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降解细菌论文_樊黎黎,徐兴健,韩雪容,李海彦,王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石油降解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石油,土壤,细菌,线虫,湿地,灌渠,铜绿。

石油降解细菌论文文献综述

樊黎黎,徐兴健,韩雪容,李海彦,王娜[1](2019)在《莫莫格湿地石油污染土壤中耐盐碱石油烃降解细菌的降解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位筛选耐盐碱石油烃降解菌可以用来修复受石油污染的盐碱土壤。本研究从莫莫格湿地的石油污染土壤中,以菲(Phe)作为唯一碳源,分离出一株多环芳烃耐盐碱的Phe高效降解细菌株,通过形态学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明确其系统发育进化地位;系统研究了该菌株对Phe的降解特性及其降解动力学,为湿地石油污染的治理提供了良好的菌种资源。研究结果表明,耐盐碱的Phe降解细菌S1-8菌株,属于盐单胞菌,命名为Halomonas sp. S1-8; Halomonas sp. S1-8降解Phe的最适盐浓度(Na Cl)为5%,p H为8. 0,温度为30℃。在盐浓度低于5%时,随着盐度的增加,菌株S1-8在盐碱胁迫下对Phe的降解动力学,符合一级降解动力学模型。菌株S1-8对盐浓度和环境酸碱度具有较广的适应范围,分别为Na Cl含量0~30%和p H 6. 0~11. 0。Halomonas sp. S1-8在湿地油田污染的生物修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土壤与作物》期刊2019年02期)

姬雨[2](2019)在《石油污染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难降解组分功能基因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修复技术是实现石油污染土壤净化与功能恢复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土壤微生物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探究石油污染土壤中高效降解菌群落变化,以及在基因水平上评价不同修复条件下石油难降解组分关键功能基因代谢的差异性,对进一步提高生物修复效果尤为重要。本研究,选取渭河阶地粉质壤土和黄土台塬粉质壤土为供试土壤,以扁穗冰草和狗牙根草为修复植物,分别在石油污染浓度:0 mg·kg~(-1)、3000 mg·kg~(-1)、7000mg·kg~(-1)及10000 mg·kg~(-1)的条件下,进行石油污染土壤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模拟实验。主要研究内容:(1)利用高通量技术对不同实验条件下24组土壤样品脱氧核糖核酸(DNA)进行测序,通过OTU、稀释度曲线、香浓指数、热图、PCA、RDA等分析,研究不同实验条件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2)对石油难降解组分关键功能基因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C23O)基因、苯酚羟化酶(QHM)基因、芳烃双加氧酶(Ahd)基因的检测、克隆,从分子水平阐明石油降解机理;(3)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构建标准曲线,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实验条件下12组渭河阶地粉质壤土土壤试样进行功能基因表达定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实验条件下,石油污染植物修复土壤中门水平主要细菌群落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WS3、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装甲菌门(Armatimonadetes)、迷踪菌门(Elusimicrobia)。(2)土壤石油污染浓度、修复植物及不同土壤组分性质都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有影响,且石油污染浓度和修复植物比不同土壤性质的影响更为明显。随着石油浓度的增加,土壤中优势菌群细菌数量随污染浓度呈阶梯式增加,较高浓度的石油污染土壤有利于大多数细菌的生长;不同修复植物对土壤理化性质有较大的影响。(3)对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苯酚羟化酶、芳烃双加氧酶石油难降解组分关键功能基因进行检测,叁种功能基因均符合目的基因的大小,分别约为470bp、85bp、310bp,说明修复土壤中含有以上石油难降解组分关键功能基因。(4)利用SYBR配置反应体系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分别建立了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基因、芳烃双加氧酶基因、苯酚羟化酶基因功能基因定量分析标准曲线(扩增效率E)为:y=-3.77x+38.2(E=84.30%);y=-3.78x+39.72(E=83.9%);y=-2.97x+37.13(E=117%)。(5)根据12组不同实验条件修复的土壤功能基因绝对荧光定量分析发现,狗牙根植物可促进石油污染土壤中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C23O)基因、芳烃双加氧酶(Ahd)基因的拷贝,但狗牙根植物修复可能抑制了苯酚羟化酶(QHM)基因的拷贝。在中、高浓度(7000 mg/kg、10000 mg/kg)的石油污染土壤环境中,可促进细菌芳烃双加氧酶(Ahd)功能基因的拷贝。(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23)

魏婷,何敬愉,何彩云[3](2018)在《石油烃降解细菌应用于中试反应器处理油污压舱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油污染压舱水盐度高、成分复杂且常含有毒物质,因此对这种污水的处理,尤其是在较大体积的情况下十分困难。针对这一问题,该文通过利用海洋来源的石油烃降解菌株构建人工菌群的方法,进行生物强化,从而提高油污压舱水的处理效率。先后分别在简单的500 L金属槽和特殊设计的600 L中试生物反应器中进行了预实验和正式处理实验,处理过程中持续检测总石油烃含量,并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仪对处理体系中的菌群结构变化进行监测。两次试验中总石油烃降解效率分别达70%、90%以上,且初始的人工菌群结构发生了重组,最终形成以Marinobacter hydrocarbonoclasticus(除烃海杆菌)、Acinetobacter venetianus(威尼斯不动杆菌)和Alcanivorax dieselolei(柴油食烷菌)为优势种的新菌群。综上,该文提出的采用海洋石油烃降解细菌构建人工菌群用于生物强化,是一种潜在的能够有效提高大体积石油污染压舱水处理效率的方法。(本文来源于《集成技术》期刊2018年05期)

张雪[4](2018)在《石油烃降解产甲烷过程中的厌氧细菌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原油是我国主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但超过2/3的原油残留在地下无法被有效开采。利用厌氧微生物,将残余原油转变为甲烷进行“生物气”开采,是近年国内外研究的前沿课题。石油烃作为原油的主要组分,其产甲烷降解过程是个多重互营代谢反应(包括石油烃的起始降解、中间代谢产物脂肪酸的氧化等),需要不同功能类型的细菌和产甲烷古菌的参与才能完成。互营代谢是石油烃降解产甲烷过程的限速步骤,由于互营微生物分离培养的难度极大,目前多采用未培养的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手段,研究石油烃降解产甲烷过程中的功能微生物和产甲烷途径,但是互营烃降解菌等纯培养物的缺失,已经成为限制我们深入了解厌氧烃降解分子机理的“绊脚石”。传统互营菌分离技术的分离通量低,而且采用先富集培养,后分离的策略,难以定向分离。本文提出了先分开后培养的新思路,并据此开发出一种多孔板高通量分离技术。利用课题组多年富集的石油烃降解产甲烷菌系为接种物,分离石油烃降解产甲烷过程中的互营微生物等功能菌。取得的结果如下:(1)证实了不同温度条件下(25-55℃)的石油烃降解产甲烷菌系都具有互营短链脂肪酸(VFAs:甲酸、乙酸、丙酸、丁酸)的降解代谢能力;不同温度和VFA富集获得的优势互营菌群不同,高温条件下获得的优势互营菌群主要有Tepidanaerobacter、Thermosyntropha、Thermotoga和Pelotomaculum,中温条件下获得的已知互营菌群为Tepidanaerobacter,低温条件下获得的优势互营菌群主要为Syntrophomonas。此外,通过VFAs富集培养,还发现了大量未培养微生物。(2)分离获得厌氧菌265株,其中分类地位明确的菌株共142株,分布于12个科13个属,包含具有互营乳酸代谢功能的Thermodesulfovibrio yellowstonii 11株。剩余123株代表潜在新物种18个(16S rRNA基因相似度<97%)。(3)鉴定了一株来源于高温互营烃降解产甲烷菌系SK的厌氧发酵细菌SK-Y3~T,革兰氏阳性,产芽孢的弯杆状细菌。最适生长条件为0%NaCl、50℃和pH 7.0。利用木聚糖时产生木糖。主要的细胞脂肪酸为C_(15:0) iso,C_(15:0) anteiso和C_(17:0) iso;基因组DNA G+C mol%为37.2%。根据生理生化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提出新属新种Petroclostridium xylanilyticum gen.nov.sp.nov。依据SK-Y3~T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将clostrdial cluster III划分为4个新属(Thermoclostridium gen.nov.、Hungateiclostridium gen.nov.、Ruminiclostridium gen.nov.、Pseudoclostridium gen.nov.和Petroclostridium gen.nov.),并与Petroclostridium xylanilyticum gen.nov.一起,被归到一个新科Hungateclostridiaceae fam.nov.。(4)鉴定了一株来源于高温互营烃降解产甲烷菌系SK的产乙酸菌SK-G1~T,革兰氏阴性,单端生鞭毛,呈不规则的短杆状,大小约0.3-0.5μm×1.5-3.0μm;最适生长条件为55℃,pH7.0-7.5;利用碳水化合物生长的主要发酵产物为乙酸;基因组DNA G+C mol%为43.9%;全基因组测序发现其具有完整的互营丁酸代谢途径。根据生理生化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将SK-G1~T鉴定为新属新种,并命名为Biomaibacter acetigenes gen.nov.sp.nov.。进一步根据全基因组序列特征,提出了一个新科Biomabacteraceae fam.nov.。(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03-01)

郭平[5](2017)在《海洋低温石油降解菌筛选与细菌群落对石油污染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海北部和渤海的冬季表层海水温度平均在2℃左右,部分海域会结冰,溢油事故也屡有发生。溢油事故对海洋环境和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由于低温会导致石油污染物持久存在而且会加大溢油应急工作的难度,因此同等程度的溢油事故如果发生在低温海域则危害更大。利用低温菌降解石油污染物是治理低温下溢油污染的一种有效方法,但目前筛选出的能在0℃左右高效降解石油的菌株主要筛选自极地环境,分离自我国海域的鲜有报导。由于土着微生物更适应本地环境,利用土着微生物进行生物修复的效果往往比引入外来菌种好,因此需要筛选出我国本地菌。此外,为了获得更好的生物修复效果,需要考察菌株在处理实际溢油时的应用效果,研究细菌群落对石油污染的响应。本研究侧重我国海域的低温石油降解菌筛选和细菌群落对石油污染响应,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筛选出了6株石油烃降解菌,分别命名为Pseudoalteromonas sp.QY-1、Pseudoalteromonas sp.QN-1、Rhodococcus sp.QY-2、Planococcus sp DC-1、Cobetia sp.QF-1、Pseudoalteromonas sp.DC-2。在实验室条件下,这6株菌均能在0℃降解石油烃,其中菌株Rhodococcus sp.QY-2对原油的降解率最高,在0℃、原油初始浓度5 g/L、菌液接种量10%(v/v)、降解60 d后原油生物降解率为52.6±2.0%;菌株Pseudoalteromonas sp.QN-1对萘的降解率最高,在0℃、萘初始浓度2g/L、菌液接种量10%(v/v)、降解30d后萘的生物降解率为80.6±2.5%。2.菌株Cobetia sp.DC-2的基因组长度为4,084,184bp,GC含量为57.44%。编码基因3,513个,总长为3,470,121bp。在基因组中发现了与石油烃降解相关的基因,同时注释到了一些氯烷烃和氯烯烃、氯环己烷和氯苯等外源化合物降解的代谢通路。在基因组中还注释到了与鼠李糖脂表面活性剂合成与调控相关的功能基因。此外,也发现了与适冷性相关的基因,如冷休蛋白CspA。3.于2015年1月30日~3月29日期间,在大连海事大学码头进行了海洋溢油污染生物修复模拟实验。实验期间,表层海水平均温度为4.5℃。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系统的研究了石油污染生物修复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变化。进行生物修复后,样本中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和科尔韦尔氏菌科(Colwelliaceae)的细菌和油螺旋菌(Oleispira)、交替假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极地杆菌(Polaribacter)、弓形菌(Arcobacter)的丰度明显增加,是降解石油的关键菌种。样本中与石油烃降解相关的功能基因含量显着增加。4.在2015年3月11日~4月14日期间,对大连东港商务区附近岩石潮间带的油污礁石(2015年2月末被原油污染)进行了原位生物修复。实验期间表层海水温度在4.0~7.5℃之间。将所筛选的菌株配制成生物修复试剂,喷洒于受石油污染的岩石表面。经过一个半月的修复,与自然风化相比,原油的降解率达到了75.1±8.9%。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该区域细菌群落对石油污染的响应,结果表明:溢油后岩石潮间带的海水中细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多样性均明显下降,蓝细菌(Cyanobacteria)大量繁殖成为绝对优势种(87.39%)。同时,一些与石油烃降解相关的功能基因丰度明显高于未被污染海水中的细菌群落。例如,溢油后与烷烃降解相关的主要酶系之一“P450”丰度增加了 8倍,一些与多环芳烃降解相关基因的丰度增加了 3倍。(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17-09-01)

黄荣霞,周际海,田胜尼,袁颖红,程坤[6](2017)在《石油污染与食细菌线虫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及石油降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石油及其产品用量增多,石油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土壤石油污染治理刻不容缓.研究表明石油污染土壤中存在大量的食细菌线虫,但食细菌线虫在石油污染土壤中的作用还不清楚.本试验采用人工模拟石油污染土壤,通过接种不同密度模式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研究食细菌线虫在石油污染土壤中的功能及其对污染土壤中石油降解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本实验共设6个处理:高温灭菌石油污染土壤(FSP),作为对照处理1;杀灭线虫土壤(S),作为对照处理2;石油污染土壤(SP);石油污染土壤+5条线虫/g干土(SPN5);石油污染土壤+10条线虫/g干土(SPN10);石油污染土壤+20条线虫/g干土(SPN20).研究结果表明:整个试验培养结束时,处理SP、SPN5、SPN10和SPN20的石油残留量比第0天采样时分别降低约60.78%、80.01%、67.63%和66.31%,处理SP、SPN5、SPN10和SPN20的石油残留量比处理FSP分别降低约43.60%、70.68%、52.34%和50.45%,得出接种线虫可以促进污染土壤的石油降解,其中接种5条线虫/g干土的处理促进石油降解效果最好.第7 d采样时,处理SP、SPN5、SPN10、SPN20中脱氢酶酶活性比处理S分别增加约132.76%、115.09%、118.67%和55.81%,表明石油污染可以激活脱氢酶;第14 d时,接种线虫处理SPN5、SPN10和SPN20的脱氢酶活性比未接种线虫处理SP的脱氢酶活性分别增加约5.16%、18.13%和29.56%,表明添加食细菌线虫也促进了土壤相关酶活性.该研究证明食细菌线虫可以在石油污染土壤中刺激微生物的繁殖,增强土壤酶活性,进而促进污染土壤石油的降解.(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李丹丹,徐兴健,翟真浩,于洪文,韩雪容[7](2017)在《一株筛选自莫莫格湿地石油污染土壤中的十六烷烃降解细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位筛选石油烃降解菌可以用于修复被石油污染的湿地土壤。从莫莫格湿地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筛选烷烃降解菌,研究其降解特性,为湿地石油污染治理提供修复材料。以十六烷(C16)为唯一碳源,对采集自莫莫格湿地东部、嫩江西岸的哈尔挠区(45°50′N~46°18′N,123°55′E~124°4′E)的表层石油污染土壤中的烷烃降解菌进行富集,并筛选分离出一株对C16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细菌。通过形态学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明确其系统发育进化地位;同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测定培养物中C16的含量,研究不同温度、时间、培养基初始p H、C16初始浓度对菌株降解C16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成功筛选、分离得到一株能够降解C16的细菌菌株JLC1,该菌株属于铜绿假单胞菌,命名为Pseudomonas aeruginosa JLC1;Pseudomonas aeruginosa JLC1降解C16的适宜温度为35℃,适宜p H为6.5。此外,随着C16初始浓度升高;菌株JLC1对C16的降解率逐渐降低。对温度、p H、C16浓度适应范围较广的C16降解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JLC1菌在油田污染湿地的生物修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黄荣霞,周际海,濮海燕,唐嘉婕,程坤[8](2016)在《不同密度食细菌线虫对污染土壤石油降解及土壤酶活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线虫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它作为食物链中的重要成员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因其形态特殊性、食物专一性、分离鉴定相对简单,以及对环境的各种变化包括污染胁迫效应能做出较迅速的反应等特点,常被看作是土壤质量或生态系统变化的敏感性指示生物。对石油污染土壤中线虫群落结构的大量研究表明,土壤线虫广泛存在于石油污染土壤中,但食细菌线虫对石油等有机物污染的指示性及石油降解的影响研究则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驯化培养,得到能够在石油浓度为10g/L的培养基中生长的模式线虫(Caenrhabditis elegans),然后将该模式线虫按照不同密度接种到石油污染土壤中,研究添加食细菌线虫对污染土壤石油降解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室内培养实验,设置6个处理,即经高温灭菌的石油污染土壤(FSP)、新鲜土壤(S)、石油污染土壤(SP)、石油污染土壤+5条线虫/g干土(SPN5)、石油污染土壤+10条线虫/g干土(SPN10)、石油污染土壤+20条线虫/g干土(SPN20),石油污染浓度均为5 g/kg干土。所有处理均放置于22℃培养箱内培养,定期将土壤含水量调节为土壤饱和含水量的50%,并分别在第0、7、14、28、56、11.2 d随机破坏性采样,分析研究线虫繁殖数量、土壤石油残留浓度、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基础呼吸、FDA水解酶、脱氢酶、脲酶等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周期内,接种线虫处理的污染土壤中石油残留量低于未接种线虫处理的石油污染土壤,表明食细菌线虫可以通过调节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促进污染土壤中石油的降解;不同土壤酶活性对石油污染的响应也不同,总体趋势是先升高后,石油污染土壤酶活性总体上显着高于未污染土壤(p<0.05),接种线虫对土壤酶活性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对不同的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其中对土壤脲酶活性影响最显着。实验结果表明土壤线虫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调节存在密度效应,从本实验结果来着,接种5条线虫/g干土处理(SPN5)对微生物活性的调节效应最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最为显着,进而对污染土壤石油降解的促进作用最强。(本文来源于《土壤科学与生态文明(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09-19)

李作扬[9](2016)在《石油降解细菌的分离、筛选、鉴定及其对多环芳烃降解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盘锦“红海滩”地区采集翅碱蓬及根系土壤,进行常规细菌分离,并采用柴油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从中筛选具有降油性能的菌株;对筛选到的菌株进行降油性能测定,研究其在不同作用时间(3d、5d、7d)内对柴油的原始降解率;选择在3个时间段降油性能均较高的菌株作为目的菌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并测定其生长特性;选取降油效果较好的2株代表菌,以及实验室前期从辽宁盘锦沿海滩涂土壤分离的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Y3菌株,采用GC-MS法测定3株菌在添加不同浓度葡萄糖(0、0.5、1、1.5 g/L)作用7d后对萘、菲、惹烯、苯并[α]芘4种多环芳烃的降解性能;对3株菌的石油降解酶相关功能基因进行了扩增:结果显示:共分离纯化到28株细菌,其中具有降油性能的细菌7株,编号分别为S1、G3、G4、G9、G10、G11、G12;7株菌对柴油的原始降解率如下,3d分别为34.21%、3.68%、18.40%、18.95%、0.52%、9.47%、21.05%;5d分别为44.06%、3.19%、23.90%、24.70%、31.47%、25.90%、46.22%;7d分别为41.09%、1.49%、14.36%、28.22%、14.36%、29.70%、31.68%,其中S1、G11和G12菌株具有较高降油率;经鉴定S1菌株为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与Microbacterium saperdate的同源性为98.7%;G11和G12皆属于刘志恒菌属(Zhihengliuella),与Zhihengliuella halotolerans的同源性为99.8%,3株菌最适生长温度范围皆为15℃~30℃,最适生长NaCl浓度分别为0%、2%和2%,最适pH分别为pH5、pH7和pH7;在4种多环芳烃(萘、菲、惹烯、苯并[α]芘)无机盐培养基中,自然降解率分别为5.49%、8.57%、7.52%、6.84%,在添加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后,分别接种3株菌作用7d,对4种目标化合物的降解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对萘的降解率表现为,3株菌在无糖情况下的降解率差异不显着(P>0.05),1%浓度葡萄糖组降解率最高,Y3、G12、S1分别为70.56%、67.82%、57.46%,3株菌无显着性差异;对菲的降解情况为,1.5%浓度葡萄糖时3株菌降解效果在所有组中最高,与无糖组和0.5%糖浓度组差异显着(P<0.05),与1%浓度组差异不显着(P>0.05),3株菌间降解率差异不显着(P>0.05),Y3具有最高降解率,达到63.20%,其次为S1 60.90%,G12 60.33%;对惹烯的降解率为,无糖对照组,G12最高达到10.22%,其次为Y3和S1,降解率分别为:5.18%、0.05%,差异显着(P<0.05),各浓度组以1%葡萄糖时降解性能最佳,与无糖组和0.5%浓度组差异显着,与1.5%浓度组差异不显着,Y3降解率最高达到66.49%,其次为G12 66.42%、S1 66.18%,3株菌间降解率差异不明显(P>0.05);对苯并[α]芘的降解情况为,葡萄糖添加量1%时,3株菌的降解能力最强,与无糖组和0.5%糖浓度组差异极显着(P<0.01),与1.5%浓度组差异不显着(P>0.05),Y3降解率最高达到71.43%,其次为S1 71.91%,G12 70.50%,略低于S1;3株菌降解率仍无明显差异(P>0.05)。仅从S1菌株基因组上扩增得到了大小为691bp的烷烃羟化酶基因alkB部分的DNA片段,经NCBI blastx比对,结果与Rhodococcus qingshengii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的烷烃单加氧酶同源性高达98%。(本文来源于《大连海洋大学》期刊2016-06-01)

任春英,王海胜,卜宁,赵洪新[10](2016)在《沈抚灌渠中好氧型石油降解细菌分离纯化及降解能力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分离和纯化环境中的石油降解菌,开发其降解石油的功能,用于石油污染地土壤的环境治理,是不会带来二次污染的生物清除石油污染方法之一,对石油污染环境的生态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流过各种工业废水的沈抚灌渠环境中,富集着大量具有降解各种污染物的微生物。从流经抚顺石油井区的灌区水底泥中取样,在无机盐培养基中,以添加1%的原油为唯一碳源,分离得到5株以石油为唯一碳源的细菌,石油降解率分析表明,5株菌都具有一定的石油降解能力,其石油降解率依次为:sf-5>sf-4>sf-1>sf-3>sf-2,特别是sf-5菌株在培养15d时的石油降解活性最高,是一株极具开发潜力的石油降解菌。(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石油降解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物修复技术是实现石油污染土壤净化与功能恢复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土壤微生物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探究石油污染土壤中高效降解菌群落变化,以及在基因水平上评价不同修复条件下石油难降解组分关键功能基因代谢的差异性,对进一步提高生物修复效果尤为重要。本研究,选取渭河阶地粉质壤土和黄土台塬粉质壤土为供试土壤,以扁穗冰草和狗牙根草为修复植物,分别在石油污染浓度:0 mg·kg~(-1)、3000 mg·kg~(-1)、7000mg·kg~(-1)及10000 mg·kg~(-1)的条件下,进行石油污染土壤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模拟实验。主要研究内容:(1)利用高通量技术对不同实验条件下24组土壤样品脱氧核糖核酸(DNA)进行测序,通过OTU、稀释度曲线、香浓指数、热图、PCA、RDA等分析,研究不同实验条件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2)对石油难降解组分关键功能基因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C23O)基因、苯酚羟化酶(QHM)基因、芳烃双加氧酶(Ahd)基因的检测、克隆,从分子水平阐明石油降解机理;(3)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构建标准曲线,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实验条件下12组渭河阶地粉质壤土土壤试样进行功能基因表达定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实验条件下,石油污染植物修复土壤中门水平主要细菌群落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WS3、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装甲菌门(Armatimonadetes)、迷踪菌门(Elusimicrobia)。(2)土壤石油污染浓度、修复植物及不同土壤组分性质都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有影响,且石油污染浓度和修复植物比不同土壤性质的影响更为明显。随着石油浓度的增加,土壤中优势菌群细菌数量随污染浓度呈阶梯式增加,较高浓度的石油污染土壤有利于大多数细菌的生长;不同修复植物对土壤理化性质有较大的影响。(3)对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苯酚羟化酶、芳烃双加氧酶石油难降解组分关键功能基因进行检测,叁种功能基因均符合目的基因的大小,分别约为470bp、85bp、310bp,说明修复土壤中含有以上石油难降解组分关键功能基因。(4)利用SYBR配置反应体系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分别建立了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基因、芳烃双加氧酶基因、苯酚羟化酶基因功能基因定量分析标准曲线(扩增效率E)为:y=-3.77x+38.2(E=84.30%);y=-3.78x+39.72(E=83.9%);y=-2.97x+37.13(E=117%)。(5)根据12组不同实验条件修复的土壤功能基因绝对荧光定量分析发现,狗牙根植物可促进石油污染土壤中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C23O)基因、芳烃双加氧酶(Ahd)基因的拷贝,但狗牙根植物修复可能抑制了苯酚羟化酶(QHM)基因的拷贝。在中、高浓度(7000 mg/kg、10000 mg/kg)的石油污染土壤环境中,可促进细菌芳烃双加氧酶(Ahd)功能基因的拷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石油降解细菌论文参考文献

[1].樊黎黎,徐兴健,韩雪容,李海彦,王娜.莫莫格湿地石油污染土壤中耐盐碱石油烃降解细菌的降解特性研究[J].土壤与作物.2019

[2].姬雨.石油污染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难降解组分功能基因定量研究[D].长安大学.2019

[3].魏婷,何敬愉,何彩云.石油烃降解细菌应用于中试反应器处理油污压舱水的研究[J].集成技术.2018

[4].张雪.石油烃降解产甲烷过程中的厌氧细菌分离与鉴定[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5].郭平.海洋低温石油降解菌筛选与细菌群落对石油污染响应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7

[6].黄荣霞,周际海,田胜尼,袁颖红,程坤.石油污染与食细菌线虫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及石油降解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7

[7].李丹丹,徐兴健,翟真浩,于洪文,韩雪容.一株筛选自莫莫格湿地石油污染土壤中的十六烷烃降解细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J].湿地科学.2017

[8].黄荣霞,周际海,濮海燕,唐嘉婕,程坤.不同密度食细菌线虫对污染土壤石油降解及土壤酶活性影响[C].土壤科学与生态文明(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16

[9].李作扬.石油降解细菌的分离、筛选、鉴定及其对多环芳烃降解性能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6

[10].任春英,王海胜,卜宁,赵洪新.沈抚灌渠中好氧型石油降解细菌分离纯化及降解能力检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论文知识图

一110个株细菌的石油降解率科水平与石油烃降解相关细菌类群分布扩增电泳图4; 经 Duncan 多重比较可知 NH一2混合菌的石油降解率低温(10℃)土壤驯化细菌的系统发育树

标签:;  ;  ;  ;  ;  ;  ;  

石油降解细菌论文_樊黎黎,徐兴健,韩雪容,李海彦,王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