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基抗压刚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层状地基,抗压刚度,分段递推法,灌注桩后注浆
地基抗压刚度论文文献综述
张武,姚晓旭,高炳琪,闫建,张波[1](2019)在《层状地基中的单桩竖向抗压刚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推导了层状地基中单桩竖向抗压刚度的解析表达式。说明在确定地基条件下,层状地基中单桩竖向抗压刚度是单桩本身固有的力学性质,并取决于其桩身刚度与桩周土层的地基弹性参数。以工程实例对比了单桩竖向抗压刚度理论值与静载试验实测值。分析了桩侧土弹性模量、桩端地基的基床系数对单桩竖向抗压刚度的影响。讨论了提高层状地基中单桩竖向抗压刚度、减少单桩沉降的工程措施。(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张武,高炳琪,姚晓旭,闫建[2](2019)在《均匀地基中的单桩竖向抗压刚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单桩竖向受压性状分析的传递函数法和剪切位移法,推导了均匀地基中单桩竖向抗压刚度的解析表达式,说明均匀地基中单桩竖向抗压刚度是确定地基条件下单桩本身固有的力学性质,取决于桩身刚度与桩周土层的地基弹性参数,并以工程实例对比了单桩竖向抗压刚度理论值与静载试验实测值。分析了桩长、桩径、桩身材料模量、桩侧土弹性模量、泊松比及桩端地基的基床系数对单桩竖向抗压刚度的影响。讨论了不同地基弹性参数及单桩几何尺寸与材料时提高单桩竖向抗压刚度、减少单桩沉降的工程措施。(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张应之,刘茂盛,李晔东[3](2014)在《对天然地基抗压刚度系数C_z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土的变形特征,参考弹性半空间理论用于机器基础振动计算的常集总参数法,借鉴苏联《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求动力机器基础天然地基弹性均压系数Cz值的算式,针对我国地基土的实际,对不同地基土的力学系数进行修正,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计算式,作为对GB 50040—96《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的补充。(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4年06期)
赵荣飞,把多铎,高微,张玉清[4](2008)在《基于方程对等法的地基抗压刚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影响动力基础竖向振动特性的关键参数——地基抗压刚度。【方法】采用方程对等法对弹性半空间理论进行简化,修正了地基抗压刚度的计算公式。【结果】得到了能较好地反映基础竖向振动、基底面积和基底压力等诸多因素影响的地基抗压刚度计算公式。【结论】归纳出有关地基抗压刚度的变化规律,为更准确地确定动力基础系统的动力参数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11期)
李吉芝[5](1985)在《对天然地基抗压刚度系数C_z取值的浅见》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地基抗压刚度系数C,在机器基础的动力计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取值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动力基础计算振幅值的准确性,因此也是关系到基础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问题,对设计者来说必须予以重视。苏联在1970年《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以下简称《动规》)中规定:“天然地基的弹性均匀压缩系数C_Z由土壤试验结果确定。如无试验资料,为了预先计算,C_Z值可根据地基的标准强度R~H按表1采用。”(本文来源于《化工厂设计》期刊1985年02期)
钱秉身[6](1984)在《天然地基抗压刚度系数C_z与横波波速V_s之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地基动力参数(C_z、C_x、C_φ和D_z、D_(xφ))的确定方法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在现行的《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以下简称《动规》)中,规定可以利用地基允许承载力R值对应确定抗压刚度系数C_z值,同时又强调用野外原位测试的方法确定C_z值的必要性。但是并没有明确指出采用何种方法较为合理。本文在比较各种原位方法的基础上,认为采用大面积的模型基础进行强迫振动试验具有一定的模拟性和可靠性。因为该法的测试结果比较稳定,且规律性较强,其实测的幅频反应曲线与理论计算的结果也很接近。但是该法在操怍、数据整理上颇为复(本文来源于《勘察科学技术》期刊1984年04期)
李席珍[7](1984)在《天然地基抗压刚度系数的几种确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前言天然地基抗压刚度系数C_z值是计算动力机器基础动力反应不可缺少的参数。关于C_z值与土的哪一种物理力学指标建立关系,国内外都有不同的做法,有的将C_z与土的动弹模E_d挂钩;有的将C_z与土的贯入度N建立关系。苏联1980年出版的《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以下简称《动规》)是把C_z与土的变形模量E_0建立关系,在弹性半空间理(本文来源于《工程勘察》期刊1984年01期)
潘复兰[8](1982)在《分层土地基综合抗压刚度系数的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通过在黄土状亚粘土上回填砂和回填土的实验,证明下卧层的土质、厚度和埋减深度对地基综合抗压刚度系数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从土的动弹性模量、受压面积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分层土综合抗压刚度系数的计算方法。(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1982年03期)
潘复兰[9](1981)在《地基抗压刚度系数随深度变化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作者在对土的动性能所作的多次实验中,发现匀质土中弹性波的传播速度(V)、剪切模量(G)、地基抗压刚度系数(Cz)有随土层深度而变化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又系统地对黄土状亚粘土、湿陷性黄土、砂性土、淤泥及淤泥质土、砾石等进行了现场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匀质土中弹性波的传播速度、剪切模量、地基抗压刚度系数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不同性质的土层,其变化规律亦异.本文介绍了上述实验结果,并从土力学的观点对剪切模量随深度变化的抗压刚度系数进行了理论分析.通过所做的实验和分析,作者认为目前在设计动力机器基础时,将地基土的弹性系数(E、G)、地基抗压刚度系数(Cz)视作与深度无关的常量,需要重新考虑.(本文来源于《固体力学学报》期刊1981年01期)
地基抗压刚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基于单桩竖向受压性状分析的传递函数法和剪切位移法,推导了均匀地基中单桩竖向抗压刚度的解析表达式,说明均匀地基中单桩竖向抗压刚度是确定地基条件下单桩本身固有的力学性质,取决于桩身刚度与桩周土层的地基弹性参数,并以工程实例对比了单桩竖向抗压刚度理论值与静载试验实测值。分析了桩长、桩径、桩身材料模量、桩侧土弹性模量、泊松比及桩端地基的基床系数对单桩竖向抗压刚度的影响。讨论了不同地基弹性参数及单桩几何尺寸与材料时提高单桩竖向抗压刚度、减少单桩沉降的工程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基抗压刚度论文参考文献
[1].张武,姚晓旭,高炳琪,闫建,张波.层状地基中的单桩竖向抗压刚度[J].建筑科学.2019
[2].张武,高炳琪,姚晓旭,闫建.均匀地基中的单桩竖向抗压刚度[J].建筑科学.2019
[3].张应之,刘茂盛,李晔东.对天然地基抗压刚度系数C_z的讨论[J].工业建筑.2014
[4].赵荣飞,把多铎,高微,张玉清.基于方程对等法的地基抗压刚度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5].李吉芝.对天然地基抗压刚度系数C_z取值的浅见[J].化工厂设计.1985
[6].钱秉身.天然地基抗压刚度系数C_z与横波波速V_s之间的关系[J].勘察科学技术.1984
[7].李席珍.天然地基抗压刚度系数的几种确定方法[J].工程勘察.1984
[8].潘复兰.分层土地基综合抗压刚度系数的确定[J].土木工程学报.1982
[9].潘复兰.地基抗压刚度系数随深度变化的分析[J].固体力学学报.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