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沉积论文-汪智军,殷建军,蒲俊兵,袁道先

生物沉积论文-汪智军,殷建军,蒲俊兵,袁道先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沉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钙华,生物群落,生物成因结构,生物沉积过程

生物沉积论文文献综述

汪智军,殷建军,蒲俊兵,袁道先[1](2019)在《钙华生物沉积作用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弄清钙华生物沉积作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钙华微岩相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的气候环境指示意义。总结和综述了与钙华沉积相关的生物群落、生物成因钙华微岩相结构、钙华生物沉积作用过程及其对钙华地球化学特征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细菌、藻类和苔藓等广泛参与到钙华沉积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孔隙结构、晶体结构和纹层结构。生物沉积过程主要包括:①生物生长扰动水流使得CO_2逸出;②代谢作用(如光合作用)过程诱导碳酸钙沉积;③"表面控制"过程影响晶体成核及生长。生物沉积作用驱动了元素的迁移转化,对沉积水体和钙华地球化学特征具有重要影响。钙华在地球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潜力,未来需要加强现代钙华沉积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各自贡献的量化研究,以便准确地解译钙华沉积记录。(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6期)

沈越峰,Fritz,Neuweiler,Adrian,Immenhauser[2](2019)在《生物辐射遇上气候变化:来自塔里木盆地中-晚奥陶世碳酸盐岩缓坡生物沉积学、成岩作用和地球化学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质历史时期生物沉积系统的更替是生物演化和环境气候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区域或者全球范围内海相碳酸盐生物沉积系统的更替,与海洋有机碳埋藏速率导致的碳同位素偏移、大气二氧化碳浓度(pCO_2)、烃源岩的生成情况及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奥陶纪海(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吉培伦[3](2018)在《洛克沙胂的厌氧生物沉积及电絮凝强化去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洛克沙胂(4-羟基-3-硝基苯胂酸)是一种有机砷饲料添加剂,具有抗球虫、促生长、提高饲养效率等优点,因而在畜禽养殖业中被广泛使用。但被畜禽类食用后的洛克沙胂绝大部分会以原形态随粪便和尿液排出,进入环境造成砷污染。本文以有机砷污染控制为目的,考察了厌氧污泥中洛克沙胂的沉积及沉积砷形态,解析了洛克沙胂的厌氧生物沉积机理,并应用电絮凝的方法,强化去除生物降解转化后残余的有机砷。具体的结论如下:(1)考察了污泥中洛克沙胂的沉积及沉积砷形态。长期通入含洛克沙胂模拟废水的厌氧生物反应器中厌氧颗粒污泥(AGS)内沉积了高浓度的砷,在第300 d时浓度达8246.69±378.93μg·g~(-1)(以砷和干重计)。AGS内的细胞结合沉积砷含量最高,占总砷的42.2%,往后依次是不溶性沉积砷(25.4%)、胞外溶解性沉积砷(24.6%)和胞内溶解性沉积砷(7.8%)。实验确认不溶性沉积砷以AsS的形式存在,其它沉积砷中叁价无机砷(As(ⅡI))为主要的砷形态。厌氧环境下,进入微生物体内的砷会趋向于和细胞物质结合,或者形成不溶性沉积砷,后者可应用于有机砷的稳定化处理,控制砷污染。(2)解析了洛克沙胂的厌氧生物沉积机理。厌氧生物条件下,溶液中洛克沙胂会先还原为4-羟基-3-氨基苯胂酸(HAPA),随后在电催化的条件下降解为无机砷,其中五价无机砷(As(V))为主要的无机砷形态;固相(Fe_3O_4)中洛克沙胂厌氧生物沉积先后经历了洛克沙胂吸附、洛克沙胂降解转化和不溶性沉积砷生成叁个阶段。电催化条件下Fe_3O_4中仍有相当浓度的As(ⅡI)存在,且在外加电势结束时检测到了不溶性沉积砷As_2S_3。另外,外加电势结束后增强的还原环境使固相中出现了另一种不溶性沉积砷AsS。微生物作用和硫酸盐的存在是不溶性的砷化合物形成的关键。(3)研究了电絮凝对洛克沙胂降解转化后残余砷的强化去除。聚合氯化铝和聚合氯化铁对体系中残余砷的去除率最高不足10%;电絮凝对残余砷的去除效果良好,总砷的最高去除率达90%,增大外加电压、缩短电极距离和外加曝气均可提高电絮凝的除砷效率,其中外加曝气提升效果最佳。电絮凝过程中生成了两种新的含砷化合物,但形态未知。絮凝剂生成有限时,其分布不均会导致电絮凝反应器上下部砷去除率不一。外加曝气的电絮凝反应器底部沉淀呈黄色,主要成分为FeO(OH),其作用是砷去除的主要原因;未曝气的电絮凝反应器中沉淀偏绿色,结晶度很差,推测为Fe(Ⅱ)的(氢)氧化物。(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8-04-01)

袁星,林彦彦,黄建荣,王树功,黎祖福[4](2017)在《海马齿生态浮床中泥蚶的生物沉积与呼吸排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夏季与秋季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在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生态浮床中生理生态活动,利用生物沉积物捕集器与密闭式代谢瓶,对海马齿生态浮床中不同规格泥蚶的生物沉积速率、耗氧率、排氨率和排磷率进行现场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规格泥蚶生物沉积速率、耗氧率、排氨率和排磷率在夏、秋季有明显变化,相同规格泥蚶夏季均大于秋季,相同季节表现为:大个体组>中个体组>小个体组。夏季和秋季,泥蚶生物沉积速率变化范围分别为0.31~1.09 g/(ind·d)、0.09~0.65 g/(ind·d),耗氧率变化范围分别10.29~19.10 mg/(ind·d)、6.51~13.56 mg/(ind·d),排氨率变化范围分别为0.76~2.63 mg/(ind·d)、0.06~0.28 mg/(ind·d),排磷率变化范围分0.05~0.18 mg/(ind·d)、0.01~0.03 mg/(ind·d)。方差分析显示,季节、龄期及两者交互作用对泥蚶生物沉积速率、耗氧率、排氨率及排磷率均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水生态学杂志》期刊2017年03期)

周志澄,罗辉,Willems,H,许波,王志浩[5](2016)在《四川江油渔洞子二迭系-叁迭系之交两种不同生物沉积之间的生态系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江油渔洞子剖面上二迭统长兴组顶部出现的群体珊瑚Waagenophyllum sp.是我国所发现的最晚的古生代群体四射珊瑚之一,下叁迭统飞仙关组底部微生物岩直接覆盖在它上面,二迭系-叁迭系界线成为这两种不同的生物沉积的分界线,它们各自具有一个独特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二者之间为突变关系。在珊瑚层生态系统中的群体四射珊瑚及重要成员真核藻类如裸海松藻、假蠕孔藻等在微生物岩生态系统中完全消失,后者以底栖微生物群落为主,共生生物组合面貌与珊瑚层中的生物组合面貌截然不同,微生物岩生态系的生物个体小型化也是主要变化之一。(本文来源于《古生物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刘鹏,周毅,王峰,张晓梅,刘炳舰[6](2014)在《浅水区(潮间带)滤食性贝类生物沉积的现场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7月,在荣成天鹅湖用自行研制的沉积物捕集器现场测定底内动物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底上动物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生物沉积速率,以建立潮间带贝类生物沉积的现场测定方法,并评价两种贝类对潮间带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内沉积物重量差异不显着,处理组与对照组的沉积物重量差异显着(F=58.047,P=0.000),测得的生物沉积速率与文献具有可比性,因此可以推测新型生物沉积物捕集器适用于浅水区(潮间带),能够准确测定生物沉积速率。在平均水温18.8°C条件下,菲律宾蛤仔和长牡蛎都具有较高的生物沉积速率。壳长(25.0±1.5)mm、软体干重(0.12±0.03)g的菲律宾蛤仔生物沉积速率为(44.92±4.12)mg/(ind·d);壳长(29.8±1.3)mm、软体干重(0.23±0.05)g的菲律宾蛤仔生物沉积速率为(54.84±7.77)mg/(ind·d);壳长(98.8±14.1)mm、软体干重(3.94±0.66)g的长牡蛎生物沉积速率为(1069.01±212.24)mg/(ind·d)。作为天鹅湖海区两种典型贝类,据估算,每平方米面积内的蛤仔和长牡蛎每天分别将29.9g、15.0g的悬浮颗粒物通过滤食和排粪沉积到底层,增强了水层-底栖系统的耦合作用。(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4年02期)

张安国,袁秀堂,侯文久,陈卫新,赵凯[7](2014)在《文蛤的生物沉积和呼吸排泄过程及其在双台子河口水层-底栖系统中的耦合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河口埋栖性双壳贝类优势种类在水层——底栖系统中的生态耦合作用,利用生物沉积物捕集器和封闭式代谢瓶,于双台子河口现场研究了文蛤主要生理生态过程如生物沉积速率、耗氧率、排氨率和排磷率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文蛤的生物沉积速率、耗氧率、排氨率及排磷率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高,冬季最低。二龄及叁龄文蛤个体的生物沉积速率周年变化分别为0.02—0.30 g-1个-1d-1、0.06—0.60 g-1个-1d-1;耗氧率变化分别为0.45—16.64 mg-1个-1d-1、1.03—30.51 mg-1个-1d-1;排氨率季节变化分别为0.001—0.14 mg-1个-1d-1、0.002—0.28 mg-1个-1d-1;排磷率季节变化分别为0.002—0.069 mg-1个-1d-1、0.003—0.16 mg-1个-1d-1。文蛤的生物沉积速率及呼吸排泄速率均受龄期制约:在同一季节,文蛤的单位个体生物沉积速率及呼吸和排泄速率均表现为二龄<叁龄。方差分析显示,季节、龄期及两者交互作用对文蛤生物沉积速率、耗氧率、排氨率及排磷率均有显着影响。基于不同季节双台子河口文蛤生物量(0.67个/m2、2.4 g/m2),估算出文蛤种群每年向该河口排放大约5321.90 t生物沉积物(干重)、1.43 t NH+4-N和0.93 t PO3-4-P,并且消耗大约221.59 t O2。研究结果表明,文蛤通过生物沉积及呼吸排泄作用,大大加强了双台子河口沉积物-水界面的物质交换通量,在双台子河口水层-底栖系统耦合作用中扮演着重要生态角色。(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22期)

孙心亮,纪右康,王军娜,高悦勉[8](2013)在《海湾扇贝在海参养殖池中的生物沉积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海湾扇贝在海参养殖池中的生物沉积作用,将海湾扇贝分叁组混养在海参养殖池中收集沉积物并设对照组。试验结果表明,海湾扇贝能加速养殖池悬浮物的沉积,海湾扇贝的生物沉积量与壳长、软体部干重呈正相关;单位重量的生物沉积量则与壳长和软体部干重分别呈负相关。海湾扇贝壳长(41.19±0.51)mm的生物沉积率为30.0~54.8mg·ind-1·d-1;壳长(52.49±0.42)mm的生物沉积率为33.5~67.5mg·ind-1·d-1;壳长(58.26±0.70)mm的生物沉积率为37.0~87.0mg·ind-1·d-1。养殖池水温、悬浮颗粒物的量能影响海湾扇贝的生物沉积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渔业》期刊2013年06期)

闫家国[9](2013)在《亚热带海湾滤食性贝类生物沉积及其生态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我国典型亚热带养殖海湾—大亚湾和大鹏湾,现场条件下测定了葡萄牙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e)、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nobilis)和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3种贝类和滤食附着生物皱瘤海鞘(Styela plicata)的生物沉积速率及其时间变化特征,并分析了生物沉积中有机质(OM)和碳(C)氮(N)元素含量;模拟现场环境测定了贝类筏式养殖区和非养殖对照区的沉积物耗氧速率和海水-沉积物界面元素流通。在此基础上初步评估了的贝类生物沉积作用对海湾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综述了滤食性贝类的养殖现状以及贝类养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贝类滤食和生物沉积等生理生态过程在水环境和沉积环境之间所起到的生物耦联作用,尤其是对颗粒物和元素的垂直沉降速率的影响。2.对大亚湾大鹏澳贝类筏式养殖海域的理化和生物环境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鹏澳海域年平均气温为24.94℃,高于大鹏湾畲下湾海域(24.1℃);大鹏澳海域叶绿素a(Chla)含量年平均为5.52μg/L,高于畲下湾(4.30μg/L);两海区年平均盐度没有明显差异,分别为31.19和31.42;大鹏澳水体悬浮颗粒物(Total particleMatter,TPM)平均为26.04mg/L,高于畲下湾海区(25.29mg/L);大鹏澳海区颗粒有机物(Particle Organic Matter, POM)平均为8.98mg/L,高于畲下湾(8.00mg/L)。各个季节水体浮游植物在养殖区和非养殖区均以硅藻和甲藻为主。夏季贝类养殖区内藻类密度高于非养殖区。各季节养殖区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高于非养殖区;养殖区浮游动物的总生物量(635mg/m~3)高于非养殖区(492.5mg/m~3)。养殖区浮游动物中种类(年平均为22种)、生物多样性指数(2.54)和丰富度(2.41)均低于非养殖区(分别为29种,2.80和3.26)。养殖区夏季和冬季的浮游动物的丰富度高于春季和秋季。3.2012年12月-2013年2月,在现场条件下测定了葡萄牙牡蛎(C.angulata)、华贵栉孔扇贝(C. nobilis)、翡翠贻贝(P.viridis)和皱瘤海鞘(S. plicata)的生物沉积速率。结果显示:葡萄牙牡蛎的生物沉积速率为82.3-882.2mg/ind/d,平均343.9mg/ind/d;华贵栉孔扇贝的生物沉积速率为60.9-414.7mg/ind/d,平均282.8mg/ind/d;翡翠贻贝的生物沉积速率范围为89.9-865.4mg/ind/d,平均323.3mg/ind/d;皱瘤海鞘的生物沉积速率范围为145.5-1011.8mg/ind/d,平均427.6mg/ind/d。葡萄牙牡蛎生物沉积作用对有机物(Organic Matter,OM)、总碳(Total Carbon,TC)、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总氮(TotalNitrogen,TN)和有机氮(Organic Nitrogen,ON)的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50.55,33.77,9.66,9.42和2.51mg/ind/d;华贵栉孔扇贝分别为51.01,36.22,14.65,5.77和1.95mg/ind/d;翡翠贻贝分别为50.56,29.00,8.83,8.34和2.52mg/ind/d;皱瘤海鞘分别为60.93,34.93,12.53,2.18和2.82mg/ind/d。以上几种滤食性生物规格相似时,皱瘤海鞘具有更高的生物沉积速率。四种生物单位个体的生物沉积速率与壳长(或体长)成正相关关系;单位软体干重的生物沉积速率与个体大小成反比。生物沉积速率总体上在夏季较高,冬季和繁殖期较低,表明水温和生殖活动是影响滤食性生物沉积速率的因素。4.在半现场条件下研究了夏季(2012年8月)牡蛎筏式养殖对沉积物耗氧速率和有机碳矿化速率以及海水-沉积物界面元素流通的影响。结果显示:大鹏澳牡蛎养殖区沉积物耗氧速率为74.68mg/m~2/h是非养殖区(平均52.48mg/m~2/h)的1.4倍。根据沉积物耗氧速率和呼吸熵,夏季养殖区沉积物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平均为87.62mg/m~2/h)高于非养殖区(平均为61.75mg/m~2/h)。主要是由于牡蛎生物沉积导致沉积环境有机碳含量升高,矿化过程对溶解氧的消耗增加。养殖区沉积物向水体释放营养盐速率高于非养殖区,养殖区沉积物向水体释放的SiO_2~(-3),NH_4-N,PO_3~(-4)-P,NO_2~--N和NO_3~--N速率平均为3131.3,1478.0,-7.38,235.5和1430.9μg/m~2/h。本研究结果表明,滤食性贝类的生物沉积过程对亚热带养殖海湾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加速了悬浮颗粒物从水层向底层的沉降,对沉积物耗氧速率和界面间元素通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另外,附着生物皱瘤海鞘具有很高的生物沉积速率,在考虑贝类筏式养殖对环境影响时也应考虑海鞘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3-06-03)

齐占会,闫家国,田梓杨,史荣君,张汉华[10](2013)在《亚热带养殖海湾皱瘤海鞘生物沉积的现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皱瘤海鞘是亚热带海域分布最广和数量最多的附着生物种类之一,有关其生物沉积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于2012年1月—7月在典型的亚热带养殖海湾—大亚湾大鹏澳海域,利用沉积物捕集器现场测定了皱瘤海鞘(Styela plicata)的生物沉积速率,并测定了生物沉积物中机物(Organic Matter,OM)、总碳(Total Carbon,TC)、总氮(Total Nitrogen,TN)、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和有机氮(Organic Nitrogen,ON)含量。结果显示:皱瘤海鞘的生物沉积速率变化范围为每天145.5—1011.8mg/个,平均516.0每天mg/个,单位软体干重海鞘的生物沉积速率变化范围为每天154.8—1065.8mg/单位软体干重,平均每天463.3mg/单位软体干重。海鞘生物沉积物中OM、TC、OC、TN和ON含量分别为14.38%、10.80%、2.87%、3.06%和0.86%.高于自然沉积物中的含量,分别为13.39%、7.36%、2.32%、2.29%和0.67%。其中TC和ON含量要显着高于自然沉积物(P<0.05)。皱瘤海鞘的OM、TC、OC、TN和ON的生物沉积速率分别为每天74.20,55.73,14.80,15.79和4.43mg/个。实验期间附着在浮筏养殖设施和养殖牡蛎壳上的海鞘密度变化范围为每平方米54.9—222.1个,平均147.5个/m~2,养殖海域单位面积的海鞘生物沉积速率平均为每天76.1g/m~2,是自然沉积速率(平均每天62.7g/m2)的1.21倍,其中OM、TC、OC、TN和ON的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每天10.94,8.21,2.18,2.32和0.65g/m~2。据此可推算,大鹏澳筏式牡蛎养殖海区(约103hm~2)皱瘤海鞘的年生物沉积物负荷为29000t,其中OM,TC,OC,TN和ON分别29000,4100,3100,820,870和240t。本研究结果说明,海鞘等附着生物在大规模浅海贝类养殖中对养殖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科学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七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论文及摘要汇编》期刊2013-05-01)

生物沉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质历史时期生物沉积系统的更替是生物演化和环境气候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区域或者全球范围内海相碳酸盐生物沉积系统的更替,与海洋有机碳埋藏速率导致的碳同位素偏移、大气二氧化碳浓度(pCO_2)、烃源岩的生成情况及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奥陶纪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沉积论文参考文献

[1].汪智军,殷建军,蒲俊兵,袁道先.钙华生物沉积作用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19

[2].沈越峰,Fritz,Neuweiler,Adrian,Immenhauser.生物辐射遇上气候变化:来自塔里木盆地中-晚奥陶世碳酸盐岩缓坡生物沉积学、成岩作用和地球化学指示[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3].吉培伦.洛克沙胂的厌氧生物沉积及电絮凝强化去除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

[4].袁星,林彦彦,黄建荣,王树功,黎祖福.海马齿生态浮床中泥蚶的生物沉积与呼吸排泄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7

[5].周志澄,罗辉,Willems,H,许波,王志浩.四川江油渔洞子二迭系-叁迭系之交两种不同生物沉积之间的生态系突变[J].古生物学报.2016

[6].刘鹏,周毅,王峰,张晓梅,刘炳舰.浅水区(潮间带)滤食性贝类生物沉积的现场测定[J].海洋与湖沼.2014

[7].张安国,袁秀堂,侯文久,陈卫新,赵凯.文蛤的生物沉积和呼吸排泄过程及其在双台子河口水层-底栖系统中的耦合作用[J].生态学报.2014

[8].孙心亮,纪右康,王军娜,高悦勉.海湾扇贝在海参养殖池中的生物沉积作用研究[J].河北渔业.2013

[9].闫家国.亚热带海湾滤食性贝类生物沉积及其生态效应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3

[10].齐占会,闫家国,田梓杨,史荣君,张汉华.亚热带养殖海湾皱瘤海鞘生物沉积的现场研究[C].热带海洋科学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七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论文及摘要汇编.2013

标签:;  ;  ;  ;  

生物沉积论文-汪智军,殷建军,蒲俊兵,袁道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