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事实条件句论文-师宇含

反事实条件句论文-师宇含

导读:本文包含了反事实条件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反事实条件,接续助词,使用条件,异同

反事实条件句论文文献综述

师宇含[1](2019)在《「ば」「たら」「なら」「と」的异同浅析——以反事实条件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以反事实条件表达为研究角度,考察「ば」「たら」「なら」「と」在其中的使用条件异同。(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期刊2019年08期)

袁毓林,张琳莉[2](2018)在《苏州话反事实条件句的句法形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真实文本语料,对苏州话中反事实条件句的句法形式进行了整理和探究。苏州话中的反事实条件句存在六类基本的句法形式:假设连词+VP、否定性连词+VP、V_1仔O_1+V_2O_2、副词+VP、否定词+VP、VP_1+末+VP_2。其中除了"(句首)勿然+VP"和"早(晓得)+VP"两个小类外,其余句法形式的反事实意义都依赖于语境的支持,并且这些句法形式在触发反事实解读的频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本文认为,苏州话中存在着较为丰富的反事实条件句的表达形式,但是依然缺少专门的反事实条件标记。(本文来源于《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李国扬[3](2017)在《Hiddleston因果模型语义学以及前进式与回溯式反事实条件句的区别(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某些案例显示反事实条件句(counterfactual conditionals)是有"内在歧义的"(inherently ambiguous),即同一句反事实条件句既可以表达"前进式反事实条件句"(forward-tracking counterfactuals)也可以表达"回溯式反事实条件句"(backtracking counterfactuals)。在之前的文章中(Lee 2015,Lee 2016),我提出一个因果模型反事实条件句语义学(causal modeling semantics of counterfactuals),主张反事实条件句的内在歧义性是由不同的因果操弄(causal manipulation)所产生的。在一篇很重要的论文中(Hiddleston 2005),Eric Hiddleston提出一个截然不同的因果模型反事实条件句语义学,并宣称这个语义学可以解释反事实条件句的内在歧义性。本文将介绍上述两个因果模型反事实条件句语义学,并试图论证本人的语义学比Hiddleston的语义学能够更好地处理反事实条件句的内在歧义性。(本文来源于《逻辑学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邓敦民[4](2017)在《聚合与立基:反事实条件句之前提语义学的辩护(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前提语义学的基本想法是主张反事实条件句宣称我们可以从前件加上适当的前提推导出后件。Kratzer(1981,1989)发展了这样的想法,引进了前提集(premise sets)的概念,来表达我们加入前提的适当方式,主张条件句p□→q为真,若且惟若每个前提集皆可被扩张为逻辑上蕴含后件的前提集。而Kratzer的计划,便是要替前提集找到恰当的限制,可以使得反事实条件句的真值条件正确。Kratzer(1989)使用了聚合(lumping)的概念来刻画前提集的限制。这里的想法是,有些命题会聚合在一起,使得我们加入一个为前提,就会一起加入其余它所聚合的命题。而命题间的聚合关系,则是用情境语义学(situation semantics)中,在情境之间的部分与整体来定义。这样的处理,可以解决Kratzer早期理论遇到的一些问题,但仍会遇到如Kanazawa等人(2005)所提出的困难。而Kratzer本人也很快的放弃了这条进路,改而采用自然命题的概念来重构其前提语义学。在本文中,我将辩护Kratzer(1989)的聚合语义学。我主张将聚合的概念,用立基(grounding)的概念来理解,以取代Kratzer所使用的情境概念。根据我的定义,命题p聚合命题q,意谓着p立基在q上,因此当我们加入一个命题为前提时,就会一起加入它所立基的命题。我主张的这种做法,可以成功处理聚合语义学的案例,并避开其困难。(本文来源于《逻辑学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冉奎,雷瑞鹏[5](2016)在《排他性论证与对应关系——以“反事实条件句分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排他性论证的讨论中,班尼特、钟磊等人从反事实条件句出发展开讨论。本文以他们的"反事实条件句分析"为例,考察了排他性论证中的附生性和因果关系,认为它们都只表达了一种对应关系。所以,从对应关系的层面重构排他性论证及相关讨论,对于把握排他性问题的本质是有益的。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排他性论证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人们等同地处理了精神因果和物理因果。但是物理因果发生在空间中,精神因果则不是,正是对它们的等同处理导致了排他性论证中的冲突。(本文来源于《世界哲学》期刊2016年03期)

章敏[6](2016)在《“要不是”反事实条件句的情态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要不是"条件句的反事实语义出发,探讨"要不是"反事实条件句中的情态动词问题。发现"要不是"反事实条件句的后件具有一种情态黏附性,它能够强烈吸引同为非现实范畴下的情态范畴。不仅如此,它还在此过程中对情态动词内部不同语义类型进行选择,从而造成情态动词的不均衡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周平[7](2015)在《“李约瑟问题”研究中的反事实条件句误用——基于历史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李约瑟问题"的研究,其最后结论不外乎有二:第一,"李约瑟问题"的确是一个难题,所以,对应有各种解答方案;第二,对"李约瑟问题"进行质疑,其结论可分为"无科学说"、"伪问题说"和"有毛病说"叁类,所以,我们首先要对"李约瑟问题"进行修正、扬弃,然后再来解答。此两种方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失误:将反事实条件句应用于"李约瑟问题"的分析。从历史主义的视角来考察,"李约瑟问题"作为一个历史问题,首先是一个"假设历史"问题,故不能将反事实条件句应用于其研究过程之中,否则就是一种误用。(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5年23期)

王芳,翁学辉[8](2015)在《论反事实条件句的类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两种不同的标准对反事实条件句进行分类,第一种划分是根据前件在事实上为假或者不太可能为真,我们将其分为前件为假的反事实条件句和前件不太可能为真的条件句。第二种划分是根据前后件关联程度的不同,我们将其分为"也许"反事实条件句和"定会"反事实条件句。(本文来源于《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冉奎,陈刚[9](2015)在《精神因果:排他性论证与反事实条件句》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在权总结了精神因果(mental causation)面临的叁个问题,分别是:精神反常问题,即心理现象不具有因果律的问题;从计算主义导出的精神外在化问题;因果排他性问题~①。在这叁个问题中,因果排他性问题是最受关注的,几乎所有心灵哲学理论都讨论过这一问题,因而产生了诸如自然主义进路、物理主义进路等。本文主要介绍一种讨论排他性问题的新进路,即反事实条件句进路。(本文来源于《世界哲学》期刊2015年06期)

何朝安[10](2015)在《作为内在属性的倾向性及其反事实条件句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倾向性问题是当代分析哲学的核心问题。诉诸虚拟条件句是理解倾向性的基本出发点,但必须对条件句的语义学解释作出恰当限制。当代哲学关于属性的一般形而上学研究蕴含倾向属性是内在属性,这一点深入揭示了倾向属性相对于自然定律的索引性特征。此特征引导我们走向一种标准的反事实条件句语义学,它所提供的语义学限制将为简单条件句分析提供恰当辩护。(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反事实条件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基于真实文本语料,对苏州话中反事实条件句的句法形式进行了整理和探究。苏州话中的反事实条件句存在六类基本的句法形式:假设连词+VP、否定性连词+VP、V_1仔O_1+V_2O_2、副词+VP、否定词+VP、VP_1+末+VP_2。其中除了"(句首)勿然+VP"和"早(晓得)+VP"两个小类外,其余句法形式的反事实意义都依赖于语境的支持,并且这些句法形式在触发反事实解读的频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本文认为,苏州话中存在着较为丰富的反事实条件句的表达形式,但是依然缺少专门的反事实条件标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事实条件句论文参考文献

[1].师宇含.「ば」「たら」「なら」「と」的异同浅析——以反事实条件为中心[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9

[2].袁毓林,张琳莉.苏州话反事实条件句的句法形式[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8

[3].李国扬.Hiddleston因果模型语义学以及前进式与回溯式反事实条件句的区别(英文)[J].逻辑学研究.2017

[4].邓敦民.聚合与立基:反事实条件句之前提语义学的辩护(英文)[J].逻辑学研究.2017

[5].冉奎,雷瑞鹏.排他性论证与对应关系——以“反事实条件句分析”为例[J].世界哲学.2016

[6].章敏.“要不是”反事实条件句的情态问题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7].周平.“李约瑟问题”研究中的反事实条件句误用——基于历史的考察[J].青春岁月.2015

[8].王芳,翁学辉.论反事实条件句的类型[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5

[9].冉奎,陈刚.精神因果:排他性论证与反事实条件句[J].世界哲学.2015

[10].何朝安.作为内在属性的倾向性及其反事实条件句表达[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标签:;  ;  ;  ;  

反事实条件句论文-师宇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