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观论文_陈曲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说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说,米兰,总目,昆德拉,重写,杂记,短篇小说。

小说观论文文献综述

陈曲[1](2019)在《是否真世俗?——对阿城世俗小说观中几个悖论问题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阿城世俗小说观的框架下,深入解析叁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从阿城提出的小说诗的意识与世俗性中,厘出其深刻的矛盾性,并结合阿城的小说创作,将这一问题展开;其二,分析世俗性与"观",即纯然的世俗性与主体意识是否调和,知识分子是否能将"观"从世俗中完全地祛除,由此展开的小说家对主体性的厌恶及对客观性追求的执着,以及这种执着最终构筑了一个神话,反思阿城"如何观世俗"的问题;其叁,对阿城小说美学"腔"的探讨,厘出"腔"中所包含的小说核心特质——可能性的问题。小说的特质是无限丰富的可能性,那么就意味着小说家有必要"脱腔",不能一味沉迷在"腔"中写作,与此同时,对小说家是否能真正做到"脱腔"的问题深入思索。从而发现阿城的世俗小说美学充满了矛盾与自我颠覆,却又拥有着独特的魅力与启发性。(本文来源于《重庆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吴文庆[2](2019)在《小说观的“翻转”与小说史重写——从《四库全书总目》到文学学科教材》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库全书总目》在传统小说观念、钦定官学姿态以及艺文书目的矩法束缚下,甄录小说中"考证欲详""有裨于史"者,以期能够"广见闻""资考证""寓劝诫",雅驯小说遂成为"正项";而"叙述欲详""猥鄙荒诞"的通俗小说作为"异项"被弃收和边缘化。《总目》所构建的知识体系被清末舶来的现代学科所取代,文学学科教材作为新的小说批评者以群体的形式出现。通俗小说"翻转"成"正项"除表现在通俗小说强势占据文学史、小说史章节以及语文教材小说选文之外,还在于通俗小说自身的内涵与外延扩张,如将弹词纳入小说范畴。作为小说史身份的《总目》小说家类提要包孕小说发展历程,可以打破"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有史自鲁迅始"的约定俗成,以期在重写小说史语境中实现"正项"与"异项"双峰并举的局面。(本文来源于《贵州文史丛刊》期刊2019年04期)

廖楚宣[3](2019)在《浅谈昆德拉的小说观》一文中研究指出米兰·昆德拉不仅是一位创作上的实践者,也是一位在小说理论上有着独到见解的思想者。《小说的艺术》这一作品主要是昆德拉对自己小说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该作阐述了其作为一名小说家关于小说是什么、小说创作以及当下小说所遭遇的困境等方面的理论观点。本文将就上述叁个方面对昆德拉的小说观进行梳理和总结。(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9年10期)

饶倩倩[4](2019)在《茅盾的短篇小说观及其时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茅盾的短篇小说观还不能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可从主题思想、取材方式、构思剪裁和写作技巧几个方面,大致把握其主要内容。茅盾在当时所拥有的政治思想家、报刊编辑、评论家和作家四重身份,共同促进形成了茅盾的短篇小说观。茅盾的短篇小说观有其时代局限性,但从时代的角度考察,也有它的重要价值,是当代短篇小说创作发展的重要理论资源。(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柏宏[5](2019)在《论梁启超小说观的叁个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梁启超的小说观极具创新性,既在中国儒家诗教传统中显现出一脉相承的恢宏气象,又在欧风美雨洗礼下呈现出批判性质的现代精神。他认为应把小说从边缘性文体中解放出来,成为文坛主流的文体。梁启超认为小说作为一种社会治疗方式,应开启民智,承担起新的社会责任和革命任务。虽然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功能维度,提倡政治小说的写作,但他并不否认小说的审美性和独立性。相反,他十分注重小说的美学趣味维度,认为小说不仅要为大众带来"乐趣",为大众所喜爱,更重要的是要为人带来超凡的美学享受。然而,不论是社会功能还是美学趣味的实现,都要经过心理机制的内化和转换,据此,他提出小说应具有"熏""浸""刺""提"四种心理功能。(本文来源于《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叶兆言[6](2019)在《小说观 小说这玩意从来没什么神秘的》一文中研究指出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的本义很容易误解,原因非常简单,唐宋以后,苏州和杭州比较富,因为富,难免让人羡慕。天堂究竟好在哪,说不清楚,都说是黄金铺地,七宝楼台。于是再往俗里说下去,就是有钱,有钱能使鬼推磨,有了钱什么都好。其实苏杭是天堂的口号,出自河南难民之口,北宋和南宋期间,黄河流域总是在打仗,大家都往南边跑,跨淮河渡长江,到了江南,突然发现此地竟然没有战争,不打仗,于是便领悟,便感慨。对经历了战乱的老百姓来说,和平就是天堂。(本文来源于《青年作家》期刊2019年07期)

王岫庐[7](2019)在《严复与梁启超的小说观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谈到小说这种文体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学界通常认为促使近代小说进入兴盛状态的关键人物是梁启超。梁启超发表的一系列有关小说思想的论文,如着名的《译印政治小说序》(1898)、《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等,提出"小说界革命",将小说界革命与新民救国、改良群治联系起来,对近代文学的发展确实产生多方面积极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梁启超之前,严复、夏曾佑1897年发表于《国闻报》的《〈国闻报〉附印说部缘起》,已经开启了"小说界革命"的先声。严、夏二人对小说的文体特点和影响力有非常清晰的认识,该文对小说的普遍主旨、小说通(本文来源于《粤海风》期刊2019年02期)

郭城[8](2019)在《米兰·昆德拉与王小波小说观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米兰·昆德拉与王小波同为着名小说家,他们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们二人的小说观念既是对创作实践的引领,也是对创作经验的总结。他们的小说观一方面是个人主观倾向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顺应了小说艺术发展实际的现代性小说观。米兰·昆德拉与王小波的小说观在叁方面存在可以沟通之处:1对存在的认识;2对于真实与虚构的关系的认识;3对于幽默的认识。在对存在的认识上,他们都认为小说要表达存在的主题。他们的存在观建立在相对性的立场上,反对单一、绝对,要求小说探索存在的无限可能。不同于昆德拉怀疑一切标准的确定性,王小波认为真理具有确定性,小说艺术的评判具有客观标准。他们认为小说对存在的可能性的探索是建立在对可能性的自我的探索的基础之上。可能性的自我在小说中表现为对小说人物的塑造。昆德拉与王小波关于“自我”的认识具有分歧,昆德拉认为“自我”指的是小说人物自身的“自我”,作者应当从小说中隐去。王小波则认为“自我”是作者本人在小说人物上的投射。在小说表达以“存在”为代表的真理的问题上,昆德拉将小说与哲学相联系,表示小说可以像哲学一样表达对真理的认识,小说对真理的诗意表达是哲学无法完成的。王小波认为在表达真理的问题上小说应向科学学习,同时小说在表达真理时有其独到之处。在对真实与虚构的关系认识上,二人认为小说既要重视虚构,又要表现真实。他们反对传统的将虚实对立的小说观,认为在小说中真实与虚构不应当有明确界限,而是要相互越界与融合。昆德拉强调虚构是出于他对以塞万提斯、拉伯雷等人为代表的游戏的、非严肃的小说精神的认同,他认为小说可以通过梦幻叙事突破真实性的束缚。王小波对于虚构的推崇源自他对现实中的丑恶愚蠢现象的厌恶,他希望以想象构建一个远离现实的诗意世界。王小波重视童心在想象中的作用,这使得他的小说中的想象较之昆德拉“以想象辅助哲学思考”的小说更为轻灵。昆德拉要求作品表现真实,是要发现生活中琐碎的、被人遗忘的美。王小波强调的真实则是现实世界表面运行逻辑之下的真实逻辑,是本质的真实,他认为应当通过与“现时”的现实隔开一段时空距离以达到对现实更清醒的认识。出于对现实进行理性认识的需要,昆德拉和王小波都强调小说中对抒情的节制,反对自我迷恋,只是昆德拉比王小波态度更为极端。昆德拉和王小波都认为在现代小说中,真实与虚构没有明显界限,它们相互越界与融合。昆德拉认为在小说中融合真实与虚构的办法是通过小说对位法将代表虚构的梦幻放置于和代表现实的哲学论述、事件记录等相同的地位。王小波对真实与虚构互相越界的看法体现在:1他有意进行文本实验,在实验中真实与虚构难分彼此,虚构可以创造现实;2他的“真实——虚构观”受到他后期越来越为现实所压抑的影响,想象越发沉重,在他构建的想象中充满了现实压抑的影像。在对幽默的认识上,幽默是昆德拉和王小波的人生态度和作品风格的核心,个人性格、人生经历和文学接受叁方面原因促成了他们幽默观的形成。昆德拉与王小波的幽默观共同反对的是道德审判。在道德审判的领域中,昆德拉意图用幽默消解宗教的神圣,王小波希望以幽默刺破儒学道德律令的虚伪面具。在表现幽默的具体方式上,他们都主张“寓重于轻”。“重”为主题之沉重、严肃,“轻”为形式之轻松、可笑。昆德拉认为喜剧性比悲剧性更残酷,他揭示出存在的无意义本质,戳破人类以“崇高”进行自我安慰的幻梦。由此,他的“寓重于轻”思想中的重就是指喜剧性代表的沉重。他要求以“轻”表现“重”是出于小说审美特性的需要,使小说在表达沉重主题时不至于过于枯燥晦涩。昆德拉的“寓重于轻”幽默观受到欧洲幽默演变史、捷克文学传统以及现实境况的共同影响。王小波的“寓重于轻”的观点体现在他要求作品要同时做到有趣和严肃。有趣是形式层面的“轻”,严肃是他在杂文等文章中的理性思考的诗性表达。他的这种幽默观受到卡尔维诺影响。王小波的“寓重于轻”幽默观在当时的中国文坛较为独特,他认为现实就是在可笑的外表下蕴含深沉的悲哀,他的小说中的幽默只是对现实的如实呈现。昆德拉与王小波的小说观总体而言都是一种对传统小说观念进行反拨的现代小说观,是关注现代人的存在境况的小说观。对作为个体的“人”的重视是昆德拉与王小波展开论述的出发点。他们从自身的个体立场出发,对小说提出的一系列要求的深层目的在于捍卫个人的尊严与自由。(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4-01)

王锺陵[9](2019)在《张爱玲的小说观及其小说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雅俗两种文学的关系,呈现出多种情状。张爱玲的创作,突出、集中地显示了历史转变中雅俗汇通的错综情态。着眼于小说的多销、赚钱,强调小说的故事性,不避讳通俗性,也有一定的文化层次,且具有较多的洋化色彩,这些都是海派作家的作品常有的特征。张爱玲正是一个具有鲜明海派特征的小说家。在张爱玲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两个与时代主潮不同的变化:她遭受封建家庭的压迫,以至迫害,却没有走向五四式反封建的个性解放,而是在香港之战的刺激下,孳生出对于个体情欲的体验与感悟。她认识到大众的重要性,并非想融合进去,而是将大众看作是买杂志的衣食父母,她是为了求名求利才面向一个特定的读者群的。这两点都使得张爱玲在社会政治学模式兴起的现代小说史上的存在带有一种十分短暂的机遇性,并且也使她的创作取得了一种独特性。她的小说观及其创作具有由雅及俗,雅中见俗的特点。张爱玲小说中比较独特的主题,是对于人性之扭曲的描写。张爱玲小说在艺术上突过前人与同时代人的地方,在于她醒目地运用了一种幻丽的笔法。张爱玲善于具体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景物之写中融入心理感受是一种方法,意象连缀也是一个方法。但由于缺少正确的理性升华,加之生活范围狭窄,因此她势必难以对人性的扭曲作出更多的社会、文化的开掘。再加上在香港战争中所形成的对于人的生物性、兽性及缺点的认识,因此她极易走到对人的情欲作出过甚强调的地步,从而出现病态的表现。张爱玲小说所给予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是必须坚持雅对于俗的提高作用,坚持丰博的精神力量对于感性材料的透入。(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9年02期)

张泓[10](2018)在《从《搜神记》的归类看古代目录学的小说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世说新语》是杂记体,而《搜神记》则是杂传体,所以《隋书·经籍志》把《世说新语》归入子部小说类,却把《搜神记》归入史部杂传类。唐代以后对历史的要求日益严格,来自民间传说的内容不再进入史部,从此《搜神记》和《世说新语》一起被归入子部小说类。传统目录学将小说定位为以约略梗概的方式记载民间传说,《搜神记》被归入小说是不得已而为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世说新语》和《阅微草堂笔记》等才是最正宗的古代目录学小说。(本文来源于《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小说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四库全书总目》在传统小说观念、钦定官学姿态以及艺文书目的矩法束缚下,甄录小说中"考证欲详""有裨于史"者,以期能够"广见闻""资考证""寓劝诫",雅驯小说遂成为"正项";而"叙述欲详""猥鄙荒诞"的通俗小说作为"异项"被弃收和边缘化。《总目》所构建的知识体系被清末舶来的现代学科所取代,文学学科教材作为新的小说批评者以群体的形式出现。通俗小说"翻转"成"正项"除表现在通俗小说强势占据文学史、小说史章节以及语文教材小说选文之外,还在于通俗小说自身的内涵与外延扩张,如将弹词纳入小说范畴。作为小说史身份的《总目》小说家类提要包孕小说发展历程,可以打破"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有史自鲁迅始"的约定俗成,以期在重写小说史语境中实现"正项"与"异项"双峰并举的局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说观论文参考文献

[1].陈曲.是否真世俗?——对阿城世俗小说观中几个悖论问题的探讨[J].重庆社会科学.2019

[2].吴文庆.小说观的“翻转”与小说史重写——从《四库全书总目》到文学学科教材[J].贵州文史丛刊.2019

[3].廖楚宣.浅谈昆德拉的小说观[J].文学教育(下).2019

[4].饶倩倩.茅盾的短篇小说观及其时代价值[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

[5].刘柏宏.论梁启超小说观的叁个维度[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9

[6].叶兆言.小说观小说这玩意从来没什么神秘的[J].青年作家.2019

[7].王岫庐.严复与梁启超的小说观之比较[J].粤海风.2019

[8].郭城.米兰·昆德拉与王小波小说观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9

[9].王锺陵.张爱玲的小说观及其小说创作[J].学术交流.2019

[10].张泓.从《搜神记》的归类看古代目录学的小说观[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论文知识图

河南大学论文(26)河南大学论文(42)河南大学论文(50)河南大学论文(54)河南大学论文(55)河南大学论文(66)

标签:;  ;  ;  ;  ;  ;  ;  

小说观论文_陈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