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液滴论文-宋粉红,马龙,范晶,陈奇成,王刚

微纳液滴论文-宋粉红,马龙,范晶,陈奇成,王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纳液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润湿,接触角,粗糙因子,分子动力学

微纳液滴论文文献综述

宋粉红,马龙,范晶,陈奇成,王刚[1](2019)在《微纳液滴在粗糙固体壁面上的电润湿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构建了微纳液滴在粗糙硅壁面上润湿铺展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模型,研究电场作用下纳米水液滴在粗糙形状不同、粗糙因子相同的固体壁面上的电润湿特性。首先纳米水液滴在无电场作用下达到平衡状态,然后施加不同强度的电场,根据密度分布得出液滴轮廓,统计各工况下接触角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弱电场作用下,液滴在固体壁面上呈现对称润湿特性;当E_x=0.5 V/nm时,纳米液滴沿电场方向被拉伸并且在立方矩阵形表面上完全拉伸呈条状,说明粗糙壁面形状对微纳液滴的润湿行为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马杰[2](2019)在《非匀强电场对微纳液滴静电聚并过程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高效利用静电场来驱动液滴聚并,成为诸如工业生产、电子通讯、航天航空等前沿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实际上,液滴的静电聚并过程是利用匀强电场来实现的。由于静电的吸引,水滴被极化并相互靠近。虽然匀强电场可以促进微纳液滴的聚并,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聚并范围小;(2)能源消耗大。因此本文借助分子动力学方法,从微观角度分析微纳液滴在非匀强电场下静电聚并过程中电、动力学行为规律及其形成的微观机理。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针对非匀强电场下单一组分微纳液滴(即纯水液滴)的静电聚并过程展开研究。对比了匀强、非匀强电场对微纳液滴聚并过程的影响,并分析了非匀强电场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非匀强电场作用下液滴的聚并效率是匀强电场下的二倍,而平均电场强度仅仅是匀强电场强度的1/2;非匀强电场中,由于液滴两端的电场强度不同,从而产生一个非零合力(介电泳力)作用于液滴,促进了液滴的迁移。在强电场作用下,能够清晰的观察到介电泳力促进了液滴的聚并。此外,增大电场梯度,发现介电泳力将加速液滴的聚并。但当电场梯度增加到一定程度,作用在液滴上的介电泳力会迅速的呈非线性地增加,并由于强烈的拉伸作用促使液滴形成链状结构,甚至形成液滴二次分裂。其次,本文研究了非匀强电场作用下溶有盐离子微纳液滴的静电聚并过程。对于溶有盐离子的多组分液滴,离子的存在会改变液滴的静电聚并过程。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可以发现,液滴内离子会形成类似于双电子层结构的非对称性分布,高电场强度侧为吸附层,低电场强度侧为扩散层,吸附层内的离子会在强电泳力下带动扩散层离子迁移,进而,离子强化了静电聚并。同时,分析了不同强度、不同梯度的非匀强电场作用于溶有盐离子液滴的静电聚并过程。结果发现,与匀强电场类似,增大电场强度和梯度能够促进液滴的聚并效率,是由于产生了更大的库伦力使离子更易摆脱离子团簇的束缚,进而形成双电层结构。但增大电场梯度仅仅加速了类似双电层结构的形成,并不能影响液滴内离子的分布。并且发现由于非匀强电场的作用,在临界电场强度下,液滴会发生二次聚并现象。因此,利用非匀强电场作用于液滴的静电聚并可以有效避免液滴的部分聚并和反弹等现象出现。最后,本文分析了非匀强电场作用下液滴内溶有不同浓度的盐离子对液滴静电聚并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低浓度的液滴(c<1.32mol/L),由于离子数量少,需要克服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也小,所以从扩散层迁移到吸附层的离子数量较多。因此,离子浓度的增加增大了离子的不对称性,有利于双电层进一步的形成;对于高浓度的液滴(c>1.32mol/L),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反而限制了双电层结构的形成。随着离子浓度的增加离子逐渐形成了对称分布,这也大大的降低了介电泳力的大小。(本文来源于《东北电力大学》期刊2019-05-01)

马龙[3](2019)在《电场作用下微纳液滴在粗糙固体壁面上的润湿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润湿现象在日常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对动植物的生命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电润湿是通过施加电场力驱动气/液/固界面变化,从而改变壁面润湿性达到控制液滴运动的目的。目前,用电场控制固-液界面变化在纳米光电子和微观电子技术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是壁面的极性、粗糙程度以及粗糙形状等对微纳液滴润湿扩展的影响还不为人们所熟知。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从微观角度解释微纳液滴在粗糙壁面上的电润湿扩展机理。使用椭圆方程拟合液滴轮廓曲线并求切线斜率得到接触角来表征润湿性的强弱,通过分析微纳液滴的静态润湿过程、动态润湿过程以及水分子内部参数等得到以下结果:首先,研究了壁面极性和交变电场对液滴润湿扩展的影响,构建微纳液滴在极性二氧化硅壁面上润湿的模拟模型。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水分子偶极矩倾向于从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排布。与整个液滴进行比较,壁面极性对壁面附近水分子的重新排布有着显着的影响。在电场作用下液滴呈现不对称性的润湿扩展,当电场强度为0.45 V/nm时,这种不对称性达到极限。当电场强度E_x=1.0 V/nm时,随着时间的增加前后接触角差值先增大后减小,最终趋于相等约为15度。施加不同频率的交变电场,随着电场频率的增加润湿扩展的不对称性减弱。当交变电场频率为1000 GHZ时,水分子偶极矩排布与不施加外部电场时相同。然后,构建了微纳液滴在不同立方矩阵形壁面上润湿的分子动力学模型。液滴在立方矩阵形壁面上会呈现两种润湿状态—Wenzel状态和Cassie-Baxter状态。立柱高度、宽度、以及立柱间距是决定这两种状态的主要因素,其中立柱间距影响最大。改变壁面能量参数,发现当立柱高度小于截断半径(1.5 nm)时,能量参数为?_(si-o)=0.19 kcal/mol时可以实现壁面由疏水性到弱亲水性的转变,并且随着壁面能量参数的进一步增加壁面的亲水性增强,液滴更易于在壁面上润湿扩展。最后,构建了微纳液滴在粗糙硅壁面上润湿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模型,研究电场作用下纳米水液滴在不同粗糙因子和不同壁面形状的固体硅壁面上的电润湿特性。无电场作用时,随着粗糙因子的增加静态接触角先减小后增加。施加竖直方向的电场时,液滴会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沿垂直壁面方向拉伸;保持粗糙因子r≈2.2不变,改变壁面的形状,发现微纳液滴的平衡状态会呈现Wenzel状态和Cassie-Baxter状态。在弱电场作用下,液滴在固体壁面上呈现对称润湿扩展。当E_x=0.5 V/nm时,微纳液滴沿电场方向被拉伸并且在立方矩阵形表面上完全拉伸成条状,说明粗糙壁面形状对微纳液滴的润湿行为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东北电力大学》期刊2019-05-01)

王雪[4](2019)在《微注压成型超疏水表面的微纳结构设计及其液滴撞击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生物表面存在的精细微纳结构使得表面具有特殊的润湿行为和光学行为。如今,以生物表面为模板,制备具有仿生物表面结构的复制品在表面结构的精确复制和低成本高效率的制备等方面依旧不够理想。微注塑压缩成型(μ-ICM)是同时综合微注塑成型高效和微热压印成型高精度优点的技术,在制备具有微纳结构产品上的重要性日趋显现,成为快速、批量制备表面具有精细微纳仿生结构的理想选择。本文从探究超疏水低黏附特性生物表面(荷叶上下表面、蝉翼表面)的液滴撞击稳定性出发,通过μ-ICM技术对荷叶上表面的结构进行复制,获得与荷叶上表面相近的稳健动态液滴撞击性能的表面。进一步地,通过μ-ICM技术制备具有毫纳跨级结构超疏水表面。探究叁种具有优异超疏水低黏附生物表面(荷叶上下表面、蝉翼表面)的液滴撞击稳定性。荷叶上表面和蝉翼表面在动态压力为2940 Pa下依旧维持稳健的超疏水状态。通过理论计算,荷叶上表面的微纳双级结构能比蝉翼表面的纳米结构多承受一个数量级的动态压力。通过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模具温度、熔体温度、模具压缩力和模具压缩速度对成型的具有微纳双级结构的聚丙烯(PP)样品表面液滴接触角(CA)的影响。结果显示,模具温度、熔体温度和模具压缩力对CA的影响特别显着;模具压缩速度对CA有影响,但不显着。在此基础上,通过响应曲面法研究模具温度、熔体温度和模具压缩力对样品表面液滴CA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具温度对CA影响最大,模具压缩力、熔体温度的影响依次降低;模具温度和模具压缩力两因素间交互作用显着;模具温度和熔体温度两因素、熔体温度和模具压缩力两因素有一定的交互作用。以新鲜荷叶为模板,通过化学镀结合电镀的方法将其上表面的微纳双级结构精确复制到镍模板上。镍模板可以被重复使用至少70次,表现出良好的可重复使用性。通过μ-ICM技术,成型具有类荷叶上表面微纳双级结构的PP样品,其纳米丝状物具有高长径比及尖锐末端。样品具有与荷叶上表面相似的超疏水低黏附(CA=~157°,滚动角小于5°)、自清洁特性,并可应用于液滴转移和减反射。样品具有优异的动态超疏水稳定性,可以在动态压力1960 Pa下保持Cassie-Baxter状态。以两种纳米孔深度不同的阳极氧化铝(AAO)作为模板,通过μ-ICM技术制备表面具有类蝉翼纳米柱结构的超疏水低黏附PP样品。样品表现出良好的液滴撞击稳定性。在此基础上,通过组合AAO模板和不锈钢开槽板,制备表面具有毫纳米跨级结构的PP样品。在韦伯数为108的液滴撞击测试中,液滴与毫纳米跨级结构表面比纳米结构表面的接触时间缩短54.5%。(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3)

吴化平,徐振雄[5](2018)在《微纳结构表面液滴饼状弹跳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控制液滴在固体表面的上的回弹情形可以使其迅速地脱离材料表面亦或粘附其上。据研究发现,液滴在亚毫米级的超疏水锥形阵列表面上发生的"饼状弹跳"可以大大减少液体与基底之间的接触,从而缩短接近70%的回弹时间,在抗结冰,自清洁等领域方面有着重要的潜在应用。如何尽可能地扩大饼状弹跳范围,其回弹时间的理论极限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论文先以热力学方法计算出液滴在微结构表面的润湿状态及表观接触角,并分析其对液滴回弹的影响;而后通过动力学分析液滴发生饼状弹跳时所应满足的能量存储与时间尺度的限制条件。通过理论研究发现在相同条件下,超疏水锥形微结构阵列尺寸存在合理的范围才能够实现饼状弹跳,给出了发生理论饼状弹跳时间与微结构尺寸的定量关系,与现有实验结果十分吻合。这项工作可为设计超快液滴弹跳超疏水表面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期刊2018-11-23)

王高远,胥蕊娜,陈剑楠,陈学,姜培学[6](2018)在《微纳复合结构表面液滴铺展及蒸发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已有研究表明,微纳表面结构能显着强化喷雾冷却性能,但是其强化换热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对不同表面温度下液滴在不同微纳复合结构表面的铺展和蒸发行为开展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液滴在光滑表面的铺展和蒸发性能相比,微纳复合结构表面可以增强液滴的铺展和蒸发,进而提高喷雾冷却换热系数(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HTC)和临界热流密度(Critical Heat Flux,CHF);微米沟槽的宽度越大,蒸发越快;叁角形斜交微米柱阵列表面铺展各向同性优于方柱正交阵列。(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刘凡犁,刘广志,王沫然[7](2018)在《微纳孔隙中复杂流体液滴驱替的跨尺度混合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理解微纳孔隙通道内驱替液对附着在壁面上的液滴进行驱替这一过程的机理,有助于深入了解非常规条件下油气开发过程中的输运规律。该过程的跨尺度特性以及液滴与驱替液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决定了必须使用混合模拟方法进行研究。然而在已有的研究中,通常采用的阻逸力界面条件干扰了连续区域到分子尺度区域的切应力传递,导致流动阻力计算不正确。采用布置虚拟壁面的新方法代替阻逸力界面条件,以解决切应力传递不正确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比较了液滴分别为单原子分子和复杂流体的情形,以及壁面完全刚性和允许壁面粒子振动的情形。结果表明传统的阻逸力方法可导致流动阻力的误差高达65%,而采用虚拟壁面的界面条件可将误差降至1%以内,具有显着优势。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液滴为复杂流体和允许壁面粒子振动均对流动阻力有较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金焱立[8](2018)在《微纳二级结构表面重液滴静动态行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受“荷叶效应”的启发,科研人员通过模仿荷叶表面的微纳二级结构,制备了各种具有优异性能的表面,而超疏水表面由于其浸润性,在防冻、自清洁和液滴操纵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液滴在表面的静动态行为是评价超疏水性能的重要标准,本文在现有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针对微小液滴,在不考虑重力的情况下,通过热力学方法提出了一种可用于预测液滴在异质微纳二级结构表面的平衡接触角的计算模型。通过与Herminghaus模型、Patankar模型及实验数据进行对比证明了其准确性,并通过降阶的方法证明了本文方法是对现有理论的扩展与延伸。2、考虑重力对液滴的影响,基于有限差分和非线性寻优法,提出了一种模拟表面重液滴形态的计算模型,并将其模拟结果与荷叶实验和Lubarda模型进行对比验证了准确性。通过研究表面结构尺寸和材料疏水性对液滴形态的影响,发现第一级纳米结构对其影响远大于第二级微米结构和基底。3、利用所建立的重液滴模型,以C-C状态与W-W状态相互转变为例,研究液滴在表面的接触状态转变及其能垒。发现当表面结构具有较小的相对间距和较大的相对高度时,液滴易从W-W状态到C-C状态转变,有利于液滴处于C-C状态。4、利用所建立的重液滴模型,通过研究接触状态和表面结构尺寸对接触角滞后的影响,发现处于C-C状态的液滴具有较小的接触角滞后,在表面易发生滚动,这对制备超疏水表面有着一定借鉴意义。本文通过热力学方法,提出了一种可用于模拟微纳二级结构表面重液滴静动态行为的方法,为研究超疏水表面性能和设计优化表面结构提供了一种具有借鉴意义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董朝庆[9](2018)在《可控液滴催化微纳刻蚀加工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第20届中国科协年会闭幕式上,中国科协发布了12个领域中的60个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其中在先进材料领域中的纳米纤维备受关注。单晶硅纳米线作为一维纳米材料,其优越的机械特性、电光学特性、生化传感特性及热电特性,使其在光学设备、电子设备和生物传感器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因此低成本、高效率地制备指定形貌特征的纳米线阵列成为重要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国家自然基金“可控液滴催化生长与刻蚀纳米加工方法的研究”(编号:51675141)为基础,主要研究可控液滴催化刻蚀法制备纳米线阵列及加工带有纳米绒毛的微型培养皿和微流道。首先,探究分析银催化刻蚀法制备纳米线阵列中一步法和两步法的刻蚀机理,分别对硅的二、四价溶解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同时在对刻蚀溶液的操控中,选择气控微管液滴操控法,基于Young-Laplace方程,建立微管末端、刻蚀液滴和硅基底之间考虑接触角滞后的移动液桥力学模型,理论计算分析出微管末端与硅基底之间液桥力的大小和作用方向。其次,在气控微管液滴操控法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银催化刻蚀过程的特点和要求,搭建包括气控液滴操控单元、显微视觉成像单元、运动定位单元和并联转角单元在内的可控液滴催化微纳刻蚀加工系统。此外,对基于显微视觉反馈的加工策略及控制方法进行分析,编写轨迹规划界面、检测调控界面和双视成像界面共存的计算机软件,并加入“空载检测”指令来检测微管末端和硅基底之间的距离变化。再次,利用银纳米颗粒作为催化剂对单晶硅进行催化刻蚀实验,制备不同长径比的硅纳米线阵列和改变硅片表面形貌特点。通过实验改变刻蚀条件中的硝酸银浓度、双氧水浓度、刻蚀时间、刻蚀温度及光照等参数,总结分析出各参数对硅纳米线长径比及微纳结构的影响,进而实现形貌控制,最后对刻蚀后的硅片表面进行了反射率测试,实验表明刻蚀后的硅片的表面微纳结构对波长为400~2000nm的光具有显着的减反射效果。最后,利用已搭建的微纳刻蚀加工系统,进行可控液滴催化刻蚀的实验研究。分析可控液滴催化刻蚀的实验机理,通过直写式催化刻蚀和水下催化刻蚀进行加工刻蚀;通过改变应用压强、微管停留时间和微管运动速度参数,总结分析其对点型和线型刻蚀形貌特征的影响;最后根据点型和直线型刻蚀特征制备带有纳米绒毛的微型培养皿和微流道,分析不同刻蚀图案在医学和生物学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刘翔,王金涛,张跃,张竟月,李占宏[10](2018)在《点接触微纳受限空间内油包水液滴相变特性的红外观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模拟金属轧制以及润滑等实际工况中微纳受限空间内部的能量和质量传递情况,搭建包含受限油包水液滴的球盘点接触实验台来研究传统的微管道沸腾问题;研究过热点接触受限空间内水滴形成的毛细液桥以及油包水受限液滴的蒸发和扩散特性,分析接触线的质量迁移特性对受限毛细液桥内的成核及气泡行为的影响。实验观测发现,对于受限空间内液体相变过程来说,过热度是气泡产生的必要条件,而足够的蒸气补充是气泡长大的必要条件;润滑油膜对过热空间内水分子的蒸发和扩散有着显着的抑制作用;油包水液滴即使在200℃高温受限空间内也能够长时间存在,这势必会对受到水污染的机械系统造成持续的破坏。(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8年03期)

微纳液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如何高效利用静电场来驱动液滴聚并,成为诸如工业生产、电子通讯、航天航空等前沿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实际上,液滴的静电聚并过程是利用匀强电场来实现的。由于静电的吸引,水滴被极化并相互靠近。虽然匀强电场可以促进微纳液滴的聚并,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聚并范围小;(2)能源消耗大。因此本文借助分子动力学方法,从微观角度分析微纳液滴在非匀强电场下静电聚并过程中电、动力学行为规律及其形成的微观机理。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针对非匀强电场下单一组分微纳液滴(即纯水液滴)的静电聚并过程展开研究。对比了匀强、非匀强电场对微纳液滴聚并过程的影响,并分析了非匀强电场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非匀强电场作用下液滴的聚并效率是匀强电场下的二倍,而平均电场强度仅仅是匀强电场强度的1/2;非匀强电场中,由于液滴两端的电场强度不同,从而产生一个非零合力(介电泳力)作用于液滴,促进了液滴的迁移。在强电场作用下,能够清晰的观察到介电泳力促进了液滴的聚并。此外,增大电场梯度,发现介电泳力将加速液滴的聚并。但当电场梯度增加到一定程度,作用在液滴上的介电泳力会迅速的呈非线性地增加,并由于强烈的拉伸作用促使液滴形成链状结构,甚至形成液滴二次分裂。其次,本文研究了非匀强电场作用下溶有盐离子微纳液滴的静电聚并过程。对于溶有盐离子的多组分液滴,离子的存在会改变液滴的静电聚并过程。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可以发现,液滴内离子会形成类似于双电子层结构的非对称性分布,高电场强度侧为吸附层,低电场强度侧为扩散层,吸附层内的离子会在强电泳力下带动扩散层离子迁移,进而,离子强化了静电聚并。同时,分析了不同强度、不同梯度的非匀强电场作用于溶有盐离子液滴的静电聚并过程。结果发现,与匀强电场类似,增大电场强度和梯度能够促进液滴的聚并效率,是由于产生了更大的库伦力使离子更易摆脱离子团簇的束缚,进而形成双电层结构。但增大电场梯度仅仅加速了类似双电层结构的形成,并不能影响液滴内离子的分布。并且发现由于非匀强电场的作用,在临界电场强度下,液滴会发生二次聚并现象。因此,利用非匀强电场作用于液滴的静电聚并可以有效避免液滴的部分聚并和反弹等现象出现。最后,本文分析了非匀强电场作用下液滴内溶有不同浓度的盐离子对液滴静电聚并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低浓度的液滴(c<1.32mol/L),由于离子数量少,需要克服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也小,所以从扩散层迁移到吸附层的离子数量较多。因此,离子浓度的增加增大了离子的不对称性,有利于双电层进一步的形成;对于高浓度的液滴(c>1.32mol/L),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反而限制了双电层结构的形成。随着离子浓度的增加离子逐渐形成了对称分布,这也大大的降低了介电泳力的大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纳液滴论文参考文献

[1].宋粉红,马龙,范晶,陈奇成,王刚.微纳液滴在粗糙固体壁面上的电润湿特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2].马杰.非匀强电场对微纳液滴静电聚并过程的影响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9

[3].马龙.电场作用下微纳液滴在粗糙固体壁面上的润湿特性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9

[4].王雪.微注压成型超疏水表面的微纳结构设计及其液滴撞击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5].吴化平,徐振雄.微纳结构表面液滴饼状弹跳的理论研究[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2018

[6].王高远,胥蕊娜,陈剑楠,陈学,姜培学.微纳复合结构表面液滴铺展及蒸发特性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8

[7].刘凡犁,刘广志,王沫然.微纳孔隙中复杂流体液滴驱替的跨尺度混合模拟[J].化工学报.2018

[8].金焱立.微纳二级结构表面重液滴静动态行为分析[D].浙江工业大学.2018

[9].董朝庆.可控液滴催化微纳刻蚀加工方法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10].刘翔,王金涛,张跃,张竟月,李占宏.点接触微纳受限空间内油包水液滴相变特性的红外观测[J].润滑与密封.2018

标签:;  ;  ;  ;  

微纳液滴论文-宋粉红,马龙,范晶,陈奇成,王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