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命的学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林清玄,长沙高新区
生命的学问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在长沙高新区麓谷第二小学 共读林清玄 探寻生命背后的学问》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读过美好的童诗、有趣的绘本、发人深思的童话,今天,我们读一读散文吧!小学生的你们,一定有听过林清玄的名字,他的作品被收录进教材中,也印刻在我们心里。读他的文字,轻轻缓缓、岁月慢慢,那是生活中的细节,更是生命上的思考。读一读,读出声吧!就像我们来到了长沙高新区麓谷第二小学,与这里的师生们,读书如斯——(本文来源于《十几岁》期刊2019年05期)
朱建民[2](2018)在《生命的学问与当代学术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学术规范源自西方,以追求新知为尚,背后当然有其知识论的默认。这种特定的知识观所预设的知识乃是经过证成为真的信念。这种知识观在近代的西方成为主流看法,它有其优点,但亦有其限制。我们藉由唐君毅先生可知,中国学问的精彩在于生命的学问,其中有价值的定位与选择,更有真实生命的内在体悟。若是完全以命题知识或可累积知识的路数去研究中国学问,实难相应,易趋僵化而失其活力。因此,有志承担中国哲学继续发展使命的当代学者,一方面要学习西方哲学的优点,另一方面要认清用西方哲学处理中国哲学的局限,必须以相应的态度看待中国哲学,将之视为生命的学问。如此,至少能更贴切地理解既存的中国哲学;其次,依此基础进一步回应生命问题、时代问题,在有限的现实世界结构中若能回应以具有恒常意义的智慧与思想,自然成为日后中国哲学继续发展的养分。(本文来源于《宜宾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蔡家和,Jason,T.Clowers[3](2018)在《牟宗叁先生论“生命的学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牟宗叁先生《生命的学问》一书,做一聚焦式的研究,讨论其对生命学问之定义、所展现之路数等。面对西方理论所建构出的"遗忘了存在自身"的知识学问,牟先生思考如何回到生命之存在自身,而儒、道、释、耶等教派,则能合于其对生命学问的定义。牟先生最终归于儒学,甚至欲补儒学之不足。他认为,一方面,儒家开心性之学、价值之源,四无依傍亦不消求于外,己立己达;另一方面,儒家思想也是为己之学,是一种切己的生命学问,不仅仅是知识理论教条而无关于价值。在他的学问体系中,中、西、印等哲学都有涉猎,而真正进入其生命而感触特深者,乃儒家的生命学问。其对道家甚少提及;对于佛教的入世、出世及舍离等观点,则依宋明儒之标准而予以分判;至于西方的基督教,一方面予以尊重,另一方面也做出拣择。这些都是站在儒家观点下所做成。最后,作为当代新儒家的时代使命,面对西方潮流而来的观念灾害,牟先生则予以扭转,以固有传统接续当代的民主、科学,开出新局。(本文来源于《孔学堂》期刊2018年02期)
洪艳[4](2018)在《文学批评是一门“生命的学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这个“文学”都难以被从容阅读的时代,文学批评当如何从事?“80后”批评家李德南用他的着作《“我”与“世界”的现象学:史铁生及其生命哲学》回答了这个问题。此书表明,李德南较好地将他的哲学视角转注到了文学观察中。尤其是将现象学、存在主义、生命哲学等现代性较(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18-05-24)
郭齐勇[5](2018)在《“生命的学问”与“学问的生命”——杨祖陶先生周年祭》一文中研究指出敬爱的师长杨祖陶先生离开我们快一年了!对于我来说,杨师的音容宛在,笑貌依然!我时时回忆起恩师的道德文章及对我这位后学的言传身教,他那不沾染任何世间俗情的纯粹学者的威仪、定力、品格、风貌,一丝不苟、孜孜不倦读书教书着书译书的书生生涯,包含一些细微的平凡小事,经常在我脑海里涌现,激荡着我的生命,启动着智慧的灵感。的确,杨老师一生是心无旁骛的,念兹在兹的唯有学问学术,他坚持原则,认真敬业,严肃谨慎,不苟(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10期)
孙莹[6](2017)在《作为一种生命学问的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哲学作为一种深奥且晦涩的学问,总是让普通大众望而却步,对其保持远观的距离、仰望的姿态。然而,哲学从其词源意义上讲,就是“爱智慧”。它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是对智慧与真理的不断且终极的追求。哲学对智慧的爱,不是狂热的痴爱也不是泛泛的博爱,而是一种温和而(本文来源于《珠海特区报》期刊2017-10-21)
黄泰轲[7](2017)在《牟宗叁“生命的学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之生命,最少面临着两个问题:精神生命方面的安顿与自然生命方面的满足。这两个问题均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有关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即形成“生命的学问”。对二十世纪的中国人而言,这两个问题尤显突出:一方面,对传统文化的一再否定使得中国人常怀价值迷失之痛;另一方面,长期的战乱及社会的动荡,民主、科学进步的缓慢,使得中国人常有生活贫苦之感。牟宗叁把中国人的这种生命状态描述为“失根”与“挂空”。所谓“失根”,即指生命没有主宰;所谓“挂空”,即指生命没有依靠。这样的生命不能立起、不能充实、飘荡疲软、苦不堪言。作为二十世纪中国人之一分子,青年时代的牟宗叁亦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了生命之“失根”、“挂空”之苦。以自己的生命体验为基础,牟宗叁“证苦、证悲、证觉”,建构了体系庞杂的“生命的学问”。首先,他认为,忧患不安、折腾不已的生命先要得以贞定,酒色财气、逻辑数理、宗教信仰等均不能贞定生命,只有仁厚宅心才能使生命清净、安宁,寻得仁心,这就为生命“置了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就在于为生命“置根”。包括儒释道叁家在内的中国哲学重视道德性、主体性,其关注的重点落在人之道德生命上,这就抓住了生命的根本。第二,重视了人之道德生命方面的安顿,同时也不能轻忽人之自然生命方面的满足,生命不仅要“定”,还要有“动”,否则,就是死寂的、干枯的、冷涩的。这就要求向内向上走的生命同时也能向外向下开。只有物质世界丰富充裕,人之自然生命才丰满充实。必须承认,西方文化于此处见长。但是,西方人紧紧贴在物质一层而益起争夺之心,最终,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毁于战火而不保。这表明,人之自然生命或物质文明需要德性的提厮。中国于事关物质文明之创造的民主、科学上落后于西方,但这并不是大问题,只要我们意识到这一问题而“让开一步”,仁心自会坎陷开出原本即是其内在要求的民主与科学,这是一个“无而能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自然生命方面的欲求能得以很好地安顿。第叁,以上所说的是人之道德生命的安顿和自然生命的满足之关键何在,还有一个问题是,如何使道德生命与自然生命得一和谐,这即是康德所谓的德福一致问题。康德通过设准上帝之存在来保证德福一致,这是靠不住的。佛教的圆教思想为我们解决德福一致问题提供了思路借鉴。通过“诡谲的即”,我们能把德与福联系在一起,从而走向生命之圆善。生命之圆善还不是生命之圆成。因为,促成生命圆善的仁心一直处于“提起”的紧张状态,只有它“放下”,有“尧舜事业如太空中一点浮云”那般的闲适感、自在感、愉悦感,又经过一“有而能无”的过程后,生命方能“成于乐”。作为新儒家的集大成者,牟宗叁的“生命的学问”是二十世纪中国伦理思想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样,其实都是在回答个体生命与民族生命所面临的“救亡与启蒙”的问题。在与其它的伦理思潮的激荡过程中,我们能发现牟宗叁“生命的学问”的价值与局限:它为意义迷失的中国人寻得了一条出路,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方向,但是,它过重过久地停留在“道德的理想主义”上,追求生命形式义、普遍义、超越义之精彩,因而,相对来说,缺乏对生命当下声息、生活世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关照。牟宗叁“生命的学问”的价值与局限意味着它需要得到继承、批判与发展。台湾“鹅湖学派”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或在重主体性、重道德性等方面继承、光大了牟宗叁“生命的学问”,或在“生活世界之实在性”、“历史社会总体之实在性”等方面批判、推进了牟宗叁“生命的学问”。我们认为,继承和发展牟宗叁“生命的学问”,需要在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互动及与政治、经济互动这两个方面着力,而这也是“后牟宗叁时代”儒学发展的新动向。(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田夏彪[8](2017)在《教育之学:增进人类生命能力的学问》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学是一门增进人类生命能力的学问。学好教育学要树立教育乃为成人化学问之宗旨的意识,通过人类起源发展与教育、教育与人性境界提升关系来把握教育之本质。学习教育学需要夯实知识基础,通过跨学科视野来理解教育,实现以教育为窗口来认识宇宙天地、以教育为方式融入社会生活之目的。学习教育要认识到教育即智慧的艺术,通过实践来彰显教育活力,发挥生命主体交往的启蒙自觉和生命个性激发的价值意义。(本文来源于《教育探索》期刊2017年02期)
姚瑶,刘红艳[9](2017)在《“以有限生命追逐无穷的学问”》一文中研究指出4月5日,笔者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了解到,是日凌晨2时27分,我国着名语言学家、外语教育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退休教授、原广州外国语学院院长桂诗春教授逝世,享年88岁。桂诗春是我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的倡导者和主要创始人,引进并创立我国心理语(本文来源于《南方日报》期刊2017-04-06)
黄泰轲,王泽应[10](2017)在《儒家生命学问的价值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哲学、伦理不同于西方哲学、伦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重视人的生命与道德,尤其是重视人之道德生命。生命充满了忧患,左右不安,在儒家看来,只有仁心才能贞定生命。仁心感通且润物,生命要求把仁心在主观的人格世界和客观的物质世界中展现出来,唯有健行不息,主客观世界才能十字打开、无隐无遁,己人皆立、万物一体,生命才能乐以忘忧而入圆融之境。是故,忧患、自觉、刚健、快乐,是儒家"生命学问"的四大核心价值理念。弘扬此四大核心价值理念,无疑是提升生命质量、实现幸福人生的"不二法门"。(本文来源于《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生命的学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代学术规范源自西方,以追求新知为尚,背后当然有其知识论的默认。这种特定的知识观所预设的知识乃是经过证成为真的信念。这种知识观在近代的西方成为主流看法,它有其优点,但亦有其限制。我们藉由唐君毅先生可知,中国学问的精彩在于生命的学问,其中有价值的定位与选择,更有真实生命的内在体悟。若是完全以命题知识或可累积知识的路数去研究中国学问,实难相应,易趋僵化而失其活力。因此,有志承担中国哲学继续发展使命的当代学者,一方面要学习西方哲学的优点,另一方面要认清用西方哲学处理中国哲学的局限,必须以相应的态度看待中国哲学,将之视为生命的学问。如此,至少能更贴切地理解既存的中国哲学;其次,依此基础进一步回应生命问题、时代问题,在有限的现实世界结构中若能回应以具有恒常意义的智慧与思想,自然成为日后中国哲学继续发展的养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命的学问论文参考文献
[1]..在长沙高新区麓谷第二小学共读林清玄探寻生命背后的学问[J].十几岁.2019
[2].朱建民.生命的学问与当代学术发展[J].宜宾学院学报.2018
[3].蔡家和,Jason,T.Clowers.牟宗叁先生论“生命的学问”[J].孔学堂.2018
[4].洪艳.文学批评是一门“生命的学问”[N].北京日报.2018
[5].郭齐勇.“生命的学问”与“学问的生命”——杨祖陶先生周年祭[J].名作欣赏.2018
[6].孙莹.作为一种生命学问的哲学[N].珠海特区报.2017
[7].黄泰轲.牟宗叁“生命的学问”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8].田夏彪.教育之学:增进人类生命能力的学问[J].教育探索.2017
[9].姚瑶,刘红艳.“以有限生命追逐无穷的学问”[N].南方日报.2017
[10].黄泰轲,王泽应.儒家生命学问的价值建构[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