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最大的双胞胎数据库在青岛建成(论文文献综述)
王京[1](2020)在《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作为专题数据研究对象,分析了信息技术日趋普及大背景下对以多民族人文始祖神话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数据研究的意义,并通过数据学方法、文献分析方法、模型分析法及多重证据等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该神话专题数据的建设、开发与应用进行全面研究。积极尝试大数据方法在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乃至社科领域中研究方法的创新。本论文分为绪论和五章。首先,在绪论中,本文重点阐释了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的选题依据、对其进行数据研究的可行性以及国内外对该专题的研究现状等一系列问题。认为伏羲女娲神话是中国多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包括当下人文社会科学许多学科学术研究中都对伏羲女娲神话体现出很高的关注度,并且大数据技术在人文社会学科的全面推进,也为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研究提供了学术需求与技术支持,无论是在该专题数据的采集与呈现方面,还是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方面,都具有相应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第一章阐释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几个基本问题。重点梳理了从人类早期记忆到信息背景下人文数据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论证了将各民族伏羲女娲神话作为专题数据进行系统研究的客观性和必要性。以此为前提,对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中的有关概念、基本内容等进行规范和厘定,并对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丰富性、客观性、主观性和独立性等一系列特征做出阐释。第二章论述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选择与生成。在伏羲女娲神话数据选择对象方面提出以叙事主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以语言类型为参照的数据选择和以不同载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等几大类型,重点对古文献文本、现当代民间口头文本、图像中的伏羲女娲和民俗中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选择的原则和具体方法进行了阐释。在神话数据生成方式探讨方面,重点对都柏林数据结构核心元素集进行了必要的扩充和细分,并制定出基于神话文本元素属性、结构信息和相关数据信息的基本标准,同时,对后期数据的鉴别和验证、增值和清洗问题也做出相应的说明。第三章阐释了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数据结构。利用神话理论对伏羲女娲神话的叙事结构作出不同分类,并重点从母题角度、民族角度和地理空间角度对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进行阐释。本文在论述母题视角下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时,以1000余篇女娲神话文本为对象,提取出2160条母题,划分出10大类型和6个层级,并对母题结构层级关系及结构作出系统描述,搭建起一个逻辑清晰、关联明确、体系开放的女娲神话母题结构体系,实现神话文本资源与大数据处理之间的有效沟通,突出了母题数据结构应具有的完整性、开放性和关联性等特点。在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地理结构分析中,论述了伏羲女娲神话地理分布的特征以及地理结构设置的方法,阐释了以民族聚居情况为参照的地理区域类型划分、以国家现行行政区划为背景的地理划分和以通行片区划分为背景的地理划分等情况,并以特定区域为例对此作出分析与验证。第四章重点阐述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关联性。本文认为数据的关联性是数据建设的核心内容,首先提出了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时间关联、空间关联、作品与研究成果关联等基本关联模式。在阐释伏羲女娲神话在民族间的关联时,重点强调了神话与民族历史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及关联中的民族认同问题,特别以广泛流传于苗、瑶、羌、仫佬、毛南、布依等民族中的“洪水后伏羲女娲兄妹婚再生人类”神话文本为案例,论证了这种民族间的关联性。同时,重点阐释了伏羲女娲神话的母题关联问题,认为母题关联兼具神话叙事结构关联与语义关联两个维度,通过母题类型与层级的设置可以考察多类型神话数据的关联与结构,并以壮族伏羲女娲神话为例,多角度验证了通过母题的关联实现从专题数据到综合数据、从小数据到大数据的关联性建构。第五章重点探讨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当今实践与应用问题。本章首先分析了伏羲女娲专题数据研究在知识服务、知识图谱、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及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及发展前景,并重点分析了该类数据研究在神话学学科发展中的应用,提出了数据分析在中国神话创作与叙事特征研究、传承现状及规律研究等方面的学术实践。在论述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创造性转化中,强调了神话数据转化的多样性,并对新媒体中及文化旅游产业中的神话数据开发与运用提出了一些方法论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吴雯晓[2](2019)在《“互联网+”时代我国博物馆对外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担负着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也是国家对外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随着互联网与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信息传播的生态环境与规律已经被打破,博物馆从业人员必须认清“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形势,掌握互联网传播的特性并深入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提高对外传播的能力,从而发挥“文化走出去”重要载体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运用文献综述、内容分析、个案研究等方法找出博物馆对外传播的新思路与新方法,以此填补博物馆行业在对外传播领域方面的空白。第一章为引言。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及目的,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做了详细的文献综述,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并就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作了说明。第二章为基本概念与特点。介绍了“互联网+”的主要含义与基本特征,并梳理了“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概况与各个时期存在的特点,为后续在这个特定时代背景下探讨博物馆对外传播奠定基础。第三章为相关概述及理论基础。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收集和整理,运用传播学、管理学理论工具,分析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和难点并结合博物馆自身特点,论述博物馆利用互联网开展“文化走出去”的目标、意义及面临的挑战。第四章为目前国内博物馆对外传播方面的现状。本章将以中国丝绸博物馆、低碳博物馆、浙江美术馆、杭州中国动漫博物馆为例,对这些博物馆在实际运用互联网进行对外传播的现状与情况进行走访调研,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并组织受众问卷调查与博物馆受众座谈会,了解受众的痛点与需求,为下一步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做好准备。第五章为博物馆互联网对外传播发展对策与思路。本章在结合前四章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将互联网传播思维全方位的融入到博物馆对外传播中,针对博物馆在互联网对外传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给予对策与思路,从而发挥文化传播载体的作用。
孟婷[3](2017)在《中国大陆体育纪录片发展史研究(1949-2016) ——基于媒介社会学视角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体育纪录片记录的是体育事件,反映的是政治与社会文化现状,传递的则是价值观、习俗与信仰。体育纪录片作为大众传播的一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电视尚未发展和普及,体育纪录片兼具新闻报道功能,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大量信息通过体育纪录片传达给民众。进入电视时代,体育纪录片逐渐剥离新闻报道功能,转向人文视角,注重对体育文化和体育价值观念的传播。如今新媒体成为体育纪录片越来越重要的传播平台,体育纪录片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本文在媒介社会学视角之下,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陆地区体育纪录片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和研究。论文的导论部分交代了研究缘起,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在梳理体育纪录片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时期体育纪录片传播受到了哪些社会力量的作用,受何种因素支配?同时结合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市场逻辑之下,政治传播方式的转变,以及政治的隐形制约作用,进而分析了体育纪录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发展契机在哪里?诸如此类问题。媒介社会学视角下的媒介研究,能够从宏观层面上研究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在这个研究视角下,能够看到不同时期体育纪录片生产背后的社会因素,不同美学特征呈现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不同时期体育纪录片功能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背后的国家话语与市场力量控制。本文的具体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深度访谈与实地观察、文本分析以及个案研究等。第一章论述了 1949年到1965年间体育纪录片的情况,这是体育纪录片的起步和探索阶段。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成立以后,体育纪录电影迎来了第一个发展小高潮。这一时期,体育纪录片在国家主导之下,选题面比较广,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选题分布较为均衡;其次,体育纪录片的新闻报道功能突出。接下来,本章分析了体育纪录片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美学及其形成原因。最后,以《征服世界最高峰》为个案,研究了国家主导下的体育纪录片何以完成巩固政权合法性和社会动员任务?本章小结部分对起步阶段体育纪录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虽然问题具有时代性,但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第二章停滞阶段论述了 1966年到1976年间体育纪录片的情况,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十年“文革”时期。本章分析了“乒乓外交”过程中体育纪录片突出的新闻报道功能,以及体育纪录片对“超阶级友谊”的政治言说。另外,本章对《再次攀登珠穆朗玛峰》与《征服世界最高峰》两部影片进行了再解读,研究了体育纪录片中的阶级话语呈现和女性形象塑造,具有那个年代的特殊性。第三章论述了 1977年到1992年间体育纪录片的发展情况,这是体育纪录电影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给体育纪录电影提供了丰富的拍摄素材,体育纪录电影的数量显着增加,体育纪录片在艺术探索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纪实美学风格确立。这一时期,体育纪录片逐渐剥离新闻报道功能,开始由新闻报道向文化传播过渡,同时体育纪录片摒弃了先前的革命话语转而用现代化话语言说。接下来,本章重点分析了体育纪录片中的民族主义叙事,体育纪录片通过空间上“自我-他者”关系建构、时间上民族“自我”今昔对比两条路径实现民族主义建构。最后,本章结合上世纪80年代体育报告文学对体育的言说,对体育纪录片思辨性的缺失进行了探讨。第四章研究了多元化发展时期体育纪录片的情况,时间跨度从1993年到2016年。这一阶段,体育纪录片迎来了两个机遇期:第一个机遇期是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的发展,为电视体育纪录片的创作和播出提供了稳定的平台;第二个机遇期是新媒体平台崛起,并成为体育纪录片越来越重要的播出平台,这进一步推动了体育纪录片的市场化发展。本章首先对体育纪录片制作主体的多元化、艺术创作的多样化以及生产方式的多样化进行了研究。接下来,分析了市场逻辑对体育纪录片传播方式的影响,主要是体育纪录片的“去政治化”研究。随后,本章分析了体育纪录片中政治的隐形规训,市场化时代体育纪录片几乎不再直面来自上层的政治要求,但是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结早已内化于制作者的认知体系中,另外,当局的播出监管也具有隐形的制约作用,不能越轨是底线。最后,在小结部分探讨了这一时期体育纪录片太过于重视人文性而忽略了运动美学展示的问题,毕竟体育纪录片的运动美学是它区别于其他社会类题材纪录片的根本特征。第五章从宏观上分析了体育纪录片当前的生态环境,并探讨了体育纪录片所面临的边缘化危机及发展契机。不同时期体育纪录片的选题、美学特征、功能以及政治传播方式等,都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宣传政策、体育现代化进程、传媒市场化改革的进行与深化、传媒技术的发展以及创作者主体的能动意识等等。各种力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不同的历史阶段、具体到每一部体育纪录片,其支配性的因素是不尽相同。体育纪录片的危机即来自外部也来自体育纪录片本身,但是在国家扶持纪录片产业和体育产业的大背景下,体育纪录片有着巨大的发展契机,更何况传媒技术的发展也将带来新的机遇。在当前的生态环境中,体育纪录片发展有三个显性的驱动因素:政治驱动、资本驱动和技术驱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体育纪录片的未来发展路径:商业性体育纪录片的娱乐化发展路径和宣传性体育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路径。不管是作为宣传作品,还是文化产品,这几百部体育纪录片影像既记录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人体育价值观念的变化轨迹,既记录了中国体育现代化的进程,也参与了体育现代化进程,体育纪录片记录的是体育,折射出的是中国大社会的整体形态与变迁,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宋欢迎,刘璐,潘玉[4](2015)在《新媒体环境中国民文化生活的变迁》文中提出新媒体文化尽管在品质、品格、品位上难以同精英文化或者高雅的传统文化相提并论,但随着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对整个中国文化生态的全方位渗透,这种文化的影响已经遍布国民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呈现当今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图景,本文选取阅读、旅游、时尚、游戏四大有代表性的国民文化生活展开讨论,重点介绍新媒体环境中网络文学、旅游业、时尚业、网络游戏的演变发展。
李先状[5](2004)在《1978-2001年中国服装营销主要发展历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服装业进入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营销实践和理论探索。20多年来,服装营销管理领域理论的快速发展和实践的丰富积累留下了可供研究和总结的宝贵财富。本文利用现代营销理论和服装史学知识对其进行了整理和挖掘,提炼出中国服装营销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一般规律。 研究始终贯串时间发展主线,在收集影响中国服装营销发展进程的理论和实践资料的基础上,对诸多的服装营销实践事例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分析研究了其发生的理论根源、社会政治经济和服装行业的背景,从而描述出当代中国服装市场营销发展的基本运行规律,理清中国服装市场营销发展的过程和脉络。 根据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背景、服装营销实践及理论发展的具体特征和相关理论,本文将中国服装营销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9年的萌芽阶段;1990—1995年的探索阶段;1996—2001年的商战纷争阶段。 在萌芽阶段,本文着重考证了中国社会和服装行业的相关背景,总结了这一阶段营销实践的发展轨迹:即从生产观念盛行,到推销观念应运而生,再到服装市场营销观念的萌芽。 在探索阶段,对历史背景回顾后,归纳出了这一阶段中国服装营销的主体发展特征:从产品质量竞争,转至广告宣传崛起,再到CIS导入和品牌营销的开展。 在商战纷争阶段,文章对历史背景进行了细致描述之后,对中国服装营销最精彩的组成要素进行了详细总结和分析:服装价格战的形成原因和其利弊分析,服装广告崇拜形成的现实土壤和其发展过程及其病态分析,以及服装品牌化营销走向成熟的具体表现。 为了加强专业特点,本文对中国服装营销的个别交叉领域一一中国服装表演的主要发展历程作了阐述。
凌翔[6](2003)在《国内最大的双胞胎数据库在青岛建成》文中研究表明本报青岛1月2日电 通过研究双胞胎探讨遗传基因对慢性疾病的防治课题,受到国内外医学界广泛关注。日前,这项研究在我国取得阶段性成果,由青岛市疾病控制中心逄增昌等人完成的《遗传因素对慢性病与健康影响的双生子研究》通过鉴定,建起了目前国内最大的双胞胎数据库。
二、国内最大的双胞胎数据库在青岛建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最大的双胞胎数据库在青岛建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选题的依据 |
二、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研究的可行性 |
三、伏羲女娲神话专题研究及数据研究的状况 |
四、本文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基本问题 |
第一节 信息背景下的人文数据建设与研究 |
一、从人类早期记忆到数据研究发展历程回顾 |
二、人文数据研究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
三、选择伏羲女娲神话作为数据研究的设想 |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界定 |
一、神话的界定与特征 |
二、伏羲女娲神话的界定与基本内容 |
三、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研究的客观基础 |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特征 |
一、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丰富性 |
二、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客观性 |
三、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主观性 |
四、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独立性 |
第二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选择与生成 |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选择的基本问题 |
一、神话文本数据选择的目的 |
二、伏羲女娲神话资料选择的原则 |
三、伏羲女娲神话文本数据选择的方法 |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来源的几种类型 |
一、以叙事主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 |
二、以不同载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 |
三、以语言类型为参照的数据选择 |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文本数据的生成 |
一、神话文本数据提取与呈现的理论依据与标准 |
二、神话文本数据的基本构成与分解 |
三、神话文本数据的清洗与增值 |
第三章 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数据结构 |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的理论与定位 |
一、关于叙事结构的相关理论探讨 |
二、伏羲女娲神话结构分析中的几种常见定位 |
第二节 母题视角下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 |
一、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的界定、特征与类型 |
二、伏羲女娲神话母题体系的基本结构 |
三、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结构的层级与描述 |
四、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结构体系的特点 |
第三节 民族与地理视角下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 |
一、民族与地理概念在伏羲女娲神话结构分析中的意义 |
二、伏羲女娲神话的地理分布与地理结构设置 |
三、以中原地区为例考察伏羲女娲神话的地理分布 |
第四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关联性 |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的几种基本关联模式 |
一、国内外关于人文学科知识关联的研究与实践 |
二、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时间关联 |
三、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空间关联 |
四、伏羲女娲神话文本与研究成果的关联 |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在民族间的关联 |
一、伏羲女娲神话形象在各民族的传播符合史实 |
二、伏羲女娲神话关联中的民族认同 |
三、伏羲女娲神话民族间关联的案例分析 |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的母题关联 |
一、伏羲女娲神话母题关联性质的确定 |
二、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的类型与层级 |
三、以壮族伏羲女娲神话为例看母题关联的实现 |
第五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应用 |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应用价值 |
一、专题数据建设与研究的应用价值 |
二、专题数据知识图谱的应用与前景 |
三、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中的运用 |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助力神话学学科发展 |
一、通过数据分析服务中国神话学学科发展 |
二、通过神话数据分析中国神话的创作与叙事特征 |
三、通过神话数据分析中国神话的传承现状及规律 |
四、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学科发展中的其他应用 |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创造性转化 |
一、通过神话数据研究探讨神话转化的多样性 |
二、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新媒体中的开发与应用 |
三、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文化旅游产业中的案例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2)“互联网+”时代我国博物馆对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2.1 缓解我国社会文化资源分配矛盾 |
1.2.2 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互联网+”时代的基本涵义 |
2.1 “互联网+”的主要含义 |
2.1.1 工具与平台 |
2.1.2 融合与生态 |
2.1.3 逻辑与思维 |
2.2 “互联网+”基本特征 |
2.2.1 粉丝社群 |
2.2.2 体验参与 |
2.2.3 众包众筹 |
2.2.4 协作共享 |
2.3 “互联网+”时代发展概述与各阶段表现特点 |
2.3.1 Web1.0 时代 |
2.3.2 Web2.0 时代 |
2.3.3 Web3.0 时代 |
第3章 “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对外传播的重要性 |
3.1 “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对外传播的价值 |
3.1.1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
3.1.2 加强民族文化输出 |
3.1.3 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
3.2 “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对外传播的功能 |
3.2.1 融合各类分化阶层 |
3.2.2 融合各类表现手法 |
3.2.3 融合各类学科 |
3.2.4 融合各类优秀文化 |
3.3 “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对外传播的机遇 |
3.3.1 巨大人口红利 |
3.3.2 政策支持推动 |
3.3.3 文化消费需求 |
3.3.4 内容挖掘潜力 |
3.4 “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对外传播的难点 |
3.4.1 网络舆情频发 |
3.4.2 信息安全受到挑战 |
3.4.3 受众注意力缺失 |
第4章 “互联网+”时代我国博物馆对外传播的现状分析 |
4.1 整体状况:“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特征 |
4.1.1 传播媒介 |
4.1.2 传播渠道 |
4.1.3 传播形态 |
4.1.4 传播模式 |
4.1.5 传播语言 |
4.1.7 传播效果 |
4.2 实证分析:三家单位网上宣传的基本概况 |
4.2.1 三家单位总体概况 |
4.2.2 取得的成效 |
4.2.3 存在的问题 |
第5章 “互联网+”时代我国博物馆对外传播的思路与对策 |
5.1 规划传播渠道:科学利用自身资源 |
5.1.1 官方网站 |
5.1.2 官方微博 |
5.1.3 官方微信 |
5.1.4 官方APP |
5.2 丰富传播内容:生产符合互联网传播要求的内容 |
5.2.1 致力生产干货 |
5.2.2 及时贴近生活 |
5.2.3 运用网络表达 |
5.3 拓展传播载体:借助第三方宣传平台 |
5.3.1 互联网巨头 |
5.3.2 垂直类网站 |
5.3.3 流媒体 |
5.3.4 意见领袖 |
5.4 创新传播方法:做到线上线下结合 |
5.4.1 做好前期预判与预热 |
5.4.2 通过优质服务做宣传 |
5.4.3 做好后续跟踪与维护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中国大陆体育纪录片发展史研究(1949-2016) ——基于媒介社会学视角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体育纪录片:用影像书写体育史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问题 |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一、体育纪录片的界定 |
二、本文的研究对象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理论视野 |
一、国内外体育纪录片研究综述 |
二、媒介社会学——一种研究视角 |
三、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综述 |
第四节 研究路径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探索发展时期:1949-1965年的体育纪录片 |
第一节 体育纪录片产制的宏观环境 |
一、体育事业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
二、体育纪录片生产的国家主导 |
第二节 体育纪录片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
一、选题多样,以“成绩”汇报为主 |
二、新闻报道功能突出 |
三、原因分析:国家主导、计划生产的体制使然 |
第三节 体育纪录片的艺术分析 |
一、现实主义美学取向 |
二、浪漫主义美学取向 |
第四节 体育纪录片中的胜利叙事 |
小结 起步阶段体育纪录片的泛政治化 |
第二章 停滞时期:1966-1976年的体育纪录片 |
第一节 “工具论”登峰造极的十年 |
第二节 体育纪录片作品及其新闻报道功能 |
一、体育外交活动报道 |
二、再现登山运动的辉煌 |
三、“体育简报”与着墨不多的群众体育纪录片 |
第三节 体育纪录片中的阶级话语呈现:《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与《征服世界最高峰》的再解读 |
一、阶级斗争话语呈现:《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中话语的军事化 |
二、性别从属于阶级:女性形象的嵌入 |
第四节 超阶级的“友谊”:体育纪录片中的国家外交 |
小结 体育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探讨 |
第三章 黄金时期:1977-1992年的体育纪录片 |
第一节 重启体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体育纪录电影 |
一、竞技体育“霸屏” |
二、从宣传报道向文化传播过渡 |
第二节 体育纪录片艺术性的回归 |
一、纪实美学风格的确立及运用 |
二、体育运动美学展示 |
第三节 体育纪录片中的主导话语:革命话语向现代化话语的转变 |
第四节 体育纪录片中的民族主义叙事 |
一、“自我—他者”关系构建 |
二、民族“自我”今昔对比:“东亚病夫”集体记忆构建 |
小结 体育纪录片与竞技体育之殇 |
第四章 多元化时期:1993-2016年的体育纪录片 |
第一节 体育纪录片制作主体多元化 |
一、体制内体育纪录片及其宣传性和人文性 |
二、体制外体育纪录片锋芒初露 |
第二节 体育纪录片创作多样化 |
一、纪实手法大量运用 |
二、体育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 |
三、电影创作手法的借鉴使用 |
第三节 体育纪录片生产方式多样化 |
一、生产流程模块化 |
二、故事结构标准化 |
三、工业化生产方式与纪录片的真实性和艺术性 |
第四节 体育纪录片的“去政治化”传播策略及其市场逻辑 |
一、传播实践:《筑梦2008》的“强国梦”叙事和《中国体育再出发》的文化叙事转向 |
二、“去政治化”背后的市场逻辑 |
第五节 市场化时代政治的隐形规训 |
一、生产主体民族主义情结的内化 |
二、体育纪录片传播过程监管 |
小结 过度人文化与运动美学缺失 |
第五章 体育纪录片发展前瞻 |
第一节 当前体育纪录片的生态环境 |
第二节 体育纪录片的边缘化危机与发展契机 |
第三节 体育纪录片的未来发展路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访谈实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附件 |
(4)新媒体环境中国民文化生活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媒体环境中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 |
(一) 网络文学作品风行文坛 |
(二) 网络作家受到认可和关注 |
(三) 网络文学出版机构的崛起 |
二新媒体环境中旅游业的演变发展 |
(一) 新媒体助力打造“智慧景区” |
(二) 新媒体提升旅游业服务水平 |
(三) 新媒体成为旅游营销新“利器” |
三新媒体环境中时尚业的转型发展 |
(一) 新媒体推动时尚设计升级 |
1. 新媒体引领时尚业的潮流趋势和设计方向 |
2. 新媒体提高时尚业的运营效率 |
(二) 新媒体重构时尚业的营销模式 |
1. 新媒体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
2. 新媒体推动时尚产品的消费 |
(三) 新媒体与时尚相伴生而发展 |
1. 时尚博主影响力越来越强大 |
2. 时尚全媒体发展势头良好 |
3.“个人媒体”受时尚界追捧 |
四新媒体环境中网络游戏的演变发展 |
(一) 网络游戏幻化出能动实感的虚拟世界 |
(二) 网络游戏帮助用户实现自我解放 |
(三) 网络游戏变相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
五结语 |
(5)1978-2001年中国服装营销主要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主要服装营销事件的资料来源 |
2 中国服装营销主要发展历程三大阶段的划分依据 |
2.1 业态生命周期理论和中国经济周期对划分的借鉴 |
2.1.1 业态生命周期理论对划分的借鉴 |
2.1.2 中国经济发展周期和服装行业发展阶段对划分的借鉴 |
2.2 萌芽阶段(1978-1989年)划分依据 |
2.2.1 理论依据 |
2.2.2 实践依据 |
2.3 探索阶段(1990-1995年)划分依据 |
2.3.1 理论依据 |
2.3.2 实践依据 |
2.4 商战纷争阶段(1996-2001年)划分依据 |
2.4.1 理论依据 |
2.4.2 实践依据 |
3 中国服装营销发展的萌芽阶段(1978-1989年) |
3.1 背景与特征 |
3.1.1 政治经济背景 |
3.1.2 服装工业背景 |
3.1.3 服装消费背景 |
3.2 服装生产观念盛行 |
3.2.1 服装产品的短缺引发出生产观念 |
3.2.2 承包责任制催熟服装企业生产观念 |
3.3 推销观念的应运而生 |
3.3.1 推销观念产生的背景 |
3.3.2 服装行业推销实践的典型案例 |
3.3.3 推销经营的利弊 |
3.4 服装市场营销观念的萌芽 |
3.4.1 服装市场营销观念产生的必然性 |
3.4.2 服装市场营销观念初露端倪 |
3.4.3 服装市场营销观念渐次普及 |
3.5 服装表演的萌生和初步发展 |
3.5.1 中国服装表演的从无到有 |
3.5.2 中国服装表演的初步发展 |
4 中国服装营销发展的探索阶段(1990-1995年) |
4.1 背景与特征 |
4.1.1 政治经济背景 |
4.1.2 服装工业背景 |
4.1.3 服装消费背景 |
4.2 质量竞争走上服装营销舞台 |
4.2.1 服装产品质量问题受到普遍重视 |
4.2.2 服装企业开始步入质量竞争之路 |
4.3 服装广告的热起 |
4.3.1 服装广告兴起的环境动因 |
4.3.2 中国服装企业初期具代表性的广告实践历程 |
4.4 服装企业导入CIS的热起 |
4.4.1 CIS的定义 |
4.4.2 中国服装企业导入CIS的典型实践 |
4.4.3 中国服装企业导入CIS的反思 |
4.5 服装品牌营销开始登场 |
4.5.1 中国服装品牌营销的起始动因 |
4.5.2 中国服装品牌营销形成的客观基础 |
4.5.3 中国服装企业品牌营销的成长之路 |
4.5.4 政府和服装行业机构对服装品牌营销的支持和推动 |
4.6 服装表演步入兴盛期 |
4.6.1 服装表演的社会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 |
4.6.2 服装模特经济公司的快速发展 |
4.6.3 服装模特培训开始全面走向专业化 |
4.6.4 服装表演和模特大赛空前繁荣 |
5 中国服装营销发展的商战纷争阶段(1996-2001年) |
5.1 背景与特征 |
5.1.1 政治经济背景 |
5.1.2 服装工业背景特征 |
5.1.3 服装消费背景 |
5.2 服装价格战空前激烈 |
5.2.1 服装价格战形成的客观条件 |
5.2.2 服装价格战的典型实例 |
5.2.3 服装价格战的得失 |
5.3 服装广告的空前发展 |
5.3.1 各种类型服装广告的空前发展 |
5.3.2 服装品牌代言人热起华夏 |
5.3.3 服装广告高度发展的冷静思考 |
5.4 服装品牌化营销走向成熟 |
5.4.1 中国服装品牌营销进入注重内涵价值阶段 |
5.4.2 中国服装品牌的迅速成长 |
5.4.3 中国服装品牌的市场集中度进一步加强 |
6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服装营销1978-2001年分类大事记 |
服装促销范畴 |
服装市场范畴 |
服装品牌运作范畴 |
行业机构范畴 |
服装产品范畴 |
服装营销理论范畴 |
服装企业范畴 |
致谢辞 |
四、国内最大的双胞胎数据库在青岛建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D]. 王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2]“互联网+”时代我国博物馆对外传播研究[D]. 吴雯晓. 南昌大学, 2019(02)
- [3]中国大陆体育纪录片发展史研究(1949-2016) ——基于媒介社会学视角的考察[D]. 孟婷. 山东大学, 2017(03)
- [4]新媒体环境中国民文化生活的变迁[J]. 宋欢迎,刘璐,潘玉. 新媒体与社会, 2015(02)
- [5]1978-2001年中国服装营销主要发展历程研究[D]. 李先状. 东华大学, 2004(03)
- [6]国内最大的双胞胎数据库在青岛建成[N]. 凌翔. 光明日报,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