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节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底角,腹板,刚性,节点,梁柱,角钢,关系。
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节点论文文献综述
汪波[1](2019)在《大尺寸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边柱组合节点试验与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家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的前提下,钢结构具有轻质高强、施工方便以及重复使用率高的特点,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具有良好的装配式性能。对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节点的研究不能忽略混凝土楼板对结构的组合作用,同时为了更好的匹配节点的承载力要求,可以采用大尺寸角钢进行连接。因此在组合框架中用大尺寸角钢连接钢梁柱以及混凝土楼板的结构称为大尺寸双腹板顶底角钢组合节点。本文主要是研究大尺寸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边柱组合节点的力学性能,具体包括以下工作:(1)阅读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对顶底角钢连接节点、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节点以及带角钢的组合节点进行了总结归纳,包括连接的分类、连接的力学性能等等内容。(2)对四个大尺寸双腹板顶底角钢组合节点进行循环加载试验,采用梁端加载,通过试验得到了连接的弯矩转角曲线,对试验现象进行详细的阐述。通过得到的试验数据对组合节点的抗震性能包括节点的延性、耗能能力、强度退化、刚度退化等进行分析。(3)基于试验的组合节点尺寸进行有限元建模,将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有限元模拟的有效性,同时对组合节点的各部件的应力进行分析对比。(4)基于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改变组合节点的关键参数建立有限元模型,对组合节点的力学性能进行比对,为组合节点的工程设计建议提供基础。(5)基于试验数据以及有限元模拟的结果,利用组件法计算大尺寸双腹板顶底角钢组合节点在承受正弯矩与负弯矩两种情况下的初始转动刚度。通过以上的工作进行了试验与理论研究,得到了以下重要结论:(1)大尺寸双腹板顶底角钢组合边柱节点的滞回曲线呈现明显的捏缩效应,主要原因由于腹板角钢、大尺寸角钢在承受剪力方向滑移效应明显。(2)在忽视上部承压混凝土的情况下,上下均采用大尺寸角钢的组合节点,其耗能能力最强,且仍能满足美国AISC抗震设计规范中对特殊抗弯钢框架抗震设计需求。(3)楼板内焊接纵向钢筋能够有效的提高节点负弯矩作用下的节点刚度与承载力。(4)节点在正弯矩作用下,组合节点中混凝土楼板的局部承压作用比设置大尺寸角钢更有效的提高节点抗弯承载力与极限承载力。(5)对于大尺寸角钢组合节点,顶底角钢增设加劲肋对节点的刚度与极限承载力有显着的提升,同时节点的延性性能较好,因此建议工程实例中大尺寸角钢增设加劲肋。(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3)
梁娟,刘永华,张逍瑶[2](2015)在《双腹板角钢-顶底角钢连接半刚性梁柱节点的滞回性能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ANSYS软件对双腹板角钢-顶底角钢连接半刚性梁柱节点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分析考虑了几何、材料和接触非线性,获得了连接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塑性变形以及弯矩-转角滞回曲线,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双腹板角钢-顶底角钢连接梁柱节点具有稳定的滞回性能、良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ANSYS可用于模拟角钢连接半刚性节点的受力性能。(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15年03期)
王新武,代东亮,梁斌,布欣[3](2014)在《带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节点的抗火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带双腹板顶底角钢梁柱连接节点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模型进行了热-力耦合数值计算,分析了在温度和力荷载工作作用下带双腹板顶底角钢梁柱连接的承载力、温度传导和变形状态。探讨了带双腹板顶底角钢梁柱连接节点中顶底角钢、腹板、螺栓在高温环境下受力机理以及螺栓受温度影响预拉力损失规律,获得了试验难于测得的力学特性,为带双腹板顶底角钢梁柱连接在抗火性能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王湛,薛圣瑜[4](2012)在《基于相关性的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节点的弯矩-转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基于有限元的概率设计分析,应用ANSYS软件对节点几何参数进行了考虑相关性的不确定性灵敏度分析。通过几何参数与转角的相关关系和散点趋势图,探讨了几何参数与弯矩-转角间隐含的一种特殊关系表达式,提出了节点弹性阶段的弯矩-转角公式模型。使公式模型本身及其系数均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本文来源于《'2012中国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期刊2012-10-01)
薛圣瑜[5](2012)在《基于相关性的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节点的弯矩—转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框架节点半刚性分析中,不论是常规试验分析、有限元的参数分析,还是理论解析计算,都是基于节点设计变量完全确定的假设,单独考虑单一设计变量变化对其响应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而忽略了各设计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作用。国外研究人员对不同形式的连接提出的弯矩-转角公式模型,大多是拟合回归而来,存在许多的人为因素。虽然在一定条件下,与试验数据能够吻合较好,但是其公式模型中的参数定义很少具有物理意义,或者参数定义复杂,不方便工程设计;有些公式在计算中还会出现谬误,比如计算中出现负刚度,这在实际工程中是不可能的。因此,打破传统的分析方法,考虑设计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提出新的框架节点本构关系分析的研究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首先利用传统的分析方法,只考虑单因素的变量,不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变量的筛选。并利用与本论文相关的实验数据进行对照,以此来验证建模分析的正确性。提取单因素分析中对双腹板顶底角钢转角刚度影响比较明显的因素,作为下步进行有限元概率分析的输入变量。然后基于有限元概率设计分析,对节点几何参数进行了考虑相关性的不确定性灵敏度分析。通过几何参数与转角的相关关系和散点趋势图,探讨了几何参数与弯矩-转角间隐含的一种特殊关系表达式,提出了节点弹性阶段的弯矩-转角公式模型。使公式模型本身及其系数均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最后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寻找出对提出的弯矩-转角公式推广的方法,从而提炼出适用范围更广的弯矩-转角公式。并与早期研究者的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了对比和讨论,明确了基于相关性双腹板顶底角钢节点本构关系模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2-06-01)
周银芬,徐伟良[6](2012)在《双腹板、顶底角钢半刚性连接节点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用ANSYS有限元程序对双腹板、顶底角钢半刚性连接节点的非线性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两者吻合较好.通过对7个系列共23个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试件的有限元分析,重点探讨了连接的各类组件对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梁截面高度、顶底角钢厚度及与柱翼缘相连的顶底角钢螺栓间距对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较大;腹板角钢厚度对节点力学性能有一定的影响;柱腹板水平加劲肋、柱截面高度和螺栓直径对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较小.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梁柱节点属于典型的半刚性连接节点,建议在设计中考虑其对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李凤霞,布欣,王新武[7](2011)在《双腹板顶底角钢梁柱连接节点滞回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双腹板顶底角钢梁柱连接原型模型进行循环荷载的试验研究,并对试验模型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计算,全面分析了双腹板顶底角钢梁柱连接节点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和极限变形状态。研究了高强螺栓预紧力,角钢与梁、柱之间的接触压力等节点组件之间的力学特征,预紧力的变化对节点组件工作影响最大,对工程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李颗,龙莉萍,王军,乔存怀[8](2006)在《带双腹板、顶底角钢钢连接的冷弯薄壁C型钢梁柱节点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带双腹板、顶底角钢普通螺栓连接的冷弯薄壁C型钢梁柱节点的试验,对该节点的半刚性性能,M-θ曲线及极限状态进行了分析,文中介绍了3个试件的试验、破坏形式,并阐述了各种因素对节点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钢结构工程研究(六)——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06-08-01)
李颗[9](2006)在《带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的冷弯薄壁型钢梁柱节点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梁柱节点是结构设计的重难点之一,其连接处应力集中、应力分布复杂,设计和施工处理都比较复杂。在传统的钢框架分析和设计中,一般将框架梁柱的连接假定为完全刚接或铰接,但是节点的真实受力往往介于两者之间,即为半刚性连接。此种连接若按刚接计算则高估了节点的承载力,按铰接则低估了承载力,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导致计算错误。因此,为了合理正确地预测此种节点的实际受力性能,应在结构的分析和设计中考虑真实连接的非线性,即半刚性连接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带双腹板、顶底角钢的冷弯薄壁型C钢梁柱节点的试验及相关分析进行了如下研究工作: ①在广泛分析研究国内外现行钢框架梁柱半刚性连接的受力机理的基础上,描述并综合分析了带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的连接初始刚度以及弯矩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同时还介绍了影响这种连接性能的主要因素。 ②对3个足尺冷弯薄壁C型钢组合梁柱节点试验节点在单向加载作用下的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并着重研究了梁柱节点的破坏模式,节点域的应力分布,连接角钢的应力、应变发展规律,梁柱节点处的应力情况。对连接节点的刚度即连接的M-θ曲线进行了测试。总结了各组件的应力、应变规律,分析了节点M-θ曲线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角钢加劲的建议。 ③应用有限元程序ANSYS对节点进行非线性有限元模拟计算分析,并与本次试验结果分析比较。(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6-05-15)
程彩霞[10](2006)在《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节点的弹塑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钢结构体系具有自重轻,安装容易,施工周期短,抗震性能好,投资回收快,环境污染少,工程受损或报废后,钢材可再生利用等优点,钢结构在我国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一些重工业、基础设施、大型公共建筑、桥梁、高层建筑、住宅体系等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市场。而梁柱节点的设计又是钢结构框架中的关键,传统的设计和分析都将节点简化为完全刚接或理想铰接,即:梁柱之间要么不能传递弯矩,梁和柱的转动保持相互独立;要么认为框架在受力变形后,梁和柱之间的夹角保持不变。这种简化大大减少了钢框架的分析和设计过程,但基于该假定的结构设计可能不安全或偏于保守的,因为在实际工程中的连接是具有半刚性特性的。对于半刚性节点的研究,国外学者已经作了一些工作,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专门的钢结构连接规范,仅仅在《钢结构设计规范》中对于梁柱的连接给出了一般规定。梁柱的连接一般假定为两种类型:刚性连接和铰接,并且在设计时只考虑弹性阶段的受力情况。为了更好地研究节点的半刚性性能,本文选取一种典型的半刚性节点—带双腹板的顶底角钢的连接节点进行弹塑性数值分析。 本文采用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带双腹板的顶底角钢的连接节点进行叁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有限元模型中采用了较复杂的带有中间节点的10节点实体单元SOLID92、8节点实体单元SOLID45、接触单元CONTA174和TARGE170四种单元类型,充分考虑了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以及状态非线性的影响,得出了此种连接的弯矩-转角(M-θ)性能曲线,(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06-03-01)
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节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ANSYS软件对双腹板角钢-顶底角钢连接半刚性梁柱节点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分析考虑了几何、材料和接触非线性,获得了连接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塑性变形以及弯矩-转角滞回曲线,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双腹板角钢-顶底角钢连接梁柱节点具有稳定的滞回性能、良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ANSYS可用于模拟角钢连接半刚性节点的受力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节点论文参考文献
[1].汪波.大尺寸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边柱组合节点试验与理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2].梁娟,刘永华,张逍瑶.双腹板角钢-顶底角钢连接半刚性梁柱节点的滞回性能模拟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15
[3].王新武,代东亮,梁斌,布欣.带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节点的抗火性能[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4].王湛,薛圣瑜.基于相关性的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节点的弯矩-转角研究[C].'2012中国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2012
[5].薛圣瑜.基于相关性的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节点的弯矩—转角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6].周银芬,徐伟良.双腹板、顶底角钢半刚性连接节点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2
[7].李凤霞,布欣,王新武.双腹板顶底角钢梁柱连接节点滞回性能[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8].李颗,龙莉萍,王军,乔存怀.带双腹板、顶底角钢钢连接的冷弯薄壁C型钢梁柱节点试验研究[C].钢结构工程研究(六)——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6
[9].李颗.带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的冷弯薄壁型钢梁柱节点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6
[10].程彩霞.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节点的弹塑性分析[D].长安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