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格局论文-杨洪林

居住格局论文-杨洪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居住格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民族关系,历史移民,居住格局,空间结构

居住格局论文文献综述

杨洪林[1](2019)在《空间变迁与族际居住格局的演进——以武陵民族地区历史移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武陵民族地区的族际居住格局演进是一个连续的历史过程,经历了区域共居式、社区共居式、社区互嵌式叁种样式和阶段的演进。历史上的移民,特别是汉族移民在族际居住格局演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仅形塑了族际居住格局,还形塑了区域空间。他们首先将一个边缘空间形塑为具有叁个层次的区隔空间,然后形塑为整体的互嵌空间。区域内部的族际居住格局与区域空间结构具有同构关系。推动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是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重要抓手,应该把握历史规律,充分吸收历史经验教训,有序推进。(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9年11期)

李月亮[2](2019)在《浅析“党建引领共治”模式下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基于昌平区大型居住社区治理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大量的调研,在总结昌平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主要工作做法和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的方法与措施:基层党组织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牢牢把握社区治理方向;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和影响力;健全多维整合机制,夯实党领导社区治理的社会基础;优化精准考核机制,激发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内在动力。(本文来源于《新西部》期刊2019年26期)

杜浩[3](2019)在《新城地区就业与居住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以南京河西新城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城的就业与居住空间格局是影响城市总体职住平衡的关键因素之一。以南京河西新城十年发展为例,综合运用ArcGIS分析、基于遥感影像的人口密度分析、时间序列比较等方法,通过对河西新城地区2001、2005和2010年就业与居住空间格局的模拟,提出新城地区就业空间演变的叁个阶段和居住空间变化特征。通过对比2005、2010年新城街道调查问卷,阐释了新城地区居民的就业与居住分离程度变化、就业与居住通勤以及居住配套设施便宜性程度等特征。综合空间分析和问卷分析,总结新城地区的就业与居住空间格局变化特征。(本文来源于《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期刊2019-08-27)

周波[4](2019)在《居住建筑空间格局等级特征层次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居住建筑室内空间格局的使用效率,本文提出居住建筑空间格局等级特征层次化分析,通过分析居住建筑空间格局的功能特征和室内空间格局的灵活性,实现居住建筑空间格局一级特征分析;通过对居住建筑室内空间布置的细节特征和居住建筑室内空间格局的环境特征进行分析,实现居住建筑空间格局二级特征分析;对居住建筑整体配套措施之间的协调特征分析,实现居住建筑空间格局叁级特征分析。(本文来源于《建筑》期刊2019年16期)

,刘召[5](2019)在《大朗:形成六大组团居住用地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7月17日,市自然资源局发布《东莞市大朗镇近期建设规划(2017-2020年)》批后公告(以下简称《规划》)。根据《规划》,大朗规划形成“一中心四焦点、五区一带”的城镇空间格局,重点建设毛织工贸区北部、富民工业区东部、长盛商贸文化区南部、象山工业(本文来源于《东莞日报》期刊2019-07-19)

吴桐[6](2019)在《以“差序格局”理论为构成机制探索现代居住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居住空间在大规模的建设中逐渐趋于模式化、形式化、欧美风等等。这类设计虽然满足了我国当下城市快节奏的生活状况,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雷同的建筑“家”的缺失、情感的缺失以及文化缺失。人们之间的互动性逐渐降低,建筑密集且相似度极高,使现代人居环境空间偏离了其本身的含义。因此在现代化居住空间设计时,既要随着需求不断更新发展,也要将追溯本源作为核心,极力营造出兼具情感归属的现代居住空间环境。本文试图将中国本土的社会格局——“差序格局”作为新的研究视角,结合中国传统民居文化对现代居住空间进行剖析。本文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审美哲学、“差序格局”的含义、居住空间演变的基本形式,借助相关文献资料以及空间句法等分析方法,对传统民居建筑中的主要元素进行提取。借鉴古今优秀案例的基础之上,对传统民居建筑与现代居住空间的融合发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以“差序格局”这一社会学说作为设计创新点,提出以“差序格局”为构成机制,如何实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人居环境相融合的双赢格局。在居住空间设计中,要寻回本源,努力寻求更具文化底蕴与情感归宿的现代居住空间。本文所探讨的“差序格局”学说有两方面,其一只摘其功能与实用主义方向对现代居住空间形态加以分析,将“差序格局”的概括成二维平面的形式进行比对;其二就是将“差序格局”中“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的“波纹”,即情感部分,与传统民居建筑的关系,以此作为对比现代居住空间的视角。(本文来源于《鲁迅美术学院》期刊2019-06-24)

柳雨杉,董晔[7](2019)在《基于指数分析法的乌鲁木齐市居住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乌鲁木齐作为新疆的首府城市,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在我国城市体系格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乌鲁木齐市人口居住格局对乌鲁木齐城市空间规划提供指导。以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区域,利用城市空间的扩展印证居住空间格局变化宏观特征,将"居住格局"作为切入点,利用莫兰指数并借助ArcGIS技术分析该区域不同属性人口的居住格局。结果显示:乌鲁木齐市城市居民用地主要沿西北方向的新市区延伸、西山方向扩展、沿东山方向扩展,并沿着老城区的外缘扩展;不同年龄人口中学龄人口和老年人口的聚集现象较为明显,劳动人口的聚集现象并不显着,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中小学及初中人口和大专以上人口比重指标Moran’s I值较高,文盲人口比重指标Moran’s I值相对较低,高中人口在空间上呈现负相关;2000—2016年所有区域学龄人口、老年人口空间分异指数都有所上升,劳动人口分异指数在沙依巴克区和水磨沟区有所下降,说明老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1990—2000年文盲人口在头屯河区处于相对分异状态,2000—2010年在新市区分异水平较高,1990—2010年小学及初中人口、高中人口以及大专以上人口分异现象逐渐减少,混居程度加深,居住分异现象减少。(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9年03期)

韩会然,杨成凤[8](2019)在《北京都市区居住与产业用地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对居民通勤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北京都市区为研究案例地,采用核密度估计法、Ripley’s K(d)函数分析了北京都市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分布特征与集聚强度,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层模型,重点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居民通勤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时间段内产业用地的集聚强度都要高于居住用地的集聚强度,说明居住用地出让的空间分布格局更为分散化,而产业用地出让的空间分布格局更为集聚。②土地利用格局显着影响居民的通勤行为,随着产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密度的提升,居民的通勤时间与通勤距离都明显缩短,说明居住在土地混合程度越高区域的居民能够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来优化通勤行为;个体属性特征如性别、年龄、职业、住房产权以及邻里特征等因素也会显着影响居民的通勤时间与通勤距离。(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9年05期)

麦迪娜·吐逊江[9](2019)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民族居住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居住格局是分析和研究民族关系的一项重要指标。民族居住格局是否合理,不仅影响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更事关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实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民族居住格局具有农区的维吾尔族聚居和牧区的柯尔克孜族及塔吉克族聚居的特点。本文通过对克州民族居住格局的总体分析以及各辖区内部及不同辖区之间民族居住格局的对比分析,得出多民族混合居住对推进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能够为增进"五个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本文来源于《实事求是》期刊2019年02期)

申庆喜,李诚固,刘仲仪,胡述聚,刘倩[10](2018)在《长春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与居住空间格局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长春市790个居住小区、178所小学、301家社区医院、1681个公交站点等空间数据,引用核密度估计、Riley's K函数、同位区位商等分析方法,对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与居住空间的形态格局、集聚特性、"临近性"关系等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首先,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与居住空间分布的形态格局差异显着,同时也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核心—外围"网点数量的分布特征趋同性与分异性并存;其次,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与居住空间均呈现出显着的集聚特征,但集聚的规模与强度差异明显,二者空间分布的协调性程度仍需提高;第叁,从分布的空间关系来看,居住小区具有较为明显的"临近"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倾向,但反之不明显,整体呈现出空间格局的"非对称性"特征。(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居住格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基于大量的调研,在总结昌平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主要工作做法和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的方法与措施:基层党组织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牢牢把握社区治理方向;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和影响力;健全多维整合机制,夯实党领导社区治理的社会基础;优化精准考核机制,激发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内在动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居住格局论文参考文献

[1].杨洪林.空间变迁与族际居住格局的演进——以武陵民族地区历史移民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

[2].李月亮.浅析“党建引领共治”模式下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基于昌平区大型居住社区治理经验[J].新西部.2019

[3].杜浩.新城地区就业与居住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以南京河西新城为例[C].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2019

[4].周波.居住建筑空间格局等级特征层次化分析[J].建筑.2019

[5].,刘召.大朗:形成六大组团居住用地格局[N].东莞日报.2019

[6].吴桐.以“差序格局”理论为构成机制探索现代居住空间[D].鲁迅美术学院.2019

[7].柳雨杉,董晔.基于指数分析法的乌鲁木齐市居住格局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9

[8].韩会然,杨成凤.北京都市区居住与产业用地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对居民通勤行为的影响[J].经济地理.2019

[9].麦迪娜·吐逊江.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民族居住格局研究[J].实事求是.2019

[10].申庆喜,李诚固,刘仲仪,胡述聚,刘倩.长春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与居住空间格局特征[J].地理研究.2018

标签:;  ;  ;  ;  

居住格局论文-杨洪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