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获得感是全体人民群众对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社会生活上、生态环境上现在和将来预期获得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主观感受和满足程度。以往研究中的获得感评价指标体系存在标准混乱、衡量过于片面等问题。基于宏观与微观、主观与客观、纵向与横向、全面性与可操作性多层次维度,构建了一套包括经济获得感、政治获得感、文化获得感、社会获得感和生态文明获得感在内的获得感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获得感;评价指标体系;治理
近年来,“获得感”一词已成为最具民意分量的热词,也成为检验发展成就和改革效果的“试金石”。自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以来,“获得感”既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文件频繁使用的重要词语,也成为民间、媒体界和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学者们当前在“获得感”的提出背景、理论内涵、重要意义、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和阐述,但对于如何构建“获得感”的测量指标体系的研究尚且较少。虽然已有部分学者(孙远太,2015;谭旭运,张若玉,董洪杰等,2018;文宏,刘志鹏,2018;吕小康,黄妍,2018等)选取各种指标来衡量“获得感”,但是仍然存在针对群体不一、指标选取各异、测量维度不齐、内容过于片面等缺乏标准或标准混乱的现象。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总结,深刻探讨获得感的内涵,力图建立起一个较为全面、科学、规范的测量指标体系,为引入微观数据研究获得感打好基础。
一、获得感的内涵
自2015年后,关于获得感主题的文章数量呈爆发式的增长,研究侧重点概括起来主要有这几方面:第一方面是突出获得感的重要性,在特定的领域引导政府部门的行政方向和工作焦点;第二方面是探究获得感的具体定义,研究民众获得感如何受到影响的内在机理以及提升人民获得感的实现路径;第三方面是建立获得感的指标体系,以此来测量获得感的实际水平及其时空结构分布和影响因素。在第一个方面的研究中,获得感的内涵还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趋势指向。在第二方面、第三方面众多的研究文献中,国内对于获得感的内涵定义已然达成一定的共识。
“获得感”是一个本土性非常强的“中国概念”,在国外尚不存在直接的概念对应(曹现强,2017)。首先,获得感囊括的对象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田旭明,2018),不是特定群体,也不是单独个人。客体是物质、精神、文化等方面(辛秀芹,2016),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社会生活上、生态环境上(赵玉华,王梅苏,2016),可以长久维持下来的 (张品,2016),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与基本权益的普惠性(吕小康、黄妍,2018)。最后强调的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感受、主观体验和主观评价。可以看出的是,获得感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基本是贯穿在了我国改革全过程之中,需要客观条件非常现实、接地气的同时又极具个人特性和主观性。所以说,获得感应该是全体人民群众对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社会生活上、生态环境上现在和将来预期获得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主观感受和满足程度。
中国古典艺术批评对艺术创造波谲云诡的兴发过程把握,往往能体贴生动,曲折尽致,典型如郑板桥论述艺术创造:
二、获得感评价指标体系的多层次维度
从获得感的定义中可以看出,获得感涉及的范畴过于宽泛,单一的评价维度显然无法发挥作用。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应该做到多层次维度并举。
(一)宏观与微观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治理工作满意度和民生建设满意度,新时代社会治理工作主要是社会秩序维护工作,还有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社会治理工作是否做得好可直接决定居民是否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可以影响国民良好客观条件和主观积极评价的实现,是获得感的重要评价指标。新时代以来,民生建设在我国被推上了史无前例的高度,政府部门、媒体界、学界将其看作提升我国人民获得感最主要的实现路径之一,所以民生建设满意度也应该是获得感评价指标体系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民生建设主要领域包括就业、医疗、养老、住房、教育、社会保障。
(二)主观与客观
获得感在被提到时,政府文件、报纸媒体和学术论文中都强调这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是真实的获得,关注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切身的利益,而不是数据上的获得,更不是“被获得”。采用客观的衡量指标保证了获得感的这一特性,保证了获得感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真真正正地为民利民。但是光用客观的指标也无法充分体现出获得感的内涵,因为这一名词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应该分配何种资源、资源如何分配、资源分配的标准是什么?这取决于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取决于国民获得的利益是否可以满足个人的需求,取决于国民内心是否认可资源是被公平的分配,这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会随各种外部、内部条件的改变而各异。所以,必须兼顾适量的主观指标。在这些指标中,国民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综合自身过去、现在、未来预期的利益满足情况,通过自己与他人的对比而做出评价。主观和客观维度并举,方能使指标体系更加科学、规范、准确。
(三)纵向与横向
辽西地区由于风沙、干旱、水土流失等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生态机能较差。植被类型为半干旱阔叶落叶林带,属华北植物区系向北过渡为半干旱草原类型,有较多的蒙古区系植物侵入。南部植被条件较好,有华北植物区系特点,北部由于风沙、干旱、水土流失等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生态机能较差,内蒙干旱草原类型较多。主要气候特点为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温差大,积温高,日照长,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
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重点出发,选取了不同的指标对获得感进行了衡量。孙远太(2015)在城市居民社会地位对其获得感的影响分析中,直接以生活的改善情况来测量获得感。谭旭运、张若玉、董洪杰等(2018)采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智媒云图联合发布的民众获得感状况调查问卷的抽样调查数据,从获得感的项目重要性、当前获得感知以及未来获得预期三个方面,分析18~35岁青年的获得感现况及相关因素。问卷包括16个具体测量题目:良好的教育条件、稳定的工作、满意的收入、可靠的社会保障、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舒适的居住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丰富的文化生活、完善的公共服务、安全的生活环境、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受人尊重、社会安定有序。涉及的内容比较丰富,主要是偏重于民生方面。文宏、刘志鹏(2018)利用CSGS调研数据,对我国人民获得感进行了时序比较。所使用的指标是经济获得感、政治获得感与民生获得感三个方面,经济获得感包括宏观经济获得感、个人经济获得感、分配公平获得感,政治获得感包括正风反腐获得感、政治参与获得感,民生获得感包括生存保障获得感和发展保障获得感。其中宏观经济获得感和个人经济获得感均细分为当下获得感、相对获得感以及预期获得感,突出时间上的动态观测。吕小康、黄妍(2018)主张使用综合纵向维度的相对比较(时间比较),以及横向维度的相对比较(群体比较)以构成测量的基本维度。选取的一级指标为:个人发展感、社会安全感、社会公正感、政府工作满意度。个人发展感体现为个体感知到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社会安全感包括财产安全、人身安全、交通安全、医疗安全、食品安全、劳动安全、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社会公正感包括财富及收入的分配、工作与就业机会、高考制度、公共医疗、实际享有的政治权利、司法与执法、城乡之间的待遇、养老等社会保障待遇、总体上的社会公平状况,政府工作满意度包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和求助、义务教育、环境保护、维护社会治安、依法办事、发展经济。蔡思斯(2018)使用主观获得感作为变量,论证其对居民阶层认同的影响。对主观获得感的测量包括了改革受益程度、生活改善程度、自致成功性 (一个人是否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高的社会或经济地位)三个方面。阳义南(2018)从便利性、充足性、普惠性、均等性四个方面来测量8项民生公共服务带给民众的获得感。
(四)全面性与可操作性
政治因素应该包括政治参与度、廉政评价、政府工作满意度。政治参与度直接影响了民众对政治民主化、科学化、透明化的认知,如果政治参与度高的话,会对民众的获得感产生积极的作用。当前行政人员的贪污腐败行为使得社会矛盾激化,已经对国民心态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廉政评价对于民众获得感来说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国民在日常生活中少不了与政府部门接触,我国一直在进行当中的政治体制改革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简政放权,简化办事程序,以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可见政府部门的服务态度、办事效率是衡量民众获得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政治参与度用居民参与选举和被选举活动的频度来表示,廉政评价使用行政执法人员廉洁度评价和国家反腐力度评价来表示,政府工作满意度由在政府部门办事难易程度评价和政府部门办事效率评价来表示。
三、获得感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信息化意识不强。良好的图书管理信息化氛围能够为图书管理信息化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近年来,各级党政机关高度重视政务信息化工作,做了大量工作,但对机关内部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工作还没提上工作日程,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图书管理信息化认识不够深刻。图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普遍不强,影响其信息化技术应用,很多图书管理人员的图书管理信息化认识也只停留在简单地使用图书管理系统,图书管理工作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机关图书管理信息化发展。
综合以上总结的各个维度考虑,经济因素应该包括宏观经济状况和居民个人经济状况。宏观经济状况使用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地区生产总值衡量,因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了国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居民个人经济状况使用居民可支配收入、收入增长情况自评、未来预期收入水平、收入水平与他人对比自评来衡量。
(一)经济因素
以上研究为我们提供经验和思路,通过资料的整合和筛选,我们可以提取出重要的获得感测量指标因子。但孙远太(2015)以及蔡思斯(2018)选取的指标都太过简单,无法体现其科学性。谭旭运、张若玉、董洪杰等(2018)在测量当前获得感知以及未来获得预期两个维度时用:“您觉得过去五年在这些方面获得感如何?”、“未来五年,您觉得自己在以下这些方面的获得情况会如何?”这样难以回答的问题来获得信息,是缺乏合理性的。阳义南(2018)主要关注于民生公共服务领域,且民生公共服务供给的便利性、充足性、普惠性、均等性也属较难理解、难以回答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测量的精准度。本文综上,构建了一套新的获得感测量指标体系。
根据调查发现,第一次过街行为中行人的平均速度高于第二次过街的平均速度,这一现象与行人博弈过程的心理特性及路段中的安全岛等安全设施有联系。博弈模型表明,行人的抢行行为会提高行人的过街速度,但是同时也会降低效益,降低安全性。因此,行人在进行两次穿越期间需要合理控制过街速度。
(二)政治因素
鉴于获得感涉及的范畴过于宽泛,影响其路径十分繁多、具体,如果选取的指标过于简单,测量出来的获得感也是片面、不准确的,但是如果指标体系过于繁冗、具体,又不具可操作性,无法实现。对于兼顾这两个维度来说,我们必须统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个角度的测量,同时又要选取有代表性的、重要的、可操作、可实现的指标。
(三)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应该包括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评价和文化活动参与度。文化因素属于精神层面的获得,在当前我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国民物质需求得到较为充分的满足之后,人们对文化精神服务的需求大大提升,是我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也是获得感重要的衡量指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评价使用居民对文化基础设施的可及性来衡量,文化活动参与度使用居民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频率来衡量。
(四)社会因素
整个地区乃至国家的宏观发展形势、综合实力与国民的获得感是紧密相关的,大环境的经济实力强、政治民主、社会运行有序、文化繁盛和生态良好能够给国民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更好的生活条件。但民众感受好坏需要我们关注到每一个个体,国家的整体形势走好并不代表着人民获得感就强、就扎实,这其中包括了资源是否公平分配、人民群众需求是不断变化着的等问题。所以就获得感的指标体系构建来说,关注国家宏观发展形势是必要的,关注国民个体的具体感受更是获得感被提出来的应有之义。
纵向时间上的对比,横向与其他区域、他人之间的对比使得指标体系更加细节、具体。如果国民现在的满足感比过去更强,会对获得感产生正向激励作用;反之现在的满足感还不如过去,则会产生巨大的落差、失落感,会对获得感产生反向制约作用。同样,对未来预期能够得到满足的程度也与获得感成正相关,获得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着的概念,这样的衡量方式显得更为精确、符合实际。在与其他人的比较中,如果自身的条件比他人更好,则会对获得感产生正向作用,反之则会产生“相对剥夺感”[1],对获得感产生反向作用。这两个维度的结合使得指标体系非常细节、科学,这符合人的心理学、社会学特征。
(五)生态文明因素
生态文明因素应该包括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地区生态环境评价和居住环境满意度。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步伐加快,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也不断加强,目的就是要把之前“粗放式”发展带来生态环境的污染彻底改善,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居住环境,还国民一个清净之地,让人民群众健康卫生地生活。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民众获得感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生态环境指数一般由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来表示,我们选取与居民生活联系密切相关的两个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
根据重要指标因子的选取,我们可以看见获得感的主要框架了(见图1)。
图1 获得感的主要框架
表1 获得感评价指标体系表
经济获得感宏观经济状况国内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居民个人经济状况居民可支配收入收入增长情况自评未来预期收入水平收入水平与他人对比自评政治参与度 参与选举和被选举活动的频度廉政评价政治获得感行政执法人员廉洁度评价国家反腐力度评价政府工作满意度在政府部门办事难易程度评价政府部门办事效率评价文化获得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评价 居民对文化基础设施的可及性文化活动参与度 居民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频率社会治理工作满意度社会秩序评价政府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评价社会获得感民生建设满意度就业情况满意度对我国医疗事业满意度对我国养老事业满意度对住房情况满意度对我国教育事业满意度对社会保障建设满意度生态文明获得感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植被覆盖指数环境质量指数地区生态环境评价居住环境满意度
如表1,我们通过对获得感内涵的厘清,基于多层次维度并举,选取重要指标因素,确立了获得感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结语
本文构建的获得感评价指标体系突破了以往学者选取指标过于简单、评价内容过于片面、主观指标难易回答等问题,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空间。从最初的获得感提出,到现在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说明党和政府正高度关注着人民群众的主观感受,也是我国“人本”思想、“一切为了人民”理念的具体表现,获得感的测量评价是接下来作深入研究的“钥匙”,引入微观数据、实证模型是更科学、准确的研究方式,更为精确地论证获得感的内在机理、影响因素将变得可能。这将有助于政府行政工作聚焦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切身的问题上来,也有助于我国全体人民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是我国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一招”。
统筹推进,振兴乡村。在做好项目区建设的同时,增加发展要素,努力推进乡村振兴样板区、绿色产业集聚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美好生活共享区建设。
[参考文献]
[1]谢熠,罗教讲.中国居民社会公平感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结构决定论与相对剥夺论的视角[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7,(3).
[2]周盛.大数据时代改革获得感的解析与显性化策略[J].浙江学刊,2018,(5).
[3]文宏,刘志鹏.人民获得感的时序比较——基于中国城乡社会治理数据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2018,(3).
[4]吕小康,黄妍.如何测量“获得感”?——以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为例[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
[5]阳义南.民生公共服务的国民“获得感”:测量与解析——基于MIMIC模型的经验证据[J].公共行政评论,2018,(5).
[6]唐剑锋.获得感是一种什么“感”[N].吉林日报,2016-11-28(004).
[7]谭旭运,张若玉,董洪杰,王俊秀.青年人获得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青年研究,2018,(10).
[8]曹现强,李烁.获得感的时代内涵与国外经验借鉴[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2).
[9]陈奕君,王雷霞,阎春生,连素琴,李洁.甘肃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居民的获得感研究[EB/OL].中国公 共 卫 生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234.R.20180625.1440.008.html.2019-02-25.
[10]田旭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理论意涵与现实意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4).
[11]孙远太.城市居民社会地位对其获得感的影响分析——基于6省市的调查[J].调研世界,2015,(9).
[作者简介]刘 星(1994—),男,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江西南昌 330013)
[基金项目]江西财经大学第十三届学生科研课题“社会保险对民众获得感的影响——基于南昌市城乡地区的调查”(xskt18377)
[责任编辑:黄贝如]
标签:评价论文; 指标体系论文; 满意度论文; 维度论文; 社会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 《老区建设》2019年第4期论文; 江西财经大学第十三届学生科研课题“社会保险对民众获得感的影响——基于南昌市城乡地区的调查”(xskt18377)论文; 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