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山式褶皱论文-解国爱,贾东,张庆龙,吴晓俊,沈礼

侏罗山式褶皱论文-解国爱,贾东,张庆龙,吴晓俊,沈礼

导读:本文包含了侏罗山式褶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川东地区,侏罗山式褶皱,物理模拟,基底滑脱

侏罗山式褶皱论文文献综述

解国爱,贾东,张庆龙,吴晓俊,沈礼[1](2013)在《川东侏罗山式褶皱构造带的物理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川东地区发育一系列NE走向的侏罗山式褶皱构造,按照褶皱的组合形态,自东向西发育隔槽式褶皱和隔档式褶皱,齐岳山断裂是二者的分界线。本文采取物理模拟手段对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形成的控制因素进行实验研究,选取硅树脂模拟滑脱层,石英砂和微玻璃珠模拟沉积盖层,改变盖层与基底之间摩擦力、盖层的物性、滑脱层的埋藏深度等因素。模拟实验研究表明,滑脱层的深度和盖层性质是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齐岳山断裂以东地区主要是下寒武统膏页岩充当滑脱层,滑脱层埋深较大,地表构造形态表现为隔槽式褶皱;齐岳山断裂以西地区,下二迭统泥质灰岩充当滑脱层,埋深较浅,盖层表现为隔档式褶皱。微玻璃珠是模拟侏罗山式褶皱较好的实验材料,推测川东薄皮构造带形成时候以塑形变形为主。(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张必龙,朱光,胡召齐,向必伟,张力[2](2009)在《川东“侏罗山式”褶皱的数值模拟及成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采用有限差分法(FLAC)对"侏罗山式"褶皱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层间粘聚力差异和上覆压力是控制隔档式褶皱、隔槽式褶皱样式的主要因素,即层间的能干性差异和埋深的控制。当地层在埋深较浅时,层间能干性差异对褶皱样式起主控作用,能干性差异小时出现隔槽式褶皱,差异大时出现隔档式褶皱。随着埋深加大,压力逐渐起主要作用,这时仅出现隔槽式褶皱。川东东带褶皱地层总体上层间能干性差异小,因而盖层的深部与浅部皆出现隔槽式褶皱,与模拟结果一致。西带褶皱地层总体层间能干性差异大,因而浅部出现隔档式褶皱。而其深部的下古生界地层主要受上覆压力控制,根据模拟推测应为隔槽式褶皱。(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09年05期)

胡召齐,朱光,刘国生,张必龙[3](2009)在《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带形成时代:不整合面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确定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带的形成时代是了解上扬子地区这一重要板内变形带动力学机制的关键所在。详细的野外工作显示,该构造带中、上叁迭统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说明其没有发生过印支期褶皱。区内上叁迭统与下侏罗统,中、下侏罗统和中、上侏罗统之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又指示其褶皱变形发生在晚侏罗世之后。区内白垩纪盆地边缘下白垩统与下伏地层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较平缓的上白垩统地层也覆盖在下伏较陡立的不同时代地层之上,从而指示该构造带形成于早白垩世之前。综合分析后限定川东—湘鄂西北部的"侏罗山式"褶皱带的褶皱变形发生在晚侏罗世末至早白垩世初期间,而不是过去认为的印支期或早燕山期。(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09年01期)

张冰[4](2007)在《侏罗山式褶皱要素对隐伏滑脱层深度及几何样式的限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平衡地质剖面原理,在前人建立的断展褶皱数学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出断展褶皱要素对隐伏滑脱层发育深度和几何样式的限定。在此模型中,需要给定的参数包括:后翼倾角2θ(backlimb angle)、翼间角γ(interlimb angle)、背斜的构造高度h(the height of anticline)、背斜的宽度AB(the width of the anticline)、断坡端点T(fault tip)以上地层厚度h_0(the thickness of the layer upwards point T)。由这些参数可以推导出:断坡的倾角α(ramp dip angle)、断坡的顶点T到断层滑距开始降低的点P的距离TP(fault-parallel distance)、地层的压缩量f_0(stratal draught)、隐伏滑脱层的深度h’(the deepness of flat)。将此模型用VC++编程加以实现。根据地震剖面的解释及地表资料整理结果,把上述推演结果应用于华南方斗山和齐岳山地区。该地区域构造格架为:茨竹垭背斜、龙驹坝背斜、方斗山背斜、石柱向斜、齐岳山背斜自北而南呈“S”形展布。在其中的茨竹亚背斜剖面中,计算出隐伏滑脱层的深度约为8.25km,在地层柱上这一深度相当于寒武系底部,证明茨竹亚背斜隐伏主滑脱层发育于寒武系底部,与地震剖面解释结果一致。定量研究该区域断层深度与褶皱样式的关系,能为构造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及破坏等提供新的研究和认识思路,对油气勘探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7-05-01)

杨坤光,谢建磊,杨奎锋,徐亚军[5](2005)在《“雪峰古陆”构造演化及其对鄂西渝东侏罗山式褶皱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构造研究,包括详细野外构造地质剖面、火成岩侵入年龄和断层带石英脉ESR定年、断层带石英脉均一温度测定、岩石的Rf/φ有限应变测量等研究表明,“雪峰古陆”是加里东褶皱造山带,而不是远程的外来推覆体。“雪峰古陆”向北西突出的弧形构造带是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迭加的结果,强烈的构造变形发生在230-180Ma、160-130Ma、120-100Ma等几个构造阶段。位于雪峰西测的中新生带沅麻盆地在向北西的区域逆冲控制下,发育山前汇水盆地,盆地沉积中心不断向西迁移。盆地东缘的辰溪-怀化飞来峰构造带大规模位移与定型在(本文来源于《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5-04-01)

黄钟瑾,沈修志,孙岩[6](1987)在《江苏靖江——苏州地区侏罗山式褶皱及滑脱断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区的褶皱是平行褶皱组成的隔档式褶皱;断裂以迭瓦状逆冲断层及撕裂断层的发育为特点。从几何学研究表明表层构造具有侏罗山式褶皱的特征,同时揭示其下必有滑脱断层的存在。椐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该区构造是重力滑动的产物。(本文来源于《山东矿业学院学报》期刊1987年01期)

朱志澄[7](1983)在《中国南方侏罗山式褶皱及其形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侏罗山式褶皱起源于欧洲侏罗山区的褶皱,以背斜紧闭向斜开阔和向斜紧闭背斜开阔为特征。这类褶皱在形态上与褶皱造山带的强烈紧闭褶皱和地台盖层的极其平缓开阔的褶皱明显不同。所以本世纪初的阿尔卑斯构造研究者就注意到这类构造,布克斯多夫(Buxtorf1916)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侏罗山式褶皱,认为这类褶皱是盖层在海西基底上剪切滑动的结果。别洛马索夫和张文佑以区域构造为基础的褶皱分类中,都把侏罗山式褶皱与阿尔卑斯式褶皱(地槽型全形褶皱)和日尔曼式褶皱(地台型断续褶皱)并列为叁大褶皱类型。 株罗山式褶皱两种基本型式:隔档式褶皱和隔槽式褶皱。区域构造研究确定,在地质背景、形成机制和形态特证上与这两种基本型式相同和近似的褶皱广泛发育。一些学者据其(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1983年03期)

侏罗山式褶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通过采用有限差分法(FLAC)对"侏罗山式"褶皱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层间粘聚力差异和上覆压力是控制隔档式褶皱、隔槽式褶皱样式的主要因素,即层间的能干性差异和埋深的控制。当地层在埋深较浅时,层间能干性差异对褶皱样式起主控作用,能干性差异小时出现隔槽式褶皱,差异大时出现隔档式褶皱。随着埋深加大,压力逐渐起主要作用,这时仅出现隔槽式褶皱。川东东带褶皱地层总体上层间能干性差异小,因而盖层的深部与浅部皆出现隔槽式褶皱,与模拟结果一致。西带褶皱地层总体层间能干性差异大,因而浅部出现隔档式褶皱。而其深部的下古生界地层主要受上覆压力控制,根据模拟推测应为隔槽式褶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侏罗山式褶皱论文参考文献

[1].解国爱,贾东,张庆龙,吴晓俊,沈礼.川东侏罗山式褶皱构造带的物理模拟研究[J].地质学报.2013

[2].张必龙,朱光,胡召齐,向必伟,张力.川东“侏罗山式”褶皱的数值模拟及成因探讨[J].地质论评.2009

[3].胡召齐,朱光,刘国生,张必龙.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带形成时代:不整合面的证据[J].地质论评.2009

[4].张冰.侏罗山式褶皱要素对隐伏滑脱层深度及几何样式的限定[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

[5].杨坤光,谢建磊,杨奎锋,徐亚军.“雪峰古陆”构造演化及其对鄂西渝东侏罗山式褶皱形成的影响[C].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5

[6].黄钟瑾,沈修志,孙岩.江苏靖江——苏州地区侏罗山式褶皱及滑脱断层的研究[J].山东矿业学院学报.1987

[7].朱志澄.中国南方侏罗山式褶皱及其形成机制[J].地球科学.1983

标签:;  ;  ;  ;  

侏罗山式褶皱论文-解国爱,贾东,张庆龙,吴晓俊,沈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