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光致变色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化合物,乙烯,吡唑,水杨,卟啉,噻吩,活性染料。
光致变色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顾准,王杨,程炜[1](2019)在《取代螺吡喃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光致变色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取代基合成了带有不同取代基的系列螺吡喃类化合物,并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光响应研究以及动力学实验,考察其对光致变色性能的影响,以期发现取代基对该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苯并吡喃环侧引入吸电子基且在二氢吲哚侧引入供电子基,所制化合物表现出优异的光致变色性能。(本文来源于《合成树脂及塑料》期刊2019年04期)
任凯,关鑫,林金国,齐文玉[2](2019)在《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及其在生物质材料改性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光致变色材料具有明显的光学活性,在特定波长的光的照射激发下,其颜色会随材料分子结构的异构化而发生可逆的变化。为了开发新型的光致变色材料,国内外学者在林产品和其他材料的改性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许多的研究成果。本文阐述了螺吡喃类、偶氮苯类、二芳基乙烯类和水杨醛席夫碱类等目前研究较多的4种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及其在材料改性上的应用;在探讨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光致变色机理、分析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展望了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在生物质材料改性中的研究前景。(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9年06期)
孙宾宾,董灵光[3](2018)在《光致变色螺恶嗪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螺恶嗪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在光信息存储介质、分子开关、军事伪装等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为了得到性能更加优异的螺恶嗪类光致变色化合物,各种不同结构的螺恶嗪类化合物的合成一直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焦点。以关注螺恶嗪类化合物的合成路线为目的,综述了螺恶嗪类化合物、含螺恶嗪的双光致变色体系、含螺恶嗪基团的聚合物及水溶性螺恶嗪化合物的合成路线,介绍了微波技术、超声技术在螺恶嗪衍生物合成中的应用,指出了螺恶嗪类化合物合成领域尚待加强的几个重点方向。(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8年06期)
马士兵[4](2018)在《萘并吡喃类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致变色性质是指某一化合物在电磁波辐射作用下发生介于两种状态之间的可逆变化,两种状态具有可区分的不同吸收光谱,具有此类现象的物质称为光致变色物质。萘并吡喃类光致变色化合物因其优越的光敏性、良好的抗疲劳性及较高的热稳定性而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它在数字显示、伪装、光信息存储、光电开关器件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4,4′-二甲氧基二苯甲酮和丁二酸为原料,通过Favorskii反应、Knoevenagel反应等八步反应合成了14个中间产物和2个萘并吡喃类光致变色化合物,其中10个中间产物及2个萘吡喃类光致变色化合物均未报道过。本文通过~1HNMR,MS,IR,UV-Vis等分析技术对所得16个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为更准确的了解化合物的结构,本文对部分化合物通过溶液法培养得到了3个中间产物和2个目标产物的单晶,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认。本文还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谱仪和热重分析研究了两个目标化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能及热稳定性,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两个萘并吡喃类化合物能够在5 s内产生变色现象且能够在250℃以下保持结构稳定。(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2)
孙宾宾[5](2018)在《介绍一个有机化学实验——光致变色化合物螺恶嗪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有机化学实验操作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近年来的科研成果,在多次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介绍了一个研究型有机化学实验-光致变色化合物螺恶嗪的合成。通过这一实验,学生对光致变色现象有了初步认识;回流、减压蒸馏、萃取、分液、冰水浴冷却等有机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得到锻炼。通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8年07期)
张玉才,邓人攀,木合塔尔·吐尔洪[6](2018)在《两种吡唑啉酮类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合成及光学性能(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光致变色材料在信息存储、光分子开光、全息防伪等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吡唑啉酮类光致变色材料是一类在固态下具有光致变色性能的新型有机功能材料,然而大多数吡唑啉酮类变色化合物只表现出单向变色或热致褪色的性能。本文通过在吡唑啉酮环的4位引入含双取代的苯基,合成了两种新颖的光致变色化合物,通过质谱、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和变色机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化合物除在可见光下具有褪色性能外,还具有热增幅现象。荧光发射光谱表明,他们在紫外光和可见光的交替照射下表现出较高的荧光对比度和良好的荧光开关性能。(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8年03期)
杨军浩,李洪启,钱伟[7](2017)在《光致变色化合物及其在染料颜料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单介绍了光致变色化合物的主要类型。叙述了光致变色活性染料的合成,举例说明了光致变色有机颜料的制备方法。对光致变色化合物在染颜料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染料与染色》期刊2017年04期)
车圆圆,唐亚昆,乔钰茜,赵显梅,刘浪[8](2017)在《吲哚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的制备及光致变色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致变色材料因在光学器件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而备受关注。尽管,许多具有良好可逆性、高抗疲劳性的光致变色体系已被广泛研究和优化,然而,大多数化合物只能在溶液中表现出优异的光致变色性能,而固态光致变色材料才是实际应用所需的,所以我们致力于设计、合成新型的固态光致变色化合物。本文,我们通过吲哚-3-甲醛/1-甲基吲哚-3-甲醛与N(4)-取代氨基硫脲缩合制备了六种吲哚衍生物,并采用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这六种化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能,发现这六种化合物不仅在溶液中具有光异构化性能,而且在固态下也具有光异构化性能;同时,通过静电纺丝将化合物制备成纳米纤维,可提高化合物的光致变色速率及抗疲劳性;通过核磁共振、晶体结构、构效关系、XPS、红外分析和理论计算推测了此类化合物在溶液中及固态下的光致变色机理可能分别为C=N键顺反异构和分子间质子转移。(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8-21)
李全松,李泽生[9](2017)在《有机硼化合物光致变色机理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氮碳螯合的有机硼化合物具有可调控的色彩和丰富的化学反应活性,是一类应用前景广阔的光致变色材料。~([1])我们采用多参考态从头算方法(CASSCF,CASPT2)对一系列有机硼化合物的消除反应和异构化反应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考虑加热和光照两种反应条件,计算基态和低电子激发态的几何构型和电子构型,解析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寻找最优反应路径,探讨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对反应机理的影响。~([2-4])得到的结果为理性设计新型光致变色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8-21)
余传明[10](2017)在《含卟啉单元光致变色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致变色化合物在光致异构化反应过程中,其化学结构的变化不仅导致了其吸收光谱的变化,还使化合物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质发生显着改变,诸如电折常数、光折指数、荧光、氧化还原电位等等。其中荧光因具有响应时间快、器件成本低、简单易操作等优势,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最有望应用于光分子开关和光信息存储等领域。近年来,二噻吩乙烯和俘精酸酐以其优异的热稳定性和耐疲劳性得到了广泛研究。本论文基于以上理论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含卟啉单元的二噻吩乙烯和俘精酸酐化合物,并对它们进行了结构表征和性能研究。以噻吩和噻唑为母体设计合成了两种新型俘精酸酐化合物,其中噻吩基俘精酸酐在二氯甲烷溶液及固体状态下均能发生良好的光致变色反应,其二氯甲烷溶液中开环体的最大吸收峰位于326 nm处,闭环体最大吸收峰位于498 nm处。化合物的闭环体在120 ℃环境中能长久地保持结构稳定,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热不可逆性和热稳定性。在紫外-可见光反复照射50次后,依然表现出良好的光致变色性,表明其具有优秀的抗疲劳性。测试了化合物的光量子产率,其中闭环光量子产率φoc为0.21,开环光量子产率φco为0.13。运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G(d.p)基组下计算了噻吩基俘精酸酐的非线性参数,结果显示:化合物的光谱计算值(303,514 nm)与实际值(326,498 nm)非常接近,误差<4.0%,表明该法用于预测该类化合物的光谱性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C-式构型与E-式构型相比,偶极矩μ小0.271 a.u.(5.99%),极化率α大7.046 a.u.(3.80%);两者总超极化率βtot相差4.9倍,表明该化合物理论上具有非常优异的非线性光学性质。以噻吩基俘精酸酐和氨基四苯基卟啉为底物设计合成了含卟啉单元的俘精酰亚胺光致变色化合物,并将之与金属盐反应得到了其一系列的金属配合物,这些化合物均能发生良好的光致变色反应。测试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发现,引入卟啉基团后俘精酰亚胺单元闭环体的最大吸收峰红移了 169nm,同时,卟啉环的Soret带也随着紫外光的照射而发生一定程度的红移,且四苯基卟啉的引入能提高俘精酰亚胺单元的光量子产率和摩尔吸光系数,但卟啉中引入配位金属后,会导致光量子产率和摩尔吸光系数降低。引入四苯基卟啉后的俘精酰亚胺开环体在520nm光激发下有明显的荧光发射峰,最大发射波长为629nm,而闭环体则无荧光发射。当卟啉环中引入铁、钴、锰、镍、锌、锡等金属后,化合物荧光淬灭。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非对称的二噻吩乙烯化合物,通过紫外和可见光反复照射发现,上述二噻吩乙烯化合物均能发生良好的光致变色反应并具有良好的耐疲劳性;对比其吸收光谱发现,噻吩的5-位引入芳基后,其开、闭环体的最大吸收峰均发生明显红移,且引入芳基越多,红移量越大;计算了它们的光量子产率,大部分化合物的闭环光量子产率接近0.5,而所有化合物的开环光量子产率均普遍偏低,不超过0.25;研究了上述化合物的热稳定性发现,化合物中引入芳基和供电子基后能显着提高化合物的热稳定性,其中双对苯氨基二噻吩乙烯稳定性最佳,其耐疲劳期可长达43 h。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单吡啶基二噻吩乙烯轴向配位金属卟啉的光致变色化合物,紫外、可见光反复照射发现,上述化合物均具有良好的光致变色现象和较好的耐疲劳性;对比其吸收光谱发现,二噻吩乙烯通过配位键引入金属卟啉后,不仅使其闭环体的最大吸收峰发生了明显红移,而且对卟啉环的Soret带吸收峰有显着影响;而取代基效应对二噻吩乙烯单元吸收光谱的影响并不显着,其原因可能是取代基效应被卟啉环大π共轭电子体系所屏蔽;测试了上述化合物的荧光光谱发现,在合适的激发光照射下,化合物的开、闭环异构体均能发射荧光,且并不会导致化合物结构改变,利用这一特性,上述化合物均有望应用于光信息的无损读取领域;配位上金属卟啉后二噻吩乙烯单元的闭环光量子产率明显提高,而开环光量子产率基本不变;探索了上述化合物在甲苯溶液中的热稳定性发现,配位键形成的光致变色分子在热溶液中易发生配位键断裂现象,溶液变冷后又会重新自组装成原来的结构,耐热性能不够理想。设计合成了酰氨键连接的卟啉-二噻吩乙烯光致变色化合物,在365 nm紫外光照下会发生明显的光致变色反应,其二氯甲烷溶液由淡粉色变为黄绿色;同时,其吸收光谱中的卟啉单元的Soret带由418 nm红移至450 nm处,Q带吸收峰逐渐消失,并于671 nm处产生新的吸收峰;化合物的开、闭环体分别在418,450和530 nm光激发下均具有明显的荧光差异,且化合物并不因此而发生光致闭、开环反应,利用该特性有望将该化合物应用于光信息存储设备中;与未引入卟啉基团的二噻吩乙烯单体相比,化合物的闭环光量子产率由0.48提高至0.51,同时其热稳定性也有显着改善,耐疲劳期由7 h提升至17 h。以溴苯基二噻吩乙烯与碘代四苯基卟啉为底物,通过Suzuki偶联反应合成了卟啉-二噻吩乙烯光致变色化合物,在365 nm紫外光照下会发生明显的光致变色反应,其二氯甲烷溶液由浅红色变为黄绿色;同时,其吸收光谱中紫外光区272 nm处吸收峰降低,卟啉单元的Soret带由418 nm红移至446 nm处,Q带吸收峰逐渐消失,并于670 nm处产生新的吸收峰;化合物的开、闭环体分别在418 nm光激发下显示出明显的荧光差异,且化合物并不因此而发生光致闭、开环反应,利用该特性有望实现光信息的无损读取;与未引入卟啉基团的二噻吩乙烯单体相比,化合物的闭环光量子产率由0.26提高至0.49;同时其热稳定性也有显着改善,耐疲劳期由12 h提升至23 h;且无论在酸性体系还是碱性体系中,化合物均能保持良好的光致变色特性。综上所述,本文设计合成了含卟啉单元的新型俘精酸酐和二噻吩乙烯光致变色化合物,该化合物不仅具有良好的光致变色性,还具有较好的耐疲劳性、更好的热稳定性和更高的环化量子产率。在合适光源激发下,化合物开、闭环体的荧光光谱体现出了明显的差异,且该激发光并不会引起化合物发生光致闭、开环反应。利用这一特性有望将化合物应用于光信息存储设备中,实现信息的无损读取。(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1)
光致变色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光致变色材料具有明显的光学活性,在特定波长的光的照射激发下,其颜色会随材料分子结构的异构化而发生可逆的变化。为了开发新型的光致变色材料,国内外学者在林产品和其他材料的改性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许多的研究成果。本文阐述了螺吡喃类、偶氮苯类、二芳基乙烯类和水杨醛席夫碱类等目前研究较多的4种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及其在材料改性上的应用;在探讨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光致变色机理、分析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展望了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在生物质材料改性中的研究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致变色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顾准,王杨,程炜.取代螺吡喃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光致变色性能[J].合成树脂及塑料.2019
[2].任凯,关鑫,林金国,齐文玉.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及其在生物质材料改性中的应用[J].山东化工.2019
[3].孙宾宾,董灵光.光致变色螺恶嗪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J].当代化工.2018
[4].马士兵.萘并吡喃类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8
[5].孙宾宾.介绍一个有机化学实验——光致变色化合物螺恶嗪的合成[J].广州化工.2018
[6].张玉才,邓人攀,木合塔尔·吐尔洪.两种吡唑啉酮类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合成及光学性能(英文)[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8
[7].杨军浩,李洪启,钱伟.光致变色化合物及其在染料颜料中的应用[J].染料与染色.2017
[8].车圆圆,唐亚昆,乔钰茜,赵显梅,刘浪.吲哚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的制备及光致变色性能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2017
[9].李全松,李泽生.有机硼化合物光致变色机理的理论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2017
[10].余传明.含卟啉单元光致变色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