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变电所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变电所,控制系统,系统,煤矿,神经网络,空调设备,微机。
变电所控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王凯[1](2019)在《变电所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变电所自动化控制系统是对变电所执行自动监视、测量、控制和协调的综合性系统。本文对变电所自动化控制中的计算机监控系统和监控保护分别进行了分析,并着重探讨了变电所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中的几个问题:通信网络和备用电源自投装置等。(本文来源于《数字技术与应用》期刊2019年07期)
张涛[2](2019)在《井下变电所集散控制系统设计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井下变电所集散控制系统设计开展探究,在对井下变电所集散控制系统开展整体结构设计分析的基础上,从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部分对变电所集散控制系统的构成进行了全面解析,希望能够为其他矿井相似系统的构建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文来源于《能源与节能》期刊2019年05期)
盛伟[3](2019)在《铁路牵引变电所智能巡检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铁路的高速发展,牵引变电所作为牵引供电系统中变换电压、传输电能的枢纽,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牵引变电所室内电力设备稳定运行不仅影响到高速铁路的正常运营更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牵引变电所室内的电力设备进行日常巡检是预防电力设备出现故障以及保证牵引变电所能够稳定输送电能给电力机车的重要方式。目前,国内大多数牵引变电所的室内巡检还是采用传统单一的人工巡检方式,人工巡检效率低、工作强度大、巡检不到位,因此,设计了一种铁路牵引变电所智能巡检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工完成对牵引变电所室内配电柜上指示灯状态、仪表数值的自动识别以及对配电柜上的按钮、空开、旋钮的自动操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牵引变电所室内配电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变电所智能巡检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的需求,提出了以智能巡检机器人为中心,结合伺服控制技术、图像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的总体控制方案,并对巡检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了设计。在控制系统硬件方面,设计了控制系统的硬件框架,并对控制系统中的工业平板电脑、PLC、伺服电机、工业相机等硬件进行了计算选型,再根据选型的结果完成了巡检机器人整体电气系统的设计与电气控制柜的制作。在控制系统软件方面,采用了以工业平板电脑为上位机和PLC为下位机的联合控制方式,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控制系统的软件框架。上位机软件程序采用模块化的思想,使用C#编程语言完成了通讯设计、自动巡检、自动操作等模块的编写以及设计了人机交互界面;下位机软件程序使用ISPSoft软件进行编写,实现了对巡检机器人各轴的运动控制以及与上位机的通讯。目前,牵引变电所智能巡检机器人控制系统已经完成了整体设计与制作,为了保证巡检机器人能够稳定的运行,对巡检机器人进行了大量的调试和试验,包括对各轴运行稳定性的调试并解决了机械手移动时出现卡顿的问题,以及对巡检机器人自动操作进行了实际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机械手经过粗定位和精定位后能够准确找到元器件位置并完成操作任务。(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4-01)
李冰[4](2018)在《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煤矿井下变电所集散控制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保证煤矿井下输电线路工作的稳定性,结合当前的计算机技术,提出一种基于单片机采集与智能算法分析的井下变电所集散控制系统。为实现该系统,采用AT89C52对变电线路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以CAN总线完成井下和井上数据的传输,通过构建基于MEA的BP网络的算法,完成对变电线路故障的判断与定位,最后通过ASP.NET完成监控界面的开发。通过该方案,可实时监测井下变电所线路的运行情况,并实时对线路中的故障进行判断,从而更好地提高了井下线路的监控,保障了整个线路运行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煤矿机械》期刊2018年06期)
丁飞虎,张斌,牛建涛,唐杰[5](2016)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变电所机械通风及空调远程控制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传统港区变电站机械通风和空调设备多为就地控制且管理方式粗放,不能满足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管理要求,本文根据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部分变电站位于封闭的无人作业区的新特点,设计了变电所机械通风及空调设备的远程自动控制系统,解决变电所机械通风及空调设备远程自动控制的问题,优化变电所机械通风及空调系统,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6年09期)
段炼[6](2015)在《风电变电所温湿度智能检测及控制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风力发电设备稳定运行需要保证其变压器工作与一定温度范围内,配电柜内的湿度和温度达标能。然而风力发电设备普遍安装于环境恶劣地区,很难实现人工监控,本设计为风电系统工作环境的监控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检测并控制变压器温度与配电柜内环境温湿度,实现远程监控,无人值守。测量变压器温度,考虑了叁套方案,最终选择使用PT100铂电阻作为变压器测温传感器。测量环境温度和湿度,考虑了两套方案,最终选择使用DHT90温湿度传感器检测配电柜内环境温湿度。选用ATmega16作为核心微处理器,单片机外围设计了PT100信号放大电路、数码管显示电路、电磁继电器控制电路、RS-485远程通信电路和直流稳压电源电路。使用C语言编写单片机程序,通过程序对比测量值与设定上限值的关系,若高于上限值则通过程序控制继电器接合而对温度及湿度进行调节。在PC端使用Visual Basic 6.0编写上位机程序,单片机与上位机通信,传输测量的温湿度值。最终设计出一套集温度检测、湿度检测及控制于一体的设备。本设备能够实时检测并控制变压器温度及配电柜内湿度,可通过按键设置变压器温度上限、温度回程差及配电柜内湿度上限,操作人性化,方便远程监控。本设计外围电路设计较为简单,成本较低,程序比较复杂,通过修改程序,本设备不仅可以用于风电系统温湿度检测及控制,而且可以大范围应用于各种场合的温湿度检测,具有极大的应用意义。(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期刊2015-06-30)
于景国[7](2015)在《变电所消弧线圈控制系统改造及接地选线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所论述的重点是:将消弧线圈安装于王场变电站等的系统中性点之后,其在后续的使用中所发现的种种问题,无法正常地运行。经过一系列的调查以及研究,发现了在设计上原消弧线圈控制器当中有十分明显的缺陷。经过选用技术成熟的可靠产品来改造该接地系统后,使其改造后达到了减小接地点残流和自动跟踪补偿以及限制弧光接地过电压等目的,除此之外,王场变电站还使得故障时精确选线功能得以实现。(本文来源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期刊2015年04期)
吴雯[8](2015)在《井下变电所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目前煤矿井下变电所自动化水平不高,提出了使用计算机、自动控制、通信技术实现井下变电所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介绍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讨论了系统中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法,系统应用后对提高变电自动化管理水平,保证煤矿稳定供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煤矿机械》期刊2015年01期)
韩亚慈[9](2014)在《基于PLC的变电所控制系统在黄骅港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变电所是一个工业企业的用配电枢纽,它的正常运行对全港生产、设备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黄骅港现有的变电所中,全部采用了硬线联锁控制,接线复杂,一旦出现故障,查找困难。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PLC的变电所控制系统,能够免除硬线联锁带来的各种弊端。(本文来源于《硅谷》期刊2014年16期)
颜旭东[10](2012)在《浅谈变电所综自系统调试阶段的质量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综自系统调试阶段常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可能为投运后带来隐患的环节,并给出了应对措施,以提高系统正式投运后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机电信息》期刊2012年33期)
变电所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井下变电所集散控制系统设计开展探究,在对井下变电所集散控制系统开展整体结构设计分析的基础上,从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部分对变电所集散控制系统的构成进行了全面解析,希望能够为其他矿井相似系统的构建提供借鉴与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电所控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王凯.变电所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与分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9
[2].张涛.井下变电所集散控制系统设计探究[J].能源与节能.2019
[3].盛伟.铁路牵引变电所智能巡检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4].李冰.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煤矿井下变电所集散控制系统设计[J].煤矿机械.2018
[5].丁飞虎,张斌,牛建涛,唐杰.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变电所机械通风及空调远程控制系统设计[J].水运工程.2016
[6].段炼.风电变电所温湿度智能检测及控制系统设计[D].大连交通大学.2015
[7].于景国.变电所消弧线圈控制系统改造及接地选线应用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
[8].吴雯.井下变电所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的设计[J].煤矿机械.2015
[9].韩亚慈.基于PLC的变电所控制系统在黄骅港的应用[J].硅谷.2014
[10].颜旭东.浅谈变电所综自系统调试阶段的质量控制[J].机电信息.2012
论文知识图
![无人变电所控制系统示意图](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MTJS2007090160001&suffix=.jpg)
![形化编程环境.并](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JTXC2007050190003&suffix=.jpg)
![降压变电所继电保护配置图](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DSGC2010020190002&suffix=.jpg)
![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网络构成](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TLZG2012120060004&suffix=.jpg)
![线级系统与相关系统的互连风向风速仪1风...](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TLZG2012120060003&suffix=.jpg)
![系统结2监控系统的的基本功能要求和评...](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HGBJ2012102250001&suffi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