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活动论文_贾文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肌肉活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肌肉,脑卒中,肌骨,身体,铅球,结缔组织,膝部。

肌肉活动论文文献综述

贾文燕[1](2019)在《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肌肉痉挛及活动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对于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对患者临床疗效的相关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至舞钢市人民医院就诊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给予常规的临床治疗,后者在相同基础上配合综合的康复治疗,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研究对象患侧肢体痉挛的评价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肢体痉挛程度均明显改善,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痉挛程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 <0.05)。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基本活动能力结果显示干预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为(61.59±4.32)分、(78.83±6.7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综合的康复治疗能够显着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肢体痉挛程度和患侧肢体的活动功能,有利于患者的临床康复及远期的结局。(本文来源于《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19期)

王晨,王人卫,杨坚,张颖[2](2019)在《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肌肉厚度、活动度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肌肉厚度及活动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有关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肌肉厚度、活动度的随机对照试验,截止日期为2018年5月30日。同时对纳入本研究的文献质量进行提取和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7篇,共15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明显提高了脑卒中偏瘫患者肌肉厚度,且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MD=-15.73, 95%[-26.65,-4.80], P=0.005, I2=0%)。同时,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肌肉活动度也显着改善,且差异亦具有显着性意义(MD=-20.35, 95%[-38.96,-1.75], P=0.03, I2=65%)。结论:与对照组比较,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有效增加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肌肉厚度,改善其躯干肌肉活动。后续研究中应进一步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RCT加以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王志柱[3](2019)在《骨骼、肌肉和结缔组织对身体活动产生的适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肌肉骨骼(musculoskeletal)系统的叁个成份是骨骼、骨骼肌与介于之间的结缔组织,每一成份对于整体系统的功能都有其特殊性贡献,骨骼提供系统在结构上的支撑,肌肉的收缩单位将化学能量转换为物理能量,以产生动作,而结缔组织扮演连接的角色,使肌肉力量能够传送至相关的骨骼杠杆而产生所希望的动作。对于运动表现而言,这叁个成份是无法独自完成的。肌肉如果没有骨骼和结缔组织的稳定,甚至无法进行等长收缩。(本文来源于《体育世界(学术版)》期刊2019年07期)

尹华跟,张葆欣,黄艺,叶萃蓬,马屹[4](2019)在《“旋转式技术”神经肌肉活动的内在规律——以冯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实验研究来揭示冯杰采用的叁种不同重量铅球的完整投掷技术过程中神经肌肉活动的内在规律和机理。笔者运用无线遥感肌电测试系统和高速摄像机对旋转式推铅球技术动作进行同步测试,结果显示:双支撑起转阶段(R↑)准备时间充足更有利于投掷技术的稳定发挥;右竖脊肌除了在投掷7.26 kg铅球的除最后用力阶段(♂)放电不足外,在投掷6 kg和8 kg铅球的整个技术阶段中均表现出较好的放电水平;投掷6 kg和8 kg铅球的肌肉激活效果要好于7.26 kg铅球,其中投掷8 kg铅球的效果最为明显。结论:左股二头肌和右股二头肌在整个动作过程中是主要用来肌肉;右竖脊肌、右臀大肌、左股四头肌、右股二头肌作用较大,值得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体育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孙科,魏文哲,赵之光[5](2019)在《下肢低强度加压训练中血流受限部位和未受限部位肌肉活动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下肢低强度加压训练中血流受限的大腿前侧和血流未受限的臀部、腰部肌肉肌电活动的差异,明确下肢加压训练对相邻肌肉影响的范围。方法:10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平均年龄33.5±4.9岁,身高176.7±3.4 cm,体重78.7±3.3 kg。在加压和不加压(对照)条件下进行了4组硬拉练习,第1组为30次,其余均为15次。阻力为最大硬拉静力力量的20%。在加压条件下,使用专用充气绑带固定在大腿近端,并加压200 mmHg。在最大力量测试和正式练习中,采集右侧竖脊肌、臀大肌和股二头肌的表面肌电并获得振幅均方根(RMS),以各组运动中RMS与最大静力RMS的比值为标准值。结果:在整体运动中,加压条件下股二头肌、臀大肌RMS的标准值显着大于不加压时(P<0.05),竖脊肌则无显着差异(P>0.05)。在4组练习过程中,加压组的3块肌肉均表现出逐组递增的现象,第4组与第1组相比,增加幅度分别为15.0%,24.5%和31.5%。加压组臀大肌和股二头肌RMS标准值与运动组数的交互作用呈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各肌肉则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低强度硬拉加压训练可使血流受限和未受限的原动肌激活程度增大,但未能增大血流未受限的躯干协同肌的激活程度。(本文来源于《中国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孟航[6](2019)在《膝内、外翻形态对膝关节活动范围、肌肉做功能力、平衡能力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分析膝内、外翻的相关资料和使用人体测量的研究方法,探讨膝内、外翻形态的现状和分布情况及膝内、外翻形态对膝部运动功能的影响。从膝内、外翻形态在石家庄市长安区高中生下肢形态现状情况和对膝部运动功能影响着手,探讨膝内、外翻形态在石家庄市长安区高中生群体中所占的比例情况以及年级、性别、学校不同背景因素对石家庄市长安区高中生下肢膝内、外翻形态的形成产生的影响和膝内、外翻形态对影响膝部的关节活动能力、肌肉做功能力、平衡能力的情况。从而为认识到石家庄市长安区高中生下肢形态——膝内、外翻形态现状的严重程度和了解不同的膝关节形态对膝部运动功能的影响,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和理论支撑,同时为其他学者研究膝内、外翻形态在膝部运动功能中的差异,利用科学的运动锻炼手段,减小高中生膝内、外翻形态对膝部运动功能的阻碍。减少高中生膝内、外翻形态中的比例,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为了分析石家庄市长安区高中生膝内、外翻形态的现状和膝内、外翻形态对膝关节的运动功能影响情况,本研究主要采用人体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1)使用游标卡尺对石家庄市长安区的6所高中学校的2653名学生的下肢形态进行测量(身体和心理有疾病的学生排除在外)。通过膝内(外)翻形态定义: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时,两足内踝能够相碰而两膝不能靠拢为主要表现的畸形疾病。(指两足并立时,两侧膝关节能够碰在一起,而两足内踝无法靠拢为主要表现的畸形疾病)采集到膝内、外翻形态数量和总体所占比例情况;不同性别膝内、外翻数量和占有比例的情况;各个学校(地区)膝内、外翻数量和占有比例的情况。运用EXCEL软件对所采集的数据按照性别、年级、学校分为3种类别进行数据收集。运用Spss 20.0软件对所收集的3种类型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手段进行数据的比较、分析:分析膝内、外翻形态之间数据的差异性;分析数据中性别、年级、各个学校(地区)是否是影响膝内、外翻形态形成的主要因素。(2)在2653名测量对象中招募28名长安区高中生(膝外翻形态男6名、膝外翻形态女5名、膝内翻形态男6名、膝内翻形态女5名、正常形态男女各3名)且没有体育锻炼习惯(每周锻炼次数<3次;每次锻炼时间<30分钟)。采用Simi motion、BTS FREEEMG 300、HUR Labs iBalance Plus平衡测试仪叁种实验仪器对28名高中生的膝关节活动范围角度情况、肌肉做功能力的大小情况以及平衡能力的强弱情况进行测试。使用Simi motion仪器对膝关节屈曲、内旋、外旋3个关节角度进行测量;使用BTS FREEEMG 300测试肌肉:髂胫束、股二头肌长头、股薄肌、半膜肌、半腱肌进行测量肌肉的做功数值。为了更好的记录肌肉的数值,使用立定跳远的运动方式进行测试;使用HUR Labs iBalance Plus平衡测试仪对测试者的稳定状态下的睁眼平衡能力、稳定状态下的闭眼平衡能力、不稳定状态下的睁眼平衡能力、不稳定状态下的闭眼平衡能力,这四种平衡能力进行测试。对收集到的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中单因素分析法进行数据的比较、分析:膝内、外翻形态测试者与正常形态测试者在膝关节屈曲、内旋、外旋叁个方面中关节活动范围是否存在差异性;膝内、外翻形态测试者与正常形态测试者在半膜肌、股薄肌、半腱肌、髂胫束、股二头肌长头做功能力是否存在差异性;膝内、外翻形态测试者与正常形态测试者在睁眼稳定状态、睁眼不稳定状态、闭眼稳定状态、闭眼不稳定状态下的平衡能力是否存在差异性。研究结果:(1)通过对石家庄市长安区6所高中学校共计2653名高中生下肢形态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比较:统计发现不良下肢形态共占47.2%而正常下肢形态学生仅刚刚过半占52.8%;分析比较发现内、外翻形态与不同学校(X2=7.71,P>0.05),不同年级(X2=0.272,P>0.05)因素无关,与性别因素(X2=75.45,P<0.05)有关。(2)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男性内、外翻测试者和正常下肢形态测试者在膝关节屈曲(F=42.64,P<0.05)、内旋(F=26.53,P<0.05)、外旋(F=47.99,P<0.05),均存在差异;而女性内、外翻测试者和正常下肢形态测试者在膝关节屈曲(F=28.39,P<0.05)、内旋(F=14.98,P<0.05)、外旋(F=12.20,且P<0.05)同样存在差异。(3)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男性内、外翻与正常下肢形态在不稳定状态下的睁眼(F=0.79,P<0.05)闭眼(P=2.94,P<0.05)的平衡能力存在差异,女性内、外翻与正常下肢形态在不稳定状态下的睁眼(F=3.38,P<0.05)闭眼(F=14.72,P<0.05)的平衡能力存在差异。很据Hur Lab平衡仪,Brget值越大越容易加大摔倒的几率,得出内、外翻患者比正常人在不稳定状态下更容易失去平衡。(4)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内、外翻患者与正常人在运动前、中、后阶段,发现肌肉参与数量(RMS)值和肌肉放电总量(IEMG)值存在差异。结论:(1)膝内、外翻已经严重的影响石家庄市长安区高中生下肢健康状况。且石家庄市长安区高中生膝内、外翻形态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学校(地区)、年级因素无关与性别有关,男性膝内翻的概率要高于女性,女性膝外翻的概率要高于男性。(2)膝内、外翻在膝关节活动范围(膝屈曲、内旋、外旋)、肌肉做功情况、不稳定平衡能力上与正常下肢形态存在差别。(3)膝关节是一个复杂、庞大、精密的关节,当膝关节出现外翻或者内翻时,不仅仅影响人体的外观美,还会对膝关节的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形态决定功能和用途,当形态发生了稍微的改变,其原先的功能也将会变的有差异。建议:(1)学校、家长和高中生应该提高对下肢形态的重视程度,高中生应该多参加体育锻炼来提高下肢膝关节的运动功能从而预防和减少下肢膝内、外翻现象的发生。(2)具有膝内(外)翻的高中生应该加强髂胫束、股二头肌长头(半膜肌、半腱肌、股薄肌)的锻炼。在平常生活和体育锻炼中应该控制膝屈曲、内旋、外旋活动范围,因为膝内、外翻使膝关节在活动能力上受限,过度的使用会对膝关节造成伤害。(3)膝内、外翻的高中生因为不稳定平衡能力与正常人存在差异,应避免长时间处于不稳定的空间。因为长时间处于不稳定空间会加大膝内、外翻的高中生跌倒的概率。(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3)

付萱琪[7](2019)在《24式简化太极拳“左野马分鬃”的下肢肌肉活动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分析不同技术层次的人群做左野马分鬃动作时下肢肌肉的肌电数据,了解这一动作的肌肉活动特征,来指导太极拳爱好者科学运动。方法:通过motion红外动作捕捉系统和16导Delsys表面肌电仪(采样频率为1111.1Hz)采集一名健将级运动员和一名普通大学生在做左野马分鬃动作时的运动学和16块肌肉的肌电数据。结果:简化太极拳基础动作"左野马分鬃"中运动员右侧股二头肌积分肌电值最高,贡献率最大,左侧股二头肌最先发力放电持续时间最长;初学者右侧臀大肌积分肌电值最高,贡献率最大,右侧腓肠肌内侧头最先发力,左侧股二头肌放电时间最长;两类人群的肌肉活动有差异明显,运动员高于初学者。结论:(1)左侧野马分鬃动作的主导肌肉是右侧股二头肌;(2)运动员肌肉活性高于初学者,肌肉协调性更好;(3)初学者和运动员动力链结构相似,但初学者动作僵硬,协同肌放电时间长,肌肉控制能力差。(本文来源于《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庄国栋,陈丹丹,王婷婷,张超龙[8](2019)在《不稳定表面进行躯干训练对卒中后恢复期患者躯干肌肉活动和姿势控制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不稳定表面进行躯干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躯干肌肉活动和姿势控制的影响。方法纳入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20)和对照组(n=20)。实验组在平衡板上进行躯干训练30 min,每周5次,共8周;对照组在稳定的表面进行躯干训练30 min,每周5次,持续8周。使用表面肌电图测量躯干肌肉活动,采用躯干损伤量表(TIS)评估躯干肌肉活动。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以及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量表(PASS)评估姿势控制能力。结果 2组干预前后EMG(ES、EO、IO)、TIS(静态、动态、协同、总分)、BBS及PA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结束后实验组腹外斜肌、腹内斜肌的肌肉活动及动态坐位平衡、协调平衡功能和姿势控制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后2组竖脊肌的肌肉活动及静态坐位平衡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表面进行躯干训练可显着改善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躯干肌肉活动和姿势控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王乾[9](2019)在《肌肉减少性肥胖和体力活动现状与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随着全球范围内经济、机械化的迅速发展,虽然日常生活水平有所提到提高,但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老龄化进程同样得到加速,继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和肿瘤两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NCD)之后,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位居第叁位,并且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的数据,在20-79岁的人群中,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在2017年达到了4.25亿;而如果我们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遏制糖尿病的增长速率,据估计,到2045年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将增加48%达6.29亿。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一组以中心性肥胖、血压异常升高、空腹血糖异常升高、血脂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代谢综合征的五项组分是大部分NCD的危险因素,其各项组分与糖尿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均有强烈的相关性。而近年来,随着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代谢综合征与其他NCD一样,出现患病率快速升高的趋势。尽管由于饮食方式及肥胖类型的差异,在不同的国家,诊断代谢综合征所使用的标准有所不同,但都存在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逐年上升的严峻形势。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是一种长期状态的代谢紊乱,其特征在于高血糖,胰岛素抵抗和相对缺乏胰岛素,且伴随诸多并发症。面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和代谢综合征带来的如此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预防糖尿病以及代谢综合征的发生,进而控制患病人数的增长同时延缓疾病的进展成为更加经济有效的应对策略。随着对运动疗法和对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预防方面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骨骼肌和腹型肥胖对于新陈代谢和健康的重要性。骨骼肌质量的减少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由于骨骼肌是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主要部位之一,肌肉量减少会增加胰岛素抵抗,从而增加2型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另外,腹部肥胖不仅对于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是高危因素,对于CVD和脂肪肝疾病等也被证实是危险因素。虽然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在临床工作中被广泛使用,但二者都不是表示腹部肥胖的精确参数。近期研究表明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可以更准确地测量腹部肥胖并且具有比WC或BMI更强的代谢综合征及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且VFA与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有关,并且是女性代谢综合征中唯一最好的预测因子。高龄是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较为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骨骼肌质量的减少目前已经成为衰老相关的全球性的问题,。而年龄增长通常伴随着肌肉质量和/或力量的减少,也称为肌肉减少症,随之而来的内脏脂肪相对增加。即使没有BMI的显着变化,老年人骨骼肌质量和内脏脂肪量之间的不平衡也会发生,并且可能对包括代谢紊乱,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在内的健康结果产生协同效应。这些不平衡在一些人中是极端的,产生的病症是肥胖和肌肉减少症的结合,这种情况最近被称为“肌肉减少性肥胖症”(Sarcopenic obesity)。在肥胖的情况下,肌肉减少症往往会增加身体功能的困难。由于骨骼肌质量和全身脂肪密切相关,骨骼肌质量的增加通常伴随着脂肪的增加。因此,评估肌肉减少症对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影响可能需要同时考虑内脏肥胖。考虑到骨骼肌质量减少和内脏脂肪升高的相互作用,我们使用指数骨骼肌质量与内脏脂肪面积比(Skeletal muscle mass to visceral fat area ratio,SVR)来研究与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等慢性疾病的关系。但目前关于SVR与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发病关系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和未探讨的领域:首先,纳入研究的人群的不一致性。尽管SVR在非2型糖尿病参与者中与代谢综合征相关,但它们在一般人群中与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的关系仍然未知。其次,以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病风险为指标来找出SVR的适宜切点值可以更早地进行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病以及病情的进展,而本研究中测量SVR所使用的方法是一项无创,经济的检查方法。因此有必要通过研究得出SVR的合适的切点值,为通过及早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干预来控制血糖、血脂的水平。综上所述,为了探讨SVR与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我们在流行病学调查人群中设计实施了一项横断面研究,验证了 SVR与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发生风险的关系,从而为识别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提供一个新的角度,为通过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干预控制血糖、血脂及血压水平从而进一步预防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研究目的:1.验证SVR与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2.探讨SVR与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相关代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3.寻找SVR预测糖尿和代谢综合征发病的适宜切点值研究施:1.研究设计及研究对象研究人群来自2014年6月到2014年12月山东省立医院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项目。所有的参与者来自泰安市宁阳县,并在当地居住5年以上。排除标准如下:(1)患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包括恶性肿瘤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2)妊娠妇女;(3)1型糖尿病;(4)数据不完整者。在排除不符合标准的人群后,共有798例个体纳入本研究。2.资料获取:所有受试者在均完成全面的资料采集,包括调查问卷、体格检查、血液标本采集及检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等。上述检查均由经统一、标准化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有医学背景的调查人员完成,以尽量减少资料采集过程中由于判定标准或调查方法不同所造成的信息偏倚。3.研究指标(1)糖尿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1999 criteria):糖耐量正常定义为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6.1 mmol/L且2小时血糖(2-hour plasma glucose,2hPG)<7.8 mmol/L;糖尿病定义为空腹血糖≥7.0 mmol/L和/或2hPG≥11.1mmol/L,或自述既往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符合以下任一条件者诊断为糖尿病前期:①6.1mmol/L≤ FPG<7.0 mmol/L并且2hPG<11.1mmol/L;②FPG<7.0 mmol/L并且7.8 mmol/L≤2hPG<11.1 mmol/L。(2)代谢综合征如果满足以下叁个或更多标准,则定义代谢综合征:(1)腹型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2)高血糖:空腹血糖水平为6.1mmol/L或更高;OGTT 2小时血糖水平为7.8 mmol/L或更高;诊断为糖尿病(3)高血压:血压为135/80mmHg或更高;诊断为高血压(4)高甘油叁酯:空腹血浆甘油叁酯为1.7 mmol几或更高(5)低HDL-C:空腹血浆HDL-C低于 1.04 mmol/L.(3)超重与肥胖超重定义为BMI为24.0kg/m2至27.9 kg/m2,肥胖定义为BMI为28.0 kg/m2或更高。(4)骨骼肌质量与内脏脂肪面积比骨骼肌质量与内脏脂肪面积比(Skeletal muscle mass to visceral fat area ratio,SVR)我们使用Inbody720体脂分析仪,进行分析得到四肢骨骼肌质量及内脏脂肪面积的数据,求比值后得到SVR。4.统计分析连续性变量根据其是否呈正态分布分别采用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的形式表示,服从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组间差异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 test)进行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变量组间差异进行对数转换后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分类变量采用例数(率)的形式表示,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χ2 test)进行比较。SVR水平和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法分析SVR对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预测作用:计算约登指数(Youden index,sensitivity+ specificity-1),取约登指数取值最大时所对应的SVR指标的取值作为该指标预测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发病的适宜切点值(optimal cut-off points)。结果:1.研究人群的一般临床特征自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共有798名居民完成了体脂检测,并且符合前期设定的研究对象的纳入及排除标准。根据SVR四分位数(n=798,平均40.12±10.23岁)的符合条件的参与者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根据SVR将人群分为四层,随SVR增大,男性占总体纳入人群的比例降低,且年龄也成降低趋势(Q1 49.27±11.19 years;Q2 40.35±8.07years;Q3 37.07±6.88 years;Q4 33.75±6.89years,P=0.000)。在我们观察的人群代谢相关基本数据中,空腹血糖(Q16.32±2.15 mmol/L;Q2 5.71± 1.50 mmol/L;Q3 5.46± 1.28 mmol/L;Q4 5.20±1.07 mmol/L,P = 0.000)、、OGTT2h血糖(Q1 8.29±4.69 mmol/L;Q2 7.36±3.11 mmol/L;Q3 6.95±2.61 mmol/L;Q4 6.58±2.05 mmol/L,P=0.000)、、TC(Q1 5.46±1.08 mmol/L;Q2 5.12±1.07 mmol/L;Q3 4.91±0.94 mmol/L;Q4 4.45±0.95 mmol/L,P = 0.000)、TG(Q1 1.98±2.16mmol/L;Q2 1.80±2.27 mmol/L;Q3 1.32±0.96 mmol/L;Q4 1.04±1.04 mmol/L,P = 0.000)、LDL-C(Q1 3.02±0.78 mmol/L;Q2 2.79±0.75 mmol/L;Q3 2.60±0.69 mmol/L;Q4 2.21±0.66 mmol/L,P= 0.000)、腰围(Q1 92.50±10.05 cm;Q2 88.97±10.24cm;Q3 85.66±10.03cm;Q4 76.88±8.55,P=0.000)均随着SVR增大,呈下降趋势,而HDL-C(Q1 1.20±0.32mmol/L;Q2 1.18±0.30 mmol/L;Q3 1.24±0.32 mmol/L;Q4 1.29±0.27 mmol/L,P=0.000)则随SVR增大呈增加趋势。2.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随SVR增加而降低当进一步分析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与SVR的关系时,表2展示了各组人群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的患病率的情况。随着SVR的增加,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Q123.5%;Q2 9.0%;Q3 7.0%;Q4 3.0%,P= 0.000)出现明显的下降,同样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Q1 47.5%;Q2 36.5%;Q3 22.1%;Q4 6.5%,P=0.000)亦呈明显下降趋势。和表2中结果一致,与代谢综合征或2型糖尿病的受试者相比,没有患2型糖尿病或者代谢综合征的受试者的SVR水平显着更高。除了对代谢综合征整体的患病率进行分析之外,我们还分析了代谢综合征组分异常数目与SVR的关系。在患代谢综合征的人群中,随着svr的升高,3-5个组分异常的人群比例均增加:3个组分异常(Q1 24.5%;Q2 18.5%;Q3 12.7%;Q4 4.0%,P= 0.000)、4个组分异常(Q1 15.0%;Q2 14.0%;Q3 7.5%;Q4 2.0%,P= 0.000)、5个组分异常(Q1 8.0%;Q2 4.0%;Q3 2.0%;Q4 0.5%,P=0.000),进一步说明了SVR和代谢综合征的密切相关性。3.SVR与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相关的代谢参数相关SVR与 FPG(r=-0.227,p=0.000)和 2h-PG(r =-0.114,p=0.000)、SBP(r =-0.353,p=0.000)、DBP(r=-0.303,p=0.000)、LDL(r =-0.384,p=0.000)、TC(r=-0.341,p=0.000)、TG(r=-0.312,p=0.000)、HOMA-IR(r=-0.386,p=0.000)、WC(r=-0.493,p=0.000)及BMI(r=-0.541,p=0.000)呈负相关,与HDL-C(r=0.100,p=0.005)呈正相关。4.SVR降低与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的关系为了明确SVR不同程度时,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发生风险的差异,从而可以有助于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作为推荐的切点,我们将整个研究人群按SVR水平使用四分位数方法分为四组。如表4所示,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评估表4中SVR四分位数与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如表所示,以Q4为参照,在Q3中2型糖尿病的相对风险为2.43(95%CI:0.92-6.47),Q2为3.18(95%CI:1.24-8.19)和Q1 中的9.88(95%CI:4.11-23.72)(模型 1)。同时,以Q4为参照的代谢综合征的相对风险在Q3为4.06(95%CI:2.11-7.81),在Q2中为8.22(95%CI:4.37-15.47),在Ql中则为12.95(95%Cl:6.92-24.23)。当校正了年龄和性别后,以Q4为参照,在Q3中2型糖尿病的相对风险为2.14(95%CI:0.80-5.73),Q2为2.46(95%CI:0.94-6.44)及在Q1中为5.44(95%CI:2.11-14.35)。同样,当对代谢综合征的发病风险进行校正后,可以得到以下结果,以Q4为参照的代谢综合征的相对风险在Q3为4.01(95%CI:2.03-7.80),在Q2中为8.48(95%CI:4.36-16.51),在Q1 中则为 12.13(95%CI:5.96-24.69)。这些结果表明,SVR降低是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且在分析中可以看出,SVR的降低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更强。相对于Q4来讲,在校正掉混杂因素后,SVR处于Q3时即已经可以增加代谢综合征的发病风险,而在2型糖尿病的分析中,当SVR处于Q1时,才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5.SVR指示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切点为了评估SVR对T2DM和MS的评估和指示性能,计算了ROC曲线中的AUC,T2DM为0.726[95%CI(0.669-0.782),p<0.001],MSS 0.730[95%CI(0.694-0.766)),p<0.001]。SVR预测2型糖尿病发病的适宜切点值为0.230(灵敏度为0.696,特异度为0.694);SVR预测代谢综合征发病的适宜切点值为0.278(灵敏度为0.518,特异度为0.862)。结论:1.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相关的代谢指标(除HDL外)随SVR降低而增加,HDL随SVR降低而降低。2.随着SVR降低,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增加。3.SVR降低是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背景: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给全球经济带来严重负担的同时,还增加了相关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并且患病率升高的同时,其相关的致残率、致死率也同步升高。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T2DM)是一种长期状态的代谢紊乱,其特征在于高血糖,胰岛素抵抗和相对缺乏胰岛素,且伴随诸多并发症。多项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都呈现随年龄増长患病率逐渐増加的趋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人数每年接近3000万人,近80%的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国家。在不同的人群中,以往研究调查分析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其中包括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体力活动不足动以及其他行为和环境因素。体力活动不足(physical inactivity,PI)是指没有达到建议的健康体育活动水平,即至少30分钟的常规,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是目前全球公认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增加体力活动量成为在目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千预中越来越重要的措施之一。最新的健康人群2020以及英国NICE(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指南特别提到增加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作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肌肉骨骼相关疾病的疾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既往学者研究,全球约9%的死亡归因于体力活动不足。研究表明,世界上每四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达到体力活动不足的标准。在全球范围内,超过80%的青少年人群处于体力活动不足的状态。事实证明,与活跃的个体相比,体力活动不足的人死亡风险的可能性高出20-30%。目前,全球都在努力在2025年底将体力活动不足的人群比例降低10%。尽管多种方法可以增加体力活动总量,但锻炼是相比较之下的最佳方法。全球各国家必须制定针对体力活动量不足的千预措施,以防止和管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但是由于体力活动的多样性以及时间计算方面的困难,目前对于通过量化体力活动来得到体力活动数据的研究,关注体力活动与疾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并不多,尤其是在中国农村地区。这项横断面研究将使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客观地监测中老年人的体力活动,并通过评估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组分对这些个体进行分析,分析体力活动量和2型糖尿病以及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体力活动总量进行分层,进一步推荐中老年人合适的总的体力活动量。研究目的:本研究遵循循证医学原则,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观察农村地区中老年人群体力活动的基本状态,以及其对2型糖尿病以及代谢综合征的影响。通过对体力活动总量进行分层分析,探究体力活动总量分级与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的关系,从而为推荐体力活动的总量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研究设计和研究对象本研究基于一项横断面的大型流行病学研究。研究对象来自山东省宁阳县,经过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共有2076人纳入本次的研究。通过电话或者登门拜访的方式邀请社区内所有中老年人,即年龄240岁且于当地的居住时间超过5年的居民参加筛查。排除标准如下:(1)患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包括恶性肿瘤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2)妊娠妇女;(3)1型糖尿病;(4)数据不完整者。2.资料收集所有参与研究的受试者在调查过程中均完成下述检查:(丨)通过标准化调查问卷记录受试者信息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年龄、性别、民族等)、疾病史、用药及手术史、家族史、生活方式等。(2)通过体格检查获取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资料。(3)采空腹血,采用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C16000系统(ARCHITECTcl6000 System,Abbott Laboratories,IL,USA)检测血脂谱(包括TC、LDL-C、HDL-C及TG)。上述血清学检测的批内差异和批间差异均控制在5%以下。3.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统计数据均采用SPSS23.0(Chicago,IL,USA)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正态分布和非正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分别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或Mann-Whitney检验。分类变量采用例数(率)进行描述,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X2test)。社会行为因素对体力活动的影响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体力活动与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病风险则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体力活动与其他2型糖尿病相关指标的分析同样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1.研究人群的,临床录自2011年7月至2011年12月,共有11000名山东省宁阳县的常住居民参与了该项研究。其中2076名居民完成了体力活动调查问卷,并且符合前期设定的研究对象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在整个人群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为25.92%,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41.19%。男性占总体纳入人群的47.21%,而女性占52.79%。在我们观察的人群代谢相关基本数据中,腰围(女:86.8±9.9 cm vs男:90.6±9.9 cm,P=0.000)、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女:134.8±20.7mmHg vs男:140.3±19.5 mmHg,P=0.000)、TG(女:1.4土1.1mmol1/1,vs男:1.6±1.4mmol1/1,P=0.000)、HDL-C(女:1.4±0.3mmol1/1vs男:1.3±0.4 mmol/1,P=0.000)在男女人群之间有差异。另外在是否吸烟(当前吸烟者女:0.9%vs男:31.2%,P=0.000)以及饮酒(当前饮酒者女:1.8%vs男:31.8%,P=0.000)的比例中,男女也显示出差异。2.研究人群的体力狮现状在此项研究所在的农村地区约有一半的活动来自与工作有关的活动(49.29%),其次是步行和骑自行车(30.2%)和休闲体力活动(20.51%)。随着年龄,文化程度和腰围的增加,总体力活动量呈下降趋势。相比之下,随着BMI的增加,总体力活动没有表现出增加或者减少的趋势。3.总体力活动程度在整体人群中,低水平体力活动的人占28.6%,中和高水平体力活动的人分别占47.3%和24.2%。低水平体力活动的比例在男性(29.4%)中高于女性(27.8%)。当根据BMI的分级对总体的体力活动水平的分级进行比较,则没有增加或者减少的趋势。但是其他方面,如教育水平,高水平体力活动的比例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总体力活动和教育水平,吸烟和饮酒之间的关联。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中,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后,教育水平显示与PA水平(低和中等水平与高水平)显着负相关。将最高程度的教育水平类别作为对比,即风险比为1.00(参考),2.39(1.41-4.06),6.26(3.74-10_47),7.32(4.27-12.54)和6.96(3.88-12.49)(p<0.001)。关于吸烟与饮酒状态和PA水平之间的关系,在吸烟者或饮酒者中未观察到显着相关性。为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我们又进一步根据性别、年龄进行分层后观察吸烟和饮酒状态与体力活动的相关性。结果仍旧支持未分层时候的结论。4.体力活动与2型糖尿病以及代谢综合征以及其他代谢相关组分之间的关系此外,我们分析了体力活动水平是否对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发病有风险。不管是否校正年龄和性别,与高水平体力活动相比,低水平体力活动水平显示与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及其各组分是否异常显着相关。此外,中水平的体力活动显示与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显相关,但与除空腹血糖增高和腰围增肌以外的其他代谢综合征组分无关。就代谢相关指标而言,具有较高体力活动的个体表现出较低水平的腰围,收缩压,TG和空腹血浆血糖值,以及较高水平的HDL-C。为进一步分析体力活动和2型糖尿病的关系,我们将体力活动分层水平与HOMAIR、HOMA-p以及非代谢综合征组分但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的的BMI进行回归分析。当校正了年龄和性别后,体力活动水平不足增加了高HOMA-IR的风险。进一步说明体力活动增加和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结论:1.在社会行为因素中,高教育水平是体力活动总量不足的危险因素。2.体力活动总量不足是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以及其相关组分异常的危险因素。在该人群中,建议体力活动量高于中水平体力活动总量的最低标准。3.体力活动不足是胰岛素抵抗的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06)

杜承润[10](2019)在《肌肉电刺激训练对女性老年人膝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膝关节在行走以及维持体姿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一旦出现损伤或者功能障碍,会影响到损伤者的运动表现、工作和生活。从整体论角度出发,膝关节退行性病变问题不仅仅是影响身体的特定部位,对于整个下肢甚至全身身体姿势都会产生不良影响,由此会对老年人身体活动和健康状态产生不利影响。若能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膝关节退行性疾病的发生,以有效的方法进行矫正,就可以保证老年人健康生活,消除心理障碍,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目的:探讨实验干预手段对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的影响,并从姿势控制视角观测膝关节功能变化对于下肢静态身体姿势的影响结果,从而为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的预防和治疗以及下肢静态身体姿势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手段。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所选老年人群的膝关节进行研究,分组开展8周的等组前测、后测干预实验,干预手段采用肌肉电刺激训练法和泡沫轴滚动。使用便携式肌力与关节活动度测试计对膝关节屈、伸时最大等长收缩肌力以及关节活动度进行测试;选用PA 200LE身体姿势评估系统测量人体静止站立时的足底压力百分比数据;利用VAS量表对膝关节疼痛程度进行评定。以上述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学分析,随后对实验干预后的数据变化进行分析、讨论。结果:1、肌肉电刺激训练组内数据分析发现老年人膝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增加,膝关节疼痛减轻,足底压力百分比发生变化,各指标数据变化统计学差异非常显着;与泡沫轴组和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发现上述指标呈现统计学差异。2、泡沫轴组在老年人膝关节活动度、VAS量表和足底压力百分比方面其数据变化统计学差异显着,而在肌肉力量指标方面其数据虽有变化,但是未呈现统计学差异。3、膝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增加以及疼痛减轻,可引起足底压力百分比数据变化,肌肉电刺激训练干预效果明显优于泡沫轴滚动。结论:1、在膝关节活动度增加幅度方面肌肉电刺激训练效果比泡沫轴滚动明显。2、肌肉电刺激训练在增加膝关节肌肉力量和减轻疼痛方面均具有明显的效果;泡沫轴滚动在增加肌肉力量方面效果并不明显,对疼痛减轻有一定的作用。3、膝关节正常功能充分发挥可以使下肢静态身体姿势控制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本文来源于《首都体育学院》期刊2019-05-01)

肌肉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肌肉厚度及活动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有关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肌肉厚度、活动度的随机对照试验,截止日期为2018年5月30日。同时对纳入本研究的文献质量进行提取和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7篇,共15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明显提高了脑卒中偏瘫患者肌肉厚度,且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MD=-15.73, 95%[-26.65,-4.80], P=0.005, I2=0%)。同时,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肌肉活动度也显着改善,且差异亦具有显着性意义(MD=-20.35, 95%[-38.96,-1.75], P=0.03, I2=65%)。结论:与对照组比较,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有效增加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肌肉厚度,改善其躯干肌肉活动。后续研究中应进一步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RCT加以验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肌肉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1].贾文燕.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肌肉痉挛及活动功能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2].王晨,王人卫,杨坚,张颖.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肌肉厚度、活动度的meta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

[3].王志柱.骨骼、肌肉和结缔组织对身体活动产生的适应[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

[4].尹华跟,张葆欣,黄艺,叶萃蓬,马屹.“旋转式技术”神经肌肉活动的内在规律——以冯杰为例[J].体育科学研究.2019

[5].孙科,魏文哲,赵之光.下肢低强度加压训练中血流受限部位和未受限部位肌肉活动的差异[J].中国体育科技.2019

[6].孟航.膝内、外翻形态对膝关节活动范围、肌肉做功能力、平衡能力影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7].付萱琪.24式简化太极拳“左野马分鬃”的下肢肌肉活动特征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

[8].庄国栋,陈丹丹,王婷婷,张超龙.不稳定表面进行躯干训练对卒中后恢复期患者躯干肌肉活动和姿势控制的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9

[9].王乾.肌肉减少性肥胖和体力活动现状与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9

[10].杜承润.肌肉电刺激训练对女性老年人膝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9

论文知识图

人体下肢腿弹簧模型(Farley等1999)人和动物步长和行走速度的关系曲线肌肉活动与运动经济性逻辑关系图研究逻辑关系图:短跑支撑期垂直力变化示意图(施宝...消除血乳酸一积极和消极恢复对比图

标签:;  ;  ;  ;  ;  ;  ;  

肌肉活动论文_贾文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