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近断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竖向近断层地震动,隔震结构-非结构耦合系统,地震响应控制
近断层论文文献综述
刘德稳,赵洁,刘阳[1](2019)在《竖向近断层地震下隔震结构-非结构系统耦合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竖向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易造成隔震结构内部非结构系统产生地震响应放大现象。为研究近断层地震动下隔震结构-内部非结构的动力反应控制机理,建立了竖向地震动下隔震结构-内部非结构耦合系统分析模型。采用非线性时程反应分析方法分析了附加竖向准零刚度系统的非结构元件的响应控制效果。基于能量分析方法建立了竖向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隔震结构-内部非结构耦合系统能量平衡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自振频率的隔震系统,当采用竖向准零刚度对非结构元件进行地震响应控制时,减震效果较好。有控系统的竖向弹性恢复能和阻尼耗能要大于无控结构,通过选取合适的阻尼比可有效控制非结构元件的地震响应。(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22期)
李宇,李琛[2](2019)在《近断层地震作用下隔震梁桥地震响应参数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近断层地震作用下高阻尼橡胶(HDR)支座隔震梁桥在不同设计参数下的隔震效果,采用SAP 2000软件建立HDR支座隔震简支梁桥的等效单墩模型,选取典型近断层地震动记录作为输入地震波,分析桥墩高度、桥墩质量和等效隔震度对HDR支座隔震梁桥地震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HDR支座具有良好的隔震效果;桥墩越高,隔震后的墩顶位移峰值越大;HDR支座能有效降低低矮桥墩的近断层地震响应,但当墩高超过35m或桥墩质量增大后,HDR支座的隔震效果就降低;等效隔震度越大,HDR支座的隔震效果越好;桥梁采用HDR支座进行隔震时,应保证等效隔震度大于3.0。(本文来源于《桥梁建设》期刊2019年05期)
罗全波,陈学良,高孟潭,李宗超,李铁飞[3](2019)在《集集地震近断层速度脉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初步分析了近断层速度脉冲的成因和特点,主要包括方向性效应、滑冲效应和上盘效应,并通过集集地震中27个近断层强震台的脉冲记录分析了断层破裂方向和滑移大小对地面运动峰值速度的影响。采用最小二乘法对速度脉冲的分布范围进行了回归分析,大于50 cm/s的速度脉冲主要聚集在断层距为10 km的近断层区域。对不同区域的叁分量平均速度反应谱进行统计分析,表明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具有较大的特征周期和谱值,其中在垂直于断层走向的水平分量上尤为显着,这与断层剪切位错辐射效应的特征基本相符。针对脉冲型地震造成近断层地质灾害频发的现象,由共振效应分析了速度脉冲对边坡岩体的影响。近断层速度脉冲的研究可能对防震减灾、地震预警、震害评估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10期)
蒋丽忠,冯玉林,周旺保,聂磊鑫,谭志化[4](2019)在《近断层脉冲型强震下高铁桥梁路基轨道系统的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近断层脉冲型强震对高铁桥梁路基轨道系统的地震响应特点,以高速铁路连续梁桥、两端引桥、路基、CRTS II型板式无砟轨道(HBSCST)组成的整体系统为例,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两种HBSCST模型,选择具有破裂前方脉冲、滑冲脉冲和无脉冲的近断层地震动作为输入。提取两种HBSCST模型中的制动墩、引桥桥墩墩顶位移时程及系统各层位移最值进行对比验证,进而分析脉冲运动对HBSCST模型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两种仿真模型计算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纵、横桥向激励下,系统各层纵、横向位移包络图均趋于一致,纵桥向激励下,无脉冲地震动下系统各层响应最大,破裂前方脉冲次之,滑冲脉冲最低;横桥向激励下,破裂方向脉冲地震动下系统各层响应最大,滑冲脉冲次之,无脉冲最低,破裂前方脉冲地震动对系统各层响应的影响在纵,横桥向激励下均大于滑冲脉冲;随着PGV/PGA值的增大,叁组地震作用下系统各层的纵、横向位移最大值基本呈增大的趋势。(本文来源于《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期刊2019-10-18)
潘钦锋,颜桂云,吴应雄,方艺文[5](2019)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高层建筑组合隔震的减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断层地震动中的长周期、短持时、高能量的加速度脉冲将对长周期高层隔震结构的减震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易使LRB(lead-rubber bearing)支座产生超限变形,导致在大的面压与位移共同作用下发生剪压破坏;此外,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SSI效应)后隔震结构将产生动力耦合效应,可能进一步放大隔震结构地震响应。提出滑板支座、复位装置相结合的新型组合隔震系统,利用滑板支座承担大的竖向荷载、复位装置因不承担竖向荷载而获得更大的变形能力且起隔震层自复位作用。考察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长周期高层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规律,揭示隔震体系的损伤机理。基于集总参数SR(sway-rocking)模型,分析不同场地类别与不同地震动类型对隔震体系动力响应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近断层罕遇地震下LRB隔震系统因变形超限而失效;新型组合隔震系统能保证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下隔震的有效性,且具有较为良好的减震性能,但相比普通地震动减震效果变差;对于Ⅲ,Ⅳ类场地类别,考虑SSI效应使隔震体系的刚度弱化,致使层间位移角增大,且随着土质的变软增大的幅度也越明显。(本文来源于《振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侯烈,张龙奇,师新虎[6](2019)在《近断层脉冲效应对大跨度结合梁斜拉桥地震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近断层脉冲效应对大跨度结合梁斜拉桥地震响应的影响,明确近断层脉冲地震动长周期脉冲和高频分量对大跨度结合梁斜拉桥地震响应的贡献。首先采用基于小波分析的近断层脉冲地震动识别方法从集集地震中选取相同场地下的脉冲/非脉冲2类近断层地震记录,并对脉冲型地震动的长周期速度脉冲进行提取,研究长周期、高幅值速度脉冲对近断层脉冲地震动反应谱的放大效应。最后以某一大跨度结合梁斜拉桥为例,研究近断层速度脉冲效应对其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大跨度结合梁斜拉桥结构体系较柔,自振周期较长,近断层脉冲效应对其地震响应的影响显着,与非脉冲地震作用相比,近断层脉冲效应使得主梁和桥塔的地震响应都显着增大,最大改变率可达177.9%;主梁和桥塔的地震位移响应主要由长周期脉冲所决定,高频成分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对桥塔内力响应而言,其受近断层地震动高频成分的影响较大,在基于内力控制的结构抗震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长周期脉冲和高频成分2部分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何罗成[7](2019)在《近断层巷道围岩破坏原理与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断层破碎围岩回采巷道维护难题一直困扰着煤矿安全生产。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手段对近断层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和围岩应力分布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近断层附近破碎围岩煤巷破坏机理和锚杆支护稳定机理,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近断层巷道围岩控制原则和支护参数,并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本文来源于《能源技术与管理》期刊2019年05期)
杨晓瑞,陈辉国,雷屹欣[8](2019)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时频非平稳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频带子波划分方法对所选脉冲型地震动进行分解,在保留脉冲主特性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人为改造得到时频分布不同的系列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于不同周期SDOF体系得到最大位移响应,结果表明:脉冲型地震动对结构影响较大,除了受脉冲特性的影响外,其时频非平稳特性的影响作用同样值得关注。(本文来源于《华北地震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颜桂云,潘晨阳,薛潘荣,方艺文,潘钦锋[9](2019)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高层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的减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断层地震动中长周期、短持时和高能量的加速度脉冲将对高层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的减震性能产生不利影响,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SSI效应)后的隔震结构将产生动力耦合效应,可能进一步放大隔震结构地震响应。为此,通过一幢框架-核心筒高层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考察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框架-核心筒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的层间位移角、楼层加速度和隔震层变形等响应规律,揭示隔震体系的损伤机理。基于集总参数SR(sway-rocking)模型,分析不同场地类别与不同地震动类型对隔震体系动力响应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高层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的减震效果相比普通地震动减震效果变差,楼层剪力、层间位移角和隔震层变形等超越普通地震动作用下的1.5倍;对于Ⅲ和Ⅳ类场地类别,考虑SSI效应使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进一步放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随着土质变软增大尤为明显。(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韩淼,韩蓉,孟令帅,杜红凯[10](2019)在《近断层地震作用下软限位对层间隔震结构动力响应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隔震对远场地震动有较好的减震作用,但遭遇含长周期大脉冲的近断层地震动,隔震支座易产生较大水平位移,导致支座损坏甚至上部结构倾覆失稳,须对隔震支座进行软限位保护。对隔震层软限位的层间隔震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进行数值模拟,验证数值模拟精度;进而建立原型结构数值分析模型,进行了285种工况数值模拟计算,对非限位和限位工况下隔震层和主体结构的动力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隔震层软限位可以限制隔震层变形,但对主体结构地震响应有增大影响;通过对限位设计参数优选,可将主体结构响应控制在不发生损伤或轻微损伤范围内;给出了软限位设计参数对层间隔震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提出通过隔震限位结构损伤分析进行限位刚度优选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5期)
近断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近断层地震作用下高阻尼橡胶(HDR)支座隔震梁桥在不同设计参数下的隔震效果,采用SAP 2000软件建立HDR支座隔震简支梁桥的等效单墩模型,选取典型近断层地震动记录作为输入地震波,分析桥墩高度、桥墩质量和等效隔震度对HDR支座隔震梁桥地震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HDR支座具有良好的隔震效果;桥墩越高,隔震后的墩顶位移峰值越大;HDR支座能有效降低低矮桥墩的近断层地震响应,但当墩高超过35m或桥墩质量增大后,HDR支座的隔震效果就降低;等效隔震度越大,HDR支座的隔震效果越好;桥梁采用HDR支座进行隔震时,应保证等效隔震度大于3.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断层论文参考文献
[1].刘德稳,赵洁,刘阳.竖向近断层地震下隔震结构-非结构系统耦合控制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2].李宇,李琛.近断层地震作用下隔震梁桥地震响应参数影响研究[J].桥梁建设.2019
[3].罗全波,陈学良,高孟潭,李宗超,李铁飞.集集地震近断层速度脉冲分析[J].国际地震动态.2019
[4].蒋丽忠,冯玉林,周旺保,聂磊鑫,谭志化.近断层脉冲型强震下高铁桥梁路基轨道系统的地震响应分析[C].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2019
[5].潘钦锋,颜桂云,吴应雄,方艺文.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高层建筑组合隔震的减震性能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2019
[6].侯烈,张龙奇,师新虎.近断层脉冲效应对大跨度结合梁斜拉桥地震响应的影响[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
[7].何罗成.近断层巷道围岩破坏原理与控制技术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9
[8].杨晓瑞,陈辉国,雷屹欣.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时频非平稳特性的影响[J].华北地震科学.2019
[9].颜桂云,潘晨阳,薛潘荣,方艺文,潘钦锋.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高层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的减震性能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9
[10].韩淼,韩蓉,孟令帅,杜红凯.近断层地震作用下软限位对层间隔震结构动力响应影响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9
标签:竖向近断层地震动; 隔震结构-非结构耦合系统; 地震响应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