贡献,旨在探索两位作家的文学创作对中韩文学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产生的积极影响。(本文来源于《韩国语教学与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赵宝璐[2](2015)在《中韩胎动期儿童文学比较研究——以鲁迅与李光洙的儿童观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与李光洙分剖是中韩两国近代儿童文学界的先驱人物,虽然他们不是专注于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却对两国近代儿童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他们都提倡尊重儿童个体的独立和自由,摆脱封建礼教对儿童的束缚,他们的儿童观都与民族改造有着紧密的关联,这也是他们作为时代先驱者姿态的体现。此外二人对之后中韩两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的儿童文学创作和译介为中国后期的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李光洙参与编撰的儿童杂志开启了韩国近代儿童文学的先河。本文以鲁迅和李光洙的儿童观为中心展开对两国萌芽期儿童观的比较研究,不仅能丰富对鲁迅和李光洙两位作家的比较研究,也可以丰富中韩两国近代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本文来源于《当代韩国》期刊2015年04期)
李俐[3](2014)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李光洙的《无情》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目的在于以鲁迅的《狂人日记》和李光洙的《无情》为比较主体,了解掌握对近代文化和近代思想的认识;也是针对《狂人日记》和《无情》关于作品主题方面进行思想比较研究的文章。鲁迅和李光洙是中韩两国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民族和社会。在《狂人日记》和《无情》中揭示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也表现了他们的思想和主张。(本文来源于《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韩宇宁[4](2013)在《鲁迅与李光洙文学观之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文学家,他早年留学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鲁迅以犀利的笔锋揭露国民劣根性,希冀以文学创作完成对国民思想的启蒙,他的作品对中国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鲁迅小11岁的李光洙出生在韩国,也有留学日本的经历,他与洪命熹、崔南善并称"朝鲜叁天才",是韩国近代文学的先驱。[1]李光洙一生创作了60余部长篇小说,30余部短篇小说和30余篇诗歌、散文、杂文等其他作品。[2]李光洙的代表作,也是他第一部长篇小说《无情》,是富有民族主义的(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3年24期)
孙麟淑[5](2013)在《东亚文学的近代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中期以后,在西方的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的推动下,西方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逐渐影响到全世界。而且其影响力不断扩张、不断渗透。所谓的近代化——现代化,其实就是我们的文化被“欧化”的过程。韩中日叁个东北亚国家和西方的市民社会不同,他们的近代国家体制在转型为市民社会的过程中,形成了“从外部开始的”强制性的门户开放的决定性契机。因此,东北亚国家的近代意识,文化意识都脱离不了(半)殖民地这一现实的束缚。其结果是,由于那些陈旧的封建制度还遗留在精神文化的所有领域中,从而导致近代性文化实践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的错误。东北亚叁国近代文化的比较研究可以看成是西方进行的历史恢复的工程之一。现在,所谓克服近代性文化实践中产生的错误已成为东北亚所有民族的重要课题。但至今为止,东北亚叁国还不能一致认同这个立场。原因之一是日本首先独行近代化,使得日本在中国和韩国眼中成为了另一个近代化的典范。因为叁国无论是接受西方文化的方法,还是政治制度都不一样,所以也很难将他们的近代性视为一体。因此,在表达叁国的近代性的同时,强调从外部开始影响的立场和强调自发层面的立场之间引发了相互矛盾。进入近代以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和韩国,受到以日本为首的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各国在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时,文学直接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群众心理,这些社会、政治上的变化也反映到文学领域的发展过程中,从而引发了文艺思想的变革。以东方哲理为基础,在文学创作的题材和主题、文艺思想等多方面,叁国的近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以及文学作品等仍然存在着不少相似点。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这些变化必然反映在文学的领域,从而引起文学和文艺思想的变革。而且,只有通过对叁国的近代文学史和文学作品以及文学家的研究,在加深对叁国近代文学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才能阐明韩中日叁国文学、东北亚文学以及世界文学之间的关系。而且,就韩中日叁国近代文学史的发展局面来看,由于近代意识的普及和各国的民族特殊性,结果造成了叁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巨大差异。鲁迅、李光洙和夏目漱石的文学创作对本国小说艺术的构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因而将叁者的小说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探讨极具价值和意义,从而能够在对比中发现有益于建设新文艺的文学理念和方法,为文学研究的开拓和发展挖掘新思路,这也是构建本论的初衷。本论文由绪论、正文五章构成,对选题予以具体探讨:绪论主要概述了选题缘起,对东北亚地区的近代化以及近代文学作了概况,并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方法、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叁者的简要概述以及研究现状、本论文的研究价值与意义以及研究观点。正文分为以下五章:第一章:阐述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的近代文化接受的过程,并对叁者进行比较。论述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外界影响及生平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分析叁者在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留学经验所产生的不同民族观和近代化文学观,同时也分析叁者幼年时期开始受到的汉文教育和留学时期接触到的外国文学的影响。第二章:阐述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小说的近代化人文内涵因素,并对叁者进行比较。首先对鲁迅、李光洙的反封建、反儒教思想和夏目漱石的传统思想进行比较,其次、研究叁者小说中的国民性改造意识以及近代化思想和文明批判态度。第叁章:重点分析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的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他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别为农民形象、启蒙性的知识分子和彷徨的知识分子形象、新女性观形象。分析叁者的小说中人物塑造上的近代化因素和特点。第四章:分析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的叙事方法上的近代化特点和叙事视角、“对话”叙事和空间上的叙事结构,阐述进入近代化时代以后,各国出现文言一致运动中的叁位作家的贡献。同时揭示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在艺术方面的相互影响关系。第五章:梳理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小说近代化的艺术地位。重点论述叁位作家在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比较研究叁者在东北亚叁国的文学史上的相互影响关系。本论文在吸取以前对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的文学观、民族观以及作品比较研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了整体把握与作品的近代化因素的解读方式,并结合了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方法来进行系统分析,对他们的近代化小说进行全面的、综合的、客观的研究和评价。笔者希望通过本论文为韩中日东北亚叁国的近代文学的研究和发展贡献一点绵薄之力。(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3-04-01)
金雪梅[6](2011)在《鲁迅《狂人日记》与李光洙《无情》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封建社会到现代化转型进程中,中韩两国有着相同的历史背景,因此比较中韩两国的文化转变过程和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显得非常重要。总体来说,两国在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有诸多的相似处,又有许多不同点,当然也就导致两国在日后的历史发展中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中韩两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都没有从本国的历史和文化内部产生自我批判和自我更新的必要内驱力,其现代文明的开端始于西方的侵略。两国的现代经验及对这种经验的反应上,似乎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其本质又是极其相似的,即在欧美现代文明与本土文化的碰撞、融合过程中,输入与借鉴西方大量现代思想,并在移植、过滤和本土化的文明再造中,逐渐形成有着本国特色的文化文明。人是文化发展传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子之一,特别是作为文化精英的知识分子更是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鲁迅与李光洙正是这一文化转型、思想大变动时代的两个国家新文化建设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对两个人的文学创作观、社会发展观的比较研究,有着研究两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大意义,或者说选取鲁迅与李光洙两个极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来进行比较文学的研究,是研究两国现代文学的很好切入点。中韩两国都不是因为自身的文化或社会发展必然导致现代化,不是通过自觉的内在的动力走向现代文明,而是在被外敌(武力与文化双重)侵略的情况下,被动地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因此在西欧的和普遍的现代特殊性之间感到混乱和纠葛,在传统文化与外来的西方文明之间产生矛盾也就在所难免了。像这样的共同经历给予中韩两国文学总体接近的历史规定性,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是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事。中国“五四“时期的伟大作家鲁迅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第一部白话小说,最突出的成就在于鲁迅塑造了一位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斗士——“狂人”的形象。小说从思想和表现手法上都说明了“狂人”因何而“狂”,“狂”的结果是什么。“狂人”形象丰富复杂、蕴含深厚,小说的启蒙思想和启示意义及作用毋庸置疑。韩国现代作家李光洙的作品《无情》,写于“叁.一运动”时期。作为一部饱含民族热情和民族独立思想的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李光洙个人的精神自传和心灵史记。《无情》也是一部启蒙主义作品,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象征着先知先觉的精神领路人,在向蒙昧的民族传达新思想新观念的信号,号召他们摆脱落后的民族观念,向现代文明迈出勇敢的第一步。本文主要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对中韩两国现代文学史的两位巨擘——鲁迅和李光洙进行对比研究,进而发现同为东亚的中韩两国在现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异同,论文主要有六部分:第一章是绪论,简要介绍选题的缘由、研究的价值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方法。第二章详细介绍了《狂人日记》和《无情》的作者鲁迅和李光洙先生,并对作品内容及创作主题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和分析。第叁章是鲁迅以及李光洙的文学观及艺术特色进行比较。第四章是论文的结语部分,通过两部作品的现实意义及文学史上的价值来概括总结鲁迅和李光洙在各自国家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通过比较《狂人日记》和《无情》可以较清晰地看到鲁迅和李光洙两位作家的精神历程和文学探索。尤其在东西列强的侵凌和吞噬下,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难中,先觉的那一代知识分子遭受的屈辱和两难,想举起启蒙救亡的大旗,周围确是“铁屋子”世界和“无情”的世界,深感身单力薄,而且很有可能被通成“狂人”式的人物,或落得朴进士的家破人亡,等来的不是无望就是绝望,好像现实早已昭示了鲁迅、李光洙之路的宿命。可二人依然要前行,一个要反抗绝望,一个要抱着希望继续努力。不知是感动了上苍,还是历史机缘的巧合,不久中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四”爱国运动,韩国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叁一”独立运动。中国人觉醒了,韩国人也觉醒了,鲁迅、李光洙是否也从中感受到了什么鲁迅在他的小说《故乡》的结尾写到“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狂人日记》和《无情》留下的文学经验在各自国家的文学史上都足前无古人的,无论是“狂人”形象,还是李亨植,朴英彩等新旧人物形象都烙下了很深的时代印记和个性色彩,都是中韩两国社会转型时期觉醒了的和正在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形象。艺术形式上的现代色彩也较明显,如象征、心理描写等手法的运用大大扩展了人物的容量和思想深度,使内容和形式得到较好的结合,这对文坛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通过鲁迅的《狂人日记》和李光洙的《无情》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韩两国的现代文学和作家的初始情况,能够更好地把握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文学发展规律及其特点,以及知识阶层特有的心灵历程和时代体验。而二人后来演绎的迥异的人生之路,却包含了尘世更多的扑朔迷离和坎坷曲折,留下了各种疑问和悬念,还有待方家深一步的探讨和阐释。本论文分析了在与此相同的变化过程中出现的作品,有助于中韩两国近代文学的进一步理解。(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1-05-10)
李明信[7](2010)在《鲁迅与李光洙文学观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对中韩两国现代文学史的两位巨擘——鲁迅和李光洙进行对比研究,进而发现同为东亚的中韩两国在现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异同。论文主要有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简要介绍选题的缘由、研究的价值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方法。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一章,主要研究鲁迅和李光洙对现代文化思想的接受。现代文化思想分为西方的文化思想、日本的文化思想、东亚细亚的现代主义思想。第叁部分是论文的第二章,主要研究鲁迅和李光洙民族观和文学观的比较。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第叁章,也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主要对二者的“成长小说”、女权主义思想、历史小说、乡土文学观、知识分子形象等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第五部分是论文的第四章,对比分析了鲁迅和李光洙的思想价值和文学史地位。第六部分是论文的结语,以“中韩两国现代文学的发轫者”来概括总结鲁迅和李光洙在各自国家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0-06-01)
洪永春,洪燕佳[8](2008)在《启蒙的不同书写——比较鲁迅的《狂人日记》和李光洙的《无情》》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李光洙是中韩现代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本文试图通过二位作者的生平、创作储备、各自文本的艺术取向比较,探讨和揭示共名的"启蒙"主题下演绎的不同思想轨迹和文学想象。(本文来源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9期)
李明信[9](2006)在《鲁迅和李光洙笔下“女性形象”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分析鲁迅和李光洙二人作品中女性所处的社会层面的差异,将鲁迅和李光洙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她们都遭受着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迫害和戕杀,在婚姻、爱情、家庭、自由上有着共同的悲剧性命运。尽管表现角度和深度不同,但他们都是想通过对封建的社会、历史、文化、观念、制度的批判来达到对女性启蒙的目的,他们的关于女性的文学都是反对封建礼教及其制度的文学,都带有强烈的启蒙色彩。(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李明信[10](2005)在《鲁迅与李光洙“成长小说”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文学的发生及形成中,中国和韩国经历了大致相同的过程。其各自的代表人物鲁迅和李光洙在文学观念和创作风格上也有诸多相近之处。本文拟通过对两人“成长小说”的比较研究,梳理二者内在的相似和异质之处。(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05年03期)
鲁迅和李光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鲁迅与李光洙分剖是中韩两国近代儿童文学界的先驱人物,虽然他们不是专注于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却对两国近代儿童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他们都提倡尊重儿童个体的独立和自由,摆脱封建礼教对儿童的束缚,他们的儿童观都与民族改造有着紧密的关联,这也是他们作为时代先驱者姿态的体现。此外二人对之后中韩两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的儿童文学创作和译介为中国后期的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李光洙参与编撰的儿童杂志开启了韩国近代儿童文学的先河。本文以鲁迅和李光洙的儿童观为中心展开对两国萌芽期儿童观的比较研究,不仅能丰富对鲁迅和李光洙两位作家的比较研究,也可以丰富中韩两国近代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鲁迅和李光洙论文参考文献
[1].舒畅.鲁迅与李光洙文学思想比较研究——以《狂人日记》和《无情》为中心分析[J].韩国语教学与研究.2018
[2].赵宝璐.中韩胎动期儿童文学比较研究——以鲁迅与李光洙的儿童观为中心[J].当代韩国.2015
[3].李俐.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李光洙的《无情》比较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
[4].韩宇宁.鲁迅与李光洙文学观之比较研究[J].芒种.2013
[5].孙麟淑.东亚文学的近代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6].金雪梅.鲁迅《狂人日记》与李光洙《无情》的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7].李明信.鲁迅与李光洙文学观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10
[8].洪永春,洪燕佳.启蒙的不同书写——比较鲁迅的《狂人日记》和李光洙的《无情》[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
[9].李明信.鲁迅和李光洙笔下“女性形象”之比较[J].东北师大学报.2006
[10].李明信.鲁迅与李光洙“成长小说”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