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扰流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涡轮,数值,换热,叶片,系数,雷诺,燃气轮机。
扰流柱论文文献综述
郭曾嘉,李润东[1](2019)在《异五边形扰流柱冲击冷却系统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异五边形扰流柱冲击冷却,获得了射流Re数在15 000—35 000范围内冲击冷却系统的换热与流动特征,分析冲击射1流与扰流柱之间的作用机理,并与圆形、菱形和正方形扰流柱冲击冷却系统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异五边形扰流柱冲击冷却系统可以同时获得良好的换热强化系数以及流动阻力。其中,异五边形扰流柱对靶板换热提升相比于圆形扰流柱上升了约8.9%,较正方形和菱形扰流柱则分别降低了约10.7%和21.8%,流动阻力相比于圆形、正方形和菱形扰流柱冲击冷却系统分别降低了约2.2%、11.1%和17.3%。综合换热效率相比于圆形、菱形和正方形扰流柱分别上升了约11.2%、18.3%以及21.2%。因此当综合考虑换热效率与流动阻力时,异五边形扰流柱是最佳的选择。(本文来源于《低温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李磊,杨子龙,唐仲豪,苑天宇[2](2019)在《具有盘腔扰流柱群的双辐板涡轮盘对流换热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具有盘腔扰流柱群的双辐板涡轮盘,利用靠近盘腔出口处叉排扰流柱群的强化对流换热,进一步提高了双辐板涡轮盘的换热效果。对壁面层网格进行细化,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分别建立具有光滑盘腔、盘腔扰流柱群的双辐板涡轮盘对流换热模型,分析了扰流柱群对盘腔对流换热的影响。对比分析表明:扰流柱群明显增加了盘腔的局部对流换热,辐板上的低温区域明显增加,涡轮盘的最高温度相应降低,最高温度降低4 K;随着雷诺数的增加,扰流柱群局部对流换热系数相应增加,盘腔内壁的面积平均换热系数提高了20%,增强了双辐板涡轮盘的降温效果。(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高宇,谭晓茗,单勇[3](2019)在《不同形状扰流柱对溢流层板腔内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不同形状扰流柱对溢流层板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对溢流层板进行了叁维流固耦合的数值模拟,重点研究了菱形、水滴形、椭圆形、圆形与正方形5种形状的扰流柱在不同射流雷诺数(Re_j=2 000—10 000)下对层板腔内流动和换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扰流柱为水滴形时对应的溢流孔板面平均换热系数最高,扰流柱为菱形时对应的冲击板面平均换热系数最高,而对于扰流柱面,正方形扰流柱面平均换热系数最高;几种扰流柱形状对应的层板结构中,菱形扰流柱对应的层板结构综合换热能力最强,随射流雷诺数的增大几乎呈线性变化。(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陈志雅[4](2019)在《扰流柱结构对阻燃式防爆阀传热和降压性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船舶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际船级社最新颁布的船舶行业标准UR M66明确规定,船舶柴油机曲轴箱必须安装具有阻燃结构的防爆阀,以减少因柴油机曲轴箱爆炸而导致的船舶火灾。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有限元仿真技术和试验验证,对防爆阀阻燃、降压的主要功能部件阻燃片上的扰流柱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1)阻燃片上扰流柱的形状和尺寸参数对阻燃通道传热和降压性能影响的研究。首先设计了矩形、圆形、菱形和六边形4种典型的扰流柱形状,和纵横比为1:1、1:1.5、1:2的3种不同的扰流柱尺寸参数。然后借助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了二维稳态矩形阻燃通道仿真分析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分析不同形状和尺寸参数的扰流柱形成的阻燃通道的温度场、速度场和压力场分布,总结出了最优的扰流柱形状和尺寸参数设计,并归纳出了设计规律。(2)扰流柱迷宫式布局的排列间隙对阻燃通道传热和降压性能影响的研究。针对纵横比为1:2的矩形扰流柱在阻燃片上的迷宫式布局,分别设计了4种不同的纵向间隙和横向间隙,对16个间隙设计方案进行仿真计算,总结出了最优的扰流柱间隙设置方案,并归纳出了设计规律。(3)扰流柱的迎风面和背风面的面形设计对阻燃通道传热和降压性能影响的研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扰流柱的迎风面和背风面的内凹式设计。以纵横比为1:2的矩形扰流柱为基础,设计了6种典型形状的迎风面内凹式设计和3种典型形状的背风面内凹式设计,并相应设计了相同形状外凸式的迎风面和背风面设计。然后借助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叁维稳态矩形阻燃通道仿真分析模型,对这18种方案进行仿真分析,总结出了最优的扰流柱迎风面/背风面形状设计方案,并归纳出了设计规律。(4)成果应用及爆炸试验验证。将扰流柱的形状、尺寸参数、排列间隙和迎风面、背风面的研究成果应用到FB87型防爆阀阻燃片上,设计出了3种新的阻燃片上扰流柱的结构设计。再借助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叁维稳态阻燃式防爆阀湍流燃烧仿真分析模型,对FB87型防爆阀阻燃片的扰流柱结构和3种新的扰流柱结构设计进行仿真分析和对比分析。最后对FB87型防爆阀进行爆炸试验,验证仿真分析模型的合理性和新型扰流柱结构设计的有效性。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了一种内凹式的扰流柱的迎风面和背风面的结构设计,进一步提高了阻燃式防爆阀的阻燃和降压性能。由于时间关系,及一些试验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本文在某些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些许局限,例如阻燃片的材料、表面粗糙度等因素对防爆阀性能的影响,防爆阀的爆炸试验过程难以追踪记录等问题,都是值得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9-01-01)
蒲芋树[5](2018)在《内置扰流柱列集热管的换热和流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抛物型槽式太阳能集热管在正常运行时外壁被不均匀的太阳热流加热,由此产生的热应变可能导致集热管失效。扰流柱列是一种常用的强化换热结构,但将其应用在太阳能集热管的研究较少。为减少集热管的失效,本研究在太阳能集热管下内壁面引入扰流柱列以期达到强化换热、均匀化温度场的效果。本课题主要研究方法是数值模拟。首先介绍了模拟计算的前处理,包括研究对象选取、网格划分和网格无关性分析。接着验证了数值模拟的计算设置,主要包括模拟集热管管内导热油流动的标准k-ε湍流模型和集热管外壁面的复合热边界条件。在前处理工作和验证工作的基础之上,研究了雷诺数、柱单元截面形状、柱单元高径比、柱列排数对集热管流动性能、换热性能、强化换热性能和周向截面温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标准k-ε湍流模型和复合热边界条件可以分别模拟集热管的流动和换热;雷诺数、柱单元长短轴比、柱单元高径比对集热管的流动性能、换热性能强化换热性能和周向截面温差的影响较大,柱列排数造成的影响较小。(2)在当前研究范围内,通过本文研究找到一种综合性能最好的柱列结构:截面形状为长短轴比为1.56的椭圆、柱单元高径比为2、柱列排数为5排、周向上5个柱单元均匀分布在周向角度为-135°到-45°之间。当雷诺数范围为1.40?10~5~7.67?10~5时,与光滑集热管相比,内置该柱列结构集热管的吸收管周向截面温差降低8.60%~17.57%、内壁面努赛尔数增加4.15%~41.26%、压降增加41.27%~92.73%,内置该柱列结构集热管的强化换热因子取值范围为0.92~1.14。(本文来源于《中国民航大学》期刊2018-05-16)
魏建生,朱惠人,张博伦,王鸣,卢元丽[6](2018)在《扰流柱布局对网格缝结构气膜冷却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网格缝结构的气膜冷却特性,开展了平板模型试验研究,使用瞬态液晶测温技术测量了缝下游表面的气膜冷却效率和换热系数分布,在相同压比下与圆柱孔进行了气膜冷效对比,同时研究了缝内扰流柱布局对网格缝结构气膜冷却特性的影响。网格缝结构的吹风比范围为0.26<M<1.25。实验结果表明:网格缝结构的气膜冷效展向分布均匀性比圆柱孔有显着提高,且吹风比增加后不会出现射流脱离壁面的现象;在扰流柱和缝后斜面的作用下,缝下游会形成对卷旋涡,使得最下游一排扰流柱下游的气膜冷效相对较高;扰流柱顺排时,缝下游气膜冷效分布更均匀,大吹风比时,顺排结构的展向平均气膜冷效比叉排结构高出23%~84%,换热系数比高出11%;吹风比M<1时,顺排结构的流量系数更高,M>1时,叉排结构的流量系数更高。(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张玲,李英东,王建龙,董宇航[7](2018)在《矩形与收敛通道内高实度扰流柱换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对矩形与收敛两种通道内高实度(45%)圆形扰流柱的传热与流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比较两种通道内的流场结构,分析其内部冷却气体的流动机理,进而探求扰流柱阵列的传热性能与压降变化。结果表明:通道类型对内部流场结构有很大影响。收敛通道内流体的速度相比矩形通道的呈现沿程增加的趋势,其对自身的流动损失及换热效果影响加大;两种通道内扰流柱的平均换热水平随进口雷诺数的增大均呈指数上升趋势,相比较收敛通道的更高,但差距逐渐缩小;两种通道的整体压力损失系数均呈指数下降趋势。同一进口雷诺数下,矩形通道在中游出现换热峰值,收敛通道的换热效果沿流向持续提升,两者虽在相同排列产生换热波动点,但单排换热差距逐渐增大。矩形通道内单排扰流柱压力损失系数沿流向先降低后升高,收敛通道内则持续上升。(本文来源于《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蔡庆芝[8](2017)在《带扰流柱进气方式的缝形孔气膜冷却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膜冷却作为一种有效的热防护手段,被广泛应用在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强化冷却中。众所周知,二维狭缝是一种理想的气膜冷却结构,它能够在被冷却壁面形成均匀分布的冷却气膜。然而由于涡轮设计中的诸多实际制约因素,在高温涡轮部件表面开设一定深度的连续缝槽往往是不切实际的。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将近壁冷却通道冷却与表面狭缝气膜冷却融为一体的冷却方式,目前针对这种新型的格栅进气气膜冷却特性的研究尚十分缺乏。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针对带扰流柱进气方式的缝形孔气膜冷却特性进行了数值和实验研究。本文首先针对带扰流柱进气方式的缝形孔气膜绝热冷却特性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上唇口斜角、扰流柱形状以及吹风比对气膜绝热冷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带扰流柱进气方式的缝形孔气膜出口冷却气流速度分布存在很大的不均匀性,唇口角度对气膜射流与主流的相互作用及气膜绝热冷却效率有较大的影响;相对于圆形扰流柱,椭圆形和水滴形扰流柱作用下的气膜绝热冷却效率更高,通道流动阻力更小,气膜孔流通能力更强;绝热冷却效率随吹风比的增加有所提高。扰流柱的加入,使得该缝形孔冷却结构不仅对气膜出流下游壁面有一定的冷却效果,还对气膜孔上游壁面也起到一定的冷却作用。因此,本文对带扰流柱进气方式的缝形孔气膜综合冷却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分析扰流柱形状、扰流柱通道长度、扰流柱直径以及吹风比对综合冷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气膜出口上游区域,圆形扰流柱作用下的综合冷却效率较高,椭圆形和水滴形作用下的较低,而对于气膜出口下游区域,正好相反,椭圆形和水滴形扰流柱作用下的综合冷却效率要高于圆形扰流柱作用下的综合冷却效率;扰流柱通道长度减小,流量系数增加,气膜孔流通能力增强,气膜出口上游冷却范围减小,下游综合冷却效率增加;扰流柱直径减小,综合冷却效率升高,流量系数减小,气膜孔流通能力减弱;吹风比增大,综合冷却效率也随之增大。随后,在数值计算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扰流柱形状下的气膜绝热冷却特性和综合冷却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扰流柱形状对气膜绝热冷却特性和综合冷却特性的影响,与数值计算的结果基本吻合。(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7-12-01)
唐少雄,尹逊青,闻维维,文光安[9](2017)在《田口方法在缓速器扰流柱弹簧稳健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某液力缓速器在台架试验高转速工况排气口出现了大量的油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扰流柱回位弹簧刚度偏小,导致内腔形成空气循环将内腔的残余液体汽化产生油雾。针对该问题,运用田口方法对弹簧进行了优化,并进行了台架试验,验证了改进措施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专用汽车》期刊2017年09期)
张玲,王建龙,李英东,董宇航,ZHAO,Jian-xun[10](2017)在《高实度菱形扰流柱冷却通道的传热及流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高实度(45%)菱形扰流柱在恒定通道和收敛通道内的传热及流动特性进行叁维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不同雷诺数下两种通道内的传热及压力损失。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雷诺数的增加,恒定通道和收敛通道传热效果均增强,两种通道内的流动阻力损失也减小,但减小的趋势逐渐降低;在相同雷诺数下,收敛通道内扰流柱的表面尤其是背风面能够被有效冷却;恒定通道的压力损失变化平缓且呈线性分布,而收敛通道内的压力损失存在急剧增大区域。(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7年07期)
扰流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一种具有盘腔扰流柱群的双辐板涡轮盘,利用靠近盘腔出口处叉排扰流柱群的强化对流换热,进一步提高了双辐板涡轮盘的换热效果。对壁面层网格进行细化,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分别建立具有光滑盘腔、盘腔扰流柱群的双辐板涡轮盘对流换热模型,分析了扰流柱群对盘腔对流换热的影响。对比分析表明:扰流柱群明显增加了盘腔的局部对流换热,辐板上的低温区域明显增加,涡轮盘的最高温度相应降低,最高温度降低4 K;随着雷诺数的增加,扰流柱群局部对流换热系数相应增加,盘腔内壁的面积平均换热系数提高了20%,增强了双辐板涡轮盘的降温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扰流柱论文参考文献
[1].郭曾嘉,李润东.异五边形扰流柱冲击冷却系统的数值研究[J].低温工程.2019
[2].李磊,杨子龙,唐仲豪,苑天宇.具有盘腔扰流柱群的双辐板涡轮盘对流换热特性分析[J].热能动力工程.2019
[3].高宇,谭晓茗,单勇.不同形状扰流柱对溢流层板腔内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4].陈志雅.扰流柱结构对阻燃式防爆阀传热和降压性能影响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9
[5].蒲芋树.内置扰流柱列集热管的换热和流动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18
[6].魏建生,朱惠人,张博伦,王鸣,卢元丽.扰流柱布局对网格缝结构气膜冷却特性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8
[7].张玲,李英东,王建龙,董宇航.矩形与收敛通道内高实度扰流柱换热特性研究[J].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18
[8].蔡庆芝.带扰流柱进气方式的缝形孔气膜冷却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
[9].唐少雄,尹逊青,闻维维,文光安.田口方法在缓速器扰流柱弹簧稳健设计中的应用[J].专用汽车.2017
[10].张玲,王建龙,李英东,董宇航,ZHAO,Jian-xun.高实度菱形扰流柱冷却通道的传热及流动特性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