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黑石顶自然保护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季节动态,指示生物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论文文献综述
叶岳,姜玉霞[1](2017)在《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对季节动态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植被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对季节动态的响应,对4种植被(茶叶、农田、灌丛、乔木)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的类群数、个体数以及多样性、均匀性、优势度、丰富度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季共捕获土壤动物1718只,隶属4门9纲23个类群,并把土壤动物群落按不同功能组成划分为5类,即植食性、腐食性、枯食性、捕食性和杂食性。其中,优势类群为线虫、蜱螨目、弹尾目、等翅目4类;植食性土壤动物占总捕获数的4.07%,腐食性土壤动物占25.96%,枯食性土壤动物占28.7%,捕食性土壤动物占8.67%,杂食性土壤动物占32.6%。不同植被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差异不显着,但茶叶和乔木下土壤动物对季节变化有响应。(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5期)
叶炫,邵玲,陈雄伟[2](2017)在《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观花植物资源及其园林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标本采集鉴定和结合文献查阅的方法,对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观花植物资源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黑石顶的观花植物资源丰富,共有66科135属165种,涵盖藤本、草本、灌木和乔木四大类,根据其生态适应性分为喜光植物、中性植物、耐阴植物,该区以中性观花灌木植物为主,共有71种,所占比例达42.77%。花色品系有白色、红色、蓝紫色和黄色等花系,白色花系最多(占41.57%),蓝紫花系次之,有31种。本区植物的盛花期为4—8月份,以5—6月份开花种类最多,开花期超过60天的品种占60.61%以上,且各月份的开花品种达15种以上。本研究为区域观花植物资源的园林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园林》期刊2017年05期)
蒋际宝,董彦,李银生,邱江平[3](2017)在《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巨蚓科蚯蚓系统发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巨蚓科蚯蚓是我国的主要蚯蚓类群,运用分子系统学方法研究其系统发育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采用测定的线粒体COI、12S与16S基因序列,分析其序列特征,构建了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的巨蚓科蚯蚓的最大似然树与贝叶斯树,确定该区域物种间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明确远盲蚓属与腔蚓属均非单系群。研究还基于松散分子钟估算了不同物种之间的分化时间。该保护区的巨蚓科祖先进行物种分化起于始新世中期[42.88百万年前(Ma)],其腔蚓属蚯蚓约起源于中新世前期。(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叶岳,姜玉霞,黄巧珍,袁培玉,戴文婷[4](2013)在《黑石顶自然保护区秋冬季节乔木林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次研究共捕获土壤动物155只,分别隶属4门10纲18类.研究结果显示:样本中优势类群4类,常见类群7类,稀有类群7类;秋冬季所捕获的土壤动物类群数相同,但其他群落结构指标存在差异;秋冬季节乔木林下土壤动物类群和个体数表聚性明显;冬季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逐层递减;线虫的季节动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群落的季节动态.(本文来源于《肇庆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李方,邓春英,雷宇,宋斌[5](2009)在《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的鹅膏属真菌》一文中研究指出广东省黑石顶自然保护区的鹅膏属Amanita种类较为丰富。2008年11月至12月和2009年4月至6月,在保护区内采集到鹅膏属标本26号,已经鉴定鹅膏属真菌14种,它们是锥鳞白鹅膏A.virgineoides、隐花青鹅膏A.manginiana、窄摺鹅膏A.angustilamellata、异味鹅膏A.kotohiraensis、欧氏鹅膏A.oberwinklerana、土红粉盖鹅膏A.rufoferruginea、中华鹅膏A.sinensis、灰疣鹅膏A.griseoverrucosa、本乡鹅膏A.hongoi、赤脚鹅膏A.gymnopus、卵孢鹅膏A.ovalispora、暗鳞隐丝鹅膏A.pilosella、格纹鹅膏A.fritillaria和刻鳞鹅膏A.sculpta。经与文献报道种类的比较,锥鳞白鹅膏A.virgineoides、窄摺鹅膏A.angustilamellata、土红粉盖鹅膏A.rufoferruginea、中华鹅膏A.sinensis、赤脚鹅膏A.gymnopus、暗鳞隐丝鹅膏A.pilosella、和刻鳞鹅膏A.sculpta为该保护区的首次报道。该保护区的鹅膏菌主要是温带广布种类、热带和亚热带种类。研究标本存放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内。(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08-24)
雷纯义,刘蔚秋[6](2007)在《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苔藓资源新资料》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5个森林样地中的树附生苔藓和地面苔藓进行了调查,共发现苔藓植物50种,包括30种苔类植物和20种藓类植物。在本次发现的苔藓植物中,有8种苔类和5种藓类为广东省首次报道,另有10种苔类和3种藓类为黑石顶地区首次报道。(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论丛》期刊2007年12期)
麦哲华[7](2007)在《“有地皆绿化,无处不葱茏”——封开黑石顶自然保护区纪行》一文中研究指出封开人美、水美、山更美,那被誉为"北回归线绿洲"的黑石顶省级自然保护区,尤其神奇,令人流连。今年,我利用休假的机会专程去游了一次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本文来源于《源流》期刊2007年10期)
杨宁[8](2005)在《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北回归线上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保存完整的植物资源熏从植被的丰富性、典型性、自然性、物种稀有性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调查规划》期刊2005年01期)
周先叶,王伯荪,李鸣光,陈章和[9](2004)在《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主要种的种间协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 2× 2列联表 ,通过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黑石顶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各阶段群落优势种的种间协变进行了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 ,在演替初期的裸地恢复阶段 ,显着种间协变的种对较多 ,有 14对 (正协变 9对负协变 5对 ) .在针阔混交林阶段 ,显着种间协变的种对较少 ,仅有 5种 ,全为正协变 ,表现为主要种间对群落环境的相同要求 ,并形成了主要种间的竞争格局 .在阳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 ,显着种间协变的种对最少 ,只有 4对 ,其中 3对为负协变 ,这是主要种之间对群落环境相同要求的激烈竞争结果 .在中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 ,显着种间协变的种对最多有 2 0对 ,19对为正协变 ,主要表现为群落上层种和中下层种间形成了大量的正协变 ,但群落上层主要种间无显着的种间协变 .(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刘蔚秋,余世孝,王永繁,练琚蕍[10](2003)在《粤西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杉木林与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粤西黑石顶相近年龄的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林与次生性常绿阔叶林的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并与中生性常绿阔叶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在16龄及24龄时物种多样性水平均较低,而次生性常绿阔叶林在演替过程中物种数目迅速增加并超过中生性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在16龄及26龄时均达到较高水平.杉木林在16龄至24龄期间群落密度变化不大,始终稍低于中生性常绿阔叶林,群落始终以杉木占据优势,生物量与基面积逐渐积累增加.次生林在演替初期,群落密度远高于中生性常绿阔叶林,但随演替的进程而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在16龄到26龄的10a间优势种的组成发生很大变化,而生物量与基面积增加很少,群落演替发生迟滞.在生物量分配方面,次生林地下生物量所占比例最高,杉木林最低,中生性常绿阔叶林居于两者之间.(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3期)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标本采集鉴定和结合文献查阅的方法,对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观花植物资源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黑石顶的观花植物资源丰富,共有66科135属165种,涵盖藤本、草本、灌木和乔木四大类,根据其生态适应性分为喜光植物、中性植物、耐阴植物,该区以中性观花灌木植物为主,共有71种,所占比例达42.77%。花色品系有白色、红色、蓝紫色和黄色等花系,白色花系最多(占41.57%),蓝紫花系次之,有31种。本区植物的盛花期为4—8月份,以5—6月份开花种类最多,开花期超过60天的品种占60.61%以上,且各月份的开花品种达15种以上。本研究为区域观花植物资源的园林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论文参考文献
[1].叶岳,姜玉霞.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对季节动态的响应[J].广东农业科学.2017
[2].叶炫,邵玲,陈雄伟.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观花植物资源及其园林应用[J].中国园林.2017
[3].蒋际宝,董彦,李银生,邱江平.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巨蚓科蚯蚓系统发育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7
[4].叶岳,姜玉霞,黄巧珍,袁培玉,戴文婷.黑石顶自然保护区秋冬季节乔木林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J].肇庆学院学报.2013
[5].李方,邓春英,雷宇,宋斌.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的鹅膏属真菌[C].中国菌物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9
[6].雷纯义,刘蔚秋.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苔藓资源新资料[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
[7].麦哲华.“有地皆绿化,无处不葱茏”——封开黑石顶自然保护区纪行[J].源流.2007
[8].杨宁.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初步研究[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5
[9].周先叶,王伯荪,李鸣光,陈章和.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主要种的种间协变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4
[10].刘蔚秋,余世孝,王永繁,练琚蕍.粤西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杉木林与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比较[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