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非农化论文_刘樱,周春山,黄婉玲,朱倩琼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地非农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地,非农化,农村土地,农民,农村,农地,地租。

土地非农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樱,周春山,黄婉玲,朱倩琼[1](2018)在《大都市区农村土地非农化空间特征及机理——以广州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家对"叁农"问题的关注以及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提出,农村聚落的内容再次成为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大都市区作为快速城镇化和生产生活要素集聚的重点区域,其农村聚落的用地变化快速且复杂,成为了农村聚落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农村土地非农化指数,将2013年广州市农村聚落分为农耕型农村聚落、非农化起步型农村聚落、非农化发展型农村聚落、非农化主导型农村聚落、非农化型农村聚落五种。结合GIS空间分析,对广州市农村土地非农化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从市域角度,农村聚落土地非农化总体呈现出围绕大都市内核随距离增加而衰减,由外向内农村聚落土地非农化程度逐步升高。(2)从各区层面,农村土地非农化程度受副中心城镇化发展水平影响显着,近郊区域呈现面状圈层化分布,远郊则表现出沿道路的线状分布特点。(3)从局部尺度,重大基础设施对周边农村聚落的土地非农化发展有较大拉动作用,导致高土地非农化农村聚落点状出现。随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确定村内路网密度、与主城距离、流动人口、村集体收入、村民人均收入为影响农村土地非农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各因子对大都市区农村聚落土地非农化的影响机制。本文对如何利用农村非农化进程促进城市发展、优化调控农村土地利用和规划村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18年08期)

邹兵[2](2018)在《深圳土地整备制度设计的内在逻辑解析——基于农村集体土地非农化进程的历史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圳土地整备是由政府主导的土地再开发的重要模式之一,其目的是实施规划并解决原农村土地的历史遗留问题。本文通过回顾我国农村工业化发展过程并分析深圳原农村集体土地非农化的特点,说明深圳原农村土地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民与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利益分配上的矛盾,指出解决这些问题应该遵循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深圳土地整备制度的内在逻辑就是利益共享机制的设计,使土地整备后的土地增值收益和整备成本在政府、社区、村民叁者之间进行公平合理地分配和分担,并在过程中充分发挥原农村集体社区组织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8年18期)

王璇,王海卉[3](2017)在《基于发展权视角的土地非农化增值收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地基于建设需求被转为非农建设用地,产生了巨大的土地增值。增值分配却出现种种问题,更缺少土地发展权的产权制度为土地非农化的巨额增值收益进行合理安排。本文试图通过借鉴英美、东亚关于土地发展权和收益分配的先行经验,探讨在中国现实环境下农地非农化的增值收益的分配。最后基于发展权提出策略化建议,即将土地发展权纳入立法体系中,明晰其归属,遵循社会分享理念并建立独立透明的利益分享机制,既可以保障失地农民的未来生存发展,国家也可以利用土地发展权的增值投入城镇化、现代化的建设。(本文来源于《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期刊2017-11-18)

郑雄飞[4](2017)在《地租的时空解构与权利再生产——农村土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时空解构是理解地租生成和演化的必要逻辑。"时间租"揭示了地租具有阶段性切割和历时性延绵的双重特性,因而增值收益分配应兼顾农民个体生命历程和世代迭加代际伦理的可持续性;"空间租"解析了地租因产业布局、地理区位等因素的集聚或分异,因而增值收益分配应协调相关各方的正当权利诉求,实现收益的可共享性。通过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与地租的互动、互构研究,文章探寻了增值收益分配的应然状态,主张通过"权利再造"修复并确保农民的地租收益权,建立、健全多方参与的协商谈判机制,辅以权利救济、司法仲裁和第叁方专业评估,杜绝寻租,让相关各方在合意中确定具体分配的"地租量",从补偿、保障和共享叁个层面保障农村人口的权益。(本文来源于《社会学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雷娜[5](2017)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土地非农化市场农民的地位——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学中的契约或者说合同概念,将所有的市场交易(无论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看作是一种契约关系,并将此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肖卫,2009)。在个体完全理性和完全竞争的环境下,个体之间能够通过不断地订立契约达成交易,但由于在现实交易过程中,契约双方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交易成本、信息不完全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契约方在契约过程中不确定的偏好秩序等因素的存在,使得交(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城市版)》期刊2017年01期)

刘乃安[6](2016)在《土地流转背景下吉林省土地非农化问题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流转过程是一个关涉利益调整的过程,随着土地稀缺性特点的进一步凸显,流转利益的配给合理与否也引起关注,本文将围绕城镇扩边型粗放式发展模式加速;土地非农化使用问题凸显;农民权益被侵犯,失地农民增多;土地上访成为农民上访的主要动因四个方面,分析吉林省的土地非农化问题,并提出促进土地合理、有序、健康流转的建议,以图在我国土地流转加速的背景下实现吉林省土地非农化的良性运转。(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机化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胡梅玲[7](2016)在《我国土地非农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根本,也是农业作为一国经济基础所必不可少的要素。当前,我国土地非农化趋势显着,这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该文阐述了当前我国土地非农化转变的现状,分析了其对经济和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并提出从总体上把握耕地资源的总量和效率,加大投入、提高耕地质量,提高耕地保护意识和耕地监管力度等叁方面应对土地非农化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台湾农业探索》期刊2016年02期)

张雅杰,马明,金海[8](2016)在《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协调性及空间非均衡性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构建评价指标,以2002—2012年为研究时段,借鉴对耦合度系数模型加以改进的协调耦合度模型以及重心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水平的协调性及空间非均衡性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叁者之间的协调性及空间非均衡发展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人口和土地非农化的协调耦合度呈上升趋势。全区协调耦合度由0.60上升至0.72,从中度协调耦合发展为中高度协调耦合。产业、人口和土地非农化的相互作用不断优化,叁要素在城市化过程中逐步趋向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态势;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人口和土地非农化协调耦合度区内差异较大,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化格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区内城市化的非均衡发展;产业与人口非农化处于相对稳定均衡状态,土地非农化与产业、人口非农化匹配程度不高成为区域城市化协调耦合发展的瓶颈。最后就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差异化城市发展策略。(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方方,梁昊光,刘彦随[9](2016)在《典型平原农区土地非农化对乡村发展影响的微观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入探讨农区土地非农化对乡村发展的影响机理,是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文章结合山东省禹城市与桓台县7个城郊型回迁社区、新型农村社区、传统型村庄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资料,应用可行能力分析方法,从生态、社会及经济等3个维度构建了农户行为响应评价体系,分析了典型平原农区农户对土地非农化的行为响应特征,揭示了土地非农化对乡村发展的微观影响机理。研究表明:(1)土地非农化是城乡土地要素流动与空间重构的过程,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包括由城镇征地、村庄扩展与农村社区化产生的直接影响与城镇辐射的间接影响,提升或降低了农户行为主体的生态、社会及经济福利;(2)不同类型村庄对土地非农化直接影响的行为响应各不相同,其中,城镇征地对城郊型社区的影响最为剧烈,导致农户经济、生态福利的提升及社会福利的下降,传统型村庄受村庄扩展影响深远,降低了农户生态福利,新型农村社区具有较高的居住效用,有效提升了农户生态福利;(3)传统型村庄受土地非农化间接影响较强,经济福利得以显着提升,经济发达镇域辐射效应有效提升了新型农村社区农户的生态、经济及社会福利;(4)农户资源禀赋不同导致农户对土地非农化的行为响应存在差异;(5)适度推进城乡用地增减挂工程,调控城乡土地要素的合理流动。最后,该文提出了不同类型村庄的城乡一体化模式与调控路径。(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016年01期)

孙兴全,吴颖彦[10](2015)在《农村土地非农化的推力、拉力及其限制和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化,改革过程中要处理好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的关系。对此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强调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要利用好政府与市场两种手段处理好农村土地非农化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本文着重讨论农村土地非农化的拉力和推力以及如何限制和利用这样的力量,达到合理配置和利用土地资源的目标。(本文来源于《财政监督》期刊2015年32期)

土地非农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深圳土地整备是由政府主导的土地再开发的重要模式之一,其目的是实施规划并解决原农村土地的历史遗留问题。本文通过回顾我国农村工业化发展过程并分析深圳原农村集体土地非农化的特点,说明深圳原农村土地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民与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利益分配上的矛盾,指出解决这些问题应该遵循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深圳土地整备制度的内在逻辑就是利益共享机制的设计,使土地整备后的土地增值收益和整备成本在政府、社区、村民叁者之间进行公平合理地分配和分担,并在过程中充分发挥原农村集体社区组织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地非农化论文参考文献

[1].刘樱,周春山,黄婉玲,朱倩琼.大都市区农村土地非农化空间特征及机理——以广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8

[2].邹兵.深圳土地整备制度设计的内在逻辑解析——基于农村集体土地非农化进程的历史视角[J].城市建筑.2018

[3].王璇,王海卉.基于发展权视角的土地非农化增值收益研究[C].持续发展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2017

[4].郑雄飞.地租的时空解构与权利再生产——农村土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探索[J].社会学研究.2017

[5].雷娜.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土地非农化市场农民的地位——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

[6].刘乃安.土地流转背景下吉林省土地非农化问题思考[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6

[7].胡梅玲.我国土地非农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台湾农业探索.2016

[8].张雅杰,马明,金海.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协调性及空间非均衡性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6

[9].方方,梁昊光,刘彦随.典型平原农区土地非农化对乡村发展影响的微观机理[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

[10].孙兴全,吴颖彦.农村土地非农化的推力、拉力及其限制和利用[J].财政监督.2015

论文知识图

一2可以发现,自1997年以来,我国土人口非农化与建成面积(土地非农化土地非农化供需曲线经济发展阶段与土地非农化散点图土地非农化的市场调控过程作为一4土地非农化碳排放效应分析框架...

标签:;  ;  ;  ;  ;  ;  ;  

土地非农化论文_刘樱,周春山,黄婉玲,朱倩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