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性后代论文_张晓玉,张亚玲,靳学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性后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有性生殖,后代,马铃薯,纤毛虫,晚疫病,稻瘟病,条锈病。

有性后代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玉,张亚玲,靳学慧[1](2019)在《稻瘟病菌有性后代致病性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稻瘟病菌有性杂交获得有性后代群体进行致病性遗传分析,结合分子标记手段构建菌株的遗传图谱,可为无毒基因的克隆提供清晰的遗传背景。本研究采用C039近等基因系水稻品种C101LAC (Pi-1)、C101A51 (Pi-2)、C104PKT (Pi-3)、C101PKT (Pi-4a)、C105TTP-4L-23 (Pi-4b)、C039对稻瘟病菌菌株HLJ6122和KA3及其有性后代群体进行毒性分析。结果表明,亲本菌株HLJ6122对C039近等基因系水稻品种均产生毒性,亲本菌株KA3对C039近等基因系水稻品种均无毒性,表明菌株KA3含有Avr-Pi1、Avr-Pi2、Avr-Pi3、Avr-Pi4a、Avr-Pi4b、Avr-C039等无毒基因,菌株HLJ6122则不含上述的无毒基因,其杂交后代在Pi-1、Pi-2、P-i3、Pi-4a、Pi-4b、C039的无毒、有毒个体比例分别为37:27、37:27、38:26、55:9、36:19、29:33,χ~2测验表明,有性后代无毒性、毒性比例分别符合1:1、1:1、1:1、7:1、9:7、1:1的期望比,表明供试菌株对不同水稻品种的无毒性/毒性是受不同基因控制的。推断出稻瘟病亲本菌株对品种C101LAC (Pi-1)、C101A51(Pi-2)、C104PKT (Pi-3)、C039分别持有1个无毒基因;对品种C101PKT(Pi-4a)、C105TTP-4L-23 (Pi-4b)分别持有2个以上的无毒基因。(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梁静思,张荣英,陶宇,汤淑丽,唐唯[2](2019)在《自育型致病疫霉菌株有性生殖发生及后代分离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由致病疫霉引起的晚疫病是云南省马铃薯生产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为了探讨致病疫霉有性生殖后代群体遗传特点,本研究通过从昆明市嵩明县采集致病疫霉菌株C88SM和昆明市寻甸县采集127P,经单孢分离及纯化后,通过对峙培养确定其交配型为自育型并通过流式细胞仪确定其染色体倍性为二倍体。随后,利用前期探索的卵孢子培养和诱导萌发条件,以C88SM为亲本利用卵孢子萌发得到F_1,在F_1代中随机选取1株交配型为自育型的菌株,诱导得到F_2,以此类推得到F_3-F_5后代群体共93株,包括F_1代(12株),F_2代(12株),F_3代(24株),F_4代(19株)和F_5代(26株);以127P菌株为亲本做相同处理,共得到自育后代共83株,包括F_1代(11株),F_2代(12株),F_3代(16株),F_4代(20株)和F_5代(24株)。倍性检测结果表明,176株后代染色体倍性和亲本一致,均为二倍体,没有发生分离。交配型检测结果表明,C88SM的自育后代F_1-F_4代交配型均为自育型,F_5代交配型发生分离,发现了3株A0交配型;127P的自育后代中,F_1、F_2、F_4代后代群体交配型均为自育型,没有发生分离,在F_3代群体及F_5代群体共发现2株A0交配型。本研究可为解析致病疫霉有性生殖分离特点提供理论支持,也可为预测云南省致病疫霉群体结构动态变化和病害流行趋势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王伟伟[3](2019)在《马铃薯晚疫病菌有性生殖后代群体结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P.infestans)引起的晚疫病(Potato late blight,PLB)是世界范围内马铃薯的毁灭性病害之一。本研究采集并分离、纯化来自于云南省昆明市马铃薯主产区的PLB病样,利用形态学和ITS序列定种后,确定其染色体倍性、交配型、线粒体单倍型、毒性和甲霜灵敏感性。选取其中5株菌株,利用改良的卵孢子萌发方法得到有性生殖F_1代群体;然后对F_1代群体的表型(交配型、致病性、甲霜灵敏感性)和基因型(染色体倍性、线粒体单倍型、SSR标记)进行测定并用相关性分析解析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联系。在得到上述结果的基础上,利用1对P.infestans亲本诱导有性生殖得到的F_1代交配型分离群体(A1、A2、A1A2、自育型)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和比较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结果有:1.2017年7月中旬,在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和嵩明县不同马铃薯品种上采集晚疫病发病叶片,分离纯化和鉴定得到共19株P.infestans。对峙培养后鉴定出A1交配型3株,A2交配型12株,A1A2交配型1株,自育型3株。对19株P.infestans线粒体DNA单倍型进行测定,发现19株P.infestans线粒体DNA单倍型均为Ⅰa型,为云南省的优势群体。2.实验采用低温诱导卵孢子萌发的实验方法,利用6对亲本组合,得到冷冻处理24 h为最佳条件,卵孢子的平均萌发率达5.80%±0.20%。在萌发的F_1代群体中,所有菌株染色体都为二倍体,所有线粒体单倍型都没有发生重组,均和亲本一致。结果还发现,F_1代的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和毒性都发生了分离,其中交配型分离比为A1:A2:A1A2:自育=16:5:17:22,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分离比为抗:感=1:14,毒性分离比为抗:感=5:19,叁个表型的分离均明显偏离孟德尔单基因显性遗传特点。利用8对SSR多态性引物对有性生殖F_1代群体的基因型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98时,可将所有菌株分为14个基因型;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95时,可将有性生殖F_1代群体分为6个分支,其中优势群体为S1,占分离群体的61.67%;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表明,8对SSR所代表的基因型和几个重要表型有较好相关性(R2=0.6667)。3.利用Illumina PE150二代测序技术对4种交配型的分离群体(BSA1、BSA2、BSA3和BSA4)做全基因组10X重测序,利用CLC genomic workbench 11.0.1,以NCBI中A1交配型菌株T30-4为参考基因组进行拼接、注释及混合分组法分析,结果发现在4个BSA分离群体中总共存在528712个SNP;InDels数量最多的是BSA4,为20849,最少的是BSA2,为17746;SV数量最多的是BSA4,为6613,最少的是BSA2,为5097;两两比较发现,BSA1和BSA2之间的SNP数量最多,达到了38551个,最少的为BSA2和BSA4,仅有19630个。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2017年在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和嵩明县采集的19株马铃薯晚疫病菌中4种(A1、A2、A1A2、自育型)交配型都有,但A1交配型的菌株相对其他交配型的较少,并且这19株菌株的线粒体DNA单倍型都为Ⅰa型;采用低温处理的方法诱导卵孢子的萌发,通过对有性生殖F_1代群体的表型和基因型的研究分析,解析了有性生殖的遗传规律;还通过对有性生殖F_1代的4个和交配型连锁的分离群体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组装,进一步可以利用比较基因组法解析控制交配型这一重要性状的功能基因或紧密连锁的相关决定位点。(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5)

马雪凤,孙宗毅,张晶,陈凯,王光营[4](2019)在《嗜热四膜虫有性后代的分离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条件下诱导四膜虫种群交配进行有性生殖时,交配后的种群中除有性后代外,还会混杂一定比例的亲本细胞,而高纯度的有性后代是研究四膜虫一些基本生物学问题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利用四膜虫交配时不能摄食并且新产生的有性后代几小时后才恢复摄食能力的特性,以嗜热四膜虫(Tetrahymenathermophila)交配种群为对象,在其有性生殖阶段后期向交配体系中加入Fe3O4磁性纳米颗粒,未交配的亲本细胞由于能够摄入磁性颗粒而具有磁性;再利用有性后代和未交配细胞的磁性差异,在磁场作用下将有性后代分离纯化出来。通过优化过柱分离的时间点、分离柱的口径、分离柱中铁粉/石英粉的质量等分离条件,有性后代的分离纯度及收率均能达到98%以上。该分离方法亦可为其他种四膜虫或纤毛虫有性后代的分离纯化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梁月超,刘初生,郭春雨[5](2019)在《福鼎大白茶有性系后代优良单株品比试验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选育出具有广西品牌效应的茶树良种提供基础。【方法】以无性系福鼎大白茶为对照,选择10个良种单株母树与良种单株无性系后代幼苗品比试验双面同时进行对比,观察、记录、分析各入选单株的物候期、成活率、生长势等,优中选优,对比选出茶树优良单株。【结果】物候期最早的是t号单株,与亲本对照相当;10个单株茶样的外形、汤色、滋味、叶底评分超过或与对照相当,综合评分均超过对照,品质表现优良,综合品质表现最好的是67号;10个单株的存活率均较高,其中最高的是96号单株,为98.5%。【结论】根据各单株的综合表现,暂定154号、18号、P号、67号4个单株为优中选优关注品系。(本文来源于《广西农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孙朝华[6](2017)在《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型单孢菌株生物学特性及其无性后代致病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苹果树腐烂病是由黑腐皮壳属(Valsa spp.)引起的一种为害苹果树的枝干、果实等多个部位并对树体造成重大危害的病害之一。该病可使苹果树主干枯死,树势衰弱,发生严重时可造成果园大量减产,果实品质严重下降,甚至毁园等现象。近年来该病在我国苹果产区普遍发生,给我国苹果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综合已有文献发现,关于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种类鉴定、无性型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面的报道较多。但是对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型生物学特性、是否可以形成无性后代及其在苹果树腐烂病发生流行中的作用以及其与无性型的关系缺乏研究。因此本研究针对以上现存问题,采用单孢分离技术对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型进行分离、其单孢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及有性型单孢菌株的无性型后代与原无性型菌株间的比较,得出以下结果:1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型单孢分离通过单孢分离共获得了16株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型单孢菌株,在PDA培养基上,于25℃、黑暗条件下培养7d长满培养皿,菌落正面与背面均为乳白色,菌丝浓密,且连续培养30d未产生子实体。有性型单孢菌株具有致病力,且其致病力显着低于无性型菌株,在30d左右,有性型单孢菌株在离体枝条上形成了无性子实体。2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型单孢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有性型单孢菌株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5~32℃,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有性型单孢菌株均能在p H范围为3~9的条件下生长,最适生长p H为6,酸性条件更适宜其菌丝生长。光照可以明显促进有性型单孢菌株菌丝的生长。有性型单孢菌株对各供试碳源利用程度基本相同,其对葡萄糖的利用程度最大,可为最佳碳源,其次是麦芽糖和乳糖。有性型单孢菌株可能存在较高效率的氮代谢途径,氮源种类对有性型单孢菌株的生长影响很大,对酵母膏的利用程度最高,对牛肉膏和蛋白胨的利用程度次之,硫酸铵利用程度最低。3有性型单孢菌株无性后代培养性状观察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型单孢菌株随机配对,在供试的5种培养基上,25℃暗培养不能形成子囊壳。部分组合在菌落交界处产生了黑色分生孢子器,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有分生孢子角溢出,部分组合未产生分生孢子器且在菌落交界处出现了明显的裂痕,苹果树腐烂菌有性型单孢菌株存在体细胞不亲和性反应。在PDA培养基上产生分生孢子器的数量显着高于ABA培养基,分生孢子成熟时间为14d。有性型单孢菌株产生的分生孢子器黑色,球形,单个或多个腔室,腔室之间的分界不明显,其无性后代的分生孢子相比原菌株分生孢子萌发力和致病力较弱。4苹果树腐烂病不同菌株潜育期的比较在各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有性型单孢菌株无性后代的潜育期显着长于原无性型菌株的潜育期。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潜育期随保湿时间的延长而缩短,温度对苹果树腐烂病潜育期影响显着,在25℃时潜育期最短,苹果树腐烂病在嫩枝上潜育期最短,在光暗交替条件下(12h黑暗+12h光照)时潜育期最短。(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杨星[7](2017)在《沙田柚宜昌橙杂种育性与有性后代的培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柑橘(Citrus)是芸香科的热带、亚热带果树。在柑橘育种中,多倍体育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培育无核叁倍体柑橘是重要育种目标之一,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是得到叁倍体的最佳方法。同时异源四倍体比同源四倍体遗传基础广泛,多用于培育新型、多抗砧木以及作为培育叁倍体无核柑橘品种的亲本材料。因此本文以沙田柚宜昌橙杂种(异源四倍体CSY和异源二倍体SY)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研究其育性同时创制新的种质资源,为柑橘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候选资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沙田柚宜昌橙杂种及其亲本的花粉活力、花粉量研究表明,与亲本沙田柚和宜昌橙相比,沙田柚宜昌橙杂种花粉活力较亲本低、花粉量少,均介于亲本之间,异源二倍体比异源四倍体育性低。在花粉原位萌发及穿柱情况观察中发现,沙田柚宜昌橙杂种花粉能够在柱头上正常萌发。胚囊观察发现沙田柚宜昌橙杂种能够形成单核胚囊和二核胚囊,甚至形成六核胚囊。沙田柚宜昌橙杂种有育性,但育性较亲本低。与异源二倍体相比,加倍后获得的异源四倍体育性得到了部分恢复。2、对沙田柚宜昌橙杂种及其亲本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观察发现,亲本减数分裂较少出现异常,而沙田柚宜昌橙杂种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异常配对情况和异常分离现象。异源二倍体SY异常频率为21.93%,中期除二价体外,还有单价体和叁价体存在,构型为1.45Ⅰ+7.45Ⅱ+0.55Ⅲ,后期和末期均出现落后染色体、不均等分裂的现象。异源四倍体CSY的异常率为30.40%,中期存在大量的多价体,频率高达40.38%,后期和末期出现落后染色体、不均等分裂、染色体桥以及微核的异常现象。GISH结果表明,异源杂种中宜昌橙的染色体组分配到子细胞中的数目是不同的,出现了不均等分离现象。这些异常现象可能是导致花粉败育和种子败育的原因之一。3、对沙田柚宜昌橙杂种及其亲本的果实种子性状进行观察发现,沙田柚宜昌橙杂种种子性状结合了亲本的性状,外种皮为乳黄色,有棱状网纹,单胚,子叶白色,呈卵圆形。果实种子总数多,且种子出现败育现象。其中CSY正常种子数为51粒,败育种子数有33粒,SY正常种子数仅为9粒,败育种子数有79粒。说明异源四倍体经染色体加倍后育性得到了部分恢复。4、对沙田柚宜昌橙杂种果实性状观察发现,果实器官巨大,有香味,可食率、出汁率以及可溶性固形物较高,但是果皮厚、味道酸、口味不佳,不可鲜食。所以沙田柚宜昌橙杂种可考虑将其作为杂交亲本,创制新的种质资源。同时由于其含酸量高,可考虑作天然的调味剂和添加剂。5、以沙田柚宜昌橙杂种为亲本获得了八个授粉组合的杂交后代,包含SY×沙田柚、CSY×沙田柚、沙田柚×SY、沙田柚×CSY、SY人工自交、CSY人工自交、CSY天然自交、CSY×奥林达夏橙的杂交后代,创制了沙田柚宜昌橙杂种和沙田柚间的多种倍性的种质资源,可为柑橘遗传和育种研究提供新材料。同时利用GISH技术分析这些杂交后代,初步研究了其染色体组成来源。(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4-10)

梁月超,刘初生,陈佳,郭春雨[8](2017)在《福鼎大白茶有性系后代系统选育研究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对桂林茶科所种植近50年(约1965年引种)的福鼎大白有性系后代茶园进行相关性状观察,拟采用系统选育法从中选育出其发芽期、品质、产量、抗逆性等比亲本更优良的株系作为良种备选材料,为培育出新品种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大众科技》期刊2017年01期)

李巧,覃剑锋,赵元元,赵杰,黄丽丽[9](2016)在《源自陕、甘野生小檗的小麦条锈菌有性生殖后代的毒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病是我国最具毁灭性的小麦病害之一,其流行常常造成小麦严重减产。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和环保的措施。但是,由于新毒性菌系的出现,抗病品种在种植短短数年内便"丧失"其抗病性。研究证实病原菌毒性变异产生新菌系是导致小麦品种抗病性"丧失"的根本原因。近年来,随着小麦条锈菌转主寄主小檗的确定,发现自然条件下我国小麦条锈菌在野生小檗上可以完成有性生殖。本研究通过对2015年自然发病小檗小麦条锈菌的分离及其单夏孢子堆纯化,利用中国鉴别寄主进行了毒性测定分析。从陕西、甘肃两省的3种感病小檗共分离获得小麦条锈菌菌系8个,其中有1个菌系与已知小种Su11-126的毒性完全匹配,其余7个为新菌系;93个单夏孢子堆群体可分为47个不同的致病类型,包括14个已知小种类型,33个新小种类型;有56个菌系与已知小种的毒性完全匹配,37个为新小种。本研究再次获得了条锈菌自然条件下存在有性生殖并因此导致新菌系产生的证据,证实了野生小檗在我国小麦条锈菌的生活史和病害循环中具有作用。(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张琳[10](2015)在《不同产区管溪蜜柚的品质分析及克里曼丁橘有性杂交后代的杂种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1、管溪蜜柚(C.grandis Osbeck)原产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是我国主要的栽培柚类之一。管溪蜜柚肉质清透,酸甜适中,无苦涩异味,大部分无籽,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柚子果肉中的维生素C含量是甜橙、橘类的2-4倍,被誉为“天然的水果罐头”。不同产区的管溪蜜柚因受生态气候条件、果园管理状况等影响,品质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有必要分析各个产区管溪蜜柚的品质差异,从而确定管溪蜜柚的优势栽培区。本研究调查了管溪蜜柚的主产区分布,明确不同产区管溪蜜柚的成熟期并适时采收。通过对不同产区的管溪蜜柚进行品质分析,研究纬度、海拔对管溪蜜柚品质的影响,从而确定管溪蜜柚的优势产区。研究结果如下:(1)大体上,随着纬度的升高,管溪蜜柚酸含量有所上升,糖含量和糖酸比有所降低,纬度对酸含量的影响较对糖含量要大一些。海拔对管溪蜜柚品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含酸量的变化上。在100 m左右到300 m左右的海拔范围内,管溪蜜柚的含酸量与海拔高度呈显着正相关,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与海拔呈显着负相关。300m左右的管溪蜜柚可溶性固形物最低,可溶性糖最高,酸含量最高,固酸比和糖酸比最低。300 m左右到400 m左右的海拔范围内,管溪蜜柚的含酸量与海拔高度呈显着负相关,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与海拔呈显着正相关。(2)根据不同产区管溪蜜柚的品质评价结果可以得出:闽南、桂东南产区的管溪蜜柚外在品质和内在品质最佳,糖酸比最高;其次是湘南、赣南、粤东北产区;黔南、桂北、琼中产区的品质中等;湘西、闽中西、浙西南、浙东南产区的品质中等偏下;而鄂中西、黔东南、长江中上游产区的糖酸比最低,品质最差。2、杂交育种是柑橘育种较重要的途径。杂交能重新组合父母本的遗传物质,杂种后代有很多优良的变异。本研究设置了两个杂交组合:克里曼丁(C.clementina hort.ex Tanaka)×日辉(C.reticulata Blanco)和克里曼丁×强德勒柚(C.grandis Osbeck)。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这两个有性杂交后代进行杂种鉴定。研究结果如下:从56对引物中筛选出3对引物对克里曼丁与强德勒柚的杂种F1代进行杂种鉴定,鉴定结果是杂种率为100%。从125对引物中筛选出2对引物对克里曼丁与日辉的杂种F1代进行杂种鉴定,综合两个引物的鉴定结果,得到杂种率为71.23%。(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有性后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致病疫霉引起的晚疫病是云南省马铃薯生产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为了探讨致病疫霉有性生殖后代群体遗传特点,本研究通过从昆明市嵩明县采集致病疫霉菌株C88SM和昆明市寻甸县采集127P,经单孢分离及纯化后,通过对峙培养确定其交配型为自育型并通过流式细胞仪确定其染色体倍性为二倍体。随后,利用前期探索的卵孢子培养和诱导萌发条件,以C88SM为亲本利用卵孢子萌发得到F_1,在F_1代中随机选取1株交配型为自育型的菌株,诱导得到F_2,以此类推得到F_3-F_5后代群体共93株,包括F_1代(12株),F_2代(12株),F_3代(24株),F_4代(19株)和F_5代(26株);以127P菌株为亲本做相同处理,共得到自育后代共83株,包括F_1代(11株),F_2代(12株),F_3代(16株),F_4代(20株)和F_5代(24株)。倍性检测结果表明,176株后代染色体倍性和亲本一致,均为二倍体,没有发生分离。交配型检测结果表明,C88SM的自育后代F_1-F_4代交配型均为自育型,F_5代交配型发生分离,发现了3株A0交配型;127P的自育后代中,F_1、F_2、F_4代后代群体交配型均为自育型,没有发生分离,在F_3代群体及F_5代群体共发现2株A0交配型。本研究可为解析致病疫霉有性生殖分离特点提供理论支持,也可为预测云南省致病疫霉群体结构动态变化和病害流行趋势提供指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性后代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玉,张亚玲,靳学慧.稻瘟病菌有性后代致病性遗传分析[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梁静思,张荣英,陶宇,汤淑丽,唐唯.自育型致病疫霉菌株有性生殖发生及后代分离特点[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王伟伟.马铃薯晚疫病菌有性生殖后代群体结构比较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19

[4].马雪凤,孙宗毅,张晶,陈凯,王光营.嗜热四膜虫有性后代的分离纯化[J].动物学杂志.2019

[5].梁月超,刘初生,郭春雨.福鼎大白茶有性系后代优良单株品比试验初报[J].广西农学报.2019

[6].孙朝华.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型单孢菌株生物学特性及其无性后代致病力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7

[7].杨星.沙田柚宜昌橙杂种育性与有性后代的培育[D].西南大学.2017

[8].梁月超,刘初生,陈佳,郭春雨.福鼎大白茶有性系后代系统选育研究初报[J].大众科技.2017

[9].李巧,覃剑锋,赵元元,赵杰,黄丽丽.源自陕、甘野生小檗的小麦条锈菌有性生殖后代的毒性分析[J].植物病理学报.2016

[10].张琳.不同产区管溪蜜柚的品质分析及克里曼丁橘有性杂交后代的杂种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华柚2号’ב沙田柚’有性后代3 不同色素菌株有性后代的菌落特...和GUY11及其有性后代的扩...和GUY11及其有性后代的扩...和GUY11及其有性后代的扩...31Mgv/Ps35突变体无法产生~...

标签:;  ;  ;  ;  ;  ;  ;  

有性后代论文_张晓玉,张亚玲,靳学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