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暗呼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呼吸,速率,兴安,落叶松,浓度,抑制,叶片。
暗呼吸论文文献综述
孙金伟,姚付启,张振华[1](2019)在《红松和紫椴叶片暗呼吸及其光抑制性在幼、成树间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片暗呼吸是森林碳循环的重要组分,深入分析幼、成树的叶片暗呼吸及其光抑制性的差异,对生态系统总生产力(GPP)的准确估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红松和紫椴)的幼树和成树为研究对象,分别测算不同光照下叶片暗呼吸与无光暗呼吸,比较叶片暗呼吸及其光抑制性在幼、成树间的差异,结合幼、成树叶片生理生态参数的对比,对幼、成树叶片暗呼吸及其光抑制性差异的原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两个树种幼树叶片光下暗呼吸的值高于成树,在生长季(6—9月),幼树的值比成树高6.8%~39.6%;两个树种幼树叶片暗呼吸光抑制程度低于成树,幼树叶片暗呼吸光抑制性的值比成树低2.5%~14.1%;红松幼、成树间叶片暗呼吸光抑制性的差异总体高于紫椴幼、成树间叶片暗呼吸光抑制性的差异,差值最高可达18.6%;幼树中较高的光下暗呼吸值和较低的光抑制程度可能与最大净光合速率、比叶面积、气孔导度的变化有关,与叶片氮含量的变化无关.(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万丽娜,王传宽,全先奎[2](2019)在《纬度梯度移栽对兴安落叶松针叶暗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片暗呼吸温度敏感性对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但其树种内的变异性及季节动态还不清楚.本研究于2018年在同质园内测定了移栽自4个纬度(塔河、松岭、黑河和带岭)的兴安落叶松针叶的暗呼吸温度敏感系数(Q_(10)),旨在探索来自不同气候条件树木的Q_(10)的种内变异性及季节动态.结果表明:4个移栽地的Q_(10)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其最大值均出现在生长季中期.4个移栽地树木的Q_(10)存在显着差异,其变动范围为(1.48±0.01)~(2.15±0.03),并且在每个生长季阶段中差异的变化格局一致,即来自低纬度高温地区的树木Q_(10)值较大.Q_(10)与针叶氮浓度、可溶性糖浓度、移栽地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间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综上,Q_(10)在移栽地之间的差异及其季节动态主要由针叶养分含量和树木对移栽原地气候的长期适应引起的,这些因素在森林碳循环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模型和预测中应该予以考虑.(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万丽娜[3](2019)在《纬度梯度移栽对兴安落叶松叶片暗呼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片暗呼吸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气候暖化的响应和反馈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作为北方森林的优势树种,对于气候暖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是研究树木叶片暗呼吸对环境变化响应动态的理想选择。本研究中,将4个地理纬度地点的兴安落叶松幼树移栽到其分布区的南缘,构成4个增温处理。通过测量不同地理纬度地点和不同月份的兴安落叶松叶片暗呼吸来研究其对气候暖化的响应。同时初步探讨了暖化对兴安落叶松叶片暗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树种呼吸对气候暖化的适应策略,以及更合理地评估未来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主要结果如下:白天暗处理和夜间实测的兴安落叶松单位面积叶片暗呼吸速率(Rd-a)和暗呼吸温度敏感系数(Q0)均无显着差异。兴安落叶松通过降低其叶片暗呼吸速率以及增加暗呼吸温度敏感性来响应气候增温,4个地理纬度地点的兴安落叶松对暖化的响应能力存在差异。且暖化后各地点兴安落叶松在25℃标准温度下的单位面积叶片暗呼吸速率(R25-a),单位质量叶片暗呼吸速率(R25-m)、单位氮质量叶片暗呼吸速率(R25-N)、比叶面积(SLA)以及Q0差异显着(P<0.05)。但分布区北缘的兴安落叶松具有最小的R25-a降幅和Q10化率(p<0.05)。且R25-a和Q0与叶片氮含量(N)和可溶性糖(SS)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叶片N、SS和兴安落叶松原生长地气候条件的差异是引起Rd-a和Q10对暖化响应差异的主要原因。月份暖化显着降低了兴安落叶松的Rd-max、R15-a和R25-a,但提高了其Q0。生长季早期和末期的暗呼吸速率较高,而Q10较低。N和SS与R25-a有相异的月份变化趋势,但与Q0却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生长盛季的R25-a和Q10均与其他月份差异显着(P<0.05)。本研究表明,在特定温度区间(15℃-40℃)内使用白天暗处理测定的兴安落叶松叶片Rd-a和Q10可以替代夜间测定结果。兴安落叶松叶片养分含量的变化和对原生长地气候的长期适应是引起Q10暖化响应差异的主要原因。在研究气候暖化对兴安落叶松叶片暗呼吸的影响时要考虑其月份动态和地点差异。此外,本研究做出如下假设:(ⅰ)兴安落叶松通过下调其暗呼吸速率来响应气候暖化。(ⅱ)分布区南缘的兴安落叶松对暖化的响应能力比北缘树种更好,因此具有较低的呼吸温度敏感性。(ⅲ)季节气候暖化将提高兴安落叶松叶片的暗呼吸温度敏感性。(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4-01)
刘晓晓[4](2017)在《C3和C4植物暗呼吸作用对大气环境改变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典型的C3植物(小麦)和C4植物(玉米),研究了大气温度以及CO_2浓度改变对两类植物暗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CO_2浓度的升高使得两类植物的暗呼吸速率增大,二者对于温度的响应灵敏度前者大于后者,而对于CO_2浓度的响应灵敏度则与温度有关。(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7年24期)
任健,单贵莲,代微然,马向丽,杨春勐[5](2016)在《紫外线B增强对滇杨、川杨光合参数及暗呼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然条件下利用紫外灯补充紫外线B,模拟臭氧层破坏10%、20%后昆明地区增加的紫外线B强度2.5和5 k J/(m~2·d),研究了紫外线B增加对滇杨(Populus yunnanensis)(2 430 m)和川杨(P.szechuanica)(3 300 m)光合参数、暗呼吸速率、叶片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2.5和5 k J/(m~2·d)紫外线B处理使滇杨的净光合速率(Pn)分别降低了32%和51%,川杨则降低了16%和39%;相反,2.5和5 k J/(m~2·d)紫外线B显着提高了暗呼吸速率(Rd)和叶片厚度;相关性分析表明:两种杨树的叶片净光合速率与水分利用效率均呈显着正相关,与暗呼吸速率呈显着的负相关(P<0.01)。此外,2.5 k J/(m~2·d)紫外线B强度对滇杨和川杨的气孔导度、暗呼吸速率及其与净光合效率比值的影响不同;且川杨的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叶片厚度都显着大于滇杨,这些差异反映出生长在高海拔环境下的川杨比生长在低海拔的滇杨对紫外线B增强具有更强的耐性。(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王尧尧,朱万泽,赵广[6](2015)在《森林生态系统叶片暗呼吸时空动态及其影响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一个重要的呼吸通量,叶片呼吸在森林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开展叶片呼吸的机理及其影响因子研究,有助于构建大气和植被之间的呼吸通量模型,预测分析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源汇功能的影响。通常采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和LAI-2000树冠分析仪测定森林生态系统叶片呼吸速率。叶片呼吸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受到大气温度、CO2浓度、土壤水分、叶片寿命、叶龄、比叶面积、叶片氮含量等多种因子的影响。叶片呼吸的日变化通常呈单峰曲线,与温度变化大体一致;生长季早期和晚期的呼吸速率通常高于中期;叶片在冠层着生位置影响其呼吸速率,冠层上部叶片的呼吸速率要高于冠层下部叶片。今后叶片呼吸研究应围绕以下4个关键问题:1)模型构建时需要考虑叶片呼吸的温度驯化;2)叶片呼吸在昼夜交替时内在调节机制;3)从叶片呼吸到冠层呼吸的尺度转化;4)加强和完善叶片呼吸影响因子研究。(本文来源于《世界林业研究》期刊2015年05期)
康华靖,陶月良,权伟,王伟,欧阳竹[7](2014)在《植物光合CO_2响应模型对光下(暗)呼吸速率拟合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测定了不同光强(2 000、1 500、1 000和500μmol·m–2·s–1)和两种O2浓度(21%和2%的O2)下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灌浆期旗叶的CO2响应曲线,比较了现有CO2响应模型(生化模型、直角双曲线模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给出光下(暗)呼吸与测量值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所给出的光下呼吸速率拟合值与测量值最为接近。植物光合作用对大气CO2响应(A/Ca)的拟合结果优于光合作用对胞间CO2浓度(A/Ci)的拟合。然而,所有模型基于A/Ca拟合的光下(暗)呼吸在整体上与测量值存在显着差异(p<0.05),推测与现有模型没有考虑CO2浓度对光呼吸和光下暗呼吸速率的影响有关。对小麦的试验结果表明,CO2浓度对光呼吸和光下暗呼吸均有显着影响:随着CO2浓度的增加(0–1 400μmol·mol–1),不同光强下的表观光呼吸变化范围分别为5.035–11.670、4.222–11.650、4.330–10.999和3.263–9.094 μmol CO2·m–2·s–1;光下暗呼吸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491–2.987、0.457–2.955、0.545–3.139和0.448–3.139 μmol CO2·m–2·s–1。回归分析发现,表观光呼吸和光下暗呼吸与CO2浓度之间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然而,将该回归关系整合到现有模型中,是否会优化模型,从而提高模型对相关光合参数估算的准确性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康华靖,李红,权伟,欧阳竹[8](2014)在《四种作物光下暗呼吸速率降低的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以C3作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大豆,Glycine max)和C4作物(玉米,Zea mays和千穗谷,Amaranthus hypochondriacus)为例,探讨了其光下暗呼吸速率降低的原因。结果表明,2%O2条件下,CO2浓度为0时,叶室CO2浓度维持在0左右,而胞间CO2浓度(Ci)显着高于叶室CO2浓度。分析认为这是由于此时植物的暗呼吸仍在正常进行。因此,该测量条件下的表观光合速率应为CO2浓度为0时的光下暗呼吸速率(Rd)。CO2浓度为0时,不同光强下的Rd均随光强的升高而降低,且在低光强(50μmol·m–2·s–1)和高光强(2 000μmol·m–2·s–1)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说明光强对Rd具有较大影响。在2%O2条件下,经饱和光强充分活化而断光后,以上4种作物叶片的暗呼吸速率(Rn)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说明光强并未抑制暗呼吸速率。试验结果表明,Rd的降低是由于CO2被重新回收利用所导致,CO2回收利用率随光强的升高而增大,从低光强(50μmol·m–2·s–1)到高光强(2000μmol·m–2·s–1),小麦、大豆、玉米和千穗谷的回收利用率范围变动分别为22.65%–52.91%、22.40%–55.31%、54.24%–87.59%和72.43%–90.07%。(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张富华,胡聃,孙凡,郭振,李元征[9](2014)在《北京城区夏、秋季节短期增温对月季暗呼吸及光合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与光呼吸不同,光对植物叶片暗呼吸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目前,植物叶片这一生理生态现象很少受到关注,但光抑制呼吸会导致叶片日间碳损失,对植物碳平衡有重要影响。利用Li-6400(Li-Cor,USA)光合仪模拟北京城区夏、秋季增温对月季(Rosa chinensis)叶片暗呼吸及光合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短期增温处理显着提高了蒸腾速率(Tr),降低了胞间CO2浓度(Ci),夏季增温时气孔导度(Gs)降低而秋季增温明显升高。(2)夏季增温5℃,有光暗呼吸(RL)显着高于增温2℃(P<0.05),而增温2℃对RL影响不显着(P>0.05);秋季增温5℃,RL显着高于增温3℃(P<0.05)。4个不同短期增温处理都对无光暗呼吸(RD)影响显着(P<0.05)。(3)秋季增温5℃对光抑制呼吸影响显着(P<0.05);其它3个短期增温影响不显着(P>0.05)。(4)秋季增温5℃,月季暗呼吸对增温敏感性显着高于增温3℃的值(P<0.05)。目的为分析城市白昼气温上升导致植物叶片碳损失估计提供实验案例,是提高城市植物碳汇生态服务功能可能途径的基础。(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24期)
曹勋,郑新军,李彦,唐立松[10](2013)在《氮过量吸收对地肤暗呼吸速率及相对生长速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N过量吸收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以耐盐植物地肤(Kochia scoparia)作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不同的施N处理,测量了不同生长时期的N含量、暗呼吸速率、生物量和相对生长速率(RGR)。结果表明:在N过量吸收的情况下,多余的N对暗呼吸速率并没有显着的影响,导致了暗呼吸中N的利用效率变低;单位质量暗呼吸速率与相对生长速率(RGR)有很好的线性相关,并且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并不受氮素过量吸收的影响,表明单位质量暗呼吸速率与RGR的关系不受施氮水平的影响;暗呼吸速率与总N的异速关系中,幂指数的大小与施N量相关,施N量越大对应的幂指数越小。(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3年08期)
暗呼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叶片暗呼吸温度敏感性对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但其树种内的变异性及季节动态还不清楚.本研究于2018年在同质园内测定了移栽自4个纬度(塔河、松岭、黑河和带岭)的兴安落叶松针叶的暗呼吸温度敏感系数(Q_(10)),旨在探索来自不同气候条件树木的Q_(10)的种内变异性及季节动态.结果表明:4个移栽地的Q_(10)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其最大值均出现在生长季中期.4个移栽地树木的Q_(10)存在显着差异,其变动范围为(1.48±0.01)~(2.15±0.03),并且在每个生长季阶段中差异的变化格局一致,即来自低纬度高温地区的树木Q_(10)值较大.Q_(10)与针叶氮浓度、可溶性糖浓度、移栽地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间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综上,Q_(10)在移栽地之间的差异及其季节动态主要由针叶养分含量和树木对移栽原地气候的长期适应引起的,这些因素在森林碳循环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模型和预测中应该予以考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暗呼吸论文参考文献
[1].孙金伟,姚付启,张振华.红松和紫椴叶片暗呼吸及其光抑制性在幼、成树间的差异[J].应用生态学报.2019
[2].万丽娜,王传宽,全先奎.纬度梯度移栽对兴安落叶松针叶暗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3].万丽娜.纬度梯度移栽对兴安落叶松叶片暗呼吸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9
[4].刘晓晓.C3和C4植物暗呼吸作用对大气环境改变的响应[J].科技风.2017
[5].任健,单贵莲,代微然,马向丽,杨春勐.紫外线B增强对滇杨、川杨光合参数及暗呼吸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6
[6].王尧尧,朱万泽,赵广.森林生态系统叶片暗呼吸时空动态及其影响因子[J].世界林业研究.2015
[7].康华靖,陶月良,权伟,王伟,欧阳竹.植物光合CO_2响应模型对光下(暗)呼吸速率拟合的探讨[J].植物生态学报.2014
[8].康华靖,李红,权伟,欧阳竹.四种作物光下暗呼吸速率降低的原因[J].植物生态学报.2014
[9].张富华,胡聃,孙凡,郭振,李元征.北京城区夏、秋季节短期增温对月季暗呼吸及光合参数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4
[10].曹勋,郑新军,李彦,唐立松.氮过量吸收对地肤暗呼吸速率及相对生长速率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