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性种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性,种群,抗药性,杀虫剂,瑞丽市,门控,棉蚜。
抗性种群论文文献综述
帕提玛·乌木尔汗,郭佩佩,马少军,高希武,张连俊[1](2019)在《新疆地区棉蚜田间种群对10种杀虫剂的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蚜是影响新疆棉花种植业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依赖化学防治。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对棉蚜产生极大的选择压,加速抗药性发展。针对近年来新疆多地出现的棉蚜防效下降问题,采用叶片药膜法,检测了新疆五家渠、石河子、奎屯、博乐、伊犁和库尔勒地区棉蚜田间种群对10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博乐、库尔勒、石河子、五家渠、伊犁、奎屯6个地区的棉蚜田间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和有机磷类杀虫剂产生了极高水平的抗性,其中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氧乐果的抗性分别达到728~2 494倍、353~4 932倍和2 137~9 501倍。对新烟碱类、阿维菌素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产生了中、高水平抗性,其中对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的抗性分别为85.2~412倍、221~777倍和122~1 095倍,对阿维菌素和甲维盐的抗性分别为19.6~220倍和27.66~130倍,对灭多威和丁硫克百威的抗性分别为91~292倍和6~148倍。其中五家渠棉蚜田间种群对丁硫克百威表现为低抗性,这可能与该地区施药的频次及药剂种类有关。建议新疆不同区域棉田交替使用新烟碱类、抗生素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9年06期)
杨明磊,李逸明,李凯利,陈辉莹,彭恒[2](2019)在《海南岛5种按蚊种群对溴氰菊酯和DDT的敏感性测定及击倒抗性突变检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海南岛不同按蚊种群对杀虫剂溴氰菊酯和DDT的敏感性,分析击倒抗性的突变情况。结果显示,利用药膜接触筒法对采自海口市的5种按蚊种群进行测定,生物测定其对溴氰菊酯和DDT的敏感性,结合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种类,扩增并分析VGSC基因,检测1014位点的突变情况。海口的按蚊种群接触溴氰菊酯和DDT后的死亡率分别为72.73%和76.92%,均为抗性种群。从中华按蚊(n=5)、带足按蚊(n=7)、迷走按蚊(n=205)、棋斑按蚊(n=20)和浅色按蚊B(n=37)的kdr基因部分片段扩增和测序结果中,发现1014位点均无突变,为野生型。结果表明,海南岛5种按蚊种群对溴氰菊酯和DDT杀虫剂已产生抗药性,VGSC基因的1014位点突变不是其抗性产生的主要机制。(本文来源于《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陈茜[3](2019)在《小菜蛾田间种群对啶虫丙醚的抗性监测及遗传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啶虫丙醚(Pyridalyl,实验代号为S-1812),是日本住友公司在1997年研发的作用机制新颖的一种新型杀虫剂,对蔬菜、棉花上的鳞翅目昆虫如对小菜蛾(Lepidoptera:Plutellidae)等具有显着的杀虫效果,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为了明确现阶段啶虫丙醚在我国的实际防治效果以及应用前景、可能的抗性机制以及作用靶标。本课题组于2018年对我国广东部分地区的小菜蛾对啶虫丙醚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并对其抗性遗传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从而为该药剂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的依据。通过研究发现小菜蛾田间种群(RH种群、LT种群)对啶虫丙醚及部分商品化的杀虫剂已达到高水平的抗性。将田间种群RH人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不接触任何化学药剂的情况下,连续饲养6代(RH-ST衰退种群)发现其对啶虫丙醚的抗性保持稳定,这表明RH-ST种群有可能是由于抗性基因频率高,种群纯合度高,从而导致稳定的抗性表型。另一部分继续使用高剂量的啶虫丙醚连续筛选(RH-SX筛选种群),结果显示RH-SX种群对啶虫丙醚的抗性也基本稳定,这表明该种群的小菜蛾对啶虫丙醚的抗性可能已经达到抗性发展的平台期,所以抗性水平无法继续提升。通过正反交以及回交实验研究了 RH-SX种群的小菜蛾对啶虫丙醚的抗性遗传方式,生测结果表明正交F1代的LC50为6.750ppm,反交F1'代的LC50为6.250ppm,没有明显的差异,这表明RH-SX种群的小菜蛾对啶虫丙醚的抗性遗传为常染色体遗传,与性染色体无关。通过显隐性度计算发现正反交后代的显隐性度D值分别为-0.59和-0.62(大于-1而小于0),这表明RH-SX种群的小菜蛾对啶虫丙醚的抗性为不完全隐性遗传。通过回交毒力反应曲线及卡方值检验判断出小菜蛾对啶虫丙醚的抗性是属于单基因控制的。这些结果表明RH-SX种群的小菜蛾对啶虫丙醚的抗性为单基因控制的常染色体、不完全隐性遗传。这些结果不仅揭示了小菜蛾对啶虫丙醚的抗性遗传方式而且从侧面说明该小菜蛾种群对啶虫丙醚的抗性极有可能是由于靶标受体发生突变引起的,这为后续啶虫丙醚抗性机制的研究以及靶标受体的确定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验材料。(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陈静[4](2019)在《卵形疟原虫药物抗性分子标记多态性分析及种群遗传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是主要的人体疟原虫之一,主要流行于非洲,中东和东南亚等地。1992年Stevens对其进行了系统描述,因为镜检鉴别困难导致卵形疟原虫感染率被低估,其较轻的临床症状也使其受到的关注度较少。我国目前无本地感染卵形疟原虫病例报告,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务输出和跨国贸易及旅游愈来愈多,输入性卵形疟病例呈逐年增多趋势,主要感染来源地为非洲,因此对非洲输入性卵形疟原虫的研究尤为重要。随着抗疟药物的广泛使用,全球多地区报道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抗药性虫株,卵形疟原虫与其共享相同的媒介与宿主,很可能受到了同样的药物选择压力。目前对抗药性的监测方法主要有体内药效试验、体外药敏实验及抗性分子标记检测。由于卵形疟原虫临床病例少见,体外培养体系尚未建立,抗性分子标记的检测成为了对卵形疟原虫抗药性监测最适用方法。本研究以168份非洲输入性卵形疟病例样本为研究对象,选取已在其他人体疟原虫种中被证实的4个抗药性基因,对卵形疟原虫进行这4个抗性基因的多态性及药物选择压力分析,针对可能存在药物选择压力的基因,进一步通过微卫星标记分析验证,并对其种群遗传结构进行分析,为研究卵形疟原虫抗药性监测和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卵形疟原虫药物抗性分子标记多态性分析收集江苏省2012-2016年输入性卵形疟患者血样,对卵形疟原虫K13,crt,cytb,dhfr基因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应用BioEdit软件对测序序列进行比对,应用DNAstar软件分析序列的突变情况,用DnaSP软件分析序列多态性及进行中性检验,应用MEGA软件中的Nei-Gojobori法(Jukes-Cantor校对)计算非同义碱基替代率(d_N)和同义碱基替代率(d_S),并基于邻接法构建基因遗传进化树。结果显示,4个药物抗性相关基因除dhfr基因外,多态性水平均较低。卵形疟原虫K13基因仅含有2个同义突变。卵形疟原虫crt基因柯氏亚种含有E34G,L43V突变各一例,沃氏亚种含有2例E34G突变,1例I102M,1例V111F突变,crt基因未受到正向选择。卵形疟原虫cytb基因柯氏亚种和沃氏亚种都存在R66K,R75K,R95K突变,但突变率均较低,未受到正向选择。卵形疟原虫dhfr基因柯氏亚种发现S58R和S113B/T突变,且突变率相对较高,分别达52.17%和17.39%,d_N/d_S为2.42,可能受到正向选择;沃氏亚种含有S58R,T62R,S113T,S113N和I169T突变,但突变率均较低。二、卵形疟原虫药物抗性分子标记dhfr基因侧翼微卫星多态性研究卵形疟原虫药物抗性相关基因多态性分析发现,卵形疟原虫dhfr基因柯氏亚种突变率相对较高,可能受到正向选择。为进一步确认是否存在药物选择压力,我们对dhfr基因侧翼的5个微卫星位点进行分析,利用GenAlEx软件计算每个群体的期望杂合度He,并检验He值有无统计学差异,判定是否存在选择性清除。并应用Structure软件分析卵形疟原虫遗传结构,为进一步探讨卵形疟原虫抗性虫株的起源与传播提供基础依据。研究结果显示,卵形疟原虫五个微卫星位点平均等位基因个数Na为7.2。对来源不同的样本的5个微卫星位点的期望杂合度均值进行分析,非洲南部为0.619±0.041,非洲西部为0.678±0.036,非洲中部为0.636±0.054,叁个地区He值统计学差异为P=0.092>0.05,未发现显着的统计学差异;对输入来源比较多的叁个国家的样本的期望杂合度均值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安哥拉为0.612±0.038,尼日利亚为0.658±0.033,赤道几内亚为0.598±0.061,叁个国家He值统计学差异为P=0.131>0.0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以dhfr基因的氨基酸第58位和氨基酸第113位处的突变进行分类,S58R突变株5个位点的期望杂合度均值为0.575±0.069,S58R野生株为0.682±0.045,两者统计学差异P=0.011(P<0.05);S113B/T突变株5个位点的期望杂合度均值为0.511±0.074,S113B/T野生株为0.661±0.060,两者统计学差异P=0.001(P<0.05),野生株期望杂合度高于突变株,提示dhfr基因存在选择性清除,可能受到了药物选择压力。卵形疟原虫遗传结构分析显示,dhfr基因存在7个单体型,有3个属于优势单体型,非洲南部,非洲西部与非洲中部具有共同单体型。非洲南部,西部,中部卵形疟原虫虫株之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不同,西部与中部的分化系数Fst最大为0.038,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国家之间尼日利亚和赤道几内亚遗传分化系数最大,Fst为0.041,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S58R突变株与野生株遗传分化为0.103(P<0.05),S113B/T突变株与野生株遗传分化为0.087(P<0.05),突变株与野生株呈现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本研究通过对从非洲输入的卵形疟原虫进行药物抗性相关分子标记测序分析及基因侧翼微卫星标记分析,发现了卵形疟原虫dhfr基因存在选择性清除,dhfr基因可能受到药物选择压力影响,为卵形疟原虫的药物抗性监测提供科学依据,也为进一步研究卵形疟原虫抗性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期刊2019-05-01)
刘雪微,张天涛,白树雄,王振营,徐丽娜[5](2019)在《亚洲玉米螟Bt抗性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20年来,在北美、西欧、南美、菲律宾等20多个国家大面积商业化应用Bt玉米防治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Hübner)等鳞翅目害虫的实践证明,其不可避免地胁迫靶标害虫产生遗传分化,出现新的抗性种群。研究精准有效的抗性检测方法,将为抗性监测和抗性治理策略的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获得的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转录组数据,应用MISA (MicroSAtellite)软件搜索SSR位点,从61 622条EST(Expressed Sequence Tag)序列中获得了3 467个SSR位点。通过设计、筛选,共获得3 316对特异性引物,从中挑选了150对引物进行PCR扩增,共有51对扩增出目的条带,对亚洲玉米螟敏感种群(ACB-BtS)及5个Bt毒素抗性种群(ACB-AbR、ACB-AcR、ACB-AhR、ACB-FR、ACB-IeR)进行多态性检测,最终得到20条高多态性引物。利用这20对微卫星引物共检测到126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6.3个。不同Bt抗性种群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种群间的平均遗传分化系数(F_(st))为0.195 9,即说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为19.6%。根据遗传距离建立了UPGMA系统发育树,显示6个种群的相似度,即ACB-AbR与ACB-AcR相似度高。种群变异相似度规律与已报道的亚洲玉米螟对各Bt毒素的交互抗性规律相一致。本研究发现的SSR位点可作为亚洲玉米螟不同Bt毒素抗性种群的分子检测方法。(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9年02期)
孙帅[6](2019)在《群落组成对菥蓂种群特征和个体形态及抗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们对生活质量及将康水平的追求也在逐渐提升,进而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出了要求。针对我国现有的草本药用植物资源未开发、生长环境差等问题,探究影响其生长发育的环境因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篇论文以青藏高原地区的西藏菥蓂(Thlaspi arvense L.)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6x6m~2的正方形样方(A、B、C、D),测定在不同群落下西藏菥蓂的形态特性、生理特性和光合特性,分析不同群落对植物种群特征、个体形态及生理之间差异性的影响,研究高原植物引种驯化的可行性,探讨最适合高原植物生长的环境,为高原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测量结果表明:(1)种群特征:群落组成对菥蓂种群的种群数、分布系数、种群面积、种群密度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土壤含水量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性,在土壤含水量低的环境中,其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种群密度逐渐下降。(2)构件性状:群落组成对菥蓂的根、茎、叶均有显着影响(P<0.05),在A、B、C、D四个群落中,根、茎、叶性状呈下降趋势,群落组成对菥蓂的总茎长、叶宽、根长影响最为显着。(3)生物量结构:在4个群落中,群落组成对种子生物量无显着影响(P>0.05),对菥蓂植株其它的生物量及所有生物量分配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含水量低的环境对各生物量的累计有促进作用,低光胁迫对各生物量累积有抑制作用。(4)生理特性:群落组成对菥蓂植株体内SOD、POD、CAT、T-AOC的活性及H_2O_2、MDA、OPC、TP的含量均有显着影响(P<0.05)。在不同群落中,土壤含水量低促进SOD、POD的活性,提高MDA、H_2O_2、T-AOC的含量,高光有利于CAT活性及TP含量的增加。(5)光合特性:群落组成对菥蓂植株体内的P_n、G_s、C_i、T_r、WUE及Ls均有显着影响(P<0.05)。在高光照下,菥蓂植株的光合作用强,使其C_i值升高,当CO_2达到饱和甚至过量时,使其气孔张开程度变小,蒸腾速率及气孔限度值下降,严重影响菥蓂植株正常的光合作用,当光强变弱时,菥蓂植株的各值逐渐恢复正常;在含水量低的群落中,菥蓂植株通过增加光合作用时的水分利用率来维持机体的正常发育生长。综上所述:不同群落组成对菥蓂种群特征,个体形态及光合生理的影响显着,光照强度高、土壤含水量低的环境下,菥蓂植株各项特性指标较高,适合人工栽培。人工栽培后,可以根据菥蓂的生长条件,调节光照与土壤含水等措施,保证菥蓂良好的生长发育。(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张静[7](2019)在《中华按蚊溴氰菊酯抗性种群的接触性应激行为变化及其分子机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按蚊是中国及东南亚国家最主要的疟疾等疾病的传播媒介之一,防控中华按蚊,切断其传播途径,是控制疟疾的关键。利用杀虫剂控制传播媒介是抗击疟疾的主要方法,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是世界卫生组织唯一批准可用于浸渍蚊帐的杀虫剂,其中溴氰菊酯是中国应用最多的一种杀虫剂。在杀虫剂的长期作用下,蚊虫不仅形成严重的抗药性,其行为还发生改变,严重削弱现有防治手段的效果。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已有大量报道,但其行为变化还无相关研究。本研究以实验室敏感种群(WX-LS)和云南元阳(YY-FR)、重庆璧山(BS-FR)、安徽五河(WH-FR)野外抗性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WHO区分剂量标准和方法测定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的抗性水平,利用分子手段进行物种鉴定和检测kdr基因突变情况;利用WHO锥形器分别测定这四个种群对溴氰菊酯蚊帐的接触性应激行为;对云南元阳野外和实验室敏感种群进行转录组测序,初步探讨及推测其行为改变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华按蚊的抗性水平及kdr突变检测通过接触筒法对中华按蚊溴氰菊酯抗药性进行生测,发现元阳、璧山和五河的野外种群对溴氰菊酯均产生了抗性,其中五河种群的抗性水平最高,其次是元阳和璧山种群。Kdr突变检测结果显示,璧山和五河种群均有3种kdr突变类型,分别为L1014F(TTT和TTC)和L1014C(TGT),元阳种群没有kdr突变。璧山种群的kdr突变频率为82.88%,五河种群的突变频率为100%。(2)不同地理种群对溴氰菊酯的接触性应激行为测定采用锥形器测定方法比较了实验室敏感蚊虫和野外抗性蚊虫对溴氰菊酯处理蚊帐(Deltamethrin treated net,DTN)的接触性应激行为,研究结果发现,敏感种群对溴氰菊酯有明显的接触性应激反应,而野外抗性种群对溴氰菊酯的应激反应与实验室敏感种群相比明显减弱。元阳抗性种群无kdr突变,其接触性应激行为也明显减弱,说明行为改变与kdr突变无关。(3)元阳行为弱化种群与实验室敏感种群的转录组测序与表达谱分析采用锥形器测定方法筛选应激行为弱化的元阳种群,通过转录组测序比较元阳种群和实验室敏感种群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结果发现有4101个基因显着差异表达,其中,在元阳种群中上调表达的基因有1843个,下调表达的基因有2258个。GO注释的差异基因有2494个,主要显着富集在生物过程和分子功能两部分,包括氧化还原过程、单个有机体代谢过程、有机循环化合物结合和催化活性等类别。差异上调表达基因的KEGG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0条通路是显着富集的,分别为真核生物核糖体合成、DNA复制、错配修复、RNA聚合酶、核苷酸切除修复、碱基切除修复、RNA转运等;差异下调表达基因的KEGG分析发现碳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和丙酮酸代谢等通路是显着富集的。推测野外蚊虫接触性应激行为的减弱可能与能量供应水平减弱有关。(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兰学梅,徐家宝,姜进勇[8](2019)在《云南省瑞丽市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性种群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云南省瑞丽市白纹伊蚊对氯菊酯、溴氰菊酯和顺式氯氰菊酯杀虫剂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的击倒抗性(kdr)基因突变,阐明抗性表型与kdr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2016年6-9月收集瑞丽市白纹伊蚊成蚊对氯菊酯、溴氰菊酯和顺式氯氰菊酯抗药性生物测定的蚊虫样本,江苏白纹伊蚊实验室敏感品系种群,单蚊提取基因组DNA,合成3对引物,PCR扩增神经细胞膜上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GSC)部分基因片段,检测kdr基因突变情况。统计抗性和敏感种群kdr突变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采用χ2检验,分析kdr基因突变与抗性表型的相关性。结果共获得500条kdr基因片段,其中瑞丽市白纹伊蚊抗性种群kdr基因片段440条,江苏敏感品系种群kdr基因片段60条。敏感种群kdr基因片段各位点均未发生突变。瑞丽市白纹伊蚊抗性种群kdr基因在1532、1534和1763位点存在突变。1份样本同时存在F1534S和I1532T突变。1532位点共有2种等位基因,即野生型ATC/I(异亮氨酸)和突变型ACC/T(苏氨酸),频率分别为99.32%(292/294)和0.68%(2/294);3种基因型,即野生型纯合子I/I、野生/突变型杂合子I/T和突变型纯合子T/T,频率分别为98.64%(145/147)、1.36%(2/147)和0(0/147);1534位点共有5种等位基因,即野生型TTC/F(苯丙氨酸),突变型TCC/S(丝氨酸)、TCG/S(丝氨酸)、TTG/L(亮氨酸)和TGC/C(半胱氨酸),频率分别为59.53%(175/294)、29.93%(88/294)、0.68%(2/294)、2.72%(8/294)和7.14%(21/294);6种基因型,即野生型纯合子F/F、野生型/突变型杂合子F/C、F/S、F/L、突变型纯合子S/S和突变型杂合子C/S,频率分别为40.14%(59/147)、6.80%(10/147)、26.53%(39/147)、5.44%(8/147)、13.61%(20/147)和7.48%(11/147);1763位点共有2种等位基因,即野生型GAC/D(天冬氨酸)和突变型TAC/Y(酪氨酸),频率分别为99.32%(292/294)和0.68%(2/294);3种基因型,即野生型纯合子D/D、野生型/突变型杂合子D/Y和突变型纯合子Y/Y,频率分别为98.64%(145/147)、1.36%(2/147)和0(0/147)。结论瑞丽市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白纹伊蚊种群中,发现有1532、1534和1763位点存在突变,未发现989和1014等位点的突变,其中以1534位点的突变为主,首次发现了1763位点突变。突变以单一突变为主,仅1份样本同时存在F1534S和I1532T突变。该研究证实了kdr机制是云南省瑞丽市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陈景阳,夏慧,黄魁,吴颖[9](2019)在《四环素对污泥蚯蚓粪中微生物种群和抗性基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污泥中高含量的四环素可能会致使污泥蚯蚓堆肥产物中携带高丰度的抗性基因,降低其利用价值.本实验采用赤子爱胜蚓处理添加不同含量四环素(100、500和1 000 mg·kg-1)的新鲜污泥,以不添加为对照组,分析微生物种群和四环素抗性基因(tet C、tet G、tet M、tet W和tet X)及整合子基因(int I1)在不同四环素选择性压力下的变化,揭示四环素含量对污泥蚯蚓堆肥中微生物种群和抗性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四环素降低了污泥蚯蚓堆肥产物中变形菌门的丰度但增加了拟杆菌门的丰度,且四环素的含量与细菌的Shannon和Pielou指数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同时,添加四环素致使int I1增加了4. 25倍;四环素类抗性基因增加了4. 7~186. 9倍,其中tet M基因丰度与四环素含量呈现出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初始污泥中较高含量的四环素会改变污泥蚯蚓粪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增加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丰度和传播风险.(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杨会娜,陆靖,谭文彬[10](2019)在《致倦库蚊抗性种群和敏感品系中转铁蛋白基因表达量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转铁蛋白基因在致倦库蚊敏感品系、抗性种群体内的表达量。方法设计引物、提取RNA、扩增目的基因部分基因片段、纯化测序、序列比对、荧光定量PCR。采用t检验对敏感品系和抗性种群致倦库蚊体内转铁蛋白的基因表达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扩增致倦库蚊转铁蛋白部分基因片段,测序后序列比对,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致倦库蚊敏感品系转铁蛋白荧光定量(T_(f敏))和抗性种群转铁蛋白荧光定量(T_(f抗))平均值分别为15.21和18.41,内参基因荧光定量(β_敏和β_抗)平均值分别为20.53和19.10,转铁蛋白基因在致倦库蚊抗性种群中的表达量降低,2个样本体内转铁蛋白基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90,P<0.001)。结论致倦库蚊转铁蛋白基因可作为蚊虫抗性检测及治理的靶标基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抗性种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测定海南岛不同按蚊种群对杀虫剂溴氰菊酯和DDT的敏感性,分析击倒抗性的突变情况。结果显示,利用药膜接触筒法对采自海口市的5种按蚊种群进行测定,生物测定其对溴氰菊酯和DDT的敏感性,结合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种类,扩增并分析VGSC基因,检测1014位点的突变情况。海口的按蚊种群接触溴氰菊酯和DDT后的死亡率分别为72.73%和76.92%,均为抗性种群。从中华按蚊(n=5)、带足按蚊(n=7)、迷走按蚊(n=205)、棋斑按蚊(n=20)和浅色按蚊B(n=37)的kdr基因部分片段扩增和测序结果中,发现1014位点均无突变,为野生型。结果表明,海南岛5种按蚊种群对溴氰菊酯和DDT杀虫剂已产生抗药性,VGSC基因的1014位点突变不是其抗性产生的主要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性种群论文参考文献
[1].帕提玛·乌木尔汗,郭佩佩,马少军,高希武,张连俊.新疆地区棉蚜田间种群对10种杀虫剂的抗性[J].植物保护.2019
[2].杨明磊,李逸明,李凯利,陈辉莹,彭恒.海南岛5种按蚊种群对溴氰菊酯和DDT的敏感性测定及击倒抗性突变检测研究[J].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2019
[3].陈茜.小菜蛾田间种群对啶虫丙醚的抗性监测及遗传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19
[4].陈静.卵形疟原虫药物抗性分子标记多态性分析及种群遗传学研究[D].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2019
[5].刘雪微,张天涛,白树雄,王振营,徐丽娜.亚洲玉米螟Bt抗性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植物保护.2019
[6].孙帅.群落组成对菥蓂种群特征和个体形态及抗性的影响[D].西华师范大学.2019
[7].张静.中华按蚊溴氰菊酯抗性种群的接触性应激行为变化及其分子机制初探[D].重庆师范大学.2019
[8].兰学梅,徐家宝,姜进勇.云南省瑞丽市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性种群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9
[9].陈景阳,夏慧,黄魁,吴颖.四环素对污泥蚯蚓粪中微生物种群和抗性基因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9
[10].杨会娜,陆靖,谭文彬.致倦库蚊抗性种群和敏感品系中转铁蛋白基因表达量的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