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是学习的重要时期,对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影响很大,而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对人生的指导作用很大,所以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需要将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机融合。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融合策略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学科教学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道德与法治;融合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法治修养与道德修养,进一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把学生打造成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学生。对学校而言,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素养水平,为教学效果提供更好保障。另外,初中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提高法律意识,为依法治国提供后继条件。但是怎么将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机融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 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 促进传统美德教学的需要
学校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是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学的重要基础。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文化教学的重要过程,然而进行美德的教育需要一定的载体,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刚好是美德教学的重要形式,进一步促进中华美德的教学。初中教学除了相关的知识教学之外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通过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合,促进中华传统美德教学的提升,进一步保障教学效果。
(二) 提高学科教学水平的需要
现阶段我国很多医院的护理人员继续教育主要是由护理部负责[12],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在继续教育方面虽然护理部竭尽全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选择“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形式,但是护理部的工作比较繁杂,同时继续教育也是比较系统和繁琐的工作,如果缺乏合理的体系保证,则无法实现预期效果[13]。
当前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知识方面,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法治水平提高的同时,提高自身对传统美德的理解,成为传统美德的继承者与发扬者。教师在教学中将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合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践教学相对不足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直接关系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在当前提升义务教育质量中思想教育十分的重要,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其中,对教学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教育机遇,教师在平时融合教学时不断创新融合的教学方式,久而久之教学水平必会显著提升,进而保障教学效果。
二是在资金绩效评价环节,制定了《赣州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办法》,围绕资金规范管理、脱贫成效等方面,对统筹整合资金使用绩效进行评价监督。2017年,赣州委托第三方机构对8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统筹整合财政涉农扶贫资金实施了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市财政分配扶贫专项资金的重要依据。
二、 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3)虚拟水战略对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实行虚拟水战略,增加棉花进口相当于减少人工数33. 25万人、41. 56万人,但是不一定会带来失业问题。同时对于农户增收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机遇。
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相容性比较高,为两者的融合教学提供了可能。传统美德的内容中要求我们应该具备“奉献精神”“敬业精神”“诚实守信”等,其中“诚信”“敬业”等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内容,中华传统美德教学的部分内容相似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另外,法治建设是在道德的基础上,法治的很多内容体现着道德的概念。在法治中提倡“人人平等”的理念,这种理念在中华传统美德中的表现为“尊重人性”。传统美德与法治教学的概念相似,为两者的相融教学提供了可能。
(二) 目标契合性
(三) 形式共同性
环索索力过程曲线如图4所示,可看出谷索和马道的安装就位对环索索力的影响很小,而其他各个过程均使索力有较大的增长。环索高程过程曲线如图5所示,可看出其高程随吊索的提升而增长,在第一批吊索就位后,其高程便基本确定,后两批吊索、谷索和脊索的提升就位以及膜和马道的安装等对环索高度的影响都非常小。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要求更加客观地看待事物,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目标不谋而合。传统美德对人的生活影响深远,学生可以根据传统美德的要求不断地调整自身行为,修正自身的不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与学习。
综上所述,目前众多高校对汽车专业汽车拆装实训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研究,其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的优化及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等方面。本课题将以汽车变速箱的拆装实训为例,利用目前大众普及的移动终端、无线局域网络、虚拟样机技术及现有实训条件,构建一个先虚拟后现实的虚实结合的汽车变速箱拆装实训环境,从而达到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开挖从上到下逐层进行,先挖中间,再向周边扩挖。每节开挖高度控制在1m左右,如遇软弱地层,开挖高度不大于0.5m,每挖完一节,必须吊线修边、使孔壁圆弧保持上下顺直一致。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传统美德教学的形式相似,两者在教学形式上具备一定的共同性,为两者的融合成为可能。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利用多媒体的技术,通过多种丰富的教学形式教学。而传统美德的教学也是通过多种形式,其中的案例教学、概念教学方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也经常使用,两者在教学形式方面存在相通性,进而为两者的融合提供可能。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存在不足分析
(一)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与教师教学关注学生不足
初中道德与法治中很多内容十分抽象,学生对一些浅显易懂的内容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对于抽象概念需要教师及时进行点拨,以求可以突破理解难度与误区。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部分教师偏重于道德与法治内容教学,对学生关注不够,加之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没能第一时间与教师沟通,及时解答心中疑惑,道德与法治教学抽象概念讲解效果很难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在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相对刻板的教学方式学生主体地位没能得到保障,且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对相关内容深究能力相对不足,教师为学生提供深究机会不足,因此影响了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效提升。道德与法治作为重要思想政治教学课程,需要提升学生对相关内容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在不断探究中深入了解相关道德与法治内容。要通过更为自主与深入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加深理解,之后身体力行,将道德与法治内容结合到自身生活与学习之中,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三) 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学生思维激发不足
(一) 内容相容性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践教学相对不足,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机会可以更为深层次理解相关道德与法治抽象概念。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多重实践案例或者是切身实践来增强受教者理解深度,降低知识理解难度。当前部分初中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深刻影响,对道德与法治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教学密度与创新度不足,影响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效进一步提高。
四、 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融合策略分析
(一) 以教材为依托巧妙融合
教师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可以结合教材的具体情况,适当地将中华美德内容融入其中,保障融合效果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另外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还要注重为学生解答疑惑,利用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效。在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凝聚价值追求》一文中,教师可以充分结合爱国精神进行教育,为学生播放一定的视频或者音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保障道德与治教学的效果。在进行《凝聚价值追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最近的爱国精神教育视频,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提升爱国情感。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播放国庆70周年阅兵仪式,让学生跟随激动人心的阅兵仪式,深深融入爱国的热潮之中,提升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为学习与生活提供正确方向指导。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古代的经典故事,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三框《诚实守信》一文中,教师可以利用立木为信、曾子杀猪等经典成语故事进行教学,引发学生思考,保障教学实效。若想保障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融合的进一步效果,教师需要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在教学同时教师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及时发现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相关内容存在疑惑部分,及时进行加深讲解,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效。
(二) 以实践为依托巧妙融合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实践教学频率与时长,通过实践教学优势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效,另外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或者生活中的常见性实际案例进行教学,保障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长处,利用学生发生过的事件进行教学,以引发学生的共鸣,保障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引入班级学生拾金不昧的案例,由于案例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对案例更为熟悉,因此也就更加感兴趣,教学效果也就越好。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完美融合传统道德,可以利用近阶段发生某些热点时事,通过正面案例与反面案例进行双向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另外,在实践教学中还可以不定期组织传统美德或者道德与法治宣传活动,通过身体力行提高学生对美德或者道德与法治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2.3 本组检查者发现4类结节中单发结节37例,8例为多发结节,其中36例为实性结节,5例为部分实性结节,4例为磨玻璃样结节。4类结节中实性和部分实性结节有分叶的较多,共25例;有11例距离胸膜较近,引起邻近胸膜皱缩,出现胸膜凹陷征;有7例边缘出现短毛刺。4类实性结节总体密度均匀,有5例出现小空泡征。磨玻璃样结节靠近胸膜也会引起邻近胸膜皱缩,但毛刺征未见出现。
(三) 以追问为依托巧妙融合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保障道德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适当进行发问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保障教学效果。为了全面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效,教师不能忽略相关内容探究,及时激发学生深究兴趣。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一框中,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创设,让学生处在不同的情境中,之后问学生他们的职责具体是什么,这种职责会有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例如让学生想象成自己是医生,之后问学生“医生的职责是什么?这样的责任担当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兴趣。再比如,利用多种发问形式保障教学的效果。教师还可以利用选择题的方式让学生对正确的答案进行选择,激发学生兴趣。例如随堂提问“教师的职责是什么?A. 教育教学 B. 救死扶伤 C. 治安管理 D. 社会救济”让学生从中选择正确的答案并要求进一步说明理由,以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进一步保障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果,更好地将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相融合。
五、 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融合策略比较多,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以教材为基础巧妙融合、结合学生实践、充分发问激发学生兴趣三个方面入手,全面提高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融合程度,进一步保障教学的效果。本文研究有限,需要更多研究者投入其中,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提供更好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鲍明国.以“三度”策略培育家国情怀:《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经典教学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5).
[2]朱德蘖.浅析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深度融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7(35):11.
[3]钟小松.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8,v.4(8):34-35.
① 本文为大田县进修学校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基于中考目标实施问题化教学的研究”(课题编号:KYZ1808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乐荣柱,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