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诙谐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诙谐,文心雕龙,文学理论,文学,晚清,西林,谐趣。
诙谐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风[1](2018)在《论晚清诙谐文学之新——以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四大小说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中的诙谐文学涉及当时生活的方方面面,折射出晚清的时代风貌。四大小说杂志的诙谐文学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它们在内容手法上继承了传统的诙谐文学,又进入了诙谐文学发展的新阶段,在观念、内容各方面进行了革新,是文学史上不能忽略的研究对象。(本文来源于《出版广角》期刊2018年15期)
张博[2](2015)在《融流浪汉小说与癫狂的诙谐文学为一体——论余华《兄弟》在法国的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兄弟》在中法两国批评界第一时间的接受中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反映出两国批评家不同的审美习惯与思维方法。本文试图从法国批评界对《兄弟》的评论出发,以"真实"与"诙谐"两个角度切入,梳理与分析其中的关键内容,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思维逻辑与文学传统,并将其与本土的批评状况作出比较,从而思考在何种意义上异域之眼的观照能够对中国的审美范式与批评话语予以启示和补全。(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5年06期)
马骁英[3](2014)在《元明清时期《诗经·卫风·淇奥》“谑而不虐”说研究——兼论《文心雕龙·谐隐》诙谐文学理论的起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元明清时期的研究者们深刻论析了《诗经卫风淇奥》"谑而不虐"说的理论内涵,指出其理论核心是"君子之德"。《文心雕龙·谐隐》的诙谐文学理论,继承了"谑而不虐"说对"君子之德"的关注,在中国古代诙谐文学理论史上提出了"德音"说。这类被称为"德音"的诙谐文学作品,虽然幽默滑稽,但合德中礼、有节有度,有亲和之力,而无诋毁之意,并且旨在对社会有所匡正,对时用有所裨益。刘勰的"德音"说,源于??《诗经卫风淇奥》"谑而不虐"说,且是在其基础上的重要发展。(本文来源于《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马骁英[4](2014)在《《文心雕龙·谐讔》诙谐文学理论文献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元至正十五年本《文心雕龙·谐讔》的汇校,对比、辨析异文,并经过考据,梳理出文论观点:"隐"与"讔":"言"的形式因素对于"讔"具有极端重要性;"内怨为诽"与"内怨为俳":怨怒心理以诙谐的形式外现;"有足观者""有定称者""有足称者":"意在微讽"之"谐"值得欣赏与肯定;"本体不雅"与"本体不■":"谐"的主旨与形式的反差矛盾造成流弊;"君子嘲隐"与"君子隐(讔)":"谬辞诋戏"之"讔"属于与"君子隐(隐)"对立的"小人讔"。(本文来源于《辽宁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黎海燕[5](2014)在《中国九十年代以来底层文学与诙谐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上世纪90年代社会转型的到来,社会分层越来越严重,底层这样一个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群体不断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对底层的研究从社会学走向文学,从边缘走向中心,不断深化,出现了许多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底层文学以叙述苦难登上文学领域,作家们怀着一腔人道主义情怀,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急呼呐喊,为生活在城市底层的下岗工人、进城务工者以及农村的在地农民尽量争取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到新世纪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底层大众的物质需求基本满足,人们开始关注这个群体在精神和心理上的需求,底层文学随着这个方向,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另外,随着体制转型的到来,导致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变化,特别是文化方面。人们不再崇尚经典与高雅,大众消费文化占据了文化主流的地位。底层文学写作也在这样的的环境中发生着变化。诙谐是一个人的语言或者行为有趣,引人发笑,它是说话主体性格的张扬;苦难是一种生活事实,这种生活事实让人痛苦不堪。因此,诙谐和苦难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底层文学随着文化环境的变化,也一改之前单一的苦难叙事,在文本中出现了很多诙谐因素。它们一方面来源于文本人物本身在语言或者行为上的幽默或者搞笑,另一方也来源于写作者的叙事方式,他们利用各种艺术化手段努力地走出那种僵化的苦难叙述模式,充分展示底层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在这些文本中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是对生活在城市底层的贫民以及下岗阶层的真实展现,他们连最基本的住房空间都要靠耍贫嘴才能得到,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张大民的生活却非常“幸福”;贾平凹的《高兴》是对进城务工者生活的真实体现,他们不仅要追求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还要在精神和心理上寻求满足,在城市各处播种“高兴”的种子;胡学文的《向阳坡》是基层农村农民与权力、金钱的一场博弈,农民面对强大的权力和金钱,只能用他们与生俱来的“蛮”来抵抗,这种“蛮”看似荒唐,本质却是“蛮”得在理,“蛮”得可爱,“蛮”得有计划。各种代表文本都在告_诉我们,诙谐已经成为90年代以来底层大众的一种生活态度。当然,这些诙谐并不是无厘头地搞怪,更不是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增添麻烦。它是底层大众对自身窘态生活的自嘲,在自嘲中暴露社会问题、反思伦理道德。从社会对底层的关注度来看,我们很欣慰地看到,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社会的其他民众,对底层的关注度越来越强,并且在关注层面上也有所上升。从文化环境来看,底层文学文本中出现各类的诙谐叙事,不仅给底层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补给了能量,也是对时代文化环境的一种积极反应。(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4-04-16)
马骁英[6](2012)在《《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论文叙笔,囿别区分”(《文心雕龙·序志》)的体例和“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心雕龙·总术》)的标准,《文心雕龙·谐讔》是其全书论述“有韵之文”的十篇文章中的最后一篇,其地位近于拾遗补阙、备位足数,其文采亦远逊于《神思》、《物色》等名篇,然而,这篇在《文心》五十篇中毫不出众的短小文章,在中国古代诙谐文学理论史上却具有非凡的意义。《文心雕龙·谐讔》在整理、归纳、总结先秦至魏晋的诙谐文学观念和诙谐文学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在清晰地呈现出诙谐文学的发展脉络的同时,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首次提出了比较系统、完整的诙谐文学理论,这在先秦汉魏六朝乃至以后很长时期都是绝无仅有的。《文心雕龙·谐讔》是中国古代诙谐文学理论的奠基之作。本文以乾嘉学风为指归,力求考信征实,实事求是,追源溯流,阐幽发微,钩沉训故,析理弘义,意在深入全面、细致入微地阐述《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第一章,研究《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对前代诙谐文学观念的继承。在《文心雕龙·谐讔》之前,历代存在着种种关于诙谐的文学观念,但它们零散地出现在各种典籍之中,未成系统。《文心雕龙·谐讔》是对前代诙谐文学观念的集大成式的总结和继承,它吸收前代诙谐文学观念的养分,同时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系统,正如明代茅元仪《孙子兵诀评》所云“前《孙子》者,《孙子》不遗”一样,《文心雕龙·谐讔》在诙谐文学理论领域也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前《文心》者,《文心》不遗。”《文心雕龙·谐讔》使前代零散的诙谐文学观念首次转化为较成系统的诙谐文学理论。这一部分主要包括,《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对《诗经·卫风·淇奥》“谑而不虐”说、《庄子·天下》“天下沉浊,不可庄语”说、《史记·滑稽列传》“谈言微中,可以解纷”说、杨雄《法言·渊骞》“应谐、不穷、正谏、秽德”说、曹丕《典论·论文》“理不胜词,杂以嘲戏”说的继承。第二章,研究《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出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自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南朝苟安江左,无力克复中原,耽于江南温柔富庶之中,醉于金荷粉黛之间,上层统治者篡乱相替,易国如传舍,文人失去了崇高的政治理想,不问政事,雅好清谈,但求保全爵禄,乐于嘲戏,空戏滑稽,俳谐戏谑,遂成风气。刘勰对这种局面是持严肃批判态度的,《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就是这种批判态度的体现。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两个方面,一是《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出现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即偏安江左、六朝金粉的政治经济局面,二是《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即“魏晋滑稽,盛相驱扇”的世风的延续。第叁章,对元至正十五年本《文心雕龙·谐讔》进行汇校,尽可能接近真实准确的《文心雕龙·谐讔》的原貌,作为理解、阐释《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的文献依据,并通过汇校,梳理出一批前人未曾提出或前人虽已提出但言之未详的文论观点,通过这些文论观点增进对于《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的理解。自南朝萧齐至今,《文心雕龙·谐讔》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一批脱误、错简,出现了大量异本、异文。这些版本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对《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的正确理解。因此,只有先得到接近《文心雕龙·谐讔》原貌的真实可信的文献,才能准确把握《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本文以《文心雕龙·谐讔》的现存最古最全之刻本元至正十五年刻本为底本,以唐写本、明王惟俭《文心雕龙训故》本、明杨升庵批点曹学佺评本(即明凌云五色套印本)、明杨升庵批点梅庆生音注本(即明天启二年梅庆生第六次校定本)、明嘉靖二十二年癸卯佘诲本、日本九州大学藏明本(即题“明王世贞批”本)、日本冈白驹校读本、清黄叔琳辑注本进行汇校,又参考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补正》、《增订文心雕龙校注》、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钱基博《文心雕龙校读记》、詹锳《文心雕龙义证》、张立斋《文心雕龙考异》,同时对于各本对元至正本的校改,绝不盲从,择善而从,尽可能接近符合刘勰原笔原意的《文心雕龙谐讔》原貌,以此作为理解、阐释《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的文献依据。本文通过对元至正本《文心雕龙谐讔》的汇校,对比、辨析异文,并经过考据,最终梳理出了一批文论观点,它们是前人未曾提出或前人虽已提出但言之未详的,这些通过汇校得出的文论观点可以增进我们对于《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的理解,它们在稍后几章的详细具体的论述和阐释中将发挥重要作用。第四章,研究《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的体系性。在中国古代诙谐文学理论发展史上,《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是第一个拥有比较完善、比较严密的体系的理论成果,这种体系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前无古人,后启来者。《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的体系性,与西方幽默、喜剧理论的体系性,截然不同。西方幽默、喜剧理论的各种体系,都建立在逻辑理性、工具理性和实证科学思维的基础之上。而《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则使自己成为一个鲜活的流动的生命体,运用寄托着生命动态意蕴的、富于民族特色的理论话语和范畴——“本、体、用”等等,在生命体验的基础上,来建立自己的体系,来体现诙谐文学的动态发展,形成了以心理根源论、心理外化论、文体起源论、主旨论、形式论、功能论、主旨与形式反差流弊论等为理论脉络的较为完善的体系。第五章,研究《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的主干部分——对“谐”这种诙谐文学体裁的理论阐释。“谐”,是一种运用浅显的语言来适合通俗的口味,娱乐众人,引发欢笑的文体,是中国最早的诙谐文学体裁。“谐”这种文体,是春秋至魏晋的诙谐文学的主干部分和突出而成熟的代表,刘勰在《文心雕龙·谐讔》中,将“谐”这种文体放在首要地位,予以论述。因此,《文心雕龙·谐讔》对“谐”这种文学体裁的全面系统的理论阐释,在《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的整个系统中,居于主干地位。这一部分将包括“谐”的心理根源论、心理外化论、文体起源论、主旨论、形式论、功能论、主旨与形式反差流弊论。第六章,研究《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的附属部分——对“谬辞诋戏”之“讔”的理论阐释。“讔”,是一种通过避免正面的直白的言辞来隐藏某种意义,通过巧妙的比喻来影射暗示某种事物的文体。“讔”这种文学体裁,本来是深奥晦涩、矜庄严肃的,但它发展到后世,其中个别的“谬辞诋戏”的作品带有了诙谐色彩。《文心雕龙·谐讔》对“谬辞诋戏”之“讔”的理论阐释,在《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的整个系统中,居于附属地位,其比重较轻,内容远不如论“谐”的部分丰富。因此,这一部分将只包括“谬辞诋戏”之“讔”的形式论、功能论。第七章,研究《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的自身独具的不同于西方理论的鲜明特色。《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具有不同于西方幽默、喜剧理论的鲜明特色。第一点,是主体性特色。相对于西方幽默、喜剧理论更侧重于研究客体对象的丑、笨、缺点、不协调、僵化和乖讹,《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则特别重视研究诙谐文学创作主体的主体性,这包括创作主体的机智和智慧(“意生于权谲,事出于机急”),创作主体的情感(“怨怒之情不一,欢谑之言无方”),创作主体对智慧的语言的巧妙运用(“谲辞饰说”、“谬辞诋戏”)。第二点,是人伦特色。相对于西方理论更侧重于关注独立的个体生命,《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则特别重视研究诙谐文学创作主体所身处的复杂的人伦关系、人伦环境。第八章,研究《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对后世诙谐文学理论的影响。《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是中国最早的较成系统的诙谐文学理论,沾溉后世,影响深远。后世的诙谐文学理论,大都从《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中汲取养分,正如明代茅元仪《孙子兵诀评》所云“后《孙子》者,不遗《孙子》”一样,后世的诙谐文学理论也可以说大都做到了“后《文心》者,不遗《文心》”。这一部分包括,《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对唐韩愈《答张籍书》、《重答张籍书》“以文为戏”说,北宋王钦若、杨亿等《册府元龟·诙谐、廋词》的诙谐、廋词理论,明祝允明《戏论》“弛张互用,谐隐发欢”说,明曹学佺《文心雕龙序》“谐隐自喻,适用于时”说,明郭子章《〈谐语〉序》,明江盈科《〈敝箧集〉引》的影响。第九章,研究《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对当代文化中的诙谐、滑稽、幽默、喜剧性的现实问题的启示。“意归义正”是《文心雕龙·谐讔》对于诙谐的价值定位。通过智慧的诙谐来发挥沟通、启发、警醒、劝诫、讽喻、谏诤的正面的社会政治功能,裨益于社会价值取向的拨正,这是《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对当代文化中的诙谐、滑稽、幽默、喜剧性的现实问题的最重要启示。第十章,对《文心雕龙》其他四十九篇与《谐讔》篇有关的内容,进行梳理。(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2-05-01)
万之[7](2009)在《给历史涂上诙谐幽默的黑色——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德国小说家格拉斯评说》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人如何面对自己的历史污点、自己犯下的罪恶,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却又不简单的问题。能不掩盖回避,不抵赖狡辩,不粉饰矫情,而能直接面对并且深刻检讨忏悔认罪,这需要良知,需要勇气,需(本文来源于《书屋》期刊2009年10期)
焦兰周[8](2009)在《诙谐与严重——试论丁西林喜剧的文学理念》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先驱们提倡现实主义的戏剧,要求戏剧应"在当今社会里"取材,表现"我们每日的生活",如实地揭示现实本来面目,①P390-391"把戏剧做传播思想、组织社会,改善人生的工具";②P20他们倡导新的戏剧观,批判"仅求愉悦耳目"的戏剧观念,并主张打破传统的"大团圆"主义。(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09年04期)
张月亮,李茹[9](2009)在《庄重与诙谐 大悲与欢喜——中外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美丑观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美与丑,审美与审丑,同属于文艺美学的重要范畴,纵观中外古典文学发展史,这两对概念既没有均衡发展、并行旁依,也没有相互分离、毫无联系。有人认为,古典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美主宰一切,丑无地自容,这是不正确的。本文力图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观、历史观和辩证观的角度,以我国文艺美学史为纵线,以中西方文艺美学比较为横线,通过对古典时期文学作品的简要分析,赋丑以地位并概括与美的相互关系。(本文来源于《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期刊2009年02期)
杜新艳[10](2008)在《晚清报刊诙谐文学与谐趣文化潮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晚清报刊中的诙谐文学与谐趣文化潮流做了具体细致的考察,指出借近代中国报刊等新型传播方式之便,谐趣文得以趁势而起,成为一种重要的报刊和文学表达方式,对文学的传统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08年05期)
诙谐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兄弟》在中法两国批评界第一时间的接受中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反映出两国批评家不同的审美习惯与思维方法。本文试图从法国批评界对《兄弟》的评论出发,以"真实"与"诙谐"两个角度切入,梳理与分析其中的关键内容,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思维逻辑与文学传统,并将其与本土的批评状况作出比较,从而思考在何种意义上异域之眼的观照能够对中国的审美范式与批评话语予以启示和补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诙谐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刘洋风.论晚清诙谐文学之新——以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为例[J].出版广角.2018
[2].张博.融流浪汉小说与癫狂的诙谐文学为一体——论余华《兄弟》在法国的接受[J].文学评论.2015
[3].马骁英.元明清时期《诗经·卫风·淇奥》“谑而不虐”说研究——兼论《文心雕龙·谐隐》诙谐文学理论的起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4].马骁英.《文心雕龙·谐讔》诙谐文学理论文献考[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4
[5].黎海燕.中国九十年代以来底层文学与诙谐文化[D].西南大学.2014
[6].马骁英.《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D].辽宁大学.2012
[7].万之.给历史涂上诙谐幽默的黑色——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德国小说家格拉斯评说[J].书屋.2009
[8].焦兰周.诙谐与严重——试论丁西林喜剧的文学理念[J].四川戏剧.2009
[9].张月亮,李茹.庄重与诙谐大悲与欢喜——中外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美丑观比较[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
[10].杜新艳.晚清报刊诙谐文学与谐趣文化潮流[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