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数据中有效数字的确定

测量数据中有效数字的确定

一、计量资料中有效数字的确定(论文文献综述)

高英策[1](2021)在《“人机组网”场域中的社会整合:远程工作的时空模式分析与赛博格反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信息化转型过程出现了明显的移动互联特征。新的媒介条件会深远重构个体间互动关系,而关系模式变迁带来的信息社会转型,需要得到理论关注。就此,本研究提出了“人机组网”概念以揭示移动互联生活的物理实质。然后,以当代远程工作作为经验研究领域,并结合吉登斯的社会系统与社会整合概念,本文依次提出了如下研究问题:高度依赖“人机组网”条件的远程工作者在实践中形成了何种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展现出了社会系统在“人机组网”场域中的何种社会整合逻辑?这种社会整合对于信息社会治理有何意味?为了获取经验材料,本研究对北京一家智库机构的远程工作开展了民族志田野调查;并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远程工作者进行了深度访谈。研究发现,远程工作在结构上表现为“基于‘人机组网’条件的虚拟区域化交互+相关地理场所的从属化调用”。这种互动以远程工作者的持续性工作链接为基本表现。在这种关系中,远程工作者彼此间可得性出现了程度与范围的此消彼长,这带来了其交互能力与支配能力的范围扩张与程度降低。远程工作者的互动关系是他们所在场所的组成部分,因此,他们需要在各自场所中处理其多重社会关系,而这一过程有时能形成对支配性关系的反渗透。时空是一种分析社会整合现象的良好理论视角。基于吉登斯与卡斯特等学者的既有观点,社会系统在“人机组网”场域中的社会整合过程,可被理解为集体性时空规范在流动空间—地方空间逻辑中的时空延伸。但是,通过对经验材料的分析,可以发现,这种理解由于预设了线上—线下的传统二元论,故而遮蔽了行动者在地方空间中协调社会关系的具身性经验。线上关系交互并不能脱离于具体地方,而我们需要关注这些互动在物理意义的时空中的表现。在此,本研究引入了哈拉维的赛博格理论作为理论反思工具。通过强调人与设备共有的控制论属性,该理论使得本文可以围绕个人与其他主体在具体场所中的信息交互关系,以重新理解“人机组网”场域中社会系统的社会整合逻辑——一言蔽之,这是一种基于间接社会整合模式的时空内延伸过程。一方面,“人机组网”场域中的社会整合,是一种个人在场所中与信息通信设备直接交互,以实现和其他个体的间接交互的过程。而另一方面,得益于上述过程,社会系统向那些过去更为个人化、交互性更小的时空蔓延而去,以实现了密度性的扩张。上述社会整合逻辑展现出了信息社会的一种当代发展特征。对此,文章最后借鉴罗萨关于共鸣关系的批判理论,对其中可能抑制高质量社会关系的潜在问题进行了反思。

管俊峰[2](2021)在《智慧城市建设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智慧城市是综合多方视角,运用技术和数据对城市子系统及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从而改善城市可持续性和宜居性的一种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建设过程是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的结合。近年来,经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推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阵地,相关投资规模持续上涨。然而智慧城市概念出现的时间相对较短,况且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正处于应用阶段,因此建设过程中逐渐显露出“信息孤岛”、“数字鸿沟”等一系列问题。随着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数量越来越多,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客观、真实地检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绩效水平,探究智慧城市建设绩效的提升路径。本文研究了投入-产出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绩效,即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相对资源利用效率。从而避免了仅从资源投入或成果产出方面进行评价的片面性。理论分析部分从智慧城市的概念内涵入手,基于文献计量视角,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共词分析等方法,对智慧城市的演进过程及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特点,构建了衡量多维度建设目标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证部分首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选取了粤港澳大湾区内首批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七座城市作为样本实施评价。基于投入-产出视角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对智慧城市建设绩效水平进行测算,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在理论分析和DEA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一步探究了智慧城市建设绩效影响因素间的作用机制。根据影响因素间的路径关系提出了优化智慧城市发展的对策建议,从而为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马艺菲[3](2021)在《昆明市数字经济核算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近些年来,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带动我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各行各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由此数字经济的概念流传开来。顾名思义,数字经济是指利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将数字技术融入到传统行业中,通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不断融合,从而带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形式。昆明作为云南省的省会城市,是云南省数字经济发展的先行军。2019年4月,昆明市政府设立“数字昆明”工作小组,重点关注昆明市数字经济的发展情况。在国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政策引导下,昆明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多条政策支持数字经济的发展,营造数字经济发展新契机,加快“数字昆明”建设。在此背景下,对昆明市数字经济测算方法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本文研究,一方面,可以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测算昆明市数字经济的规模,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本文测算的数据了解昆明市数字经济的发展情况,为政府政策的制定奠下了基础。本文主要从两方面核算昆明市数字经济规模: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对这部分的测算,直接计算信息通信产业增加值即可;二,融合部分增加值的测算,对这部分的测算,主要结合投入产出理论。利用RAS法将投入产出表更新得到目标年份之后,通过部门的简化得到目标年份含有数字经济部门的4部门投入产出简表。结合分配系数矩阵计算由于数字技术的应用产生的各部门效率的提升值,根据数字经济部门对各部门的总投入,计算得出昆明市数字经济融合部分增加值。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与融合部分增加值简单求和即可得到数字经济部门增加值合计。利用本文的测算方法,计算得到2017年昆明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285.55亿元,融合部分增加值为1094.93亿元,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合计为1380.48亿元,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部分与融合部分比例为1:3.83。2018年昆明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314.76亿元,融合部分增加值为1255.63亿元,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合计为1570.39亿元,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部分与融合部分比例为1:3.99。2019年昆明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418.81亿元,融合部分增加值为1802.92亿元,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合计为2221.73亿元,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部分与融合部分比例为1:4.30。通过测算可以看出,昆明市数字经济规模在逐年升高,且数字经济融合部分占数字经济总规模的比重也越来越高。在昆明市政府公布的数据中,2017年昆明市地区生产总值为4857.64亿元,2018年昆明市地区生产总值为5206.90亿元,2019年昆明市地区生产总值为6475.88亿元。根据本文的测算可得,昆明市数字经济部分增加值占昆明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增加,从2017年的28.42%增长到2018年的30.16%后又继续增长到2019年的34.31%。可以看出,昆明市数字经济规模逐渐扩大,昆明市数字化进程发展迅速。将本文测算出的昆明市数字经济的结果与中国信通院测算的全国的结果相比,可以发现本文测算结果较为合理,在可获得的政府数据量较少的情况下,是一个比较科学的测算方法。

袁烨[4](2021)在《海卫系统观测星表和数值历表》文中研究说明高精度海卫历表的研制不仅需要持续开展观测研究,还需要收集和改进现有的观测资料。在本论文的工作发表之前,还不曾有一个可公开获取的、完备的海卫观测星表。本论文在观测资料方面的研究目标包括:提供新的高精度位置观测资料,并编纂首个完备的、包含所有可获取的海卫地基和哈勃空间望远镜(Hubble Space Telescope,HST)天体测量资料的海卫观测星表。观测星表中,资料需按统一的数据格式表达并按要求统一在相同的时空参考系(地球时(Terrestrial Time,TT)和国际天球参考系(International Celestial Reference System,ICRS))下,此外还应包含必要的改进。一方面,2013到2020年间,本论文依托丽江2.4米望远镜和姚安0.8米高精度望远镜对海卫一和海卫二进行了 CCD观测,并利用Caia-DR2参考星表对获得的CCD图像做了天体测量归算。另一方面,在对所获资料中的错误和疏漏进行识别和改正之后,本论文编纂了首个完备的海卫观测星表OCANS-8-2020。编纂时,除了包含COSS08星表为8颗主要土卫所做的考虑外,观测星表还将所有绝对的、相对的观测坐标转换至ICRS,并对绝对观测坐标中存在的星表偏差进行了改正。本论文对现有的、以Gaia-DR2为参考的星表偏差表进行了补充,并对相对观测坐标变换中所需参考天体绝对观测坐标缺失的问题进行了处理。OCANS-8-2020和补充的星表偏差表均可在线获取。观测星表包括了 1847到2020年间所有可获取的天体测量资料。所有观测资料均在TT和ICRS中给出。统计结果表明,海卫二和外层小海卫的观测资料中存在比较明显的星表偏差。在所有海卫一资料中,本论文新资料坐标分量共2400个(占比12%),观测夜共103晚(占比3%);在所有海卫二资料中,本论文新资料坐标分量共1174个(占比20%),观测夜共75晚(占比13%)。这些新资料与国际上同类型地基观测资料相比有较高的观测精度。海卫一新资料的精度约为0".03,海卫二新资料的精度约为0".06。该星表是后续开展海卫系统运动理论及相关动力学研究的基础。新的观测资料和新的行星、卫星历表为改进海卫历表及相关参数提供了新的机会。特别地,观测资料中有很多新的高精度天体测量资料,如基于Gaia-DR2参考星表的观测资料和HST获取的观测资料。本论文在海卫历表方面的研究目标是:在更完备的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1847到2020年间所有可获取的观测资料,改进海卫一、海卫二和外层小海卫的历表以及相关参数。本论文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方法,由给定的观测资料来求解参与估值的动力学参数和观测模型参数并确定轨道。为此,本论文编写了一套名为FORCES的N体数值定轨工具。数值动力学和观测模型采用了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最新的行星历表DE440和内层小海卫历表NEP090。除了 JPL海卫一、海卫二历表NEP081所考虑的引力效应外,本论文的动力学模型中还包括了内层小海卫的引力摄动效应和海王星极轴运动的一个修正模型,并采用了一种能提高内层小海卫引力摄动计算效率的方法。拟合后敏感性分析(post-fit sensitivity analysis)表明,海王星极轴的历元定向很可-能会得到改进,因此本论文将该历元定向和海卫的历元状态向量一起作为估值动力学参数参与拟合。协方差矩阵的线性映射能给出海卫轨道和海王星极轴运动的形式不确定度(formal uncertainty)。然而,为了获得更可靠的精度估计,必须同时考虑观测资料的误差和非估值参数的不确定度。为此,本论文实现并应用了一种将对观测资料的自助重采样(Bootstrap resampling of observations,BR)和对非估值参数的随机采样(random sampling of unadjusted parameters,RS)相结合的精度估计方法(BR-RS)。新的海卫一、海卫二数值历表FORCES-8-MAIN-2020以国际天文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IAU)推荐的 SPK 历表文件格式在线提供,其适用时段为1600到2650年。根据BR-RS方法所算得的精度估计结果,未来100年内,海卫一的轨道不确定度预计在200千米(从地球上看约0".01)内,海卫二的轨道不确定度预计在1000千米(从地球上看约0".05)内。特别地,在海卫二的轨道平运动方面,新历表相对于NEP081的修正为4".9 yr-1,相应的BR-RS 1-σ不确定度为0".24yr-1。轨道拟合还确定了海王星的极轴定向。在初始历元1989年9月1日0时TDB,海王星极轴定向的ICRS赤经和赤纬分别为αp=299.339±0.012(formal)/±0.014(BR-RS)和δp=42.985±0.016(formal)/±0.045(BR-RS),这与NEP081的标称解相差约3倍的BR-RS 1-σ不确定度,但仍在NEP081的1-σ限值附近。在1800到2200年间,海王星极轴定向的BR-RS 1-σ不确定度被限制在了约0.05内。新的外层小海卫数值历表FORCES-8-OUTER-2020同样以SPK历表文件格式在线提供,其适用时段为1600到2650年。对外层小海卫定轨误差的研究表明,海卫十和海卫十三的轨道至今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度,有着丢失的风险。这主要是这两颗卫星观测资料的轨道覆盖率不足造成的。为了降低上述卫星的丢失风险,本论文建议利用我国大视场巡天望远镜(Wide Field Survey Telescope)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巡天空间望远镜(Survey Space Telescope of China Manned Space Program,曾被称为 China Space Station Telescope)来对这些暗达 25 等(R波段)的卫星进行观测。最后,本论文还为新的海卫轨道和海王星极轴定向的数值解提供了几何直观、便于外推的分析表达。其中,1800到2200年间的海卫一轨道的分析表达精度能达到~5千米。对于海王星极轴定向,本论文采用被广泛使用的、IAU地图坐标及旋转根数工作组(IAU Working Group on Cartographic Coordinates and Rotational Elements,IAU/WGCCRE)定义的天体定向模型来建立其分析表达。1600到2650年间,其表达误差不超过0".08。从中发现海王星的极轴定向存在一个与海王星系统的角动量方向的长期变化速率一致的长期变化。

梁绮慧[5](2021)在《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与外贸的结合,催生了蓬勃兴起的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新型贸易模式,跨境电子商务使得消费者与商家能够随时随地在网上进行交易,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线下贸易方式。对新兴经济体而言,出口一直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途径,出口绩效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十分迅速,虽然这种模式为企业带来了诸多益处,但是也加剧了市场竞争。在此背景下,如何减少跨境电商企业的交易成本,如何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从而转化更多的流量,如何实现跨境电商企业快速和持续发展,这是每一个跨境电商企业都必须考虑的问题。作为跨境电子商务活动的微观主体,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是亟待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将据此展开分析并对跨境电商企业在具体实践中提出了指导性建议。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和先行优势理论,在以往的研究中这两类理论的主体研究对象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企业和传统贸易类企业为主,鲜有文献将跨境电商企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然而在跨境电商蓬勃发展的今天,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两个理论的新发展与新应用。通过分析跨境电商代运营企业、跨境物流企业以及跨境电商平台获取的数据,本文研究了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的交易成本,包括平台佣金、营销成本、服务成本等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然后对交易成本中的物流运输成本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从消费者跨境物流信息偏好的视角切入,探讨跨境电商企业通过选择物流运输方式减少交易成本的可行性路径。最后,从先行优势的视角研究跨境电商企业在平台上出口绩效的动态变化,研究同行竞争、在位时长对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并通过分析跨境电商企业入驻平台的时长,探究年轻企业和成熟企业的产品策略选择对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拓展先行优势理论在跨境电商领域研究中的应用。在国际贸易中,花费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供需双方信息搜寻、合同签订、物流运输、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成本。通过分析跨境电商代运营企业的后台数据,从跨境电商与原有传统商业模式最为突出的不同点“交易成本”入手,探究跨境电商交易成本的构成、投入及成效,发现不同类型的成本对于跨境电商企业最终出口绩效具有不同的贡献。首先,跨境电商平台服务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对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有明显提升作用。其次,跨境电商的兴起因降低生产交换的信息搜寻成本而创造了更多的贸易量,扩大广告营销和提供优质服务是跨境电商企业增加销售量的一大途径,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此外,出口企业提高产品价格加成率,可以依靠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实现高收益、可持续出口。基于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偏好和定位目标市场是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动力。通过研究各国消费者对跨境物流信息的偏好程度,分析交易成本对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的间接影响。研究发现,商品运费占商品销售额的占比较高,并且近年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虽然挂号物流运费高于平邮物流运费,但是仍有很多消费者会选择挂号方式。其次,不同国家消费者对跨境物流信息的偏好程度存在差异。在理论分析中,基于消费者效用函数,发现消费者购买商品数量与商品运送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有关,且消费者对跨境物流的信息偏好程度随商品重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挂号服务费价格的增加而递减。最后,实证分析印证了消费者跨境物流信息偏好主要受商品重量、物流运费以及消费者所处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确认较高的商品价值、低廉的运输成本、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机制是决定消费者物流信息偏好的关键。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线上购物为全球的卖家和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跨境电商平台的出现和崛起更加剧了这一红利。通过研究跨境电商平台上的商家数据,发现跨境电商企业的出口绩效随入驻平台的时长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趋势。行业竞争对跨境电商的出口存在直接影响,随着行业竞争的减少,跨境电商企业在平台上的出口绩效会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趋势,而且行业竞争通过影响企业的先行优势对跨境电商出口有间接的影响,表现为行业竞争对于企业出口的影响随着企业入驻时长的增加而逐渐减弱。此外,产品定价低和多样性少的企业出口绩效受到行业竞争的影响程度更大,适度的竞争会延长跨境电商企业的先行优势。在跨境电商企业成立初期,良好的声誉和爆品推广对于跨境电商企业提高出口销量尤其重要,优质的商家服务、多样化的产品选择均会促进跨境电商企业出口,而偏高的商品价格则不利于跨境电商提高出口销量。与传统国际贸易相比,电子商务使得企业与消费者可以从国际互联网庞大的信息资料中及时获得所需信息,消费者可在全球任意地点、任意时间从网上得到相关企业的各种相关信息。为跟上这一趋势,许多中小商家开始进入跨境电商市场开始新的探索,本文以国际营销战略理论为基本分析框架,建立起不同产品策略与企业出口绩效关系的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平台上跨境电商企业不同产品策略选择对于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爆品策略与新品策略均有助于跨境电商提高出口绩效,随着企业入驻时间的增长,爆品策略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新品策略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后进入企业选择爆品策略的效果最好,而先进入企业更适合选择新品策略。此外,消费者往往会更加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商品,因此提高商品的多样性有利于增加潜在顾客。同时,增加店铺声誉有利于提高跨境电商企业的出口绩效。本文为文献中关于跨境电商企业在新进入市场时如何制定策略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研究结果表明产品策略与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为后入企业与在位企业制定不同的产品策略提供了相应启示。

朱小龙[6](2021)在《地质文本中油气藏特征提取及成藏知识图谱构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油气勘探理论及技术的日益发展,描述油气藏地质环境、成藏因素、含油层位等特征的各类地质资料迅速积累,且体量不断增大,给资料管理和信息化服务带来挑战。油气领域的资料种类繁多,其中多数为是非结构化数据如调查报告、生产记录和研究文献等,多以文档形式管理,可供查询的文档特征不多且缺少知识描述与关联。仅通过关键词匹配和粗粒度主题相似查找,无法快速精准地从繁杂的资料中获取信息,很难满足海量地质文本的知识查询需要,导致资料利用率较低,大量蕴含于非结构化文本中的知识不能得到全面有效的展现。从信息技术发展和我国数字油田建设趋势来看,油气地质资料服务正由数据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知识图谱技术的出现给油气地质资料知识化服务带来了契机。通过自动抽取文档资料中蕴含信息,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使得为用户提供高效的知识化服务成为可能。本文围绕地质文本中的油气藏特征,结合油气地质资料的特点,对资料中的知识片段进行重新组织并形成知识元。通过提取文本知识元中油气藏特征实体、属性及关系等特征信息,丰富了当前的资料检索模式。采用由底向上的方法逐步构建油气成藏知识图谱,并将其应用于油气地质资料的知识检索服务。通过文献主题筛选和知识关联查询等应用功能,提高了使用者对资料信息的获取效率,并辅助其发现资料蕴含的隐式关联,从而有助于提高石油地质学研究的准确度和油气勘探决策的可信度。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层次主题的油气地质文本知识元提取在分析油气地质资料结构及主题层次的基础上,研究地质文本中知识元的提取。研究利用文本主题分析技术进行文本段落的主题特征获取。顾及油气领域文本主题较强的层次性和聚集性,研究利用领域内的专业词汇对层次主题模型进行约束,以改善主题提取效果。同时,结合油气地质资料结构与实际应用需求,研究油气藏特征知识元的描述。论文提出了基于局部特征算法联合策略和动态规划策略的主题知识元提取方法;提出了基于图表标题-段落主题相似度和图表指示词匹配的图表知识元提取方法,实现地质文本知识元的提取。(2)基于领域知识和机器学习的油气藏特征提取顾及油气地质资料主题知识的对应性和相关性,论文以油气领域本体、专业词汇表、关系数据库元数据等先验知识为辅助,研究地质文本中的油气藏特征信息提取。针对油气藏特征中重叠实体及重叠关系的提取问题,研究利用领域本体在概念及关系语义描述上的优势,提出基于词表特征加强的实体识别模型与基于改进标签策略的关系提取模型,实现文本知识元中的油气藏特征实体、属性及关系等特征信息的提取。(3)基于多特征关联的油气成藏知识图谱构建针对已有模型在知识表示和关联上的不足,研究建立基于多特征的油气藏知识元间的关联。论文提出了基于主题扩展的三元组知识表示和向量化方法,用于解决油气藏知识表示问题。接着,论文研究了高维空间中的知识元多特征关联方法,用于解决油气藏知识元的抽象表达和关联问题。最后,论文将所构建的油气成藏知识图谱应用于知识服务系统,提供油气藏知识检索及关联服务,验证了论文所提方法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姜琳琳[7](2021)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近几年掀起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潮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渐渐以各种形式进入到现代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代代祖先为我们创造出大量灿烂辉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些历史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及世界各民族的共同财富,更是指引华夏炎黄子孙不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和思想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植于中国人内心,影响着国人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中华民族基因。国家的发展与教育密不可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传承和发展必须靠教育。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指导思想中指出,“当前美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强调美育对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美育的任务之一。美育要实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就必须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生有了正确的审美观,才能更好地认识美和创造美。因此,作为新时代艺术教育研究者,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作为己任,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美学意蕴,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艺术教育中的特质,以及艺术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作为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的文化和思想理论基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振兴、发展与传承的工作,坚定文化自信,就要让中国儿童更多地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中浸润、成长,这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学前教育是教育活动的最初阶段,是人生的第一个教育阶段。幼儿阶段是人成长过程中性格、人格发展形成的最初阶段,因而学前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在这一阶段,让幼儿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活动环境中,是培养幼儿传统审美意识以及诱导幼儿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基础。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课程正是提高儿童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教学诉求。从当前我国幼师的整体现状来看,社会对幼儿师资的缺乏体现在缺少具有高文化、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还要拥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科研意识及科研能力。因此,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普及上,要让更多的教师懂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爱中华传统文化,会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综合艺术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研究者来说,不仅要能构建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还要能开展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本研究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方法为目标,首先,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美学追求、艺术资源的阐述,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特质,作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接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现代意蕴,以及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的意义、目标、内容、方式的理论阐述论述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鉴于本项研究的规模与对象,笔者选择行动研究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艺术课程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笔者通过实际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深入教学一线用实际行动探索适合解决一线教学问题的措施。根据行动研究的精神,以改善自己的实践为目的,亲身进行课程计划和教学实践活动。在研究中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以及经验总结法、跨学科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针对各个研究问题进行研究。整个行动研究以各种研究调查及教学课例为基础,通过确立研究问题、制定研究计划、实施行动计划、典型课例验证、总结及反思几个行动步骤进行了包含先导性研究的四轮研究,以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应用的现状、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行动计划,并制定行动实施方案,以典型教学课例呈现行动实施方案,最后对行动的问题、计划、实施行动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行动研究,总结出五项研究结果:第一,综合性在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的内容中的重要性;第二,要综合利用四种教学策略开展教学;第三,研究者要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第四,要取得家长及社会的信任和支持;第五,实现教师教学才是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的最终目标。与此同时,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出几个研究中的创新点。本研究的理论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探索艺术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第二,总结艺术教育中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第三,分析艺术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第四,以“课程整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方法论。本研究的实践创新在于:第一,以教育行动研究作为艺术教育研究的方法;第二,本研究在先导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三轮行动研究;第三,本研究是以改善研究者自身的实践教学为目的的实践研究。尽管如此,研究仍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综合艺术课程”现实状况的局限;其次,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尚有挖掘空间;最后,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有待加强。

万玲玲[8](2021)在《循环肿瘤细胞与代谢组学的多元分析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资料统计显示,2018年全球约有209万肺癌新发病例,约176万死亡病例,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均位居第一位,5年生存率仅为18%。其主要原因是早期肺癌缺少典型的临床症状,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或者已出现转移,因此肺癌的早期诊断是减少死亡以及改善预后的关键因素。目前肺癌诊断的常用方法有影像学检查、痰脱落细胞学和支气管镜检,这些方法容易造成漏诊与误诊,且仪器价格昂贵。因此迫切需要寻找到新的早期肺癌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传统的肺癌肿瘤标记物是由肿瘤细胞产生的正常细胞缺乏或含量极微的抗原性物质,可以用于肿瘤筛查、预后监测及治疗效果监测等,常见的肺癌标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tokeratin 19 fragment,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胃泌素释放前体(progastrin releasing peptide,Pro-GRP)、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等已经广泛用于肺癌的诊断方面,但是还不能用于早期筛查方面。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机体正常的免疫稳态,异常情况下也会成为一些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介质,参与炎症与肿瘤的发生。炎症细胞因子是慢性炎症与肺癌之间的桥梁,通过检测细胞因子在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可以对肺癌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是指来源于肿瘤组织并进入外周血循环的肿瘤细胞,即使在肿瘤形成的早期阶段,大量肿瘤细胞也可能流入循环系统,因此CTCs可以作为肿瘤无创和实时监测的工具,同时也是肿瘤患者液体活检重要标志物之一。法国一项研究表明,在慢阻肺患者中CTCs可较LDCT提前4-5年发现早期肺癌患者。早期CTCs检测主要以单纯计数为主,近年来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对CTCs进行单细胞测序,为CTCs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利器。我们前期研究显示,LDCT联合CTCs检测可以提高早期肺癌筛查的准确率,对捕获到的CTCs细胞进行NGS分析发现KIT、SMARCB1、TP53、ERBB2、PDGFRA、CFS1R and FGFR1等基因突变。代谢组学是研究某一时刻下正在发生的生命活动。代谢组学作为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的补充,可以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所有代谢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代谢物的表达量,代谢物与生理病理变化的关系,有助于筛选肿瘤患者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表明,基于LC-MS的代谢组学方法在非吸烟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血清代谢组学发现了56种差异代谢物,代谢谱特征为能量代谢紊乱、氨基酸代谢紊乱和脂类代谢紊乱等。Musharraf等采用GC-MS技术对肺癌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吸烟者和健康不吸烟者的血浆进行分析发现,肺癌患者血浆中脂肪酸、葡萄糖水平较其他组均升高。而Ding等人的研究提示糖代谢紊乱可能与肺癌密切相关。上述研究通过代谢组学方法发现了肺癌糖代谢增强和脂肪代谢的减弱,发现了一些潜在肺癌的肿瘤标志物。因此通过代谢组学寻找肺癌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具有重要意义。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联合检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传统肿瘤标志物、细胞因子以提高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率,利用单细胞测序的方法检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CTCs的突变基因,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中代谢物质进行定性分析,通过分析探究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基因突变和代谢紊乱状态,将健康人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很好的区分开,并从中探索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生物学标志物。第一部分 循环肿瘤细胞与传统肿瘤标志物、细胞因子联合检测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的意义目的:探讨循环肿瘤细胞(CTCs)与传统肿瘤标志物、细胞因子联合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2018-2019年首次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住院手术后确诊的48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病例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人群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计数、肿瘤标志物及细胞因子。1.本实验通过采用新型CTCs捕获装置Cell Collector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CTCs进行捕获富集,应用免疫荧光技术进行检测鉴定。2.利用罗氏cobas e 801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tokeratin 19 fragment,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胃泌素释放前体(progastrin releasing peptide,Pro-GRP)、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水平。3.利用贝克曼NAVIOS流式细胞仪微球阵列术检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TNF-a、INF-g和IL-17A水平。4.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价值,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联合肿瘤标记物检测和单独肿瘤标记物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所有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CTCs计数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其计数水平、PD-L1表达水平与年龄、性别、吸烟史、临床病理分期和肿瘤大小对CTCs和/或PD-L1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利用ROC曲线分析CTCs表达水平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诊断效果,CTCs对早期肺癌诊断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3,诊断灵敏度为62.5%,CTCs表达率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的诊断有统计学意。(P<0.01)3.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肿瘤标志物单独检测,标志物CEA(P<0.001)、CYFAR21-1(P<0.1)、NSE(P<0.001)水平均高于健康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NSE敏感度最高,CEA与CYFAR21-1具有较高特异度。4.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CEA、CYFAR21-1、NSE联合检测结果,建立回归诊断模型Logit(P),联合三种CEA、CYFAR21-1、NSE肿瘤标志物检测诊断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灵敏度可达77.08%,特异度为74.00%。5.CTCs计数与肿瘤标志物单独与联合检测的诊断效果比较,结果显示(CTCs+CEA)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效果最好,灵敏度达87.5%,特异度达到82.0%。其次为多个肿瘤标志(CEA+CYFAR21-1+NSE)联合检测,其灵敏度为89.58%,特异度为74.00%。6.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比较显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与健康人IL-2、IL-4、IL-6、IL-10、TNF-a和IL-17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IL-17A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效果最好。7.CTCs联合IL-17A检测,诊断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灵敏度91.67%,特异度为73.33%。8.CTCs联合CEA与IL-17A检测,诊断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灵敏度95.83%,特异度为58.00%。小结:1.本研究采用新型CTCs捕获装置Cell Collector对循环肿瘤细胞进行体内富集,并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循环肿瘤细胞,证实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及特异性,可以应用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检测。2.肿瘤标志物检测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CTCs联合传统肿瘤标志物可以提高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检出率,CTCs联合CEA诊断效果最好。3.CTCs联合细胞因子IL-7A检测,其灵敏度与特异度均高于单独检测。4.CTCs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和/或细胞因子检测可以明显提高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诊断敏感度,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第二部分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基因突变的二代测序研究目的:利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质检合格的19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的CTCs,分析CTCs细胞的基因突变情况,探讨CTCs基因突变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筛查与诊断提供相应的分子标志物。方法:1.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CTCs收集完成后,根据染色试剂盒的说明对捕获的CTCs的细胞收集器进行染色和鉴定,并提供阴性对照(NK92细胞)和阳性对照(SK-BR-3细胞),进行CD45(Exbio,克隆Mem-28-Alexa647)抗体,细胞角蛋白7/19/pan-CK抗体(Exbio Praha,克隆A53-B/A2-Alexa488)和PD-L1(克隆PD-L1,Abcam)抗体染色分析,随后用Hoechst33342(Sigma)进行核染色,鉴定肿瘤细胞。2.免疫荧光染色鉴定CTCs后,定位并剪切显微镜下CTCs区域。将取样针中的一小部分CTCs收集到PCR管中,采用MALBAC方法进行全基因组扩增。采用Qubit3.0和Nanodrop2000(Thermo Fisher)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对19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CTCs进行二代测序,检测127个基因突变,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CTCs基因突变比例大于50%的有94.7%。其中有4例患者外周血CTCs基因突变比例>70%,12例患者外周血CTCs基因突变比例在60%-70%之间,2例患者外周血CTCs基因突变比例在50%-60%之间,有1例患者外周血CTCs基因突变在50%以下。2.对19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CTCs基因突变频率进行分析,19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CTCs高频突变基因分别为NOTCH1、IGF2、EGFR、PTCH1、ARID1A。3.对19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CTCs进行二代测序,共检测到62个肺癌相关基因突变,检测到229个突变位点。统计分析高频突变基因发现,多位点突变频率最高的是TP53和ARID1A。4.二代测序结果显示,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CTCs基因突变中以TP53、NOTCH1、ARID1A、SMARCA4多位点基因突变频率较高,占所有突变位点的37.99%。5.二代测序结果显示,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CTCs基因突变中,TP53基因突变分别与ARID1A共突变11例,与NOTCH1共突变11例,与SMARCA4基因共突变9例,与ALK共突变8例,TP53基因突变与EGFR、ALK、CDKN2A等60个基因存在多基因共突变现象。结论:二代测序结果发现19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CTCs基因突变比例较高,高频突变基因分别为NOTCH1、IGF2、EGFR、PTCH1、ARID1A。这些基因突变是否可用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筛查的分子标志物有待于进一步证实。小结:第二代测序结果显示19例早期肺癌患者外周血CTCs基因突变中有62个肺癌相关突变,其中TP53、NOTCH1、ARID1A和SMARCA4是与早期肺癌外周血CTCs基因相关的高频突变。而这些基因突变是否可以作为肺癌早期筛查的分子标志物,还有待进一步证实。第三部分 代谢组学多元分析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应用目的:研究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与健康人的代谢产物的差别,探讨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寻找代谢差异物应用于早期肺小细胞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1.临床样本收集,收集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及健康人血清,其中早期非小细胞肺癌CTCs阳性患者30例(均为I、II期腺癌)与健康对照30例,进行空腹采血。5毫升全血收集到一个无菌凝固BD真空血液收集管,立即颠倒混合5-8倍,在30-120分钟,4 C和离心机在4摄氏度10分钟,1300克和0.2-1毫升血清转移到1.5毫升EP管,保存在-80 C。与此同时,30名健康对照为空腹血液取样,采血与血清制备同肺癌组。2.用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检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和健康对照血清进行分析,采集血清样品100μL,采用400μL甲醇:乙腈(1:1,v/v)溶液提取代谢产物。将混合物旋涡30秒,在冰上超声10分钟,此步骤重复3次。样品在-20℃下放置30分钟。在4℃下13000 g离心15分钟后,将上清小心转移到样品瓶中进行LC-MS/MS分析。3.使用Uplc-Triple-Tof-Ms平台(AB SCIEX,USA)分析代谢产物。采用Exion LCTMAD系统(AB Sciex,USA),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100 mm 2.1 mm内径,1.7μm;水域,米尔福德,美国)。流动相A为水(含0.1%甲酸),流动相B为乙腈/异丙醇(1/1)(含0.1%甲酸);流速为0.40m L/min,进样量为20μL,柱温为40。作为系统调整和质量控制过程的一部分,通过混合所有等体积的样品来制备复合质量控制样品(QC)。QC样品定期进样(每9个样品),以监测分析的稳定性。QC样品的处理和测试方法与分析样品相同。最好是代表整个样本集,并监测分析的稳定性。4.UPLC-TOF/MS分析后,将原始数据导入Progenesis QI 2.3(Waters Corporation,Milford,USA)进行峰检测和比较。预处理结果生成了一个由保留时间(RT)、质量电荷比(m/z)值和峰值强度组成的数据矩阵。所有样本中至少有50%的代谢特征被保留。过滤后,估计某一特定代谢物最低代谢物值的一半。在这些特定样本中,代谢物水平低于定量下限,每个代谢物特征用总和归一化。采用QC样品进行数据质量控制(重复性),删除质量控制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变量>30%,以得到最终的数据矩阵,供后续分析。5.非靶标代谢组学统计分析,通过与数据库(http://www.hmdb.ca/,https://metlin.scripps.edu/)匹配,最终得到代谢物列表和数据矩阵。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分析差异代谢物。通过模型参数R2和Q2来评估模型的有效性,这两个参数分别为模型的可解释性和可预测性提供了信息,并避免了过度拟合的风险。采用OPLS-DA模型计算预测变量重要性(VIP),进行差异代谢物分析,筛选标准是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大于1.0且t检验结果P值<0.05。用于代谢物相关通路分析的数据库是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http://www.genome.jp/kegg/)。6.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服从正态分布,不服从正态分布的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计数数据采用频率或率。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ROC曲线分析不同指标对肺癌的诊断效果。假定值P-values<0.05为显着性。结果:1.采用非靶标LC-MS检测将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LC)和健康人(NC)血清样本进行正负离子模式全扫描,得到原始数据和图谱,血清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方法根据美吉自主数据库分析鉴定血清样本的TIC,覆盖的所有主代谢通路的1212个代谢产物进行了检测分析,涵盖了31条主要代谢通路。2.对数据进行PCA分析,观察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与健康人的总体代谢差异和组内样本之间的差异度大小,PCA得分图结果显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与健康人代谢物有明显差异。应用ropls Version1.6.2软件PCA对检测3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健康人样本的差异代谢物数据进行趋势分析,观察到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与健康人之间的变异度大小。PCA、PLS-DA、OPLS-DA得分图结果显示早期肺非小细胞癌患者与健康人样本可以很明显分开。因此考虑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与健康人个体内差异代谢物有明显不同。3.统计学分析发现组间含量有差异的代谢物共100个,应用ropls Version1.6.2软件中的PLS-DA、t检验(Student’s t-test)以及差异倍数分析法(FC)筛选能区别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健康人的差异代谢特征。结合VIP>1,P<0.05及FC>1或FC<1,结果发现,两组样本之间存在100个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的代谢特征。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差异代谢物最显着的涉及脂质物质,特别是鞘脂(如三己基神经酰胺)和甘油磷脂(如心磷脂),它们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4.筛选出的100个差异代谢物通过人类代谢组数据库(Human Metabolome Database,HMDB)分类为化合物,使用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数据库进行pathway注释和富集分析。我们筛选出了6种不同类型的代谢物,KEGG通路分析分为六类。通过KEGG富集的三个最重要的途径是癌症中的胆碱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和逆行的内源性大麻素信号通路。5.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糖脂代谢密切相关,本研究中,通过KEGG通路分析,糖脂代谢通路和肿瘤代谢通路中富集的差异代谢物较多。21个差异代谢物涉及脂质代谢途径,5个差异代谢物涉及多糖合成和代谢途径,15个差异代谢物涉及肿瘤代谢途径,此为研究重点关注的通路。6.筛选早期NSCLC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研究进一步比较了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与健康人之间脂质代谢途径、多糖合成和代谢途径以及肿瘤相关途径中的差异代谢物,并使用工作者受试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AUC),得出10个差异代谢物,3个上调,7个下调。小结:1.本次研究探索非靶标代谢组学研究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辅助诊断标志物的方法。该种方法对标志物进行半定量分析,使筛选出的标志物具有可重复性,有效提高了其临床应用价值。2.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呈现出不同于健康人的代谢谱图特征,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多种代谢物的含量显着不同于健康人,这为进一步实验与临床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并为实现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提供一定的指导。3.通过我们的研究,得出10种差异种代谢物作为潜在早期NSCLC生物标志物,可用于辅助诊断,结果需要进一步靶向代谢组学技术进行验证。4.代谢组学多元分析得出差异代谢物主要集中在糖脂代谢通路特别是磷脂代谢通路,脂类代谢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我们提出该通路中的关键酶的可能作为新的治疗靶点用于今后的研究。

周慧[9](2020)在《老年人需要满足与福利政策 ——基于时间利用的分析》文中指出时间利用可以作为政策研究的重要分析工具。一些国家和组织开展过多次大规模的时间利用调查,揭示人们日常活动的时空结构并探讨相关公共政策问题。目前基于老年人时间利用的政策研究极为薄弱,多数研究侧重老年人日常活动时间数量的描述,政策讨论不足且极少涉及活动背后的动力——需要。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伴随着时间而进行,多数活动又是在一定需要的推动下产生的;人们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反映出特定需要的满足状况。需要是社会福利的核心概念,社会福利政策的基本功能是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福利供给主体应依据福利供给对象的需要提供相应的福利。基于老年人的时间利用研究其需要及需要的满足,可以为决策者分析老年福利政策的实施效果、完善相关政策提供经验支撑。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对老年人的客观时间利用进行定量研究并对其主观时间利用展开质性研究。老年人客观时间利用研究依据ERG理论的需要类型界定,参照国家统计局2008年全国居民时间利用调查的分类标准,采用时间日志法调查老年人满足各类需要的活动时间、地点与陪同者,分析老年人的需要满足以及相关政策供给现状,审视政策设计在阻碍老年人合理分配时间、满足各类需要方面的不足。老年人主观时间利用研究以时间压力、生活节奏与时间利用满意度为指标,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开展探索性研究,考察老年人的日常时间结构与需要满足类型,剖析满足老年人需要的重要主体及其效能,查找造成老年人时间冲突和无法充分满足需要的政策漏洞。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老年人满足各类需要的时间利用呈现不均衡特征。在时间数量方面,老年人每天用于满足生存需要的时间最多、成长需要次之、关系需要最少,并且满足各类需要的活动时间分布不均。睡觉休息是老年人耗时最多的活动,占全天总时间的一半;照料未成年子女是老年人满足关系需要的主要途径,看电视是老年人最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老年人用于就业和社会交往的时间有限,参与教育和志愿服务的时间严重不足。在日常活动地点和陪同者方面,老年人的绝大多数活动局限在家中,对公共服务场所的利用度低;多数活动是与家人共同参与,配偶是最重要的陪伴者。与2008年全国调查数据相比,老年人满足各类需要的时间结构基本一致,满足生存需要的时间稍有减少,满足关系需要的时间略微增加且向孙辈倾斜,满足成长需要的时间小幅缩减。第二,不同老年群体在满足各类需要的时间利用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女性老年人用于满足成长需要的时间少于男性,高龄老年人花费较多时间用于满足生存需要,独居老年人满足关系需要的时间少于非独居老年人。与非就业老年人相比,就业老年人用于满足成长需要的时间较少;收入水平较低的老年人用于满足成长需要的时间少于较高收入的老年人,并且有较多时间用于满足生存需要。除了时间分配数量上的不同,老年人对时间利用状况的主观评价存在分化:时间结构合理的老年人能够平衡各方角色要求,时间压力较小、时间利用满意度较高;时间结构不合理、时间分配存在冲突的老年人无法满足某些需要,时间利用满意度低。第三,老年福利政策供给存在短板。针对老年人娱乐休闲、教育、就业以及性别平等、老年宜居等方面的政策设计不足,面向女性、高龄、独居、中低收入与就业老年人的政策保障不健全。家庭和社区是满足老年人需要的重要主体,家庭支持政策发展滞后、社区公共服务匮乏抑制了福利功能的有效发挥。家庭与社区福利供给在政策设计上缺乏协同联动、社会福利社会化不成熟、社会与市场主体缺位弱化了老年福利的可获得性。第四,老年人的多重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子女陪伴时间极为有限,群体性社交活动缺失不利于老年人关系需要的满足;隔代抚育、有偿工作挤占了老年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资源,娱乐休闲场地欠缺、老年教育服务覆盖面窄、参与志愿服务的渠道不畅等均不利于老年人成长需要的有效满足。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要的政策供给不足、多元主体的协同机制有待完善使得老年人难以合理利用时间,多重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基于需要的老年福利政策应在优先满足老年人生存需要的基础上逐步扩展到其他需要的满足,既要面向全体老年人的共性需要提供普遍性福利,又要精准面向不同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需要提供差别化福利,不断增强老年人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加快建设年龄友好型与性别友好型社会。围绕满足老年人需要这一政策目标,应重点发展家庭与社区福利,加快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坚持政府主导、持续释放社会与市场潜力,在增加福利供给总量的同时不断优化供给结构,消除老年人需要满足的时间限制,促进供需平衡。为了保障福利产品的高效传递,跨部门之间应建立健全沟通协商机制,提高协同治理水平。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需要满足为研究视角,通过考察老年人满足各类需要的时间利用状况,评判老年福利政策的实施成效,实现了研究角度的创新。将时间利用作为政策分析工具,通过探查阻碍老年人合理利用时间和有效满足各类需要的政策短板,为政策改进提供依据,实现研究内容的创新;经由主客观两条路径全面把握老年人的时间利用,在对老年人时间分配状况进行调查的同时探索其主观感知与评价,实现研究内容的又一创新。引入质性研究方法,在调查老年人日常活动时间分配状况的同时,深入探索时间数字中蕴藏的生命体验并挖掘深层次的社会背景信息,在创新老年人时间利用研究方法上做出尝试。本文一定程度上拓展并丰富了相关理论研究,优化了老年福利政策的分析框架,为决策者动态掌握老年人的时间利用与需要满足状况,提高老年福利供给精准度以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经验证据,因而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未来研究可整合多种方法,扩大取样范围、丰富研究内容,为政策制定提供更为精准、详实的依据。

马欣悦[10](2020)在《秦岭北麓蓝田县清至建国初年农业景观格局重建研究》文中认为秦岭北麓是保障关中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也是代表中国浅山区现实矛盾的一个缩影。秦岭北麓景观演变研究是深刻认识及解决其现实问题的一把钥匙,景观重建即是研究中的首要工作。从既得研究综述来看,如何将各种史料中的信息转化复原为可见的历史空间格局,是历史研究通过景观重建走向规划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将历史信息合理的空间化,将历史转化为空间图像,为研究未来人类如何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提供历史土地利用的空间话语。研究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1)基础理论部分,在提取历史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整合形成理论方法库,提出基于多源数据的重建研究分析框架(第二章)。(2)蓝田历史农业背景综述,包括蓝田的地形地貌、河流分布、土壤类型和人口情况,分析蓝田县农业景观的环境变迁背景,包括地质变迁、气候变迁、植物变迁及社会变迁,为蓝田县农业景观重建提供基础(第三章)。(3)蓝田清至建国初期景观格局重建,将蓝田历史统计文档进行纠偏,提取历史图件中有用的空间信息,同时结合遥感影像形成基于不同数据源的空间分析,运用概率理论重建历史时期耕地空间格局(第四章)。(4)文献研究及空间重建结果检验,结合历史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构建蓝田县农业发展历史过程,并基于研究结果对空间重建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第五章)。(5)探讨重建研究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主要通过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地域时空规律的提取、系统状态的认知、景观演变机制的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第六章)。研究创新点及主要结论:(1)提出秦岭北麓景观历史重建模型,包括“2-6-2”模型,“2”是指定量重建和定性重建两个部分,“6”是指源数据收集、数量确定、空间规则分析、耕地适宜性分析、空间分析和结果检验六个模块,“2”是指基于历史资料的空间正向分析和基于遥感图像的空间逆向分析相结合,最终得到景观历史重建结果。(2)运用此模型进行蓝田县清至建国初年农业景观空间及过程重建,并将其与现有研究及文献资料等进行对比验证,提炼总结蓝田县农业景观地域时空规律;发现近三百年来蓝田县农业景观经历了四个阶段,清中后期至民国时期发展波动较大;在发展过程中,耕地拓展方式以圈层式为主,重心位置移动不明显;洪积扇区域的农业景观主要集中在扇缘区域,扇顶分布较少;耕地空间整体呈现集中、破碎、再集中、再破碎的发展特征;偏冷期的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3)归纳总结景观变化机制,将重建结果应用于规划设计实践中。研究即国土空间视角下的“相地”,是紧扣新时代风景园林实践需求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二、计量资料中有效数字的确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量资料中有效数字的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人机组网”场域中的社会整合:远程工作的时空模式分析与赛博格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导言
    1.1.研究背景
        1.1.1.移动互联生活及其物理实质
        1.1.2. “人机组网”与社会转型
    1.2.研究问题与基本概念
        1.2.1.研究问题的提起
        1.2.2.基础概念:社会系统与社会整合
        1.2.3.研究领域:远程工作
    1.3.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1.3.1.民族志田野调查
        1.3.2.深度访谈
    1.4.篇章安排
2.理论视角与文献综述
    2.1.时空视角下社会系统整合的理论内涵
        2.1.1.集体时空规范:社会系统整合的内在逻辑
        2.1.2.时空延伸:社会系统整合过程的发展态势
        2.1.3.流动空间模式:新媒介中社会系统的时空延伸
    2.2.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当代社会系统整合
        2.2.1.“线上视角”中的社会关系整合
        2.2.2.“线下视角”中的社会关系整合
    2.3.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当代劳动与远程工作
    2.4.理论文献材料总结述评
3.远程工作的民族志景观:流动—地方空间的主从结构
    3.1.北京T中心的远程工作项目概况
    3.2.流动空间的虚拟区域化:线上工作结构
        3.2.1.第一层虚拟区域化:平台分割与钉钉遇冷
        3.2.2.第二层虚拟区域化:微信内部的群组分割
    3.3.地方空间的从属式调用:线下工作结构
        3.3.1.居住之地
        3.3.2.驻留之地
        3.3.3.虚无之地
4.持续链接与能力下降:流动空间中的远程工作实践
    4.1.远程工作中的持续性工作链接过程
        4.1.1.持续性工作链接的基本表现
        4.1.2.链接中的工作-非工作区分解构
        4.1.3.链接中的信息过载与时刻待命
    4.2.持续性工作链接中监控能力的削弱
        4.2.1.持续性工作链接的监控
        4.2.2.监控技术的缝隙
        4.2.3.被凝视感的消失
    4.3.持续性工作链接中交互能力的下降
        4.3.1.面对面协调的缺失
        4.3.2.非正式协商的缺位
5.场所融入与反向控制:地方空间中的远程工作实践
    5.1.持续性工作链接的场所融入
    5.2.持续性工作链接的反向控制
        5.2.1.工作节律的反向调节
        5.2.2.生活安排的反向渗入
        5.2.3.工作链接的直接削弱
6.“人机组网”条件下的社会整合:基于赛博格的再思考
    6.1.远程工作实践的研究发现总结
    6.2.对既有观点的赛博格理论反思
        6.2.1. “流动—地方”视角的二元论局限
        6.2.2.“人机组网”概念的赛博格理论内核
    6.3.间接社会整合模式与时空内延伸
        6.3.1.间接社会整合模式的提起
        6.3.2.社会整合的时空内延伸逻辑
    6.4.围绕共鸣关系的信息社会发展思考
        6.4.1.作为批判理论工具的“共鸣”
        6.4.2.对信息社会发展的几点反思
7.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智慧城市建设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回顾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案
第2章 智慧城市理论的演进过程及特征分析
    2.1 智慧城市理论基础
        2.1.1 智慧城市概念演进
        2.1.2 智慧城市的概念界定
        2.1.3 智慧城市相关概念辨析
    2.2 智慧城市演进过程分析
        2.2.1 概念体系分析
        2.2.2 热点词云分析
    2.3 智慧城市演进特征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慧城市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智慧城市建设绩效评价的概念内涵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及原则
        3.2.1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3.2.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3 指标体系的目标层设计
    3.4 指标体系的指标层设计
    3.5 智慧城市建设绩效评价指标的实证筛选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慧城市建设绩效评价
    4.1 DEA方法适用性分析
        4.1.1 DEA方法理论基础
        4.1.2 DEA方法的适用性
    4.2 数据的收集与预处理
        4.2.1 数据收集
        4.2.2 数据预处理
    4.3 DEA评价与结果分析
        4.3.1 DEA评价模型的确定
        4.3.2 智慧城市建设静态绩效分析
        4.3.3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动态绩效分析
    4.4 智慧城市建设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3)昆明市数字经济核算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数字经济理论研究
        二、对数字经济核算方法研究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一、投入产出理论体系
        二、昆明市数字经济核算方法研究
        三、昆明市数字经济核算方法应用
        四、结论与展望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创新及不足之处
        一、本文创新点
        二、本文不足之处
第二章 投入产出理论体系
    第一节 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第二节 平衡关系
        一、行平衡关系
        二、列平衡关系
        三、总量平衡关系
    第三节 投入产出相关系数
        一、直接消耗系数
        二、完全消耗系数
        三、直接分配系数
        四、完全分配系数
    第四节 投入产出模型
        一、直接消耗系数的数学模型(需求侧)
        二、直接分配系数的数学模型(供给侧)
第三章 昆明市数字经济的核算方法研究
    第一节 数字经济的定义
    第二节 目标年份昆明市投入产出表的编制理论及方法
        一、RAS方法理论
        二、RAS法基本原理
        三、RAS法的求解
        四、目标年份控制量的获得
        五、更新到目标年份昆明市投入产出表
    第三节 数字产业化部分增加值计算
    第四节 产业数字化部分增加值计算
        一、构建含有数字经济部门的简表
        二、利用分配系数矩阵计算数字经济融合部分增加值
        (一) 分配系数矩阵模型建立
        (二) 基于分配系数矩阵计算各部门新增价值
        (三) 计算各部门单位投入效率的提升值
        (四) 计算各部门提升的规模
        (五) 计算昆明市数字经济总规模
    第五节 剥离系数的计算
第四章 昆明市数字经济核算方法的应用
    第一节 2017-2019 年昆明市数字产业化部分的计算
    第二节 2017-2019 年昆明市产业数字化部分的计算
        一、基于分配系数矩阵计算各部门新增价值
        二、计算 2017-2019 年各部门单位投入效率的提升值
        三、计算 2017-2019 年各部门融合发展提升的规模
    第三节 昆明市数字经济总规模及发展趋势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本文相关程序
    附录B 目标年份昆明市投入产出表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4)海卫系统观测星表和数值历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本论文要解决的问题
        1.2.1 观测资料
        1.2.2 轨道拟合
    1.3 内容提要
第2章 海卫一、海卫二的CCD定位观测(2013-2020)
    2.1 CCD观测图像
    2.2 基于Gaia-DR2星表的天体测量归算
    2.3 与国际上同类观测资料的比较
    2.4 小结
第3章 海卫的地基和空间望远镜天体测量观测星表
    3.1 观测资料的收集
    3.2 观测资料中时空参考系的统一
        3.2.1 时间系统
        3.2.2 空间参考系
    3.3 基于Gaia-DR2参考星表的星表偏差改正
        3.3.1 已有的星表偏差表
        3.3.2 Tycho-1的星表偏差
        3.3.3 耶鲁分区星表的星表偏差
    3.4 变换相对观测坐标至国际天球参考系
        3.4.1 位置角的变换
        3.4.2 一对相对坐标分量的变换
    3.5 残差计算规则
    3.6 观测星表:OCANS-8-2020
        3.6.1 星表的格式和输出
        3.6.2 观测资料的分布
        3.6.3 对星表偏差改正量和残差的统计
    3.7 小结
第4章 海卫一、海卫二的定轨及海王星极轴定向的确定
    4.1 观测资料
        4.1.1 旅行者2号的海卫一和海卫二成像观测资料
        4.1.2 旅行者2号飞掠海卫一和海王星的B平面数据
        4.1.3 海卫一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天体测量资料
        4.1.4 海卫一和海卫二的地基天体测量资料
    4.2 动力学模型
        4.2.1 数值方法: FORCES
        4.2.2 引力效应
        4.2.3 海王星极轴运动
    4.3 拟合方法和结果
        4.3.1 轨道确定和参数估计方法
        4.3.2 观测模型参数和权重方案
        4.3.3 估值动力学参数
    4.4 海卫一和海卫二轨道的比较及精度估计
    4.5 海王星极轴定向的比较及精度估计
    4.6 小结
第5章 外层小海卫的定轨
    5.1 观测资料
    5.2 动力学模型
    5.3 拟合方法和结果
    5.4 外层小海卫轨道的精度估计
    5.5 小结
第6章 分析表达和几何描述
    6.1 海王星极轴运动的分析表达
    6.2 海卫轨道运动的进动椭圆表达
    6.3 海卫一轨道运动的高精度分析表达
    6.4 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1 姚安0.8米高精度望远镜简介
        A.1.1 望远镜所在位置环境
        A.1.2 圆顶
        A.1.3 望远镜性能
        A.1.4 终端设备
        A.1.5 计时设备
        A.1.6 观测样图
    A.2 OCANS-8-2020的读取方法:Python示例
    A.3 新的海卫一、海卫二观测资料对海卫轨道改进和海王星极轴定向改进的影响
缩略词表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5)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梳理与归纳方法
        1.3.2 数理建模与推演方法
        1.3.3 管理统计与分析方法
        1.3.4 计量建模与估计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有关企业出口绩效内涵及其衡量的研究评述
        2.1.1 有关企业出口绩效内涵的研究评述
        2.1.2 有关企业出口绩效衡量的研究评述
    2.2 有关企业出口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评述
        2.2.1 有关企业内部特征与管理的研究评述
        2.2.2 有关企业所在国市场环境的研究评述
        2.2.3 有关出口目的国市场环境的研究评述
    2.3 有关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的研究评述
        2.3.1 有关跨境电商平台的研究评述
        2.3.2 有关跨境电商企业出口影响效应的研究评述
        2.3.3 有关跨境电商企业出口影响因素的研究评述
    2.4 本章小结
3 影响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分析框架
    3.1 问题的提出
    3.2 影响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因素
        3.2.1 影响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有利因素
        3.2.2 影响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不利因素
    3.3 交易成本对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
    3.4 先行优势对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
    3.5 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影响因素:一个分析框架
    3.6 本章小结
4 交易成本对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直接影响
    4.1 问题的提出
    4.2 理论分析与假说提出
    4.3 数据、变量及特征性事实
        4.3.1 数据来源
        4.3.2 描述性统计
        4.3.3 特征性事实
    4.4 计量模型与实证结果
        4.4.1 计量模型设定
        4.4.2 基准回归结果
        4.4.3 稳健性检验
        4.4.4 进一步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交易成本对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间接影响:基于物流方式视角
    5.1 问题的提出
    5.2 理论模型及假说提出
    5.3 数据来源与指标构建
        5.3.1 数据来源
        5.3.2 数据描述
        5.3.3 指标构建与计算结果
    5.4 计量模型与实证结果
        5.4.1 计量模型与变量选取
        5.4.2 基准回归结果
        5.4.3 稳健性检验
        5.4.4 内生性讨论与处理
    5.5 本章小结
6 先行优势对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直接影响
    6.1 问题的提出
    6.2 理论分析与假说提出
    6.3 数据、变量及描述性统计
        6.3.1 数据来源
        6.3.2 变量构造及估计
        6.3.3 描述性统计
    6.4 计量模型与实证结果
        6.4.1 计量模型设定
        6.4.2 基准回归结果
        6.4.3 稳健性检验
        6.4.4 内生性讨论与处理
        6.4.5 异质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先行优势对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间接影响:基于产品策略视角
    7.1 问题的提出
    7.2 理论基础与假说提出
    7.3 数据、变量及特征性事实
        7.3.1 数据来源
        7.3.2 变量选择
        7.3.3 描述性统计
        7.3.4 特征性事实
    7.4 计量模型与实证结果
        7.4.1 计量模型设定
        7.4.2 基准回归结果
        7.4.3 分组回归结果
        7.4.4 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地质文本中油气藏特征提取及成藏知识图谱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油气地质知识服务
        1.2.2 地质资料信息抽取研究进展
        1.2.3 知识图谱构建研究进展
        1.2.4 存在问题与分析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论文创新点
    1.5 论文技术路线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油气藏特征与知识图谱相关理论技术
    2.1 油气藏的特征
    2.2 知识元及知识组织方式
        2.2.1 知识元概念
        2.2.2 知识组织方式
    2.3 知识图谱理论概述
        2.3.1 知识图谱定义与逻辑框架
        2.3.2 知识图谱构建流程
    2.4 关键技术
        2.4.1 文本表示技术
        2.4.2 主题提取与主题域划分
        2.4.3 实体及关系抽取技术
        2.4.4 注意力机制与Transformer
        2.4.5 预训练语言模型BERT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层次主题的地质文本知识元提取研究
    3.1 引言
    3.2 相关工作
    3.3 数据准备
        3.3.1 油气地质资料及预处理
        3.3.2 油气领域本体构建
    3.4 基于词约束h LDA的油气地质文本主题提取
        3.4.1 概述
        3.4.2 词约束h LDA模型设计
        3.4.3 油气地质文本主题提取方法
        3.4.4 实验
    3.5 顾及地质文本特点的油气藏知识元提取
        3.5.1 概述
        3.5.2 主题特征知识元提取方法
        3.5.3 图表关联知识元提取方法
        3.5.4 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融合领域知识的地质文本油气藏特征提取研究
    4.1 引言
    4.2 相关工作
    4.3 基于词表特征加强的油气藏特征实体提取
        4.3.1 概述
        4.3.2 油气藏特征实体类型分析
        4.3.3 油气藏特征实体语料标注
        4.3.4 一种基于词汇特征增强的实体抽取模型
        4.3.5 实验
    4.4 基于改进标签策略的油气藏特征关系提取
        4.4.1 概述
        4.4.2 油气藏特征关系类型分析
        4.4.3 语义重叠的关系标签策略
        4.4.4 一种优化标签策略的关系抽取模型
        4.4.5 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主题的油气成藏知识图谱构建及应用
    5.1 引言
    5.2 基于主题的油气藏知识的表示
        5.2.1 扩展的三元组知识表示方法
        5.2.2 融合异质辅助信息的三元组向量化模型
    5.3 基于多特征的油气藏知识元关联方法
        5.3.1 知识元的抽象表达
        5.3.2 多特征距离度量
    5.4 油气成藏知识图谱构建与服务系统设计
        5.4.1 油气成藏知识图谱构建
        5.4.2 油气成藏知识服务系统设计
    5.5 油气成藏知识图谱的服务应用
        5.5.1 文献知识主题筛选
        5.5.2 知识信息检索服务
        5.5.3 知识信息关联服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 在艺术教育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二) 国民艺术教育的现状
        (三) 艺术课程对“综合”的需求
        (四) 在行动和反思中创新综合艺术课程的本土化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四、相关概念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 综合艺术课程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创新点
        (一) 理论创新点
        (二) 实践创新点
第一章 艺术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 “天人合一”思想
        (二) “和而不同”思想
        (三) “知行合一”思想
        (四) “整体”“辩证”“意象”思维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观
        (二)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审美形态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导向
    三、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
        (一)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的形式
        (二)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的价值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可能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艺术教育的人文价值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发学生和教师的创造力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综合艺术课程开发的价值
        (四) 中华优秀教育思想促成综合艺术课程教学观的形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现代意蕴
        (一) “本土化”与“现代化”结合的综合艺术课程理论发展趋势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三) 以中华文化精神正确对待综合艺术课程中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
    三、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
        (一)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应用的意义
        (二)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应用中的目标和内容
        (三)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应用中的方式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环境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环境
    三、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基础
        (二) 研究方法
    四、资料的收集和数据分析
        (一) 资料的收集
        (二) 数据的分析
    五、研究步骤与评价
        (一) 研究的步骤
        (二) 研究的评价
    六、研究的流程
第四章 行动研究的先导性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二、问题的初始调查
        (一) 明确调查的方法
        (二) 问卷的分析结果
    三、问题归因及分析
        (一) 问题归因
        (二) 调查分析
    四、重新确立研究问题
    五、行动研究布局
        (一) 关于明确行动目标
        (二) 关于把握行动节奏
        (三) 关于行动研究的方法
        (四) 关于自我反思能力
        (五) 关于评估方式
        (六) 关于典型教学案例
第五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尝试和探索
    一、研究的问题
        (一) 问题的陈述与界定
        (二) 解决问题的意义
    二、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
        (一) 教学的选材
        (二) 教学策略
        (三) 共同研讨教学模式
    三、第一轮行动研究典型课例
        (一) 教学分析
        (二) 教学设计
        (三) 教学评价
    四、第一轮行动研究总结和反思
        (一)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总结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
第六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和改进
    一、第二轮行动研究的问题和分析
        (一) 确定研究问题
        (二) 问题的假设性分析
    二、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
        (一) “外控型支持式”研究形式的实践探索
        (二) 建立家园互动评价
        (三) 构建课堂教学情境的实践探索
        (四) 开展主题讨论会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典型案例
        (一) 教学分析
        (二) 教学设计
        (三) 教学评价
    四、第二轮行动研究总结和反思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总结
        (二)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反思
第七章 第三轮行动研究: 提升和应用
    一、确立研究问题和行动计划
        (一) 第三轮研究问题
        (二) 第三轮行动计划
    二、实施第三轮行动计划
        (一) 研究者与教师同台教学
        (二) 针对教师的培训教学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典型案例
        (一) 教学分析
        (二) 教学设计
        (三) 教学评价
    四、总结和反思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总结
        (二) 第三轮行动研究反思
结语
    一、前三轮行动研究回顾
        (一) 课程的内容要突出“综合性”
        (二) 综合利用四种教学策略
        (三) 研究者要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
        (四) 取得家长及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五) 实现教师教学才是最终目标
    二、研究的不足
        (一) “综合艺术课程”的现实状况
        (二) 中华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尚有挖掘空间
        (三) 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有待加强
    三、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及研究成果
致谢

(8)循环肿瘤细胞与代谢组学的多元分析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循环肿瘤细胞与传统肿瘤标志物、细胞因子联合检测对早期NSCLC诊断的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基因突变的二代测序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代谢组学多元分析在早期NSCLC诊断中的应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在肺癌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老年人需要满足与福利政策 ——基于时间利用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研究回顾
        1.3.2 已有研究的贡献
        1.3.3 已有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视角
        1.4.2 分析框架
        1.4.3 研究思路
        1.4.4 研究内容
        1.4.5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
        1.5.1 角度创新
        1.5.2 内容创新
        1.5.3 方法创新
2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老年人
        2.1.2 时间利用
        2.1.3 需要与需要满足
    2.2 相关理论
        2.2.1 人的需要理论
        2.2.2 ERG理论
        2.2.3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3 老年人客观时间利用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抽样及样本构成
        3.1.2 研究工具
        3.1.3 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
    3.2 研究结果
        3.2.1 老年人满足各类需要的时间分配
        3.2.2 老年人日常活动的场所分布与陪同者
        3.2.3 老年人满足各类需要时间数量的年份变化
        3.2.4 不同老年群体满足各类需要时间数量的差异比较
        3.2.5 老年人满足各类需要时间数量的影响因素检验
    3.3 讨论
        3.3.1 老年人满足各类需要的时间结构
        3.3.2 老年人满足不同需要的时间分配
        3.3.3 老年人公共服务的享有状况及其政策影响
        3.3.4 不同老年群体的需要满足特点与政策供给
    3.4 小结
4 老年人主观时间利用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抽样及样本构成
        4.1.2 访谈提纲设计
        4.1.3 资料搜集、整理与分析
    4.2 研究结果
        4.2.1 老年人时间利用的主观评价
        4.2.2 老年人时间体验的性别差异
        4.2.3 老年人的日常时间结构与需要满足类型
        4.2.4 老年人时间利用的环境建构
    4.3 讨论
        4.3.1 主观时间利用视角下老年人的需要满足与政策供给
        4.3.2 满足老年人需要的福利供给主体及其效能
        4.3.3 老龄社会的代际权力分配与政策短板
        4.3.4 性别平等视角下的政策设计偏差
    4.4 小结
5 基于需要的老年福利政策思考
    5.1 实现福利供给精准化
        5.1.1 满足老年人的共性需要
        5.1.2 满足不同老年群体的差异化需要
        5.1.3 增强老年人公共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
    5.2 加强家庭功能和社区福利建设
        5.2.1 强化家庭的基础性地位
        5.2.2 加快社区福利建设
    5.3 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
        5.3.1 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
        5.3.2 推动社会组织与志愿者参与
        5.3.3 发挥市场的补充性作用
    5.4 提高福利治理水平
        5.4.1 消除福利供给碎片化
        5.4.2 推进跨学科协同治理
        5.4.3 发展“互联网+”与智慧养老服务
6 研究总结
    6.1 研究结论
        6.1.1 老年人满足各类需要的时间利用分布不均衡
        6.1.2 不同老年群体满足各类需要的时间利用具有差异
        6.1.3 老年福利政策供给存在短板
        6.1.4 老年人的多重需要未能得到充分满足
    6.2 研究局限
    6.3 研究展望
        6.3.1 整合多种方法
        6.3.2 扩充研究内容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秦岭北麓蓝田县清至建国初年农业景观格局重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综述
        1.5.1 历史时期空间重建研究
        1.5.2 农业景观演变研究
        1.5.3 秦岭北麓历史相关研究
        1.5.4 研究总评述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内容
    1.8 论文框架
2 基础理论与分析框架
    2.1 词义辨析
        2.1.1 景观历史
        2.1.2 重建与复原
        2.1.3 景观重建与景观格局重建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历史现象学理论
        2.2.2 历史地理学理论
        2.2.3 相关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3 重建研究方法
        2.3.1 二重证据法与多重证据法
        2.3.2 基于多源数据的多学科空间重建方法
        2.3.3 空间格局影响因子量化工具
    2.4 本研究分析框架与技术路线
        2.4.1 分析框架
        2.4.2 技术路线:构建农业景观重建模型
    2.5 小结
3 蓝田农业景观背景
    3.1 多源数据
        3.1.1 历史资料
        3.1.2 遥感影像
    3.2 蓝田概况
        3.2.1 地形地貌
        3.2.2 河流分布
        3.2.3 土壤类型
        3.2.4 人口分布
    3.3 蓝田历史背景
        3.3.1 秦岭的诞生
        3.3.2 气候变迁
        3.3.3 水系变迁
        3.3.4 植物变迁
        3.3.5 人文背景
    3.4 蓝田县农业景观现状
        3.4.1 蓝田农业景观结构
        3.4.2 农业景观现状问题
    3.5 小结
4 多源数据拟合的蓝田农业景观格局重建
    4.1 数量确定
        4.1.1 文献记载数据
        4.1.2 数量纠偏
        4.1.3 基于耕作半径的检验
    4.2 空间转化规则
        4.2.1 基于遥感数据的逆向分析
        4.2.2 基于历史资料的正向分析
    4.3 耕地适宜性评价
        4.3.1 影响因子的选择
        4.3.2 基于遥感图像的因子影响程度计算
        4.3.3 基于历史资料的权重计算
        4.3.4 耕地适宜性概率空间分布
    4.4 空间网格化分配
        4.4.1 元胞自动机原理
        4.4.2 运行方式
        4.4.3 空间分配
    4.5 小结
5 蓝田清至民国农业景观定性研究与检验
    5.1 清朝农业社会发展
        5.1.1 社会变迁
        5.1.2 政策变迁
        5.1.3 蓝田城乡分布
    5.2 清朝农业景观
        5.2.1 作物种类
        5.2.2 耕作制度
        5.2.3 培肥技术
        5.2.4 水利技术
    5.3 景观功能
        5.3.1 生产功能
        5.3.2 生态功能
        5.3.3 生活功能
    5.4 重建结果的检验
        5.4.1 与历史文献的对比验证
        5.4.2 与历史图像的对比验证
        5.4.3 与秦岭北麓相关研究的对比验证
        5.4.4 与一般规律相互验证
    5.5 小结
6 蓝田县农业景观重建结果分析
    6.1 地域时空规律提取——景观特征及气候效应
        6.1.1 景观要素变化规律
        6.1.2 农业行为过程变化规律
        6.1.3 景观格局演进规律
        6.1.4 景观功能变化规律
        6.1.5 景观演变的气候效应
    6.2 演变阶段划分——蓝田历史农业景观演变过程
        6.2.1 农业发展阶段——生产恢复与粮食作物景观
        6.2.2 农业扰动阶段——战争爆发与开垦混乱
        6.2.3 农业调整阶段——作物变化及耕地集聚
        6.2.4 农业现代化阶段——技术发展及耕地破碎
        6.2.5 阶段演变规律
    6.3 影响因素分析——关键因子识别
        6.3.1 演变影响因素
        6.3.2 影响因素分析
    6.4 小结
7 结论与不足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Ⅱ 图片索引
附录 -Ⅲ 表格索引
附录 -Ⅳ 历史时期蓝田聚落分布表
致谢

四、计量资料中有效数字的确定(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机组网”场域中的社会整合:远程工作的时空模式分析与赛博格反思[D]. 高英策. 浙江大学, 2021(01)
  • [2]智慧城市建设绩效评价研究[D]. 管俊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3]昆明市数字经济核算方法研究及应用[D]. 马艺菲.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4]海卫系统观测星表和数值历表[D]. 袁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5]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 梁绮慧. 浙江大学, 2021
  • [6]地质文本中油气藏特征提取及成藏知识图谱构建研究[D]. 朱小龙.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D]. 姜琳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8]循环肿瘤细胞与代谢组学的多元分析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 万玲玲.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9]老年人需要满足与福利政策 ——基于时间利用的分析[D]. 周慧. 山东大学, 2020(04)
  • [10]秦岭北麓蓝田县清至建国初年农业景观格局重建研究[D]. 马欣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测量数据中有效数字的确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