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3工作面煤层减薄原因分析

12313工作面煤层减薄原因分析

一、12313工作面煤层薄化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玉[1](2022)在《龙门峡南矿沿空留巷巷旁充填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针对龙门峡南煤矿沿空留巷围岩变形严重且传统支护困难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室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巷旁充填体承受载荷、墙体材料强度以及承载时应力状态三方面入手,提出巷旁柔模墙体承受载荷进行材料的配比选择,并根据其承载时应力状态得出需通过在墙体内部进行植筋以提高其抗滑和抗倾覆能力,最后结合龙门峡南煤矿3131工作面沿空留巷具体工况提出支护方案,并进行工业性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

王震,杨洋[2](2020)在《综采工作面过煤层冲刷带瓦斯防治技术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层冲刷带是一种常见的矿井地质现象,井下采掘作业进入冲刷带区域时往往会导致工作面瓦斯涌出异常。以新集二矿综采工作面过煤层冲刷带开采为例,分析了煤层冲刷带对工作面瓦斯涌出的影响。根据工作面过冲刷带区域出现瓦斯超限的原因,制定了施工砂岩裂隙瓦斯探查钻孔、顺层钻孔、穿层钻孔、短孔注水等针对性的瓦斯防治补充措施,最终实现了工作面的安全回采,为类似条件下的工作面瓦斯防治提供了借鉴。

王念鑫[3](2020)在《钻扩一体化卸压增透技术在桑树坪煤矿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陕西陕煤韩城矿业有限公司桑树坪煤矿3#煤层透气性差,属罗难抽采煤层,煤体松软,突出类型为地应力半导型;原可作为保护层开采的上覆2#煤层和下部11#层经鉴定为突出煤层,矿井不能继续采用开采保护层作为消除3#煤层突出危险性的区域突措施,需要研究新的治理3#煤层瓦斯的方案,为公司具有相似煤层赋存条件的煤层瓦斯治理提供技术支撑。论文以桑树坪煤矿试验区的地质资料为基础。研究确定在底板岩巷利用高压水射流钻扩一体化卸压增透技术施工穿层钻孔,利用矿井抽采系统预抽3#煤层待掘巷道条带瓦斯,验证其在桑树坪煤矿单一煤层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中的效果。论文测定了试验区3#煤层瓦斯基本参数,为试验后期效果对比提供了有力的依据;理论分析了试验区底板岩巷相对于上覆掘进煤巷的合理水平位置及法相距离。研究表明,底板岩巷的合理布置,即可以对上覆煤体进行有效卸压,又可以减少穿层钻孔施工的工程量;通过对高压水射流钻扩一体化技术考察发现,此技术能使试验区钻孔瓦斯流量衰减系数减小1~5倍,钻孔瓦斯涌出量提高1倍,钻孔抽采浓度提高1倍、单孔抽采提高0.6倍,钻孔抽采半径提高0.3倍,水力扩孔排出了大量煤屑,增大了煤层内部自由空间,卸除了煤层中的部分应力,消除了煤体的弹性能,结合使用瓦斯抽采系统,能有效消除3#煤层突出危险性。钻扩一体化卸压增透技术以桑树坪煤矿的应用研究得出,高压水射流钴扩一体化卸压增透技术适用于桑树坪煤矿松软、地应力主导突出的3#煤层瓦斯灾害的预防和治理。

张万鹏,姚小帅,金明方[4](2020)在《基于地震槽波透反射联合勘探的断层探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为了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井下断层探测技术难题,以观音堂煤矿25050工作面为例,根据工作面煤层赋存不稳定、构造发育等特点,采用地震槽波透反射联合探测方法进行断层探测。经回采验证,探测效果与实际揭露情况一致性较好。

史全林[5](2019)在《防治煤炭自燃的胶体泡沫理论及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空区煤炭自燃是煤矿重大自然灾害之一,不仅烧毁大量煤炭资源,而且常常诱发瓦斯爆炸等次生灾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矿井火灾防治的重点与难点。防灭火泡沫材料扩散范围广、堆积性能好,能够有效治理采空区隐蔽区域和高位点的煤炭自然发火,是防治采空区煤自燃极为有效的技术手段。其中,泡沫的保水稳定性是防灭火泡沫技术发展的核心内容,不仅影响了泡沫的灭火降温效果,而且直接决定了泡沫的防灭火作用周期。然而传统水基泡沫、粉煤灰泡沫等存在稳定性差、易破裂失水、防灭火周期短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泡沫技术在煤矿的推广和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满足煤矿现场持续防灭火的需求,本文提出了能够长时间保水稳定、具有交联成膜功能的胶体泡沫技术,取得如下成果:研究了泡沫的形成及衰变机理,发明了以发泡剂、稠化剂和有机交联剂为原料的胶体泡沫,研发了胶体泡沫发泡装置。胶体泡沫是在水基泡沫的基础上,通过化学交联作用在水基泡沫液膜内形成三维网络胶体结构,增强了泡沫的保水性和稳定性。利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研制出对盐离子屏蔽效果好、起泡性能优异的发泡剂;基于聚合物X和聚合物H之间的物理协同作用,研制得到稳泡效果显着的稠化剂;优选出在溶液中多级电离、缓慢释放的有机交联剂,在泡沫液膜内连接稠化剂分子形成胶体网络结构,实现高效保水、长期稳定泡沫。针对胶体溶液粘度高、整体性强、不易发泡的难题,提出了利用渐缩式进液通道高速剪切稀化溶液、采用旋流叶片碰撞混合气液、借助多孔介质切割细化泡沫的高粘度溶液发泡方法;基于剪切稀化和旋流碰撞原理,发明了胶体泡沫发泡器,构建了胶体泡沫制备系统,最终得到均匀细腻的胶体泡沫材料。研究了成分配比对泡沫稳定性和发泡倍数的影响,确定了胶体泡沫的有效应用成分区间,揭示了胶体泡沫的保水稳定机制,阐明了防灭火泡沫的交联成膜机理。结果表明,稠化剂和交联剂形成的胶体网络结构显着增强了泡沫稳定性,同时也造成发泡溶液粘度增大、表面张力提高,导致发泡倍数降低;以发泡倍数V>5倍和半衰期T1/2>120h为临界条件,得到胶体泡沫的有效应用成分区间为:稠化剂的浓度范围3.45.5g/L、交联剂的浓度范围2.14.0g/L。当稠化剂浓度为4g/L、交联剂为3g/L、发泡剂为3g/L时,胶体泡沫的发泡倍数为5.8倍、半衰期为122h,此时胶体泡沫的稳定和发泡综合性能最好。泡沫液膜内化学交联反应形成的高保水三维网络胶体结构能够稳定地支撑整个泡沫体系,可以长时间锁住水分、防止体积坍塌,在60h之前无液体析出,使得表层的泡沫液膜相互连接、形成交联致密的整片胶体层,形态稳定地缓慢失水,完全干燥后形成一层完整的覆盖膜。胶体泡沫耐热抗烧性好、对煤的润湿能力强,测试表明胶体泡沫对煤低温氧化的抑制效果比传统水基泡沫显着提高;灭火实验表明,利用胶体泡沫治理着火煤堆时,可将高温火源点完全地覆盖和包裹、快速灭火降温,最终在煤堆表面形成一层胶体隔氧膜,起到持久覆盖隔氧的作用。研究了胶体泡沫的流变特性,建立了防灭火胶体泡沫体系的流变本构方程,掌握了泡沫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扩散规律。稳态流变实验表明,随着发泡倍数的提高,胶体泡沫体系粘度值逐渐增加,且表现出明显的剪切稀化行为;通过拟合胶体泡沫的剪切应力-剪切速率曲线,发现防灭火胶体泡沫属于假塑性流体,基于幂律定律建立了胶体泡沫的流变本构方程;实验室搭建了泡沫流体的渗流堆积可视化试验模型,开展了胶体泡沫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扩散和高位堆积试验,发现胶体泡沫以管路出口为坐标原点、近似半球形渗流扩散,随着渗流距离的增大,泡沫的渗流驱动力逐渐衰减;在此基础上,基于幂律流体的球面扩散模型,得到胶体泡沫在复杂立体裂隙网络中的扩散半径公式,为泡沫流体在采空区等位置的现场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针对大兴矿岩浆侵入严重、热变质煤层自燃灾害频发、常规防灭火技术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采用长时间保水稳定、具有成膜隔氧功能的胶体泡沫技术,对岩浆侵入煤层的采空区遗煤进行润湿降温和覆盖隔氧。现场应用表明,胶体泡沫可以充分润湿和覆盖采空区遗煤,有效抑制水分含量低、孔隙充分发育、高氧化活性变质煤的自然发火,对采空区煤自燃的防治效果显着,保障了大兴矿N2-708工作面的安全回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该论文有图176幅,表24个,参考文献230篇。

黄文,郭梁,陈康,熊炜[6](2019)在《黔西南地瓜二井田17-2煤层赋存规律及控制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地瓜二井田龙潭组主煤层钻孔资料统计分析,结合趋势面法研究17-2煤层赋存特征,并从成煤前后的沉积及构造环境探讨研究井田主煤层赋存的控因,为今后煤矿开采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1) 17-2煤层厚煤带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东南、西北煤层减薄;煤层整体为单斜构造,煤层底板呈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2)成煤前,峨眉山组玄武岩的喷发起到了填平补齐的作用;成煤时,沉积环境主要为潮坪沉积,控制厚煤层发育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北西向由于地势增高,而南东向由于潮汐对煤层冲刷,导致煤层减薄;成煤后,以燕山期为主的构造运动对煤层造成一定程度的切割与破坏,造成煤层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下降。

倪惠宁[7](2019)在《冲刷带侵蚀煤层综放开采采动应力-裂隙演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保德煤矿三盘区受大范围冲刷带侵蚀,冲刷带作为一种工作面回采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地质异常体,严重影响工作面的安全回采。一方面冲刷带对煤层的侵蚀使可采资源量减少,同时冲刷带岩性为硬度较大的砂岩或砾岩,割冲刷带时易损坏采煤设备;另一方面冲刷带侵蚀区域顶板岩性变化大,不利于巷道支护,易导致顶板事故的发生。为掌握冲刷带侵蚀煤层回采过程中矿压显现特征,本文以神东保德煤矿81308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基于矿井和工作面地质赋存条件及开采参数,综合运用理论计算、相似模拟、数值模拟手段,对冲刷带侵蚀煤层综放开采采动应力-裂隙演化特征进行研究。首先,通过现场调研获得保德矿三盘区冲刷带侵蚀特点、81308工作面开采参数及煤岩体力学参数,为理论分析、相似模拟和数值模拟试验提供数据支撑。其次,建立冲刷带影响下采场矿压力学模型,对冲刷带侵蚀下工作面裂隙带发育、顶板破断及支架载荷特点进行理论分析发现:冲刷带侵蚀煤层后采高降低、直接顶厚度增加,采场两带发育高度降低;冲刷段顶板破断后形成砌体梁结构,非冲刷段顶板破断后在煤壁后方形成短悬臂梁结构;为保证覆岩结构的稳定性,冲刷段需提供943710558kN支撑力,非冲刷段需提供1085912108kN支撑力。再次,建立相似模拟模型及FLAC、UDEC数值模拟模型,探究冲刷带侵蚀对覆岩破断运移、裂隙发育及应力分布特征的影响。研究发现:(1)冲刷段煤层受冲刷带侵蚀影响采高降低,同时直接顶较厚、垮落矸石充填程度高,基本顶岩层断裂后,破断岩块能形成稳定的砌体梁结构;非冲刷段回采时,采高较大,直接顶板垮落后离层空间大,基本顶出现整体滑落失稳,煤壁后方形成短悬臂梁结构,基本顶破断后工作面来压剧烈。(2)冲刷段回采时,采场应力呈对称拱形分布;回采至非冲刷段时,采场应力呈非对称拱形分布,冲刷段拱高低于非冲刷段。冲刷段煤层垂直应力峰值位置同煤壁距离要小于非冲刷段。(3)由于冲刷带侵蚀对工作面采高的影响,冲刷段裂隙带发育高度低于非冲刷段。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结合81308工作面冲刷带侵蚀特点,综合分析冲刷带对工作面回采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过冲刷带的措施。研究结果对冲刷带侵蚀煤层开采及围岩控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图[43]表[7]参[67]

白鑫[8](2019)在《液态二氧化碳相变射孔致裂煤岩体增透机理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瓦斯是成煤过程中产生的伴生气体,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也是一种储量及热值与天然气相当的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实现煤层瓦斯井下规模化抽采不仅是预防矿井瓦斯灾害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是瓦斯综合利用的前提工作。近年来,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深部煤岩瓦斯复合动力灾害危险性加大,如何实现深部煤层瓦斯的高效抽采已成为保障我国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问题,而低透气性煤层增产改造则是其中的核心技术和热点问题。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434003)的资助下,针对液态二氧化碳相变射孔煤岩体致裂增透机理,综合采用岩石力学、渗流力学、空气动力学、断裂力学等理论基础,基于理论研究、实验研究、数值模拟研究、现场研究等方法,进行液态CO2相变射孔煤岩体致裂实验装置研发、液态CO2相变射孔气体冲击动力学特征研究、液态CO2相变射孔冲击煤岩体致裂裂隙扩展力学机理研究、液态CO2相变射孔冲击煤岩体致裂及裂隙扩展规律实验研究、低透煤层液态CO2相变射孔致裂卸压增渗机理研究。在以上实验及理论研究基础上,进行液态CO2相变射孔煤岩体致裂技术装备研发,在川煤集团白皎煤矿及杉木树煤矿进行试验及工业应用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获得了白皎煤矿试验地点煤岩物质组成、微观结构特征、气体吸附特征及其基本力学性质等参数;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种可避免取样角度偏差造成误差的Kaiser效应法地应力计算方法,采用空心包体应力解除法进行测试结果验证,表明本研究提出的计算方法合理可靠。(2)针对“液态CO2相变射孔气体冲击动力学特征”,理论分析得到了液态CO2相变高压气体冲击射流出口速度及质量流量理论模型,建立了定量液态二氧化碳相变高压气体冲击射流出口压力理论方程;自主研发“液态CO2相变射孔煤岩体致裂实验装置”,开展了液态CO2相变射孔气体射流冲击动力学特征实验研究,揭示了射流速度与系统初始压力及射流打击力与系统初始压力、靶体距离、靶体夹角之间的关系。(3)围绕“液态CO2相变射孔冲击致裂裂隙扩展机理”研究,进行煤岩体液态CO2相变射孔冲击起裂压力及起裂模型研究,获得地应力条件下倾斜钻孔孔壁起裂压力理论方程,提出了地应力条件下倾斜钻孔优势致裂方向判断方法;计算得到破坏区半径随冲击破坏时间及空间位置的变化规律曲线,理论研究得到考虑三维主应力的含瓦斯煤岩体Ⅰ型裂纹液态二氧化碳相变高压气体射孔致裂裂隙扩展理论模型,建立了液态二氧化碳相变高压气体冲击作用下含瓦斯煤岩体张开型(Ⅰ型)及剪开型(Ⅱ型)裂纹冲击及剪切断裂判据,揭示了液态二氧化碳相变高压气体冲击破岩及裂隙扩展力学机理。(4)采用自主研发“液态CO2相变射孔煤岩体致裂实验装置”针对“液态CO2相变射孔冲击致裂裂隙扩展规律”,系统开展了煤岩体液态CO2相变射孔冲击破坏宏微观特征实验研究、三轴应力条件下液态CO2相变射孔致裂及裂隙扩展规律研究。液态CO2相变射孔冲击煤岩体破坏及其宏微观特征实验研究表明,实验煤样破坏阈值压力为17 MPa,随着射流压力的增加,致裂破坏区面积增大;液态CO2相变高压气体射流冲击造成的孔隙、裂隙数量与尺寸随着射流压力的增大而增大,最大可提高煤样孔容188.51%,提高煤样孔隙度163.01%。三维地应力下液态二氧化碳相变高压气体射孔煤岩体冲击致裂破坏及裂隙扩展规律研究,表明该技术可用于地应力条件下煤层致裂,且致裂裂隙尺寸与射流初始压力之间呈指数关系;随着射流初始压力的增大主裂隙扭转趋势减小,试件主破裂面的起伏程度降低、表面擦痕减少,内部微裂隙数量增加;受三维地应力大小分布影响液态CO2相变射孔致裂裂隙会向主应力较大的方向扩展;液态CO2相变射孔致裂裂隙随着试件力学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受层理影响穿层钻孔致裂裂隙主要沿层理软弱结构面扩展,顺层钻孔致裂裂隙扩展至层理处会发生较大的方向改变;含裂隙煤岩体致裂裂隙扩展受钻孔与裂隙空间位置影响,当裂隙面与致裂孔相交时,试件沿裂隙面产生破坏形成复杂裂隙网络,当裂隙面与致裂孔距离较远时,试件破坏不受裂隙影响。(5)围绕“低透煤层液态CO2相变射孔致裂卸压增渗机理研究”,采用“含瓦斯煤热-流-固耦合三轴伺服渗流试验装置”进行含瓦斯煤岩体卸压增渗实验研究,理论研究建立了基于立方体结构的煤岩体卸压损伤渗透率模型,验证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反映煤岩体卸压损伤过程中瓦斯渗流规律;建立了穿层钻孔抽采过程煤层瓦斯压力分布模型,表明煤层瓦斯渗透率、综合压缩系数、瓦斯抽采时间及抽采流量等是影响煤层瓦斯压降速度的主要因素。(6)围绕“低渗煤岩体液态CO2相变射孔致裂增透技术应用研究”,改进研发了“液态CO2相变射孔煤岩体致裂技术装备”,白皎煤矿现场试验表明该技术可有效提高瓦斯抽采浓度及流量912倍,降低试验区域瓦斯抽采流量衰减系数92%;提出了液态CO2相变射孔致裂增透网格式瓦斯抽采方法,可提高巷道掘进速度4-5倍。杉木树矿S3012综采工作面应用表明该技术,较常规密集钻孔方法可提高煤层瓦斯抽采效率15.71%,实现向斜轴部应力集中区松软煤层高突危险工作面回采期间的“零超限”。

宋少东,平国强[9](2018)在《槽波地震勘探在龙王庄煤矿1208工作面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为探查1208工作面内部煤厚变化及构造发育等情况,指导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使用SummitⅡEx型槽波地震仪对该面进行透射法勘探。

廉洁,李松营,滕吉文,刘高峰,刘国栋,姚小帅,王康[10](2017)在《槽波探测技术的多领域应用与试验》文中研究指明为有效探测煤层厚度、构造、采空区等,科学指导矿井安全、高效生产,使用德国SUMMIT-ⅡEX槽波地震仪,采用透射法,在选定适宜频率进行波速成像后,根据波速与煤层厚度的负相关关系,实现了煤层厚度的定量化解译,准确率达86%。采用反射法,利用槽波沿煤层传播时遇到断层等波阻抗界面产生反射的现象,根据槽波传播速度及反射波到达检波器的时间,计算并预测了走向断层位置,偏差小于5 m。另外,在探测采空区、地应力集中区、瓦斯富集区、突水风险区等方面开展探测试验,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槽波具有只在煤层中传播、携带信息多、探测距离远等优点,槽波地震勘探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矿井物探手段,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12313工作面煤层薄化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2313工作面煤层薄化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龙门峡南矿沿空留巷巷旁充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况
2 巷旁充填体支护技术
    2.1 巷旁充填墙体载荷计算
    2.2 巷旁充填体材料设计
    2.3 巷旁充填承载应力状态
3 现场工业性试验
    3.1 巷旁支护方案
    3.2 矿压分析
4 结语

(2)综采工作面过煤层冲刷带瓦斯防治技术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冲刷带分布及其对瓦斯治理的影响
    1.1 煤层冲刷带分布
    1.2 煤层冲刷带对瓦斯治理的影响
2 工作面过煤层冲刷带瓦斯防治措施
    2.1 工作面概况
    2.2 工作面瓦斯防治措施
    2.3 瓦斯异常涌出原因分析
    2.4 瓦斯防治补充措施
3 结语

(3)钻扩一体化卸压增透技术在桑树坪煤矿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矿井及试验区概况
    2.1 矿井概况
    2.2 试验区域概况
3试验区3#煤层瓦斯基本参数测定
    3.1 瓦斯基本参数实验室测试
    3.2 瓦斯压力测定结果
    3.3 瓦斯含量测定结果
    3.4 百米煤孔初始瓦斯涌出量及衰减系数结果
    3.5 小结
4 穿层钻孔钻扩一体化卸压增透工艺及技术参数研究
    4.1 煤巷条带底板岩巷合理位置数值模拟分析
        4.1.1 底板巷法向距离
        4.1.2 底板巷水平位置
    4.2 高压水射流钻扩一体化装置及工艺
        4.2.1 高压水射流钻扩一体化装置简介
        4.2.2 高压水射流扩孔流程及步骤
        4.2.3 高压水射流工艺参数确定
    4.3 3~#煤层穿层钻孔及穿层扩孔钻孔抽采半径考察
        4.3.1 普通穿层钻孔有效抽采半径考察方案
        4.3.2 普通穿层钻孔抽采半径检验验证
        4.3.3 穿层扩孔钻孔有效抽采半径考察方案
        4.3.4 穿层扩孔钻孔抽采半径检验验证
    4.4 高压水射流钻扩一体化卸压增透工艺参数考察
        4.4.1 高压水射流扩孔效果初步试验方案
        4.4.2 高压水射流扩孔效果初步试验效果
        4.4.3 高压水射流扩孔卸压增透扩大试验方案
        4.4.4 扩大试验预抽效果分析
    4.5 小结
5 底板岩巷穿层扩孔钻孔预抽区域防突效果检验
    5.1 预抽效果达标评判要求及考察指标
        5.1.1 预抽效果达标评判要求及评价单元划分原则
        5.1.2 预抽效果达标评判评价指标
    5.2 高压水射流扩孔卸压增透措施现场实施情况
        5.2.1 底板巷穿层扩孔钻孔预抽煤巷条带煤层瓦斯区域措施执行流程
        5.2.2 4321底板巷穿层扩孔钻孔设计及施工情况
    5.3 4321底板巷穿层扩孔钻孔施工及抽采情况
    5.4 评价单元效果检验情况及掘进情况分析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基于地震槽波透反射联合勘探的断层探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震槽波探测原理概述
2 测区概况
3 观测系统设计、施工
4.数据解译
    4.1 反射法数据解译
    4.2 透射法数据解译
5 成果验证
6 结论

(5)防治煤炭自燃的胶体泡沫理论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高稳定性胶体泡沫形成机理
    2.1 水基泡沫的形成和衰变机理
    2.2 泡沫气/液界面稳定方法
    2.3 胶体泡沫形成过程
    2.4 胶体泡沫液膜稳定机制
    2.5 本章小结
3 胶体泡沫制备实验研究
    3.1 发泡剂的研制
    3.2 稠化剂的研制
    3.3 交联剂的研制
    3.4 泡沫制备流程及制备系统
    3.5 胶体泡沫的实验制备
    3.6 本章小结
4 胶体泡沫交联保水及成膜特性研究
    4.1 泡沫交联过程实验研究
    4.2 胶体泡沫保水特性
    4.3 胶体泡沫成膜性能
    4.4 胶体泡沫覆盖隔氧效果
    4.5 本章小结
5 胶体泡沫防灭火特性研究
    5.1 胶体泡沫耐热性能
    5.2 胶体泡沫对煤低温氧化的抑制特性
    5.3 胶体泡沫对燃烧煤堆的灭火效果
    5.4 本章小结
6 胶体泡沫流变规律及渗流堆积特性研究
    6.1 物质的流变分类
    6.2 胶体泡沫稳态流变规律研究
    6.3 胶体泡沫渗流堆积可视化试验模型
    6.4 胶体泡沫渗流堆积特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胶体泡沫现场应用研究
    7.1 矿井概况
    7.2 岩浆侵入导致大兴矿煤自燃频发
    7.3 胶体泡沫防治N2-708 工作面采空区煤自燃
    7.4 本章小结
8 总结及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黔西南地瓜二井田17-2煤层赋存规律及控制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1.1 地质概况
        1.1.1 含煤地层
        1.1.2 井田构造
        1.1.3 岩浆岩
    1.2 沉积环境
2 煤层赋存特征及规律
    2.1 计算方法
    2.2 煤层的厚度分布特征
    2.3 煤层的底板标高
3 煤层赋存控制因素
    3.1 原生控煤因素
        3.1.1 沉积环境
        3.1.2 泥炭沼泽基底不平
        3.1.3 同生冲蚀
        3.1.4 岩浆侵入
    3.2 后生控煤因素
        3.2.1 褶皱影响煤层的赋存
        3.2.2 断层影响煤层的赋存
6 结论

(7)冲刷带侵蚀煤层综放开采采动应力-裂隙演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围岩采动应力及覆岩破断研究现状
        1.2.2 冲刷带侵蚀煤层开采研究现状
        1.2.3 构造侵蚀煤层开采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工程地质概况
    2.1 煤层概况
    2.2 岩层力学参数
    2.3 81308工作面开采参数
    2.4 本章小结
3 冲刷带对工作面矿压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冲刷带对裂隙带发育的影响
        3.1.1 冲刷带侵蚀对采场裂隙发育的影响
        3.1.2 冲刷带影响下两带发育高度理论分析
    3.2 冲刷带对采场覆岩结构的影响
    3.3 冲刷带对支架载荷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冲刷带侵蚀煤层开采矿压显现特征相似模拟研究
    4.1 相似模拟介绍
        4.1.1 相似比参数确定
        4.1.2 模拟平台的选择及模型尺寸设计
        4.1.3 相似材料选择及用量计算
        4.1.4 模型观测方案
        4.1.5 加载系统及外载荷设计
        4.1.6 模型制作
    4.2 位移场演化特征分析
    4.3 裂隙场演化特征分析
    4.4 应力场演化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冲刷带侵蚀煤层采动应力-裂隙演化特征数值模拟
    5.1 模拟软件介绍
    5.2 模型构建
    5.3 采动应力演化特征
        5.3.1 沿工作面走向应力演化特征
        5.3.2 冲刷带对采场应力演化的影响
    5.4 采动裂隙演化特征
        5.4.1 冲刷带侵蚀下采动裂隙演化特征
        5.4.2 无冲刷带侵蚀下采动裂隙演化特征
        5.4.3 冲刷带对采动裂隙演化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冲刷带对工作面回采影响及应对措施
    6.1 冲刷带对工作面回采的影响
    6.2 工作面过冲刷带措施
        6.2.1 调整工作面采高
        6.2.2 水力压裂
        6.2.3 补强支护
    6.3 工程实践验证
        6.3.1 未治理前81308工作面回顺矿压显现情况
        6.3.2 治理后81308工作面回顺矿压显现情况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液态二氧化碳相变射孔致裂煤岩体增透机理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渗煤层增透强化抽采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CO_2-ECBM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液态CO_2相变致裂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煤岩体高压流体冲击致裂力学机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2.5 煤岩体卸压增渗机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其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煤岩基本物理力学性质测试
    2.1 概述
    2.2 煤岩物理力学参数测试
        2.2.1 样品选择与制备
        2.2.2 工业分析
        2.2.3 SEM微观形态及EDS成分分析
        2.2.4 压汞试验
        2.2.5 煤岩CH4及CO_2等温吸附试验
        2.2.6 基本力学性质测试
    2.3 煤岩赋存原岩应力测试
        2.3.1 地应力在液态CO_2相变射孔致裂增透过程中的作用
        2.3.2 声发射Kaiser效应法原岩应力测试方法研究
        2.3.3 钻孔套心应力解除法地应力测试
    2.4 小结
3 液态CO_2相变射孔气体冲击动力特征理论及实验研究
    3.1 概述
    3.2 CO_2基本性质及其状态方程研究
        3.2.1 二氧化碳基本性质
        3.2.2 二氧化碳状态方程
        3.2.3 二氧化碳相变射孔致裂过程相态分布特征
    3.3 CO_2射流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
        3.3.1 连续性方程
        3.3.2 运动方程
        3.3.3 能量方程
        3.3.4 动量方程
        3.3.5 湍流模型
    3.4 液态CO_2相变射孔流体动力特征理论研究
        3.4.1 高压气体冲击射流声速及马赫数
        3.4.2 液态CO_2相变高压气体冲击射流出口速度及质量流量理论模型
        3.4.3 定量液态CO_2相变高压气体冲击射流出口压力理论模型
        3.4.4 液态CO_2相变高压气体冲击射流形态分区结构特征
        3.4.5 高压CO_2 气体冲击射流速度分布特征
        3.4.6 高压CO_2气体冲击射流动压分布特征
        3.4.7 高压CO_2气体冲击射流打击力理论模型
    3.5 液态CO_2相变射孔煤岩体致裂实验装置研发
        3.5.1 系统主要结构组成
        3.5.2 主要技术参数
        3.5.3 系统主要功能及特点
    3.6 液态CO_2相变高压气体射流冲击动力特征实验研究
        3.6.1 实验方案
        3.6.2 液态CO_2相变高压气体射流形态特征实验研究
        3.6.3 液态CO_2相变高压气体射流速度与压力规律研究
        3.6.4 高压CO_2气体射流打击力随系统初始压力变化规律研究
        3.6.5 高压CO_2气体射流打击力随靶体距离变化规律研究
        3.6.6 高压CO_2气体射流打击力随打击角度变化规律研究
    3.7 小结
4 液态CO_2相变射孔冲击致裂裂隙扩展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
    4.1 概述
    4.2 液态CO_2相变射孔冲击煤岩体起裂压力、起裂模型
        4.2.1 地应力条件下倾斜钻孔孔壁应力分布
        4.2.2 地应力条件下倾斜钻孔孔壁煤岩本体起裂模型
        4.2.3 倾斜钻孔沿天然裂隙剪切破坏起裂压力及起裂模型研究
        4.2.4 倾斜钻孔沿天然裂隙张性破坏起裂压力及起裂模型研究
    4.3 地应力条件下倾斜钻孔优势致裂方向判断方法研究及应用
        4.3.1 地应力条件下倾斜钻孔优势致裂方向判断方法
        4.3.2 白皎煤矿液态CO_2相变射孔优势方向确定
    4.4 液态CO_2相变高速气体冲击煤岩体起裂破坏力学机理研究
        4.4.1 二氧化碳相变高速气体冲击煤岩体应力分布理论研究
        4.4.2 二氧化碳相变高速气体冲击煤岩体破坏半径理论研究
    4.5 煤岩体液态CO_2相变射孔致裂裂隙扩展及转向力学机理研究
        4.5.1 含瓦斯煤岩体液态二氧化碳相变射孔致裂裂隙扩展规律研究
        4.5.2 液态CO_2相变射孔煤岩体裂隙断裂准则
        4.5.3 煤体液态二氧化碳相变射孔致裂裂隙转向机理研究
    4.6 煤体液态二氧化碳相变射孔致裂及裂隙扩展规律模拟研究
        4.6.1 数值模拟软件及原理介绍
        4.6.2 模型建立及研究方案
        4.6.3 不同地应力条件下液态CO_2相变射孔煤岩体致裂裂隙分布研究
        4.6.4 不同射流压力条件下液态CO_2相变射孔致裂裂隙分布特征研究
        4.6.5 液态CO_2相变射孔致裂裂隙扩展基本形态规律研究
    4.7 小结
5 液态CO_2相变射孔冲击致裂裂隙扩展规律实验研究
    5.1 概述
    5.2 煤岩体液态CO_2相变射孔冲击破坏宏微观特征实验研究
        5.2.1 实验方案
        5.2.2 实验结果分析
        5.2.3 实验结论
    5.3 三轴应力条件下液态CO_2相变射孔致裂及裂隙扩展规律研究
        5.3.1 类煤岩材料试件制备
        5.3.2 实验方案及实验流程
        5.3.3 不同初始压力条件下液态CO_2相变射孔致裂裂隙扩展规律研究
        5.3.4 不同主应力比条件下液态CO_2相变射孔致裂裂隙扩展规律研究
        5.3.5 不同力学强度试件液态CO_2相变射孔致裂裂隙扩展规律研究
        5.3.6 含层理煤岩体液态CO_2相变射孔致裂裂隙扩展规律
        5.3.7 含裂隙煤岩体液态CO_2相变射孔致裂裂隙扩展规律
        5.3.8 实验结论
    5.4 小结
6 低透煤层液态CO_2相变射孔致裂卸压增渗机理研究
    6.1 概述
    6.2 煤岩体液态CO_2相变射孔致裂增透作用机制分析
    6.3 含瓦斯煤岩体卸压增渗实验及理论研究
        6.3.1 含瓦斯煤岩体卸压增渗实验条件及方法
        6.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3 基于立方体结构的煤岩体卸压损伤渗透率模型研究
        6.3.4 模型验证
    6.4 穿层钻孔液态CO_2相变致裂抽采煤层瓦斯压降规律研究
        6.4.1 穿层钻孔抽采过程煤层瓦斯压力分布模型建立
        6.4.2 瓦斯抽采压降漏斗形态及其时效特征研究
        6.4.3 瓦斯抽采压降漏斗随煤层物性参数变化规律研究
    6.5 小结
7 低渗煤岩体液态CO_2相变射孔致裂增透技术应用研究
    7.1 概述
    7.2 液态二氧化碳相变射孔煤岩致裂技术装置研发
        7.2.1 技术原理
        7.2.2 系统主要结构
        7.2.3 系统主要技术参数
        7.2.4 系统的主要功能及优点
    7.3 液态CO_2相变射孔致裂增透网格式ECBM方法研究及应用
        7.3.1 白皎煤矿试验地点概况
        7.3.2 现场试验及施工步骤
        7.3.3 现场试验结果分析
        7.3.4 液态CO_2相变射孔致裂网格式抽采方法应用及效果评价
    7.4 松软煤层顺层钻孔液态CO_2相变射孔致裂增透技术应用
        7.4.1 杉木树煤矿应用地点概况
        7.4.2 松软煤层顺层钻孔液态CO_2相变射孔致裂增透试验研究
        7.4.3 松软煤层顺层钻孔液态CO_2相变射孔致裂增透防突效果研究
    7.5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的研究成果及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后续研究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D.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科技成果奖励及荣誉
    E.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9)槽波地震勘探在龙王庄煤矿1208工作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矿井概况
2 测区概述
3 槽波地震勘探原理
4 透射法槽波勘探
5 SummitⅡEx型槽波地震勘探系统
6 设计与施工
7 试验成果
    7.1 槽波质量成果
    7.2 槽波速度成果

(10)槽波探测技术的多领域应用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煤厚定量探测
2 断层探测
3 采空区探测
4 地应力探测
5 瓦斯富集区探测
6 突水风险区探测
7 结论

四、12313工作面煤层薄化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龙门峡南矿沿空留巷巷旁充填技术研究[J]. 李国玉. 煤炭技术, 2022(01)
  • [2]综采工作面过煤层冲刷带瓦斯防治技术实践[J]. 王震,杨洋. 煤炭技术, 2020(08)
  • [3]钻扩一体化卸压增透技术在桑树坪煤矿的应用研究[D]. 王念鑫.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基于地震槽波透反射联合勘探的断层探测技术研究[J]. 张万鹏,姚小帅,金明方. 山东煤炭科技, 2020(06)
  • [5]防治煤炭自燃的胶体泡沫理论及特性研究[D]. 史全林.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6]黔西南地瓜二井田17-2煤层赋存规律及控制因素分析[J]. 黄文,郭梁,陈康,熊炜. 贵州地质, 2019(02)
  • [7]冲刷带侵蚀煤层综放开采采动应力-裂隙演化特征研究[D]. 倪惠宁. 安徽理工大学, 2019
  • [8]液态二氧化碳相变射孔致裂煤岩体增透机理及应用研究[D]. 白鑫. 重庆大学, 2019
  • [9]槽波地震勘探在龙王庄煤矿1208工作面中的应用[J]. 宋少东,平国强.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8(02)
  • [10]槽波探测技术的多领域应用与试验[J]. 廉洁,李松营,滕吉文,刘高峰,刘国栋,姚小帅,王康.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标签:;  ;  ;  ;  ;  

12313工作面煤层减薄原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