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培养论文_黑小斌,李依民,李欢,李元敏,沈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无菌培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仙客来,李斯特,木鳖子,沙梨,小球藻,发芽率,菌苗。

无菌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黑小斌,李依民,李欢,李元敏,沈霞[1](2019)在《掌叶大黄种子特性研究及无菌培养体系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掌叶大黄种子形态和发芽特性并构建无菌苗和愈伤组织培养体系,为其快繁和次生代谢调控研究提供基础。方法从大小、净度、千粒质量、生活力、发芽率及发芽势等方面进行10批掌叶大黄种子特性分析;利用正交试验筛选大黄无菌苗建立的消毒体系及愈伤组织诱导的激素配比;HPLC法分析无菌苗和愈伤组织中10种有效成分的含量。结果 10批不同产地来源掌叶大黄的果实及种子外观形态无显着差异,含水量、生活力、发芽率及发芽势有明显差异,和政县与渭源县大黄发芽特性最高;75%乙醇30 s、10%H2O2 15 min为大黄种子无菌苗建立的最佳消毒组合;愈伤组织诱导最佳激素为6-苄氨基腺嘌呤(1.0 mg/L)+6-糠氨基嘌呤(2.0 mg/L)+1-萘乙酸(1.5 mg/L);不同消毒剂处理种子对无菌苗10种成分的积累无显着影响(P>0.05),愈伤组织可检测出7种有效成分,含量显着低于无菌苗,大黄酚-8-O-葡萄糖苷含量较其他成分高。结论以千粒质量、生活力、发芽率及发芽势等指标明确甘肃和政县与渭源县种子特性优良,成功建立掌叶大黄无菌苗与愈伤组织培养体系,为掌叶大黄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18期)

高燕,姜艳,李薇莎,李桂琳,李泽生[2](2019)在《木鳖子茎蔓无菌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木鳖子幼嫩茎蔓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宜的诱导培养基为MS+6-BA 0.8 mg/L+NAA0.1 mg/L+蔗糖30 g/L,诱导率为66.7%;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6-BA 0.6 mg/L+NAA 0.2 mg/L+马铃薯泥2%+活性炭1 g/L+蔗糖30 g/L,增殖倍数为5.6倍;生根培养基为MS+NAA 0.4 mg/L+香蕉泥5%+活性炭2 g/L+蔗糖20 g/L,生根率100%,平均生根数4.8条,平均根长3.9 cm。炼苗10 d后移栽腐殖土∶火烧土∶腐熟艾蒿(体积比5∶3∶2)混合基质的成活率最高达93.3%。(本文来源于《热带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资宏,杨婧瑜,方林川,周媛[3](2018)在《杜鹃远缘杂交后代的无菌培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杜鹃(Rhododendron)品种♂胭脂蜜(Rhododendron obtusum ‘Yanzhimi’)×♀春五宝(Rhododendron hybridum ‘Chunwubao’)杂交种子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杀菌方式、不同培养基初代培养、不同生长调节剂、低温处理及光照条件对种子萌发与生长以及添加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的1/2 WPM培养基对杂交无菌苗生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杜鹃杂交种子的最佳杀菌方式为1.5%NaClO溶液处理10min+75%乙醇处理30 s;在经过为期20 d的4℃低温处理,并添加浓度为100 mg/L GA3的1/2 WPM培养基中培养杜鹃杂交种子,其发芽率最高,达到56.7%;光照对杜鹃杂交种子的萌发起促进作用,光照处理下的种子萌发率高于黑暗处理,且种子萌发的时间提前3~7 d;添加了0.5 mg/L NAA、0.1 mg/L IBA的1/2 WPM培养基使杜鹃杂交无菌苗的生根率达到了最佳。(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2期)

王方琳,柴成武,尉秋实,李爱德,王理德[4](2018)在《小叶杨×胡杨杂交种(小×胡杨)无菌培养体系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胡杨当年生枝条作为外植体,探讨不同激素组合的培养基对其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与增殖以及幼组培瓶苗生根的影响,并筛选更为合理的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与叶片相比,茎段更加适宜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培养,诱导率为76.95%,叶片最佳诱导率为53.31%,最佳配方为WPM+IBA0.1mg/L+6-BA0.3mg/L+琼脂4.5g/L+蔗糖30g/L;不定芽诱导与增殖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WPM+6-BA0.5mg/L+KT0.5mg/L+AC3.0g/L+琼脂4.5g/L+蔗糖30g/L,诱导率最高为89.30%,此时不定芽诱导速度快、增殖率高、芽苗长势良好;最适宜小×胡杨生根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1/2WPM+IBA 0.4mg/L+蛋白胨1g/L+香蕉150g/L+琼脂4.5g/L+蔗糖30g/L,生根率高达94.85%,此时组培瓶苗根系较长、根毛多、叶片深绿、生长健壮,有利于进行炼苗移栽。(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8年11期)

涂俊凡,秦仲麒,李先明,伍涛,杨夫臣[5](2018)在《不同基因型沙梨带芽茎段无菌培养体系建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不同基因型沙梨Pyrus pyrifolia外植体无菌培养体系建立方法,以沙梨品种"金水1号""金水2号""鄂梨1号""鄂梨2号""圆黄""翠冠"的当年生带芽茎段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进行离体培养,就外植体消毒时间、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茎段切割方式、控制褐变方法、外植体采集时间等因素对培养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梨带芽茎段以75%酒精处理30s,0.1%HgCl2处理7min消毒效果最好,茎段消毒后接种在含6-BA 1.0~2.0mg/L、IBA 0.1~0.2mg/L的MS培养基上,接种后10d芽开始萌动,接种后20d嫩茎开始生长,萌芽率22.22%~37.78%。当年生枝切割成4~5cm带部分叶柄的带芽茎段消毒处理后分割成1.5cm单芽茎段接种,萌芽率高,萌芽时间短,获得的无菌芽苗生长健壮。培养基中添加0.25mg/L维生素C的带芽茎段褐化率较对照低4.44个百分点,萌芽率较对照高3.02个百分点。4月中旬到5月中旬为采集带芽茎段的最佳时间,褐变率低,污染率较低,萌芽率达31.48%和30.77%。(本文来源于《中国南方果树》期刊2018年S1期)

李方华[6](2017)在《仙客来种子的无菌培养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仙客来种子为外植体进行无菌培养,研究了硫酸处理、不同温度的水处理、赤霉素处理对仙客来种子无菌萌发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用1moL/L硫酸处理仙客来种子40min和用40℃温水浸种处理,仙客来种子无菌萌发效果相对较好。(本文来源于《上海蔬菜》期刊2017年04期)

武振晋,周广航,赵奎,王亚君,季春丽[7](2017)在《小球藻无菌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培养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埃氏小球藻(Erichsen Chlorella)富含油脂、具有高效光合固碳能力,是生产生物柴油的优质藻种。杂菌污染和培养条件是制约小球藻生物量和油脂产量以及规模化培养生产的重要因素。为有效防除杂菌污染,优化埃氏小球藻培养条件,[方法]本试验选用5种普通抗生素即头孢霉素(Cefo)、氨苄霉素(Amp)、羧苄霉素(Car)、硫酸新霉素(Nw)和利福平霉素(Rif),检测其不同剂量和组合对埃氏小球藻除菌效果及生长的影响。分析初始接种量、藻液pH、培养温度和盐浓度等因子对埃氏小球藻生长的影响。[结果]综合评定各项指标,建立埃氏小球藻无菌培养体系和优化的培养条件。[结论]抗生素组合为Rif+Cefo(30mL·L~(-1)+100mL·L~(-1));最适培养条件为:接种的初始OD值0.2,pH范围8.5~9.5,培养温度(25±0.5)℃,盐浓度<0.01mol·L~(-1)。(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单颖,张亦凯,程昌勇,方春,彭金荣[8](2016)在《斑马鱼胚胎的简易无菌培养体系及单增李斯特菌感染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斑马鱼的生活环境中微生物众多,会激活其先天免疫系统,从而影响相关试验结果,因此需建立适合于感染与免疫研究的斑马鱼无菌培养体系。【方法】建立了基于受精卵短时消毒和温控正压无菌隔离器的培养流程;根据无菌动物标准对斑马鱼胚胎及其生活环境进行微生物检测;并通过定量PCR检测无菌斑马鱼先天免疫相关基因(TLRs)表达水平;利用无菌斑马鱼胚胎模型进行了单增李斯特菌感染试验。【结果】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斑马鱼培育的无菌操作系统,无菌检验结果显示其生活环境及体内不含病原微生物,先天免疫分子TLRs表达量较低或不表达,而常规培养斑马鱼以及浸泡感染单增李斯特菌的无菌斑马鱼中这些基因转录水平较高。无菌斑马鱼对单增李斯特菌强毒株EGDe静脉注射感染很敏感,100 CFU感染量能导致鱼在1周内全部死亡,而其mpl或plc B基因缺失株感染后致死率显着下降(分别为70%和40%)。巨噬细胞在亲本株EGDe浸泡感染的鱼肠道周围聚集,而mpl或plc B基因缺失株感染的鱼中几乎观察不到这一聚集现象。【结论】通过简易培养体系获得的无菌斑马鱼胚胎可用于先天免疫和病原感染机制等研究。(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蒋世翠,张波,李艳双,李玉[9](2016)在《黄柄钙皮菌无菌培养条件的优化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柄钙皮菌是黏菌中的一种重要模式生物,本文筛选了其无菌培养条件,比较了生活史不同阶段的发生时间,同时比较了生活史中孢子萌发、原质团生长及子实体形成3个阶段的培养条件。结果表明,黄柄钙皮菌适宜的培养条件为:在20%水琼脂上于28℃进行孢子萌发;在24–26℃下20%琼脂+40%燕麦培养基上进行原生质团的培养;在24–26℃下1 000Lx光照10–14h时形成子实体。(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陈吉裕,张文玲[10](2016)在《延龄草无菌培养体系的建立及防褐变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延龄草外植体的筛选及灭菌条件和培养基进行优化,降低污染率和褐变率,建立延龄草根茎无菌组织培养体系。方法:从延龄草子房、叶、茎、地下根茎、根尖5种材料中筛选出最适宜的外植体,考察多种药液交替灭菌和培养基中添加抗生素对降低组培污染率的影响,研究培养基中添加抗坏血酸(V_C),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活性炭对降低褐变率的效果。结果:地下根茎为延龄草组织培养最适宜的外植体,可采用紫外线照射30 min,800倍多菌灵浸泡30 min和0.2%Hg Cl_2处理20 min交替灭菌,培养基中添加100 mg·L~(-1)氨苄青霉素和1.0 g·L~(-1)活性炭可降低根茎组培污染率和褐变率。结论:建立了低污染率和褐变率的延龄草根茎无菌培养体系,为其他根茎类植物组织培养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无菌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木鳖子幼嫩茎蔓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宜的诱导培养基为MS+6-BA 0.8 mg/L+NAA0.1 mg/L+蔗糖30 g/L,诱导率为66.7%;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6-BA 0.6 mg/L+NAA 0.2 mg/L+马铃薯泥2%+活性炭1 g/L+蔗糖30 g/L,增殖倍数为5.6倍;生根培养基为MS+NAA 0.4 mg/L+香蕉泥5%+活性炭2 g/L+蔗糖20 g/L,生根率100%,平均生根数4.8条,平均根长3.9 cm。炼苗10 d后移栽腐殖土∶火烧土∶腐熟艾蒿(体积比5∶3∶2)混合基质的成活率最高达93.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菌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1].黑小斌,李依民,李欢,李元敏,沈霞.掌叶大黄种子特性研究及无菌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草药.2019

[2].高燕,姜艳,李薇莎,李桂琳,李泽生.木鳖子茎蔓无菌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J].热带农业科技.2019

[3].资宏,杨婧瑜,方林川,周媛.杜鹃远缘杂交后代的无菌培养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8

[4].王方琳,柴成武,尉秋实,李爱德,王理德.小叶杨×胡杨杂交种(小×胡杨)无菌培养体系初步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

[5].涂俊凡,秦仲麒,李先明,伍涛,杨夫臣.不同基因型沙梨带芽茎段无菌培养体系建立研究[J].中国南方果树.2018

[6].李方华.仙客来种子的无菌培养试验[J].上海蔬菜.2017

[7].武振晋,周广航,赵奎,王亚君,季春丽.小球藻无菌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培养条件的优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8].单颖,张亦凯,程昌勇,方春,彭金荣.斑马鱼胚胎的简易无菌培养体系及单增李斯特菌感染试验[J].微生物学报.2016

[9].蒋世翠,张波,李艳双,李玉.黄柄钙皮菌无菌培养条件的优化筛选[J].菌物学报.2016

[10].陈吉裕,张文玲.延龄草无菌培养体系的建立及防褐变措施[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

论文知识图

成肌细胞Desmin免疫(阳性)成纤维细胞Desmin免疫(阴性)常用生物反应器系统无菌培养试验-图1 整株无菌培养装置不同时间喷施Em7无菌培养滤液对...黑桫椤孢子的无菌培养Fig2.4In...

标签:;  ;  ;  ;  ;  ;  ;  

无菌培养论文_黑小斌,李依民,李欢,李元敏,沈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