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颈路臂丛复合肌间沟神经阻滞用于颈肩部手术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瑞国[1](2021)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对肩袖损伤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对肩袖损伤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5月安阳市中医院收治的10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肩袖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接受全麻手术,观察组接受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手术。于麻醉诱导前(T0)、插管时(T1)、插管后5 min(T2)、拔管后5 min(T3)时,比较两组生命体征[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于术后2、6、24 h比较两组镇痛效果[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与T0时相比,两组T1、T2时MAP、HR水平均降低(P<0.05);与T2时相比,两组T3时MAP、HR水平均升高(P<0.05);观察组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6、24 h时VAS评分逐渐降低,且观察组各时点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应用于肩袖损伤手术患者中,能够稳定生命体征,缓解术后疼痛。
杨雄眺[2](2021)在《超声引导下腋神经辅助腋路臂丛与锁骨上臂丛阻滞对比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上肢手术的区域麻醉通常采用臂丛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入路包括肌间沟、锁骨上、锁骨下及腋路等。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在臂丛终末分支水平阻滞产生远端的上肢麻醉,其适应症部位包括肱骨远端、肘关节、尺桡骨和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能够提供肩关节以下部位手术的麻醉及镇痛需求。联合腋神经阻滞可能补充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范围局限的不足,达到与锁骨上臂丛阻滞同等阻滞范围,且并发症更少。本研究随机对照试验检验以下假设:与锁骨上阻滞相比,腋神经辅助腋路臂丛阻滞在术中麻醉质量具有等效性。方法选取ASA I~III级,上臂、肘部及前臂手术共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腋路组:0.4%罗哌卡因20ml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各5ml)+腋神经阻滞(0.4%罗哌卡因5ml);锁骨上组:0.4%罗哌卡因25ml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主要观察指标:注射局部麻醉药30min内感觉及运动阻滞效果,包括:(1)给药后10min、20min及30min时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和腋神经的感觉阻滞及运动阻滞效果;(2)术中麻醉质量评价:切皮时、切皮后30min及术毕时的感觉功能评分、运动功能评分、患者主观感受评分和术后镇痛维持时间评分。次要观察指标:(1)与阻滞相关指标:阻滞操作总时间(sec)、、感觉阻滞总时间(h)、运动阻滞总时间(h);(2)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两组患者入室时(T0)、给药前5min(T1)、给药后30min(T2)、切皮时(T3)、切皮后30min(T4)及术毕即刻时间点(T5)的生命体征(包括:SBP、DBP、HR及SPO2);(3)Ramsay和VAS相关指标:术后2h、6h、24h及48h时间点的两组Ramsay评分和VAS评分;(4)辅助药物相关指标:使用舒芬太尼例数(%)、使用丙泊酚例数(%)、使用Dex剂量(μg)、及术后补救镇痛例数(%)。(5)两组相关不良事件:霍纳氏综合征、膈神经阻滞、呼吸困难、气胸、局麻药毒性反应、血管损伤、神经损伤及窦性心动过缓。结果主要观察指标:(1)两组给药后30min内痛觉阻滞比较:在给药后10min,两组各神经痛觉完全消失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20min,与腋路组比,锁骨上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和腋神经痛觉完全消失例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30min,两组间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痛觉完全消失例数(%)类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30min,与腋路组比,锁骨上组腋神经痛觉完全消失例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给药后30min内运动阻滞比较:在给药后10min,两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运动完全消失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腋路组对比,锁骨上组的腋神经运动完全消失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20min,与腋路组比,锁骨上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和腋神经运动完全消失例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30min,锁骨上组的腋神运动完全消失例数(%)较腋路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腋路组和锁骨上组麻醉质量好及优的比例分别达到80%和76.7%。两组均无麻醉失败病例。两组均能达到手术麻醉镇痛需求,两组麻醉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观察指标:(1)与腋路组比较,锁骨上组的操作总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感觉及运动阻滞总时间类似,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两组术中补救镇痛比例相同,达到36.7%。两组术后48小时内所需额外镇痛比例均大于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同组的T0时间点比较,腋路组T2、T3、T4及T5的RR,T4和T5的HR,T5的D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上组T3、T4及T5的RR,T4和T5的HR,T5的S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T0、T1、T3、T4及T5的SBP、DBP、RR及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2时间点的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h、6h、24h及48h,两组Ramsa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术后2h、6h、24h及48h,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腋路组比,锁骨上组的霍纳氏综合征和膈神经麻痹的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腋路组和锁骨上组分别有9例(30%)和10例(33.3%)术中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1例(3.3%)血管神经损伤1例(3.3%)神经损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腋神经辅助腋路臂丛阻滞与锁骨上臂丛阻滞具有类似的手术麻醉质量,且未增加舒芬太尼的使用量,亦未增加不良反应,在临床应用方面有一定价值。
侯欣位[3](2021)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呼吸功能恢复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超声引导神经阻滞不但可以提高阻滞成功率提供完善的术后镇痛,而且能够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低剂量局麻药神经阻滞成为可能。但是研究发现,即使能够在超声下准确的识别臂丛神经及周围解剖结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膈肌麻痹发生率仍高达58%-70%,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关注膈肌麻痹的发生率及如何减少膈肌麻痹的发生,有学者认为减少膈肌麻痹的发生以减少局麻药容量和浓度为主,但是对膈肌麻痹的持续时间及呼吸功能恢复情况尚不明确。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呼吸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青岛市市立医院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的成年患者90例,其中ASA(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年龄18~64岁,性别不限,BMI 18~26.9 kg/m2。按照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全身麻醉诱导前随机应用0.25%罗哌卡因20 ml(A组)、0.375%罗哌卡因20 ml(B组)、0.5%罗哌卡因20 ml(C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每组3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由麻醉医生进行术前访视,交代患者病情,患者同意麻醉后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并教习患者配合使用肺功能仪。应用M型超声和肺功能仪测得患者术前(T0)的膈肌活动度和肺功能并记录,记录患者脉搏氧饱和度。所有患者的麻醉操作均由同一名且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麻醉医生实施。患者手术当天提前在麻醉准备间进行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阻滞完成后30 min(T1)应用M型超声和肺功能仪测量并记录患者此时膈肌活动度和肺功能,记录患者脉搏氧饱和度。进入手术间后连接心电监护,进行全身麻醉,三组患者全麻方案相同,2~2.5 mg/kg丙泊酚、0.15 mg/kg顺式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放置双管喉罩接机械通气,潮气量6~8 ml/kg,呼吸频率10~12次/min,麻醉维持靶控输注丙泊酚(3~5μg/ml),吸入七氟醚1 MAC,维持术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35~45 mm Hg,脑电双频指数值(BIS)40~60,保持术中生命体征平稳,呼吸循环稳定。术中血压升高20 mm Hg或心率增加10次给予舒芬太尼5μg;血压降低幅度>20%,给予麻黄碱5 mg;心率<50次/分,给予阿托品0.3 mg,每次用药均予详细记录。术后患者清醒拔除喉罩送入麻醉恢复室,观察30 min后,待生命体征稳定,送返病房。应用M型超声和肺功能仪测量并记录患者阻滞后4 h(T2)、6 h(T3)、8 h(T4)、10 h(T5)和12 h(T6)的膈肌活动度和肺功能,同步观察并记录上述各时刻患者的脉搏氧饱和度、感觉和运动功能阻滞恢复情况;患者苏醒后24 h内每6 h对患者进行疼痛VAS评分、实施补救镇痛并记录,记录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上患者所有的测量指标均由同一名麻醉医生进行实施,且该麻醉医生不知患者的分组情况。结果:1.比较三组患者的膈肌活动度:与A组比较,B组T1-3时平静呼吸位膈肌活动度减少,T2-5时深呼吸位膈肌活动度减少,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C组T1-6时平静呼吸位和深呼吸位膈肌活动度减少,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B组比较,C组T4-6时平静呼吸位膈肌活动度减少,T1-6时深呼吸位膈肌活动度减少,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比较三组患者的膈肌麻痹率:与A组比较,B组T2-3时平静呼吸位和深呼吸位膈肌麻痹率升高,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C组T1-4时平静呼吸位和深呼吸位膈肌麻痹率升高,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B组比较,C组T2-4时平静呼吸位膈肌麻痹率升高,T3-4时深呼吸位膈肌麻痹率升高,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3.比较三组患者的肺功能:C组T1时FEV1%(FEV1占阻滞前FEV1比例)和FVC%(FVC占阻滞前FVC比例)较其他两组明显下降,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C组T2时FVC%较A组明显下降,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4.比较三组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阻滞持续时间:B组和C组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较A组延长,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脉搏氧饱和度指标、24 h疼痛VAS评分、补救镇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相同容量下,低浓度局麻药引起膈肌麻痹的发生率更低,呼吸功能的恢复速度更快。
余孔清[4](2021)在《超声引导臂丛置管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提升与发展,超声引导下臂丛置管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术后镇痛中逐渐得到应用和发展。臂丛置管神经阻滞是一种把局麻药物注射到C5~8和T1脊神经的前支组成并支配上肢的感觉和运动区域,使其通过神经传导产生麻醉作用的一种方法。相比于神经刺激定位法和神经穿刺异感法,超声引导臂丛置管神经阻滞置管更精准、创伤更小、术后镇痛效果更佳,并且与传统的静脉自控镇痛相比,超声引导臂丛置管持续镇痛的效果也更理想,且药物不良反应较少,患者满意度更高。鉴于此,该文现就超声技术基础知识、超声引导臂丛置管方式以及臂丛置管术后常用镇痛药物3个方面对超声引导臂丛置管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张晴[5](2020)在《地塞米松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最佳途径及剂量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地塞米松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最佳途径及剂量。方法:通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检索国内外有关地塞米松和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2名评价者根据筛选标准进行分析文献、质量评价、提取相关研究指标,并完成Meta分析。结果:此次Meta分析共纳入16篇文献(1260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地塞米松剂量为1-4mg或5-10mg时,与静脉组相比,神经周围组均能显着延长镇痛持续时间[WMD=201.38,95%CI(68.22,334.54),P=0.003;WMD=302.96,95%CI(142.41,463.50),P=0.0002]。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方面,分析结果显示,神经周组与静脉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WMD=121.06,95%CI(-62.31,304.42),P=0.20,I2=95%]。结论:地塞米松复合局麻药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中,与静脉组相比,神经周围组能显着延长镇痛持续时间。但地塞米松5-10mg与1-4mg相比,镇痛持续时间延长程度相似,并未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延长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方面,神经周组与静脉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
辛佳映[6](2020)在《超声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与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C5或C6神经根阻滞(nerve root block,NRB)与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interscalene brachial plexus block,ISBPB)联合颈浅丛阻滞(superficial cervical plexus block,SCPB)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锁骨骨折手术患者90例,男60例,女30例,年龄18~75岁,BMI≤28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C5-NRB联合SCPB组(C5组)、C6-NRB联合SCPB组(C6组)和ISBPB联合SCPB组(S组)。颈神经根阻滞(cervical nerve root block,CNRB)、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interscalene brachial plexus block,ISBPB)和颈浅丛阻滞(superficial cervical plexus block,SCPB)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CNRB和SCPB均在每一目标神经区域注射0.5%罗哌卡因5 ml,ISBPB使用0.5%罗哌卡因10ml。术中VAS疼痛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芬太尼0.5μg/kg。记录阻滞操作时间。记录阻滞后30 min针刺疼痛评分。记录术中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记录术后4、12、24 h VAS疼痛评分,记录患者术后首次口服镇痛药物时间。采用改良Bromage分级(modified Bromage score,MBS)评估阻滞后30 min及术后4、12 h时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详细记录局部麻药物中毒、星状神经节阻滞、喉返神经阻滞、膈神经阻滞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C5组、C6组和S组患者阻滞后30 min患侧锁骨皮肤区域针刺疼痛评分、术中芬太尼、丙泊酚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术后4、12、24 h VAS疼痛评分和术后首次口服镇痛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5组和C6组阻滞后30 min及术后4、12 h时患侧上肢屈肘、屈腕、屈指MB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5或C6组相比,S组阻滞后30 min及术后4h时患侧上肢屈肘、屈腕、屈指MBS评分明显下降。三组患者均无一例发生局麻药物中毒、喉返神经阻滞。C6组1例患者阻滞后出现星状神经节阻滞,C5组有2例患者M型超声检查显示膈肌部分麻痹;S组有4例患者M型超声检查显示膈肌部分麻痹,但均未出现呼吸困难。C5组和C6组阻滞后麻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5组或C6组相比,S组患者膈肌麻痹发生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C5-NRB、C6-NRB和ISBPB联合SCPB均可为锁骨骨折患者提供良好的手术麻醉,颈神经根阻滞可很好地保留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相比,超声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起效快,能较好的保留患侧上肢的肌力,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而C5-NRB和C6-NRB除了能提供相似的手术麻醉效果外,均可很好的保留患侧上肢肌力。
李宜[7](2020)在《全身麻醉复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肩关节镜下巨大肩袖修复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全身麻醉复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肩关节镜下巨大肩袖修复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2月1日-2019年6月30日择期在运动医学科肩关节镜下巨大肩袖修复术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采用全身麻醉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0.4%罗哌卡因15 mL);对照组应用全身麻醉。对患者进入手术室、麻醉医生开始插管、手术医生切皮、麻醉医生拔管各时间点及每间隔15min采集的血压,心率,BIS等相关指标改变程度,同时对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变化、单位时间内阿片类药物消耗量、苏醒时间、患者满意度、术后按压电子镇痛泵次数及术后30min VAS评分、6h VAS评分、24h的VAS评分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对照比较后,实验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在术中65min、75min、90min均有明显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电子镇痛泵按压次数、苏醒时间减少显着,术后第1天焦虑程度下降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患者满意度上没有明显差异。结论:采用全身麻醉复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方式更适合肩关节镜下巨大肩袖修复术。由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提供有效的镇痛和肌松,减少了手术应急、手术视野更清晰、术中出血减少、加快患者术后功能康复。
黄玉婷[8](2019)在《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和传统中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和成本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分析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和传统中医拔罐、针灸、电针、耳穴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经济成本,探讨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性价比,为该疾病临床策略的选择提供经验和参考。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分别从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和传统中医治疗中连续抽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各35例,纳入注射治疗组(I组)和传统中医组(T组)。观察两组治疗有效率、VAS评分、治疗前后田中靖久评分、治疗成本、三个月内复发率、满意度、治疗方式倾向度、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等。采用IBMSPSS 22.0软件包,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资料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比较用χ2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脱落1例,I组34例,T组3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疗效:I组治愈5例,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T组治愈6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VAS评分、治疗前后田中靖久评分变化:治疗后VAS评分均较前降低,I组治疗后中位数为3,治疗前为6,T组治疗后中位数为3,治疗前为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田中靖久评分都较前增加,I组治疗后中位数为17,治疗前为13,T组治疗后中位数为18,治疗前为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P<0.05);4.治疗成本:Ⅰ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一个疗程成本效果比为2202.13元/人,低于T组的2558.44元/人,Ⅰ组治疗时间、次数均低于T组,Ⅰ组较T组成本效果比更低,更符合经济学要求;5.两组三个月内复发率、满意度和倾向度:I组34例,6例复发,复发率17.6%,T组35例,28例复发,复发率80%,Ⅰ组三个月内复发率明显低于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30例满意,4例不满意,满意率88%,T组27例满意,8例不满意,满意率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倾向比较,Ⅰ组15%,T组91%,表明患者对传统中医治疗接受程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良反应及并发症:Ⅰ组和T组均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安全性高。结论: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和传统中医治疗均能有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但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效果更好,成本效果比更低,复发率较低,可能是较佳方案。
王莉萍[9](2019)在《区域神经阻滞对肩胛骨骨折手术患者麻醉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区域神经阻滞对全身麻醉状态下行肩胛骨骨折手术的患者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获得承德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后,研究对象为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于承德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行择期肩胛骨骨折(SF,Scapula fractures)手术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其中1例因使用其他镇痛药物予以剔除,最终本研究对象59例:全麻G组(General anesthesia)29例,神经阻滞联合全麻N组(Nerve blocks group)30例。入室后连接心电图(ECG)、指尖脉搏氧饱和度(Spo2)、有创动脉压(ABP)、脑电双频指数(BIS)以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监测。G组行经静脉全身麻醉,采用丙泊酚2-2.5 mg/kg,瑞芬太尼0.5-1ug/kg,维库溴铵0.08-0.1 mg/kg进行麻醉诱导,诱导效果满意后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依据患者体重及呼吸相关参数设置潮气量以及呼吸频率。N组以超声复合神经刺激器作为引导,分别依次阻滞肩胛上神经(Suprascapular nerve)、肩胛下神经(Subscapular nerve)、肩胛背神经(Dorsal scapular nerve)及副神经(Accessory nerve),神经阻滞操作完成后,采用与G组相同的全身麻醉方式进行麻醉。术中依据患者身体状况、手术刺激强度、生命体征变化、以及BIS变化趋势调节用药,间断给予维库溴铵保持肌肉松弛状态。当生命体征波动超过正常范围的30%时,予以阿托品、艾司洛尔、麻黄碱、乌拉地尔进行相应处理,维持生命体征于正常范围。记录并比较如下数值: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瑞芬太尼、丙泊酚以及维库溴铵的用量。缝皮后接患者经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舒芬太尼150 ug+昂丹司琼12 mg+生理盐水至150 ml,持续背景输注量1 ml/h,单次追加量1 ml/次,锁时10 min),为患者及家属讲解视觉模拟评分(VAS,Visual Analogue Scale)判定标准,嘱患者及家属,当患者VAS>4分时,按压PCIA追加药量,使VAS<4分,若按压后VAS仍>4分,则辅以其他镇痛药物或镇痛方式,且剔除本研究。记录并比较SF患者术后2、4、8、12、24 h的VAS、镇静评分(RS,Ramsay)、PCIA的有效按压次数、不良反应如:呼吸遗忘、胸壁僵硬、头晕头痛、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G组1例患者因术后疼痛剧烈,予以其他镇痛药物,遂剔除,最终G组研究对象29例。一般资料相比,N组和G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入室时(M0)N、G两组患者的SBP、DBP、HR均高于同组插管(M1)、切皮(M2)、固定(M3)以及拔管(M4)时间点的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组术中药品(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少于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组SF患者术后2、4、8、12h时的VAS评分比G组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内两组SF手术患者的PCIA有效按压次数相比,N组少于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内N组出现恶心呕吐患者1例(3.3%),G组出现恶心呕吐患者4例(13.8%),皮肤瘙痒患者1例(3.3%),头晕头痛患者1例(3.3%),两组均未见出现呼吸遗忘以及胸壁僵硬的患者。结论:对于SF手术患者,区域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减轻疼痛程度,减少阿片类用量。区域神经阻滞联合PCIA进行术后镇痛完善了镇痛效果,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
周娟,耿光星,胡晨[10](2018)在《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在超声引导下经肌间沟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60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手术病例,按照随机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穿刺,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穿刺。记录并比较两组定位穿刺操作平均用时,就其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定位穿刺操作时间平均(285±24)s,对照组为(366±35)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麻醉有效率分别为100.00%,9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显着低于对照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超声引导下穿刺更清晰,操作时间更短,不良反应少、麻醉效果好,值得推广。
二、颈路臂丛复合肌间沟神经阻滞用于颈肩部手术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路臂丛复合肌间沟神经阻滞用于颈肩部手术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对肩袖损伤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入选标准 |
1.3 麻醉方法 |
1.3.1 常规处理 |
1.3.2 对照组 |
1.3.3 观察组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术中生命体征 |
2.2 镇痛效果 |
3 讨论 |
(2)超声引导下腋神经辅助腋路臂丛与锁骨上臂丛阻滞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引言 |
研究目标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之处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超声引导下腋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3)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呼吸功能恢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药品和器材 |
2.病例纳入及分组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分组 |
3.术前准备及麻醉方法 |
3.1 术前准备 |
3.2 麻醉方法 |
4.观察指标 |
5.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一般情况 |
2.膈肌活动度、膈肌麻痹率 |
3.FEV1、FVC和脉搏氧饱和度 |
4.感觉和运动功能阻滞恢复情况 |
5.患者苏醒后24 h内疼痛VAS评分、补救镇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膈神经阻滞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4)超声引导臂丛置管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超声技术基础知识 |
2 超声引导臂丛置管方法 |
2.1 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置管 |
2.2 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置管 |
2.3 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置管 |
2.4 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置管 |
3 臂丛置管持续术后镇痛常用药物 |
(5)地塞米松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最佳途径及剂量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的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策略 |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4 质量评价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2.4.1 镇痛持续时间 |
2.4.2 运动阻滞持续时间 |
2.4.3 发表性偏倚风险 |
3 讨论 |
3.1 研究的意义 |
3.2 研究结果提示 |
3.3 研究的局限性 |
3.4 对未来研究的提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超声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与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超声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在锁骨骨折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全身麻醉复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肩关节镜下巨大肩袖修复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比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研究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
1.2 开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病例选择与分组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麻醉准备 |
2.2.2 麻醉方法 |
2.2.3 麻醉维持 |
2.2.4 术中管理 |
2.2.5 术后管理 |
2.2.6 液体管理 |
2.2.7 技术路线图 |
2.2.8 其他 |
2.3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
3.3 两组手术过程中不同时刻基本生命体征相关指标比较 |
3.4 两组在苏醒后相关指标比较 |
3.5 两组患者术后30min、6h、24hVAS评分比较 |
3.6 两组患者术前焦虑评分和术后焦虑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全身麻醉复合IBPBs对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术后镇痛的影响 |
4.2 全身麻醉复合IBPBs对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术中管理的影响 |
4.3 全身麻醉复合IBPBs对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术后患者心理的影响 |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和传统中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和成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1.1.1 定义 |
1.1.2 病因 |
1.1.3 发病机制 |
1.1.4 诊断 |
1.2 传统中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1.2.1 概述 |
1.2.2 病因病机 |
1.2.3 辩证分型 |
1.3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 |
1.3.1 现代医学治疗 |
1.3.2 传统中医治疗 |
1.3.3 超声注射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
1.3.4 传统中医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
1.3.5 颈椎病的预防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设计 |
2.2.1 对照方法 |
2.2.2 样本量的计算 |
2.3 病例选择标准 |
2.3.1 纳入标准 |
2.3.2 排除标准 |
2.3.3 病例脱落标准 |
2.3.4 病例脱落处理 |
2.3.5 病例剔除标准 |
2.4 治疗方案 |
2.4.1 超声注射治疗及其具体操作 |
2.4.2 传统中医治疗及其具体操作 |
2.5 观察指标 |
2.6 数据统计与处理 |
2.7 研究结果 |
2.7.1 一般资料 |
2.7.2 临床有效率 |
2.7.3 两组VAS评分和治疗前后田中靖久评分变化 |
2.7.4 两组一个疗程后治疗成本比较 |
2.7.5 三个月随访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
2.7.6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
2.8 分析与讨论 |
2.8.1 两组疗效探讨 |
2.8.2 两组治疗成本探讨 |
2.8.3 两组三个月内复发率、满意度及倾向度比较 |
2.8.4 选穴依据 |
2.8.5 两组安全性探讨 |
2.9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伦理审查批件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9)区域神经阻滞对肩胛骨骨折手术患者麻醉及镇痛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定位操作时间比较 |
2.2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 |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3 讨论 |
四、颈路臂丛复合肌间沟神经阻滞用于颈肩部手术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对肩袖损伤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J]. 王瑞国. 河南医学研究, 2021(33)
- [2]超声引导下腋神经辅助腋路臂丛与锁骨上臂丛阻滞对比研究[D]. 杨雄眺.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3]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呼吸功能恢复的影响[D]. 侯欣位.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超声引导臂丛置管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J]. 余孔清. 中外医疗, 2021(03)
- [5]地塞米松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最佳途径及剂量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 张晴.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6]超声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与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比较[D]. 辛佳映. 济宁医学院, 2020(03)
- [7]全身麻醉复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肩关节镜下巨大肩袖修复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D]. 李宜. 江汉大学, 2020(08)
- [8]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和传统中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和成本分析[D]. 黄玉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区域神经阻滞对肩胛骨骨折手术患者麻醉及镇痛效果的影响[D]. 王莉萍. 承德医学院, 2019(02)
- [10]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 周娟,耿光星,胡晨. 当代医学, 2018(30)
标签:神经阻滞论文;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论文; 臂丛神经论文; 全身麻醉论文; 罗哌卡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