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生病毒论文_郑庆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生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病毒,番茄,抗病毒,军备,中国,寄生物,蛋白。

双生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郑庆伟[1](2019)在《双生病毒-卫星病害复合体与植物抗病毒免疫的分子军备竞赛最新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Trends in Plant Science (IF="12.149)上在线发表了文章,概述了双生病毒卫星DNA如何破坏植物的抗病毒兵工厂从而实现病毒有效侵染和传播的研究进展。双生病毒是一类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的单链环状DNA病毒,在全球小麦、玉米、木薯、番茄和棉花等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上造成毁灭性危害,已成(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9年13期)

郑庆伟[2](2019)在《周雪平团队揭示双生病毒βC1蛋白通过协同靶向MKK2和MPK4逃脱植物防御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双生病毒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并造成作物产量严重损失的单链DNA病毒。伴随双生病毒的卫星DNAβ是一类单链环状DNA分子,其编码的βC1蛋白能够从多个方面干扰植物的生长与防御过程,对病毒症状诱导与介体传播起到重要作用。4月18日,来自浙江大学的周雪平团队与美国(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9年12期)

何亚洲[3](2019)在《双生病毒在烟粉虱体内运动和复制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生病毒是一大类在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植物及动物的单链环状DNA病毒。烟粉虱Bemisia tabaci属半翅目粉虱科,是一个包含至少36个隐存种的物种复合群。菜豆金黄花叶病毒属是双生病毒科中最大的一个属,已记录400余种,全部是由烟粉虱特异性传播的植物病毒。烟粉虱以持久循环型方式传播双生病毒。病毒需要克服烟粉虱体内的中肠侵染和扩散屏障、以及唾液腺侵染和逃逸屏障进行植物之间的传播,需要克服卵巢及卵的侵染屏障进行烟粉虱上下代之间的传播。病毒需要借助于自身结构蛋白与介体昆虫蛋白之间的互作来帮助自身高效地穿过这些屏障。然而,双生病毒穿过介体烟粉虱体内屏障的关键受体蛋白尚未明确。此外,双生病毒能否在介体烟粉虱体内复制也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针对这些重要问题开展研究,结果如下:1)双生病毒经卵传播的机制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MEAM 1烟粉虱可以经卵传播番茄黄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而且传播效率随着烟粉虱雌成虫日龄的增加而升高,原因是TYLCV进入烟粉虱卵巢的效率与卵巢的发育程度正相关。然而,中国番木瓜曲叶病毒(papaya leaf curl China virus,PaLCuCNV)则不能进入卵巢,因此也就不能由烟粉虱经卵传播。鉴于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Vg)在昆虫卵巢发育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推测Vg可能参与了 TYLCV进入卵巢的过程。这里,我们发现TYLCV的外壳蛋白(CP)可以与Vg互作,而PaLCuCNV的CP则不能。免疫荧光实验发现TYLCV通过与Vg相同的路径进入卵子中。当干扰Vg的表达时,TYLCV进入卵巢的量减少,经卵传播的效率也相应降低,说明TYLCV CP与Vg的结合可以帮助TYLCV进入烟粉虱卵巢。我们还发现,在没有病毒寄主植物存在的情况下,TYLCV能以经卵传播的方式在烟粉虱种群中至少存留两代,且后代成虫依然保持传播TYLCV的能力。2)TYLCV在烟粉虱体内复制的部位上面的结果表明,TYLCV可以由烟粉虱经卵传播至少两代,且后代成虫依然保持传播TYLCV的能力。这一现象暗示TYLCV可能在烟粉虱体内复制。定量检测带毒烟粉虱所产生的子一代(F1)成虫体内的病毒量发现,在Fl成虫羽化后的前11天内TYLCV的量逐渐增加,说明TYLCV在F1成虫体内确实发生了复制。荧光原位杂交和免疫荧光实验发现,只能在F1成虫的唾液腺中检测到TYLCV,中肠中则不能。检测长期持毒过程中烟粉虱不同组织内病毒量的变化情况发现,TYLCV只在唾液腺中积累,而PaLCuCNV则不会积累。进一步检测病毒互补链DNA的变化以及病毒基因的转录,结果同样表明TYLCV主要在唾液腺的中间区域复制,而PaLCuCNV则不能复制。这些结果表明,TYLCV可以在烟粉虱体内复制,而复制主要发生在唾液腺中部连接唾管的区域。3)TYLCV在烟粉虱体内复制的机制为了探究TYLCV在烟粉虱体内复制的机制,我们测定了 TYLCV侵染对MEAM 1烟粉虱唾液腺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发现TYLCV侵染后,唾液腺中许多DNA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上调,例如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DNA聚合酶Δ。也观察到TYLCV的复制相关蛋白(Rep)可以与烟粉虱PCNA发生互作,进而促进病毒复制。而且,TYLCV的复制依赖于烟粉虱的DNA聚合酶δ。相反,PaLCuCNV则不会诱导烟粉虱的PCNA和DNA聚合酶δ的表达,PaLCuCNV的Rep也不能与PCNA互作。4)TYLCV穿过中肠肠壁的机制我们采用中肠特异性免疫共沉淀结合高效液相质谱分析的方法,鉴定到76个(包括Vg)特异性与TYLCV CP共沉淀的烟粉虱中肠蛋白。因为前面已发现,TYLCV CP可以与烟粉虱Vg发生互作,且该互作可以帮助TYLCV克服经卵传播的屏障,所以我们选取Vg进行后续的研究。首先通过多种手段验证了 Vg确实在烟粉虱中肠中有表达。之后通过免疫荧光实验发现,TYLCV与Vg在烟粉虱中肠细胞中存在共定位,而且TYLCV和Vg—起穿过烟粉虱中肠上皮细胞,说明TYLCV与Vg的互作可能在TYLCV穿过烟粉虱中肠屏障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使用RNAi干扰Vg的表达或使用Vg抗体阻断TYLCV与Vg的互作时,TYLCV穿过烟粉虱中肠细胞的效率均显着降低,说明TYLCV与Vg的互作能使TYLCV穿过烟粉虱中肠这一屏障。这些结果表明,Vg是TYLCV穿过烟粉虱中肠肠壁的介体蛋白,同时也表明中肠是昆虫体内除脂肪体以外另一个合成Vg蛋白的器官。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了烟粉虱Vg在TYLCV穿过中肠肠壁和经卵传播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初步解析了其作用机制。同时,证明了TYLCV是可以在烟粉虱体内复制的,并找到了其复制的主要部位,阐明了复制的机制。这些发现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TYLCV近年在全球迅速扩散危害的主要内在因子,对改进目前防控番茄曲叶病的技术体系、以及研发防控该病毒病的新方法提供了新的科学基础,而且对理解和探索病毒与媒介昆虫之间互作的复杂关系有重要参考价值。此外,本研究发现了昆虫体内除脂肪体以外另一个合成Vg蛋白的器官——中肠。(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6-01)

Tahir,Farooq[4](2019)在《卫星分子βC1伴随双生病毒TYLCCNV侵染加重损伤本氏烟光合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CNV)属于旧世界双生病毒科中的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首次被报道于广西,在多种农作物上造成严重危害,如:番茄、烟草和木瓜。在我国南方,TYLCCNV主要侵染烟草和番茄,分别引起黄化曲叶病和叶卷曲病。番茄和烟草在接种TYLCCNV后,会出现典型的叶片卷曲和黄化等症状。TYLCCNV伴随有一种编码βC1蛋白的β卫星分子(TYLCCNB)。TYLCCNB编码的βC1蛋白能诱导典型的双生病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黄化、卷曲和叶脉增厚等。此外,已知βC1与寄主因子相互作用,从而触发宿主发育和防御相关的反应。植物与病毒的相互作用,会引起寄主植物在转录水平、蛋白质水平、代谢水平以及形态/生理相关活动的异常。常见的生理生化变化包括光合作用抑制、呼吸活动增强、氧化酶活性增强以及含氮化合物积累等。病毒对的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主要包括:叶绿体超微结构的改变、病毒复制复合体相关蛋白与叶绿体的结合,以及病毒蛋白质与叶绿体/光合作用相关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由于病毒侵染引起的植物内部生理及分子相关的变化在症状未出现之前就已经发生,因此有必要研究这些内在变化在病毒导致的症状发展中所起的具体作用,为阐明病毒与寄主植物间的相互作用提供研究基础。为了阐明TYLCCNV以及βC1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我们检测了接种TYLCCNV本氏烟及过表达βC1本氏烟中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结果表明,在接种TYLCCNVA+β和过表达βC1本氏烟中,叶绿素含量均下降,此外,在过表达βC1的本氏烟中,叶绿素荧光参数(ETR,F_v/F_m,NPQ和qP)的数据表明其光合效率降低。有意思的是,在病毒侵染早期,叶绿素荧光参数,尤其是NPQ的变化最先被观察到。病毒侵染早期,NPQ动态变化与症状的发展呈一定的相关性,是植株发病的内在信号。因此,寄主植物在病毒感染期间NPQ值的升高可能是一种宿主在病毒完成最终侵染之前的光抑制相关的防御反应。植物与病毒互作导致的光合作用抑制可能是因为光合作用下游酶活性水平的降低和改变。由于对PSII外源蛋白的研究不多,我们选取PSII系统中构成放氧复合体(OEC)的4个基因(PsbO,PsbP,PsbQ和PsbR)作为研究对象。此外,我们还分析了PsbS,它是PSII的一个亚基并在类囊体膜中对NPQ的激活和调节起关键作用。我们通过RT-qPCR分析了这些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变化。接下来,我们进行了βC1与PSII相关蛋白的酵母双杂实验,分析这些生理和分子变化是否是与它们间的相互作用有关。结果表明,PsbP与酵母中的βC1有明显互作。进一步验证这种相互作用对于阐明病毒/宿主因子互作在病害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深入研究了对TYLCCNV致病因子βC1对本式烟光合作用效率的影响,并发现βC1不仅引起光合系统的破坏,而且降低OEC基因的表达。(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王方[5](2019)在《植物与双生病毒的分子军备竞赛永无止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王方)双生病毒是世界上记录最早、种类最多的植物病毒,在全球小麦、玉米、木薯、番茄和棉花等重要粮食和经济作物中造成毁灭性危害。我国流行暴发的双生病毒中约40%伴随有卫星DNA。卫星DNA与双生病毒组成的病害复合体由烟粉虱传播,分布于全球。(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04-19)

柴建萍,罗雁婕,江秀均,谢道燕,黄平[6](2018)在《桑粉虱携带双生病毒(桑树皱叶病毒)的PCR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桑粉虱Pealius mori(Takahashi)属半翅目,粉虱科,是云南桑园重要害虫之一。桑粉虱以幼虫、成虫刺吸桑叶汁液危害,造成桑叶品质及产量下降。伴随云南桑园面积扩大及桑树种植品种多样化发展,桑皱叶花叶病毒病在部分植桑区陈年桑、新植桑园为害呈逐年加重势态。云南桑粉虱与桑皱叶花叶病的发生存在时空共性,但病与虫间是否存在关联仍属未知。本文应用桑树皱叶相关病毒MCLV(NCBI登陆号:KR131749)部分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CS/CA;将具有皱缩或萎缩黄化病症的云桑2号、农桑14号、垂枝桑(采自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样本分别提取基因组DNA;将采自病症桑树上的桑粉虱成虫逐一单头提取基因组DNA,共计30头;应用CS/CA引物,以桑病样本基因组DNA、桑粉虱样本基因组DNA为模版分别进行PCR扩增,电泳检测获约750bp目的条带的PCR产物送样测序,DNAMAN软件进行序列拼接,并提交NCBI数据库Blast比对分析。结果:云桑2号、农桑14号、垂枝桑样本序列拼接得到707bp与MCLV相应片段相似性分别为98%、96%、99%,表明3种桑品种样本感染了桑皱叶病毒;30头桑粉虱样本(P1-P30)基因组DNA的PCR产物中的6个样本(P3、P4、P13、P16、P25、P29、)产生约750bp目的条带。样本P3、P13因存在高级结构,测序未获成功;样本P4、P16、P25、P29序列拼接(707bp)后与MCLV相应片段相似性分别为98%、97%、99%、97%,表明4头桑粉虱成虫携带桑叶皱叶病毒;比对桑树样本与桑粉虱样本(P4、P16、P25、P29)的病毒分离物核苷酸序列,其相似性为98.41%。桑树样本、桑粉虱样本(P4、P16、P25、P29)病毒分离物与MCLV对应氨基酸序列分别存在8个、5个位点差异。通过PCR检测分析表明,存在于病桑体内的皱叶病毒序列同样存在于桑粉虱体内,初步推测桑树皱叶病毒属于虫媒传播病毒,而桑粉虱可通过取食获毒,成为桑皱叶病毒携带者或传播媒介。(本文来源于《中国蚕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11)

汤亚飞,何自福,佘小漫,李正刚,于琳[7](2018)在《3种双生病毒复合侵染寄主番茄时重组突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烟粉虱传双生病毒复合侵染极易发生基因重组和突变,产生致病力更强和寄主范围更广的新病毒或新株系,克服寄主抗性、适应新的生态环境,导致病毒病流行甚至大暴发。本实验室前期研究明确了引起广东省番茄黄化曲叶病的病毒主要有广东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Guangdong virus,TYLCGuV)、广东番茄曲叶病毒(Tomato leafcurl Guangdong virus,ToLCGuV)、台湾番茄曲叶病毒(Tomato leafcurl Taiwan virus,ToLCTWV)、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4种,且田间存在混合发生或复合侵染。为了了解为害番茄的双生病毒复合侵染后重组突变与演变趋向,通过室内人工混合接种ToLCTWV、TYLCV和ToLCGuV 3种病毒的侵染性克隆获得3种病毒复合侵染的番茄植株,以复合侵染的番茄病株为毒源,在防虫室内利用烟粉虱自然循环传毒,在6个月、30个月时,以症状明显的番茄植株叶片的总DNA为模版,经过RCA扩增,用3种病毒共同单一酶切位点BamHⅠ进行酶切,然后进行克隆和大量测序,通过序列比对分析发现,6个月时,仅筛选到缺失突变体6个;30个月,筛选到重组新病毒1个,新株系3个。更进一步对重组新病毒分析,发现是由TYLCV和ToLCGuV两种病毒重组而来,并试验证实重组新病毒具有致病力,种群遗传稳定,可由介体烟粉虱传播,潜在危害性大。本研究证明了ToLCTWV、TYLCV和ToLCGuV 3种病毒复合侵染后导致重组新株系和新病毒产生,而且随时间推移概率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4)

陈阳[8](2018)在《双生病毒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先对双生病毒的结构特征进行简述,然后在蛋白表达载体和基因沉默载体等相关基础上,对双生病毒在生物技术的中具体应用进行详细阐述。(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8年06期)

郑庆伟[9](2018)在《周雪平团队揭示双生病毒致病新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周雪平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PLoS Pathogens》上发表了题为"Tomato leaf curl Yunnan virus-encoded C4 induces cell division through enhancing stability of Cyclin D 1.1 via impairing NbSKη-mediated phosphorylation in Nicotiana benthamiana"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双生病毒致病新机制。(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8年04期)

胡涛[10](2017)在《双生病毒卫星编码的βC1蛋白与寄主MAPK途径中MKK2和MPK4蛋白的互作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双生病毒是一类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造成经济作物产量严重损失的单链DNA病毒。本课题利用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双生病毒,中国番茄黄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virus,TYLCCNV)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对其卫星DNA(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betasatellite,TYLCCNB)编码的βC1蛋白在病毒侵染植物过程中的功能进行深入的探究。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cvated protein kinase,MAPKs)是一类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由此形成的MAPK级联途径是真核生物中保守的信号传导方式,其主要作用是将外界刺激信号传入细胞内,使细胞及时作出有效的应答反应。本课题首先利用免疫沉淀的方法富集在本氏烟中瞬时表达的βC1蛋白并进行质谱分析,在βC1蛋白复合物中检测到7条匹配本氏烟MAPK激酶NbSIPKK的肽段序列,覆盖蛋白6个区域共14.4%的序列。以NbSIPKK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的同源物MKK2进行进一步分析,通过酵母双杂交、双分子荧光互补、免疫共沉淀和互补荧光素酶的方法鉴定并验证了 βC1与MKK2蛋白的互作,互作区域为MKK2的激酶功能域。体外磷酸化实验发现MKK2不能够磷酸化βC1,而βC1能够抑制MKK2的激酶活性。同样的,也利用酵母双杂交、双分子荧光互补、免疫共沉淀和互补荧光素酶的方法鉴定到βC1能和MKK2下游的MPK4蛋白互作,并也能够在体外实验中抑制MPK4的激酶活性。此外,利用细菌鞭毛蛋白的保守肽段flg22处理过表达βC1转基因拟南芥后发现,βC1能够抑制flg22诱导的MAPK激活,胼胝质积累和下游报告基因的转录。同时,转录组结果也显示,βC1在总体上对flg22诱导上调和下调的基因转录均存在负调控的作用。在mkk2突变体拟南芥里βC1便不能够再进一步影响flg22诱导的MAPK激活和下游报告基因的转录,说明靶标MKK2蛋白对于βC1抑制flg22诱导的MAPK激活是必须的。另一方面,TYLCCNV的侵染能诱导本氏烟MAPK途径中SIPK的激活,利用叁种不同双生病毒感染本氏烟的病毒粒子粗提液处理拟南芥也能够激活拟南芥MAPK途径中MPK3和MPK6的磷酸化,说明MAPK途径参与对双生病毒侵染的防御。对野生型拟南芥和mkk2突变体拟南芥进行TYLCCNV+TYLCCNB侵染实验后发现mkk2突变体拟南芥的病毒侵染率要高于野生型。利用Crispr/cas9 技术敲除本氏烟 NBSIPKK 和 NBMPK4 基因的nbsipkk-crispr、nbmpk4-crispr突变体植株对TYLCCNV+TYLCCNB侵染均表现出更高的病毒积累量和更明显的病毒表型,说明MKK2和MPK4参与了对双生病毒的防御过程,TYLCCNV单独侵染后nbsipkk-crispr、nbmpk4-crispr表现出典型的卷叶、矮化的症状,说明βC1蛋白通过靶标MAPK途径中MKK2和MPK4来抑制MAPK介导的防御有助于病毒在植物体内的积累。本研究成果揭示了一种新的植物抗病毒的机制,也发现了双生病毒诱导症状产生的新的分子机理,为农业生产中有效准确的防控双生病毒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12-01)

双生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物双生病毒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并造成作物产量严重损失的单链DNA病毒。伴随双生病毒的卫星DNAβ是一类单链环状DNA分子,其编码的βC1蛋白能够从多个方面干扰植物的生长与防御过程,对病毒症状诱导与介体传播起到重要作用。4月18日,来自浙江大学的周雪平团队与美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生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郑庆伟.双生病毒-卫星病害复合体与植物抗病毒免疫的分子军备竞赛最新研究进展[J].农药市场信息.2019

[2].郑庆伟.周雪平团队揭示双生病毒βC1蛋白通过协同靶向MKK2和MPK4逃脱植物防御的机制[J].农药市场信息.2019

[3].何亚洲.双生病毒在烟粉虱体内运动和复制的机制[D].浙江大学.2019

[4].Tahir,Farooq.卫星分子βC1伴随双生病毒TYLCCNV侵染加重损伤本氏烟光合作用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5].王方.植物与双生病毒的分子军备竞赛永无止境[N].中国科学报.2019

[6].柴建萍,罗雁婕,江秀均,谢道燕,黄平.桑粉虱携带双生病毒(桑树皱叶病毒)的PCR检测[C].中国蚕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7].汤亚飞,何自福,佘小漫,李正刚,于琳.3种双生病毒复合侵染寄主番茄时重组突变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8].陈阳.双生病毒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J].明日风尚.2018

[9].郑庆伟.周雪平团队揭示双生病毒致病新机制[J].农药市场信息.2018

[10].胡涛.双生病毒卫星编码的βC1蛋白与寄主MAPK途径中MKK2和MPK4蛋白的互作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双生病毒科的基因组结构基于G102β与其它双生病毒DNAβ...双生病毒科的分类(陶小荣,2004)双生病毒各属的种(含所有编码序...TYLCCNV DNAΔC1β与异源双生病毒烟粉虱传双生病毒的PCR检测

标签:;  ;  ;  ;  ;  ;  ;  

双生病毒论文_郑庆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