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异地搬迁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夏琪,王卓[1](2021)在《国家在场与村民自治:扶贫第一书记制度的实践逻辑》文中认为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运用个案研究法和过程一事件法,选取江西省赣村作为田野调查点,以扶贫第一书记政策分析国家力量与村民自治的互动关系,探索乡村治理模式。研究发现,第一书记肩负政治任务,携带大量的国家资源,以国家身份嵌入乡村场域,形塑乡村结构和发展秩序。总体来看,村庄治理主体实现了再造,作为治理载体的自组织被培育,村庄的治理形态由一元治理到协同共治,村民自治的功能得以重构。第一书记以行政力量嵌入乡村社会,是国家以"外力"推动乡村社会内部问题解决的一种积极探索。
张霞[2](2021)在《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研究 ——以凤凰老家寨为例》文中认为
陈露[3](2021)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甘堡藏寨特色村寨建设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廖黄坤[4](2021)在《易地搬迁脱贫户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 ——基于B市集中安置区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易地扶贫搬迁是将长期居住在条件落后、环境脆弱、灾害频发等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转移到生存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使其能够在政策支持下逐步摆脱贫困状况,实现可持续稳定脱贫的综合性扶贫方式。易地扶贫搬迁户则是符合前面所述搬迁条件的家庭。对于易地搬迁户而言,可持续生计就是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帮助下,贫困群体在搬迁后能够完全改善原来的生存状态,不仅能摆脱贫困,而且不会因后续生存问题再次陷入贫困或者出现返迁的一种状态。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就是通过搬迁和配套措施影响农户的生计资本积累,修复、重建和提升农户的生计能力,进而调整和优化农户的生计策略,重塑生计成本,实现移民生计可持续。本文以易地搬迁脱贫户的可持续生计为研究对象,以B市集中安置区为研究区域,采用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搬迁脱贫户的具体情况,构建搬迁脱贫户可持续生计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再利用综合指数法测量搬迁前后脱贫户的可持续生计水平,分析脱贫户搬迁前后生计策略和生计结果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尽管易地搬迁后,脱贫户的生计资本值发生变化,各项生计资本值较搬迁前有所上升,但与理想的生计资本值相差甚远。(2)脱贫户的生计策略产生一定的变动,表现在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数有所缩减、外出务工人数和在家待业人数有所增加。(3)对比搬迁前,脱贫户的生计模式有所转变,但是以此产生的生计结果不尽如人意,搬迁户的日常生活负担加重。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进一步探讨搬迁后脱贫户生计存在的问题,从搬迁脱贫户、政府、集中安置区三个层面探寻实现搬迁脱贫户生计可持续的途径。
李璞颖[5](2021)在《易地扶贫搬迁国际经验借鉴》文中研究说明易地搬迁政策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意义重大。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国多年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外与之相似的是生态移民。本文以苏丹达尔富尔北部地区生态移民为案例,结合中国实际,提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的多元化发展策略。
吴玉崭[6](2021)在《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成效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一种新的研发组织,逐渐成为区域创新崛起的新生力量。其中,由高校设立的新型研发机构数量众多,但由于母体高校对其理解及投入不足、发展定位不清晰等原因,导致大部分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整体成效未能达到政府、高校、社会等各方预期。通过加强母体高校对新型研发机构的投入、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和自主管理体系、加快布局市场化经营性业务等方式,可以有效推动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高质量发展。
陶思吉[7](2020)在《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能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致富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也是彻底摆脱贫困的有效方法之一。随着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开展,关于搬迁后移民的生计问题也逐渐被学者所重视。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属于滇西边境地区的内地县,是中央明确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截至2018年底,兰坪县全县还有89个贫困村、66581名贫困人口尚未脱贫。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自开展以来,取得了显着成效,但移民生计问题依然是搬迁后工作的重中之重。研究移民的生计能力提升问题,对于移民脱贫致富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完善意义深远。本研究选取兰坪县县城北区安置点永安社区和通甸镇易门箐移民安置点作为调研点,对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运用可持续生计理论的五类生计资本分析调研点移民的生计能力提升情况,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移民的生计资本进行分析,探研移民生计能力提升情况。本文首先分析了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情况、移民安置情况、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发现兰坪县搬迁工作实施情况较好,但安置地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完善;其次概括了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能力提升的几种路径,即政府主导路径、企业帮扶路径、社会支援路径、移民自身发展路径,认为移民生计能力提升路径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基于上述生计能力的提升路径,通过对生计资本的定量分析发现,搬迁前移民的生计资本总量为0.3778,搬迁后生计资本的总量为0.419,说明搬迁后移民的总体生计能力有所提升。研究也发现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具有就业政策不完善、移民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移民安置地管理政策落后等生计能力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该问题,笔者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政府需要完善相关管理政策,加强产业扶持力度;社区应该在掌握民情民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管理和服务;最重要的则是移民增强自我发展意识,提升自主就业、创业等能力,只有移民将自力更生的意识贯彻到获取生计资本的行动中去,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生计能力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朱旭雨[8](2020)在《义乌市闲置土地优化利用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与扩张的需求,大量土地都被征收用作建设用地,促进了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然而由于土地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导致部分土地被征收之后没有及时投入到建设当中,出现了大量土地被闲置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使得部分城市土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这不仅影响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还制约人民群众居住条件的改善,同时严重阻滞城市建设步伐,无法满足中央的城镇化战略需求,而且也加重了社会矛盾,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本文在结合市场供求理论、土地利用理论以及双因素理论的基础上,详细分析闲置土地优化利用概念,并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阐述先进地区在闲置土地优化利用方面的成功经验。研究基于当前义乌市闲置土地的利用现状,分析其限制图例利用存在的不足和深层原因,并结合该市具体发展事情,对优化义乌市闲置土地优化利用的路径进行探讨,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土地供应结构,使各类用地比例更趋合理,是义乌市实现闲置土地优化利用的基础。要统一按照“分类调控、盘活存量、精准配置、城乡统筹、节约集约”原则,优先保障民生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等国家鼓励类用地需求,保障城市有序开发。(2)规范土地市场,促进土地流转,是促进闲置土地优化利用的根本途径。因此政府需要完善土地市场价格体系,更好地发挥出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确定合理的土地价格范围以及使用税率,通过合理的制度来促进土地流转效率的提高。(3)分区管理,实行差别政策,是提高闲置土地利用率的关键。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历史发展以及土地现状等情况实行合理的调控政策,保证政策符合区域的土地利用实际。对于农业可以加快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创新经营模式,发展特色农业。企业发挥工业园区优势,推行“零地招商”模式,促进产业升级。(4)健全机制和机构,保全计划执行的动态跟踪和管理,是践行闲置土地优化利用的有效保障。政府要加强监管,尤其是用地批后的监管,对用地实行动态的跟踪,发现故意延期开发等行为的需要加大调查力度和处罚力度,减少土地的闲置和浪费。
张珊[9](2020)在《民族地区减缓相对贫困的法律制度研究 ——以内蒙古昭乌达盟林西县为例》文中提出纵观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来,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的扶贫工作上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都有了显着的改善。随着扶贫开发的纵深推进,扶贫脱贫的进程中的法治问题也愈发凸显并开始得到人们关注。当下我国的精准扶贫已经进入尾声阶段,预计2020年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但这并不代表贫困已经被消除,它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不同时期予以不同形式的呈现。在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即将成为过去式,相对贫困问题逐渐显现并将长期存在。所以推进减缓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贫困问题的法律制度建设,将扶贫工作纳入法律轨道,是未来我国反贫困工作的重要一环,也为更好的应对长期贫困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指导。故本文将重点通过对国内现有反贫困法律制度的优缺点分析,以及对国外优秀反贫困法律制度的学习借鉴,进而探索适合我国有效应对相对贫困问题的法律制度建设的可行途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来写,首先第一部分进行相关背景和概念的概述,将贫困的概念、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辨析、相对贫困的特征进行阐述,为整个文章奠定一个基础;第二部分进行民族地区相对贫困现状和致贫原因分析,主要以内蒙古昭乌达盟林西县为例进行描述;第三个部分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现行的反贫困制度和政策,并进行优缺点分析;第四部分与外国的反贫困制度和政策进行比较,吸收优秀经验;第五部分提出对少数民族地区未来应对相对贫困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梁惠惠,朱一荣[10](2019)在《工矿型小城镇镇区规划发展策略探讨——以济南市莱芜区牛泉镇为例》文中指出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小城镇的发展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工矿型小城镇因资源优势迅速崛起,但其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减缓了城镇化的进程.以济南市莱芜区工矿型小城镇牛泉镇镇区为例,分析了牛泉镇镇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矿产压覆和镇区发展矛盾、矿产压覆区土地规划建设"真空"问题、工业发展问题.结合其现状和发展需求,从镇区整体搬迁、工业园区建设、矿产压覆区土地使用策略三方面提出规划发展策略.着眼于解决工矿型小城镇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期此案例对同类型的小城镇镇区的规划发展有所启发.
二、异地搬迁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地搬迁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4)易地搬迁脱贫户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 ——基于B市集中安置区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易地扶贫搬迁 |
2.1.2 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 |
2.1.3 脱贫户 |
2.1.4 生计资本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生计理论 |
2.2.2 反贫困理论 |
2.2.3 人口迁移理论 |
第3章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1.1 B市易地搬迁概况 |
3.1.2 B市集中安置点基本情况 |
3.2 数据来源 |
3.2.1 调查问卷设计 |
3.2.2 调查样本选取 |
3.2.3 调查数据获得 |
3.3 样本户基本情况 |
3.3.1 受访者基本情况 |
3.3.2 样本户基本情况 |
第4章 B市易地搬迁脱贫户可持续生计现状调查研究 |
4.1 B市易地搬迁脱贫户生计资本分析 |
4.1.1 生计资本评价体系构建 |
4.1.2 生计资本定性分析 |
4.1.3 生计资本定量分析 |
4.2 B市易地搬迁脱贫户生计策略分析 |
4.3 B市易地搬迁脱贫户生计结果分析 |
第5章 易地搬迁安置区脱贫户可持续生计面临的问题 |
5.1 劳动力增收不稳定 |
5.2 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
5.3 土地与住房权益难以保障 |
5.4 家庭社会资本受损 |
5.5 金融扶持系统不健全 |
第6章 易地搬迁安置区脱贫户实现可持续生计的对策 |
6.1 脱贫户层面 |
6.1.1 提高发展能力 |
6.1.2 增强社交能力 |
6.2 安置区层面 |
6.2.1 构建社会网络 |
6.2.2 强化教育培训 |
6.2.3 优化就业服务 |
6.3 政府层面 |
6.3.1 促进产业发展 |
6.3.2 优化金融服务 |
6.3.3 完善相关政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易地搬迁脱贫户可持续生计研究调查问卷 |
致谢 |
(5)易地扶贫搬迁国际经验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国内外生态移民研究 |
三、我国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的逻辑衔接 |
四、生态移民国际案例及启示 |
(一)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 |
(二)认真听取并充分考虑移民的心声与建议。 |
(三)因地制宜推进后续产业稳步开展。 |
(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
(五)差异性管理方法。 |
五、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多元发展策略 |
(一)加强完善的后续产业扶持制度。 |
(二)强化搬迁移民的“造血功能”。 |
(三)激活社会资本。 |
(四)建立搬迁移民社会网络。 |
(五)强化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 |
六、总结 |
(6)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成效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基本现状 |
(一)基本特征 |
(二)机构属性 |
(三)建立方式 |
(四)规模数量 |
(五)建设意义 |
二、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对新型研发机构理解及投入不足 |
(二)对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定位不清晰 |
(三)新型研发机构管理自主权缺失 |
(四)新型研发机构人员结构亟需完善 |
(五)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进程缓慢 |
三、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对策 |
(一)理顺机制,加强母体高校对新型研发机构的投入 |
(二)明确定位,建立完善的科研创新体系 |
(三)充分放权,建立科学组织架构和自主管理体系 |
(四)优化结构,激发复合型人才队伍活力 |
(五)全面探索,加快布局市场化经营性业务 |
(7)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选题由来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移民生计问题研究 |
(二)易地扶贫搬迁研究 |
(三)文献简评 |
三、基本概念 |
(一)易地扶贫搬迁 |
(二)移民 |
(三)生计能力 |
四、理论工具--可持续生计理论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回顾 |
(二)问卷调查 |
(三)结构式访谈 |
(四)统计分析法 |
六、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概况 |
一、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的缘起与进展 |
(一)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的缘起 |
(二)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的进展 |
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情况 |
(一)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概况 |
(二)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概况 |
三、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概况 |
(一)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基本状况 |
(二)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面临挑战 |
第二章 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能力提升路径 |
一、政府主导路径 |
(一)劳动力转移 |
(二)开发公益性岗位 |
(三)移民就业能力提升 |
二、企业帮扶路径 |
(一)蔬菜基地 |
(二)蓝莓基地 |
(三)中药材基地 |
三、社会支援路径 |
(一)社会捐赠 |
(二)社会组织支持 |
四、移民自主发展路径 |
(一)种植药材 |
(二)外出务工 |
(三)个体经营 |
第三章 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能力提升成效评估 |
一、搬迁前后生计资本现状描述性分析 |
(一)自然资本 |
(二)物质资本 |
(三)金融资本 |
(四)社会资本 |
(五)人力资本 |
二、搬迁前后生计资本对比定量分析 |
(一)生计资本指标 |
(二)生计资本综合指数 |
(三)生计资本综合指数对比 |
(四)移民生计能力总体评价 |
三、移民的评价 |
(一)对基础设施的评价 |
(二)移民适应情况 |
第四章 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一、生计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
(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不完善 |
(二)社会企业承载力弱 |
(三)移民自身造血能力差 |
二、生计能力提升的建议 |
(一)不断完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 |
(二)大力扶持社会企业 |
(三)增强移民自身造血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义乌市闲置土地优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闲置土地定义的相关研究 |
1.2.2 关于闲置土地成因的相关研究 |
1.2.3 关于闲置土地处置的相关研究 |
1.2.4 关于闲置土地再利用的相关研究 |
1.2.5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闲置土地的概念 |
2.1.2 闲置土地的范围界定 |
2.1.3 闲置土地的分类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双因素理论 |
2.2.2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
2.2.3 市场供求理论 |
2.2.4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 |
第三章 义乌市闲置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3.1 义乌市地域及经济概况 |
3.1.1 地域基本情况 |
3.1.2 市域经济发展情况 |
3.2 义乌市土地基本情况 |
3.2.1 市域土地流转情况 |
3.2.2 市域土地供应情况 |
3.2.3 市域土地开发后供地建设情况 |
3.2.4 市域闲置土地情况和特点 |
3.3 义乌市闲置土地利用现状 |
3.3.1 分类盘活闲置土地 |
3.3.2 分类处置闲置土地 |
3.3.3 建立闲置土地台账进行实时监管 |
3.4 义乌市闲置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1 多地块历史遗留问题突出 |
3.4.2 闲置土地的利用效率低 |
3.4.3 闲置土地的处置缺乏联动机制 |
第四章 义乌市闲置土地利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1 政府部门原因 |
4.1.1 土地流转相关政策不健全 |
4.1.2 土地管理制度有所缺失 |
4.1.3 城市规划编制和调整不科学 |
4.1.4 监管和考核体制不健全 |
4.2 企业方面原因 |
4.2.1 集约用地意识薄弱 |
4.2.2 开发策略偏差 |
4.2.3 开发资金短缺 |
4.2.4 企业逐利本性 |
4.3 社会原因 |
4.3.1 农村土地缺乏退出和流转机制 |
4.3.2 城镇化发展加剧农村宅基地闲置 |
第五章 闲置土地优化利用的国内外经验及启示 |
5.1 国内优化土地利用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
5.1.1 郑州市孙庄村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政策与措施 |
5.1.2 宁波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政策与措施 |
5.1.3 铜梁县土地资源优化管理的政策与措施 |
5.2 国外优化土地利用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
5.2.1 美国土地利用管理的相关措施 |
5.2.2 日本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做法 |
5.3 国内外先进经验对义乌市的借鉴和启示 |
第六章 促进义乌市闲置土地优化利用的对策选择 |
6.1 义乌市政府层面的对策 |
6.1.1 深入落实闲置土地改革政策 |
6.1.2 规范土地市场以促进土地流转 |
6.1.3 优化各类用地的供应结构 |
6.1.4 促进闲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
6.1.5 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动态跟踪和管理 |
6.2 义乌市企业层面的对策 |
6.2.1 严格控制建设指标 |
6.2.2 推行零地招商模式 |
6.3 农村土地利用对策 |
6.3.1 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服务体系 |
6.3.2 加强科技创新以积极发展农村经济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民族地区减缓相对贫困的法律制度研究 ——以内蒙古昭乌达盟林西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Ⅰ.选题背景及意义 |
Ⅱ.国内外反贫困理论研究 |
Ⅲ.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基本认知 |
(一)“贫困”的概念 |
(二)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概念辨析 |
(三)相对贫困的基本特征 |
第二章 内蒙古昭乌达盟林西县相对贫困现状及其致贫原因分析 |
(一)林西县的相对贫困现状及其特征 |
(二)林西县相对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1.人口增速过快,社会资源更加紧缺 |
2.传统观念和风俗习惯根深蒂固,思想教育水平低 |
3.制度问题加剧相对贫困 |
第三章 我国民族地区现有的反贫困法律制度分析 |
(一)法律保障制度措施 |
1.相关反贫困政策和立法 |
2.缺陷分析 |
(二)宏观经济类政策和措施 |
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
2.缺陷分析 |
(三)教育类法律文件 |
1.少数民族教育反贫困立法及措施 |
2.缺陷分析 |
(四)社会福利类反贫困制度 |
1.具体现行社会福利制度 |
2.缺陷分析 |
第四章 国外反贫困政策法制研究 |
(一)英国济贫法 |
1.英国济贫法的发展历程 |
2.对我国的启示 |
(二)德国社会救助法律制度 |
1.德国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 |
2.对我国的启示 |
(三)美国公众援助项目 |
1.美国公众援助项目的发展历程 |
2.对我国的启示 |
第五章 减缓相对贫困问题在法律制度层面的构想 |
(一)减缓相对贫困法律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1.宪法的人权保障原则 |
2.平等原则 |
3.公平正义理论 |
(二)减缓相对贫困法律制度应保障的基本权利 |
1.政治类权利 |
2.经济类权利 |
3.社会保障类权利 |
(三)减缓相对贫困法律制度应完善的基本制度 |
1.经济发展制度改革 |
2.财政税收制度改革 |
3.教育制度改革 |
4.社会福利体制完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工矿型小城镇镇区规划发展策略探讨——以济南市莱芜区牛泉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牛泉镇的基本概况 |
1.1 区位概况 |
1.2 产业发展概况 |
2 牛泉镇镇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2.1 矿产压覆和镇区发展矛盾 |
2.2 矿产压覆区土地规划建设“真空” |
2.3 工业用地布局分散, 产业链简单 |
3 牛泉镇镇区规划发展策略探讨 |
3.1 镇区整体搬迁 |
3.1.1 居民点分布与迁移安置 |
3.1.2 原有生活空间氛围的营造 |
3.1.2. 1 道路网络规划 |
3.1.2. 2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3.2 工业园区建设 |
3.2.1 现状企业规模与产业特征 |
3.2.2 企业地块划分 |
3.2.3 产业链的整合升级 |
3.3 矿产压覆区的土地使用 |
3.3.1 土地用途延续使用 |
3.3.2 土地用途转换使用 |
3.3.3 土地用途消除使用 |
4 结束语 |
四、异地搬迁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在场与村民自治:扶贫第一书记制度的实践逻辑[J]. 夏琪,王卓. 西部发展研究, 2021(01)
- [2]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研究 ——以凤凰老家寨为例[D]. 张霞. 吉首大学, 2021
- [3]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甘堡藏寨特色村寨建设评估研究[D]. 陈露.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4]易地搬迁脱贫户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 ——基于B市集中安置区的调查[D]. 廖黄坤.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5]易地扶贫搬迁国际经验借鉴[J]. 李璞颖.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05)
- [6]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成效与策略研究[J]. 吴玉崭. 中国高校科技, 2021(Z1)
- [7]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能力提升研究[D]. 陶思吉.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义乌市闲置土地优化利用研究[D]. 朱旭雨.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9]民族地区减缓相对贫困的法律制度研究 ——以内蒙古昭乌达盟林西县为例[D]. 张珊.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10]工矿型小城镇镇区规划发展策略探讨——以济南市莱芜区牛泉镇为例[J]. 梁惠惠,朱一荣.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