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老子》也被称为《道德经》和《道德真经》,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家哲学思想。文章以《老子》为研究背景,首先探讨了其中的生态哲学依据,其次分析了生态哲学基本要求,最后以《老子》中的哲学思想为前提,总结了生态哲学实现途径,为生态环境治理以及生态系统建立提供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老子》;生态哲学;工业化运动
当前生态问题已是全球范围内最为严重的问题。我国由于历史原因,从80年代开始大规模工业化运动,也是从这时开始引发生态环境问题。发展至90年代,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全世界人民关注的问题。近几年,环境问题引起了各界人士关注,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文章以《老子》为出发点,探讨其中蕴含的生态哲学。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自动气象站在农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入手,结合相关防雷措施,对自动气象站的防雷技术进行研究发现,只有通过采取合适的措施,提高自动气象站的防雷效果,才能实现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1.《老子》的生态哲学依据
1.1 深入贯彻生命之道
对于自然万物的存在,老子认为其与“道生之,德蓄之”有密切联系。万物生存关键在“道”,随后的生命维系则在“德”[1]。在《庄子》中,提出了“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这一观点,正所谓“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管子。心术上》中有“德者,道之舍……德者得也,得也者,谓其所得以然也。”的思想,其中所涉及到的“德”,即“有得亏天(道)而内具于己”中的“得”,如果说“德”为实际事物中的体现,是“道”作用的体现,那么便有“德者道之功”这一说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交互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一方面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开发和利用来自学生的资源,并以此作为“撬动学生创新思维的支点”,使课堂成为一个资源不断生成和动态不断发展的过程,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相关调查得知,“德”这个字由周人创造,从甲骨文中“徝”这个字演变而来,其下再加“心”即为“意”,有全其下身之意,最早的含义是保全生命,由此也可以将其理解保全生命。所谓“道”,即全局概念,任何变化都源于道,“德”其生命之道的体现,呈现出整体性特点。若“道”体现统一性原理,“德”便体现了个体性原理。“德”系单纯针对某一事物,个体生命一方面具备“德”性,另一方面也带有局限性的特点。个体生命在“万物并作”影响下方可得到延续,形成连绵不绝的生命。个体生命带有局限性的特点,立足于“不道”的角度,“早已”即为“不道”,也就是老子提出的“失道而后德”根本原因。
1.2 纵横视角的生命之“德”
对于人来说,存在于世界的形式主要依靠肉体,肉体的存在,是人生命存在的重要基础。正是因为身体的存在,使得不能脱离肉身在世界上存在,也就无法脱离现实生活领域,为生存带来限制。《老子·十三章》中有“吾有大患,及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一说法,由此指出“人之大患”源头,可谓是最大的局限[2]。现如今,人们生活的同时不断满足自身欲望,但是却忽略了现实社会的“诱惑”,恰如《道德经》中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3]。”若将经济发展的真正意义局限在经验生活作用,却不重视实现人生价值,便使人内在价值被掩盖,只是满足于短暂的物欲。所以,人生在世最为关键的是生命的延续性,只有达到这一目标才能够创造历史,由此可见身体的重要性与脆弱性。关于这一点,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三章中提出了“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4]。”,可见其对于生态哲学的想法,强调“无为”“谦下”“守静”,达到“深根固柢”的目的。
人生在世最为关键的维度便是时间,所谓“长生”,即是人生在世的重要前提,也是“深根固柢”的主要含义。以“德”为前提对其加以理解,其“长”并不只是简单的形成生存时间的长短,而是生命维护所体现的天然长度。“长生”是满足“德”性的一项主要因素,“长生”也可以用来指代精神层面,正如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所说,“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5]。要想实现“长生久视”这一目的,生态环境必不可少,同时还需要绿色食物补给能量,只有如此方可达到绵延生命之流的目的。
2.《老子》的生态哲学基本要求
人的生存需要能量的补充,人类文明也是以自然为前提。但是,现如今人类只知从大自然中索取,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若人的需求不合理,即使为其提供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也无法其不断扩张的欲望。自然界的资源存在有限性,可再生资源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只是一味索取,终有一天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为此,需要长远的发展目光,按照现有条件合理追求个人利益,并且做到“去甚、去奢、去泰”,认识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将恒定资源转变成可利用形式,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不能过于激进。
2.1 深根固祗
站在“德”的角度,分别分析纵向、横向的生命之“德”。“德”横向视角,自然万物组成了有机整体,其中便包含“人”,作为大型生态系统,生命之德主要体现在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此意义,可以将自然当做人的一部分,破坏生态也就是伤害自己的身体。
为了增添文章表达的“亮色”,可恰当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比如“ 先抑 后扬”“伏笔 ”“铺 垫”“ 插叙 ”“对 比 ”“借 物 抒 情”“ 托物 言志”等,使得文章读来生动形象,丰富优美,抒情真切感人。如《阿长与约山海经跃》,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羚羊木雕》一文成功运用插叙,补充交代了“万芳”的仗义,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2.2 长生久视
“德”的纵向视角,生命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是“德”形成了连绵不止的生命之流,以动态的形式体现出“德”。针对“生命之流”,除了具备所有生命形态之外,也包含无机界所有事物,生命之流内部“万物并作”,其原因在于“德畜之”使得生命之流连绵不止。关于这一点,恰如老子所言:“天地之间,其犹橐瞢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3.《老子》的生态哲学实现途径
3.1 遵循“道法自然”的思想
人活于世追寻生命的本质即自然,人无法脱离自然界存在。正如《道德经》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由此指出生命活动最高级的标准即为“法自然”,用在生态哲学领域,建立生态文明,主动发现生命的价值,达到“人法自然”这一目标。“人法自然”包含尊道和贵德两点内容,不仅要遵循客观事物发展规律,还要正确认知自然万物存在的生命价值,实现生态环境的不断转变。《道德经》第五章中提出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观点,对人法自然和尊道贵德进行了解释。
岩性油藏精细勘探,即对岩性油藏富集地区,在精细储层分析及成藏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地质目的与经济可行性约束的最优化钻探方案进行勘探,以获取最多的经济可采储量和最大的勘探开发规模效益。
人类生存与欲望也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一味纵欲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甚至会引发生态危机。正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但是人却不能完全无私无欲,关于这一点,老子也提出了“见素抱补,少私寡欲”的观点,保持内心平静,享受物质要有合适的度,不要因为一味纵欲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请了‘田保姆’,种地不费神。”埇桥区进步家庭农场主韩进步说。9月7日上午,他到自家地里转悠了一趟,看到玉米又粗又壮,放心地去忙别的活了。“‘田保姆’把俺的500多亩地打理得可好了,比俺自己种地强多了。”
3.2 做到少私寡欲,去甚,去奢
《老子》五十九章中有“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祗,长生久视之道。”这一说法,用来理解生态哲学最为合适不过,由此也可以总结《老子》对于生态哲学的基本要求,即深根固祗、长生久视。
此外,要想真正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必须做好“知常”与“法自然”,对自然深入探索,大力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最终达到“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的目的。以“知常”“法自然”为前提,逐渐向“善为”的方向发展,“善为”也可以被理解为“事善能,动善时”,只有充分了解自身特点,发挥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在合适的时机下建立生态文明。引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不断提升我国现有生产力水平,这时建立生态文明过程中“善为”的主要体现。科学技术的应用,不能一味排斥,其本身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认知水平,与“道”相类似,以此来解决生态问题,实现万物的和谐发展。
老子提出:“我有三宝,…-一目慈,二目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强调节俭的重要性。以经济为例展开分析,任何商业活动均会对自然造成影响,变化本身带有不可逆性,但是应用现代技术却可以将变化成为高度不可逆。所以,经济发展也要有“度”,一方面需要满足人的需求,另一方面则要尽量减少对生态的伤害。
3.3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针对一些已经存在的生态问题,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如果局面比较安稳,更容易持守,若事变无任何迹象,则更加方便谋划。当事物处于脆弱的状态,很容易被破开,如果微细时则十分容易消散。生态系统也是如此,当其被破坏之后,遭受的危害并不只是局限在某个国家或地区,会波及到全人类,体现危害大、无法治理的特点。面对生态问题,需要遵循“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原则,构建完善的生态问题防范机制,以免发生“蝴蝶效应”,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必须及时加以解决,不能再继续沿用“先发展,后治理”这一模式,将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扼杀在萌芽时期。
《老子》第十五章中提出“古之善为士者……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对于未发生的祸患,及时发现并且制定解决对策。针对生态危机同样如此。好比物流业的胶带使用量,物流行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胶带使用量非常大。2015年我国快递量高达200亿件,若每件快递使用胶带为1m,那么数目可想而知。胶带成分主要为聚氯乙烯,是一种无法快速降解的材质,对于皮肤、呼吸道的危害非常严重。若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那么带来的后果将十分严重。
生态问题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处理不到位,或者是人、自然之间的关系,尽管现如今生态问题十分严重,依然可以从传统文学中寻求思路。老子提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观点,意味着不管是生态系统建设还是生态环境治理,都要打好基础,选择合适的切入点,逐步推进,从而获得理想的成效。
4.结语
综上所述,《老子》当中的思想,其作用并非只在文学领域,也可以用于生态环境治理,需要相关人员深入发掘,找到有价值的思想,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高我国的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袁占钊.老子"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生态哲学思想发微[J].宿州学院学报,2018,19(1):5-9.
[2]王舒琳.老子的生态哲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5):1-4.
[3]宗丽京.“道法自然”与老子的生态哲学思想[J].青年学研究,2015(2):7-9.
[4]解光宇,丁晓慧.试论传统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以庄子生态哲学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46-48.
[5]李浩,张舰,吴丁花.呼唤城市规划生态自觉——老子生态智慧启示[J].规划师,2017,20(2):87-88.
Exploring the ecological philosophy of“Lao zi”
Zhu Jing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angsu Suzhou 215009)
【Abstract】“Lao zi”is also known as the“Tao Te Ching”and the“moral truth”,which contains rich Taoist philosophy.Taking“Lao zi”a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the article first discusses the basis of ecological philosophy,then analyzes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ecological philosophy.Finally,based on the philosophy of “Lao zi”as the premise,it summarizes the ways of realizing ecological philosophy,and provides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system.
【Key words】“Lao zi”;Ecological Philosophy;Industrial movement
作者简介:朱婧(1994.7—),女,江苏苏州人,苏州科技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27(2019)-02-0070-02
标签:生态论文; 老子论文; 生命论文; 自然论文; 道德经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先秦哲学论文; 道家论文;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论文; 苏州科技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