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新格河北省南和县史召乡第一中学054400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适应综合性学习的需要。教师要经常强调学生用词的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为学生创设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情境,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言表达准确性加强训练创设情境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的学习应当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中,历史语言表达能力是衡量学生历史课学习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同样,历史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对基本历史知识能够进行概括、归纳、叙述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对历史知识用正确、具有逻辑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遍不尽人意,无论在开展历史学习与探究的各种活动中还是在考试检测中,很多学生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恰当地表述出自己的观点,要么是东拼西凑、条理不清、逻辑性差,要么就是辞不达意、不知所云。基于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这些问题,下面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强调学生用词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历史是一门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它要求学生能够用简洁准确的词语对学习到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恰当的或言语或文字表述。在日常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的遣词造句,准确地使用历史学科语言,而不能自编自造;强调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而不能随心所欲、漫无边际。通过教师的严格要求与训练,能让学生树立起学科意识,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二、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1.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历史教材中的文字内容是十分的简练,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在口述或文字表达历史知识时,能够做到言简意赅,而不是空洞无物或意简言繁。教师在教学时,可选择教材中与教学紧密相关的段落,让学生齐声朗读或独自朗读,强调学生的朗读要处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采用丰富的语调,充满不同的情感,努力做到既掌握历史知识又能锻炼语言表达的能力。
2.转变教学行为,把历史课堂的主人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的“嘴”动起来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切实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把学生的主体学习方式和主体地位突出出来。因此,教学中我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与相互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其学习的欲望。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体验等学习活动,最终能用语言表达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对于单个人无法解决的共同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开展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地去理解所学的知识,在学习的合作与竞争、思维的冲突和共鸣、言语的激辩与默契的情境中,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多“动手”的状态下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嘴“勤”手“懒”的现象,准确流畅地表述历史知识还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不但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锻炼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尤其是在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疑问时,事先在纸张上用文字表述出来,经过语言的精心雕琢,再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必定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为学生创设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的情境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课堂资源,为学生提供、创设尽可能多的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的条件和机会,使能力的培养孕育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
1.开展课前历史故事会演讲活动
我平时在每一节前5分钟,会组织学生进行“历史上的今天”故事会演讲,指定一名学生讲一个与学习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人物或事件。起初学生会出现语言繁琐、表述不清楚,甚至不知如何表述而中断的现象,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学生的参与性提高了,材料的收集能力得到了锻炼,并能够完整流畅地表达出所演讲的内容,既丰富了历史知识,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2.举行历史课堂小型辩论会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定某个特定的历史知识,例如以“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是暴君”、“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等重要的知识点为辩题,在班级课堂中举办简短的辩论会。学生在辩论会的组织、辩题的选定、辩论的交锋中,语言表达能力自然会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3.开展“我是小老师”讲课活动
这种活动,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训练,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可选定某个历史问题交给学生,在课堂上展示给所有的学生,只是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扶。学生为了当好“小老师”,必定会精心备课,精心地组织语言,主动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这种做法,既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了知识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强化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随时都可以在教学中进行,也会有其它更好的方法。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重要的能力,不仅能够促进历史课的学习,而且对各门功课的学习都有益处,是学生整体素质的表现,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切实加强对学生这一能力的锻炼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