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信任逻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社会,组织,社会工作,逻辑,政策,互联网,媒体。
信任逻辑论文文献综述
杨超,杨晋娟[1](2019)在《嵌入中的信任建构:基层村居治理中社会工作机构的生存逻辑——基于上海的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工作机构作为重要社会治理主体,其与行政力量的治理关系议题备受关注。信任是合作秩序的前提,目前的研究聚焦于嵌入中的合作秩序,而对于嵌入中的信任议题关注不足。基于上海社会工作机构在基层村居治理的质性研究,社会工作机构通过专业协助者姿态、信任媒介、需求平衡、主动沟通建构了多元信任。这包括社会交换下的信任、人情信任和政治信任。信任建构展现了社会工作机构的生存理性,产生了脆弱的合作关系,也是中国独特的政治体制、政社关系转型限度以及本土人情文化使然。保障社会工作机构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性,既需要制度体系的完善,也需要关怀和推进治理主体之间信赖情感的建构。(本文来源于《社会工作与管理》期刊2019年03期)
付宁,漆亚林[2](2019)在《困境与出路:互联网逻辑下我国主流媒体的“信任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通过赋权和分权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媒体主导权,给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建设造成了传播困境、内容困境、效率困境和责任困境。公信力是媒体安身立命的基石,主流媒体要借助互联网思维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在技术应用上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加快媒体融合的"四全"建设;在内容建设上要回归新闻价值本源,把握内容建设的叁个维度;在价值体系建构上增强社会整合力,建构一体化价值体系,确保自己在媒介市场的思想和价值引领地位,进而着力重构和有效提升媒体公信力。(本文来源于《现代视听》期刊2019年05期)
郭延禄,崔雅雯[3](2019)在《共享经济的内在逻辑:一个从信任和知识秩序角度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时代,共享经济正在重新定义人们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共享经济的用户规模逐年递增,其中又以知识类共享增长最为突出。共享经济的出现一方面离不开信任的发展——由传统社会带有"差序属性"的信任向互联网时代下的"脱域"信任转变,这也标志着我国社会正在由"熟人社会"向"泛熟人社会"转变,共享经济活动所蕴含的社交属性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同时社交属性也是其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显着特征。另一方面共享经济呈现出知识化和虚拟化的趋势,这一趋势正在重构整个社会的知识秩序。(本文来源于《纳税》期刊2019年10期)
赵文龙,张宁,代红娟[4](2019)在《市场信任的逻辑及其影响因素初探——基于CGSS2010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市场当中的信任关系可以反映并调节经济社会场域中的问题和冲突,是新常态经济环境下急需构建的一种关系形式。探讨市场信任的逻辑及影响因素,是探索复杂经济社会秩序整合的重要议题。通过对现有信任研究成果的梳理,初步认为政府信任是市场信任发生的制度环境基础,阶层认同的提高有助于对市场信任信心的建立,对于本土文化系统的认同可以增进市场信任水平的提高。以CGSS2010数据为基准,采用二元逻辑回归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在具体实践中应当着眼于提高个体的普遍社会信任水平,重点从政治信任建设、传统文化宣传与和谐经济社会建设入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角色功能,将传统文化内化为个体的道德价值观念,提高经济生活水平,从而构建稳定的市场信任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王琳琳[5](2018)在《信任与自主:内生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行动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转型进程的加速,社会组织作为一种治理主体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之中,成为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组织化手段。通过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制度化与项目制运作实践,政府购买主体从市、区统筹不断向下(街/镇)转移,使得街镇层面购买服务成为整个政府购买服务体系的有机构成。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种重要探索,S市T街加大了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力度,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承接项目的社会组织绝大多数为T街辖区内的组织(本文将此类组织称为内生型组织),既有研究范式始终认为这类组织不具有独立性与自主性。令笔者好奇的是,这些组织在项目实践中展示出不同的行动策略,进而达成不同程度的自主性水平。因此,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内生型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治理实践中何以能够获得其自主性?这一问题意识驱动着笔者从特定时空下的政社关系出发,结合T街政府对社会组织采取的策略和态度,进而观察社会组织所形成的不同应对策略,来检视内生型社会组织自主性的生成逻辑及其特征。本研究以质性研究方法为手段,以理性选择和社会信任理论为分析视角,从“经济”、“风险”、“社会”和“情感”四个维度探讨T街道对内生型社会组织形成的信任策略,并从“信任治理”和“自主生产”两大核心维度构建了本研究分析框架,以展示T街政府治理逻辑和内生型社会组织参与治理实践中自主性生长之间的复杂交织关系。研究发现,基层政府在向社会力量、尤其是内生型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时形成一种“信任治理”逻辑,即政府基于经济节约、风险规避、需求回应与庇护情感等考量来选择社会组织,进而形成不同的政府信任模式。内生型社会组织则基于不同的信任基础或信任模式而权变性地形成不同的行动策略,形成信任与控制并存的依附式自主、借力发力的镶嵌式自主、利益契合的互惠式自主,以及需求与情感相结合的共享式自主,进而达成不同程度的自主状态和自主能力。本研究在信任与自主框架下对基层社会治理中政社互动逻辑的研究,形成了政府要素的多维面向以及社会组织行动的权变策略之前的复杂互动图景,丰富了既往关于国家与社会或政社关系之间的单一解释范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扩展以往有关政社关系的理论限度,是对社会治理实践的本土理论探索。(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8-12-28)
韩聪[6](2018)在《信任、网络与规范:社会工作介入与失独自组织的生成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通过计划生育政策强制性地控制了人口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口的增长速度,使我国经济得到了持久性发展,但是与此同时由于某些不可抵御的风险而产生了一批失独家庭,他们面临着身心悲痛受创、经济条件困难、缺乏社会保障、社会关系破碎等物质和精神上的困境。除了政府部门的经济补偿和法律保障外,社会工作也从精神文化、社会融入等方面对失独群体提供了专业的社会服务。笔者发现,社工在项目服务实践中通常采用建立“失独自组织”这样的志愿团体来间接地服务失独群体,有些失独自组织夭折于项目中,而有些失独自组织却能够成功组建,成为一股不可或缺的自助互助力量,为失独群体改善现有状况、建立支持网络、融入社区空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本文通过对上海市叁个失独服务项目的研究,发现叁个项目都在服务失独群体时组建了失独自组织,但是各个自组织的形成过程、现有状态以及实践成效各不相同。由此激发笔者关注的核心问题在于:不同特征、不同条件下的失独自组织是如何生长的?社会工作针对该特殊群体采取的本土化、恰适性策略是什么?为此,本文以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从“信任认可”、“支持网络”和“长效机制”叁个维度深入探究A、B、C叁个地区的项目中失独自组织的生成逻辑,并归纳为叁种模式:低信任认可、低支持网络、低长效机制的过度自主型,高信任认可、中支持网络、中长效机制的熟人信赖型,高信任认可、高支持网络、高长效机制的专业引导型。同时,将社会工作介入失独自组织的动态过程加以展现。通过对叁个案例的梳理与分析,笔者发现了社会工作介入失独自组织的叁大本土策略:一是身份标识重构,即打破差序型求助格局,建立持久性信任关系;二是同质群体互助,即突破家中心文化背景,搭建互惠型支持网络;叁是核心骨干培育,即整合能动性资源力量,构建长效性规范机制。最后,通过对叁个地区失独自组织成立的过程和社会工作介入的行动策略进行比较分析,笔者进一步对失独群体的本土服务模式进行反思,同时,从政府部门、社会工作和失独自组织叁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考。(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8-12-15)
杨雪冬[7](2018)在《从制度信任到制度自信:改革开放40年国家治理变革的主体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治理也不断调整转变,不仅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而且发挥了积极的反作用功能,实现了世界瞩目的治理绩效。本文认为,要解释中国现象,除了要继续扩大研究视野和分析纵深外,依然需要深入分析推动和掌控这场变革的主体,即高层决策者。这不仅因为在中国的国家治理背景下,决策者作为关键的行为者,在制度—行为者这对核心关系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更因为制度化作为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和主要方(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8年11期)
王通[8](2018)在《起点信任与过程信任: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的双阶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合作治理是政府与社会组织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的良好关系形态,实现合作治理需要以政府认同社会组织主体地位和合作治理系统的建立与维护为前提。合作与信任具有同构性,信任机制可以解读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的双阶逻辑。从起点信任和过程信任等不同信任阶段看,政府对社会组织低度信任的刻板印象在于政府制度供给能力的不足。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实施制度供给侧改革,实现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本文来源于《理论导刊》期刊2018年11期)
王通[9](2018)在《信任理论视角下中国政府对社会组织认同逻辑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就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认同来说,人格信任和系统信任代表了两种不同逻辑的认同模式,从人格信任向系统信任的转变意味着政府对社会组织管理水平的提升。近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行动已经初显政府对社会组织认同逻辑的转变,主要表现为从整体认知到个体识别、从体制吸纳到过程赋权、从秩序关怀到能力期待、从争取政治认同到规制机会主义行为的转变。当前,这种认同逻辑的转变尚处于过渡阶段,以系统信任模式为主导的认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还须不断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本文来源于《天津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曲纵翔[10](2018)在《信任、合作与政策变迁:一个实现政策终结的逻辑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不断增强的现实背景下,公共政策体系对流动性与开放性的需求随之日益显着。由此,政策终结作为政策生命周期中的关键节点,其能否呈现稳定有序的态势决定着政策体系循环与更新的时效性。在梳理政策变迁、合作以及信任等概念关系基础上,逐步展现了实现政策终结的逻辑进路。研究指出,当前治理主体多元化趋势下,主体间的充分信任才能建构稳固的合作基础。同时,合作将是进一步推动政策变迁的关键,而政策终结将伴随政策变迁的过程顺利实现。(本文来源于《学海》期刊2018年05期)
信任逻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互联网通过赋权和分权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媒体主导权,给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建设造成了传播困境、内容困境、效率困境和责任困境。公信力是媒体安身立命的基石,主流媒体要借助互联网思维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在技术应用上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加快媒体融合的"四全"建设;在内容建设上要回归新闻价值本源,把握内容建设的叁个维度;在价值体系建构上增强社会整合力,建构一体化价值体系,确保自己在媒介市场的思想和价值引领地位,进而着力重构和有效提升媒体公信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信任逻辑论文参考文献
[1].杨超,杨晋娟.嵌入中的信任建构:基层村居治理中社会工作机构的生存逻辑——基于上海的质性研究[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9
[2].付宁,漆亚林.困境与出路:互联网逻辑下我国主流媒体的“信任重构”[J].现代视听.2019
[3].郭延禄,崔雅雯.共享经济的内在逻辑:一个从信任和知识秩序角度的解读[J].纳税.2019
[4].赵文龙,张宁,代红娟.市场信任的逻辑及其影响因素初探——基于CGSS2010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王琳琳.信任与自主:内生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行动逻辑[D].华东理工大学.2018
[6].韩聪.信任、网络与规范:社会工作介入与失独自组织的生成逻辑[D].华东理工大学.2018
[7].杨雪冬.从制度信任到制度自信:改革开放40年国家治理变革的主体逻辑[J].社会科学文摘.2018
[8].王通.起点信任与过程信任: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的双阶逻辑[J].理论导刊.2018
[9].王通.信任理论视角下中国政府对社会组织认同逻辑的转变[J].天津社会科学.2018
[10].曲纵翔.信任、合作与政策变迁:一个实现政策终结的逻辑阐释[J].学海.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