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光温生产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产力,太湖,小麦,玉米,水稻,营养盐,产量。
光温生产力论文文献综述
王玲[1](2016)在《富营养化条件下太湖梅梁湾藻类初级生产力的光、温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湖流域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水体浮游藻类的生长覆盖状况日益受到关注,藻类暴发关系到人们的生产生活。本文基于现场实测数据,探究光、温、营养盐等对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影响规律,并对光、温耦合模型进行参数求解及初级生产力的模拟,探索藻类在暴发机制上的可能性。文章主要从两大部分进行展开:1.通过对初级生产力与光、温、营养盐的相关关系,进行规律探究。分析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及呼吸作用垂向分布特征,进而探究水下光场及水温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作用,并对初级生产力与叁个影响因素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到的结论如下:(1)单位叶绿素呼吸作用的值均较小,且其不随水温的垂直分布而呈现出明显规律性变化趋势;(2)水下光场对于混合藻类初级生产力具有明显的影响,由于水体对于光照的衰减作用,太湖梅梁湾口出现光抑制的深度主要分布在水下0.1-0.3m区域;(3)各类营养盐则是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营养因素,太湖梅梁湾口当水体营养盐组成中氮、磷元素质量比大于19时,水体产氧率处于相对磷限制;而当氮、磷比小于10,易产生相对氮限制;且太湖梅梁湾夏季主要为氮限制或者氮磷共同限制,而春秋季为磷限制。2.基于实测数据使用耦合光、温、营养盐的初级生产力模型,进行参数计算与模拟评价,分析光、温等联合作用对于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影响情况,得到关于温、光营养盐等对于初级生产力影响的并且具有生态意义的相关参数,为理解相关生态机制提供依据。结论有:(1)光、温限制为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素,混合藻类生长的最适水温27.5℃,混合藻类的最适光强随水温的升高先缓慢增加后迅速减小,最适水温条件下的最适光照强度为3.4(106J/m2*4h);(2)富营养化水域中藻类在夏季温、光适宜的时候最易达到最大潜在生产率为0.32m/l*4h(一日中10:00-14:00间4小时内单位叶绿素产氧)。(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6-06-01)
葛自强,董明辉,顾俊荣,陈培峰[2](2015)在《太湖稻麦(油)两熟区小麦光温综合生产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太湖地区稻茬小麦光温综合生产潜力,以扬麦16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和播种量对稻茬小麦群体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播期的推迟,各生育期株高和叶面积呈降低趋势,成熟期单茎重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11月8日播种的处理最高;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株高、叶面积、单茎重呈下降的趋势。2)对产量及构成的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亩有效穗、每穗粒数、产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亩效穗和产量以11月8日播种的处理最高,每穗粒数以11月1日播种的处理最高;随播量的增加,亩有效穗、每穗粒数、产量均明显下降。3)在太湖稻区,播期在11月8~15日左右,播量在15万~20万/亩,扬麦16群体生长协调,产量水平较高。(本文来源于《作物多熟种植与国家粮油安全高峰论坛论文集》期刊2015-10-15)
葛自强,董明辉,顾俊荣,陈培峰[3](2014)在《苏南太湖稻区稻茬小麦光温综合生产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不同播期及播种量对稻茬小麦扬麦16群体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期与拔节期小麦株高随着生育期的推迟逐渐降低;各时期小麦株高变化趋势一致,随着播种量(基本苗)增加,株高均呈降低趋势。随着播期推迟,小麦叶面积降低。同一播期处理下,拔节期至抽穗期,小麦单茎干物质量逐渐增加。不同播期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播期太早或太晚都不利于产量形成。11月8日播期处理下,小麦产量最高。在同一用种量(基本苗)处理下,11月8日有效穗数最高。随着播期推迟,有效穗数降低。扬麦16在苏南太湖地区11月8—15日播种最佳,基本苗225万~300万/hm2为最适。(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10期)
徐海洋,徐士清,曾凡华[4](2013)在《灌南县稻茬小麦光温综合生产力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稻茬小麦不同播期、不同播量的光温综合生产力的试验,研究小麦茎蘖动态、生育性状、产量结构等方面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为稻麦周年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3年12期)
吴勇[5](2003)在《重庆地区水稻光温生产力与养分需求(N)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光温生产力及其养分需求研究一直是区域生产力研究的热点问题,对于探明区域气候资源状况、指导农业生产等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学者利用统计模型或是静态的机理性模型对该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这些模型固有的缺陷,如机理性不强,或是不能动态的体现水稻群体的生产过程,结果往往不大理想。所以,人们将作物生长模拟的原理和技术引入生产潜力及其养分需求的研究。由于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是动态的机理性模型,正好弥补了以往生产潜力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采用作物生长模拟的方法,对重庆地区的光温生产力及其养分需求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目前还没见报道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重庆地区的气候潜力及其养分需求进行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在于: 在现有光温生产力模型研究基础上,运用作物生长模拟的原理与技术,建立适合于重庆地区的水稻光温生产力与养分(N)需求的模拟模型。并应用模型,对重庆地区的光温潜力及其养分需求进行初步探讨。 本研究的意义体现在: 1.以作物生长模拟的方法对重庆地区的光温生产潜力进行研究,所建模型具机理性、动态性特点。从研究方法和研究研究结果上都对重庆地区的生产潜力及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研究有重要意义。 2.本研究对于精准农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根据气候条件等的变化可动态的模拟水稻生长状况及养分需求,其结果可以作为重庆地区开展精准农业工作的基础。 3.当前中国农业偏重于施用工业化肥,施肥过重,利用率低。这导致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同时大量氮肥以N_2O、NO及NH_3等形式向大气排放,使农田生态系统成为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本研究通过模拟水稻的养分需求,为农田施肥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从而避免和减缓上述恶果。 本研究通过大量的田间实验和室内模拟工作,对重庆地区的水稻光温生产力及其养分需求进行了模拟,主要结果如下: 1 建立了适合于重庆地区水稻光温生产力与养分需求的数值模拟模型 在参考高亮之的水稻生长模型和荷兰De Wit与H Van Keulen等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于重庆地区的水稻光温生产力与养分需求的数值模拟模型。通过田间实验实测数据和以往的栽培资料,利用非线性回归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对相关的参数进行了修订;利用田间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并且通过相应参数的敏感性分析,明确了各参数对模型运行的影响。 利用2002年的田间实测资料和2002年的气象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以很好的模拟、重现肥水供应良好条件下的水稻干物质积累和养分积累过程,模拟值和实测值的回归 +=ax+b都达到了显着和极显着的水平,证实模拟变化趋势与实测趋势一致。在y=ax+b与y=x的比较中,两者之间的差异都不显着,证明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大小也一致。在参数的敏感性分析中,发育动态子模型参数P的敏感性指数在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和全生育期分别为0.1837、0.2778、0.1275;抽穗后叶面积指数模型参数a的敏感性指数为0.15,此两者都属于钝感性参数。而发育动态子模型参数K在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和全生育期敏感性指数分别为3石0、4.22、3.80,故模型对该参数极度敏感;光合参数A、B和抽穗前叶面积指数模型参数b、k的敏感性指数均为1.0左右,证明模型对这些参数也是很敏感的。 2利用数据库技术和VB编程技术,建立了重庆地区水稻光温生产力与养分需求的计算机模拟系统 本论文开发设计了重庆地区水稻光温生产力与养分需求的模拟系统。该系统采用服务器/客户机体系结构,以Standard版SQL SERVER 2000作为服务器,管理水稻品种遗传参数、气象数据和其它信息,并将各个子模型在服务器端以数据库用户自定义函数和存储过程的形式实现;以VB叱 对象模型+其他控件作为客户机,调用服务器数据和服务器端用户自定义函数及存储过程,实现系统的模拟功能。除此之外,系统还实现了SQLSERER数据与其它数据格式之间的相互转换、数据库数据的测览和编辑以及模拟结果的图形显示功能。 与以往的作物生长计算机模拟系统相比,本系统最大的不同,就是将作物生长模型各个关系式以及模拟过程的主控程序用SQL语言编写成函数和存储过程的形式,存放于服务器端数据库中。这样有如下好处:提高系统性能,避免和减缓通信网络拥塞;服务器端用户定义函数和储存过程是经过预编译的,执行速度快;简化了系统的管理。 3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重庆地区的水稻光温生产力和养分需求进行了模拟,并根据模拟结果与田间实验的对比分析,初步的分析了重庆地区水稻生产的障碍因于 利用重庆地区 1993~2002年的气象资料,代入模型运行,得到了初步的结果。模拟结果表明,在潜在生长条件下,水稻的总干物质平均值为 16510Mkgkm-\ 产量平均值为12637.42格.hm\养分需求(N)的最大累积值的平均值为206.562呛.hm-\模拟的成熟期累积值的平均值为 158.326kg俪-\ 通过将田间实验不同施肥处理下的生产力水平与模拟的潜在生产力水平的对比分(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大学》期刊2003-05-01)
于强,陆佩玲,刘建栋,傅抱璞,姚克敏[6](1999)在《作物光温生产力模型及南方水稻适宜生长期的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了一个具有生物学基础的、兼具实用性和理论性的水稻生长模拟模型。它是在水肥适宜的条件下,以光、温因子模拟作物生长过程。其空间尺度是叶面水平的,时间尺度是逐时的,并且具有模拟冠层瞬时光合作用的能力。该模型由发育阶段、冠层光分布、冠层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增长等子模型组成。使用地理分期播种资料进行了检验,该模型可以解释在不同气候区域水稻干物质积累随生育期和播种期变化的925%~958%。使用常规气象资料,用数值方法研究了南京、长沙、广州和贵阳等地杂交水稻的气候生态适应性。模拟结果表明,贵阳气温低、生育期长,其中稻生育期内温度适中、光照较强,干物质生产力高。广州气温高,中稻、早稻生育期短,产量较低,因受低温的影响小,是晚稻的高产区。南京和长沙以在生长中后期能避开盛夏高温并能正常抽穗扬花的适播晚稻干物质产量较高(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1999年02期)
王鹏文,张明,戴俊英,赵桂坤[7](1996)在《玉米高产优质研究──Ⅲ吉林省西部地区玉米光温生产力的验证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田间试验验证,在充足的水肥供应和最佳生长环境条件下,吉林省西部地区玉米最高实际产量可以接近当地光温生产潜力的理论值,为该地区玉米的高产和超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科学》期刊1996年03期)
陈流[8](1987)在《北京地区不同类型玉米生产力与光、温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北京地区春播、晚春播,套播以及夏熟玉米生产力构成因素的动态分析以及对同期光、温条件的平行分析认为:早发迟衰宽峰型叶面积动态曲线比生育期平均叶面积指数(LAI)对产量作用更大,在北京地区要取得良好的叶面积动态要求抽雄之前气温较高,抽雄之后稍低,分析还表明:抽雄之后生育天数多,截获的总辐射量大以及该时段净同化率高是提高玉米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籽粒灌桨期日较差大是经济系数高的气象原因。 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晚春玉米和套玉米有较好的气候生态适应性。晚春玉米因生长前期光、温条件好而具有良好的叶面积动态和较长的生殖生长时间,套种玉米生产前期虽受抑制但麦后处于较好的光、温条件下且生长后期日较差大;有利于物质向籽粒转移,经济系数较高。(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1987年02期)
陈流[9](1986)在《北京地区不同类型玉米生产力与光、温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应用生长分析法对北京地区春播、晚春播、套播和夏播玉米生产力构成因素的动态分析以及对同期光、温条件的平行分析表明:早发迟衷宽峰型叶面积动务曲线比生育期平均叶面积指数(LAI)对产量作用更大。在北京地区要取得良好的叶面积动态要求抽雄之前气温较高,抽雄之后稍低。对生产力构成因素的动态分析还表明;抽雄之后生育天数多,截获的总辐射量大以及该时段净同化率(NAR)高是提高玉米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籽粒灌浆期日较差大是经济系数高的气象原因。两年了试验结果表明:晚春玉米和套玉米有较好的气候生态适应性。晚春玉米因生长前期的光、温条件而具有良好的叶面积动态和较长的生殖生长时间:套玉米虽生长前期受抑制,但麦收后处于较好的光、温条件,生长后期日较差大,有利于干物质向籽粒转移,经济系数较高。(本文来源于《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86年04期)
高亮之,郭鹏,张立中,林武[10](1984)在《中国水稻的光温资源与生产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水稻的增产对全国粮食增产有重大作用。水稻增产从本质上说是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问题。水稻的光能利用既与水稻的生理生态特性有关,亦与气候条件有关。本文运用气候生态系统的观点研究水稻光能利用与气候条件的生态关系,试图阐明我国水稻在气候条件制约下的光能利用潜力,阐明我国各地水稻近期的增产潜力与途径,以及今后进一步增产的潜力与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1984年01期)
光温生产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明确太湖地区稻茬小麦光温综合生产潜力,以扬麦16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和播种量对稻茬小麦群体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播期的推迟,各生育期株高和叶面积呈降低趋势,成熟期单茎重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11月8日播种的处理最高;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株高、叶面积、单茎重呈下降的趋势。2)对产量及构成的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亩有效穗、每穗粒数、产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亩效穗和产量以11月8日播种的处理最高,每穗粒数以11月1日播种的处理最高;随播量的增加,亩有效穗、每穗粒数、产量均明显下降。3)在太湖稻区,播期在11月8~15日左右,播量在15万~20万/亩,扬麦16群体生长协调,产量水平较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温生产力论文参考文献
[1].王玲.富营养化条件下太湖梅梁湾藻类初级生产力的光、温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
[2].葛自强,董明辉,顾俊荣,陈培峰.太湖稻麦(油)两熟区小麦光温综合生产力研究[C].作物多熟种植与国家粮油安全高峰论坛论文集.2015
[3].葛自强,董明辉,顾俊荣,陈培峰.苏南太湖稻区稻茬小麦光温综合生产力[J].江苏农业科学.2014
[4].徐海洋,徐士清,曾凡华.灌南县稻茬小麦光温综合生产力试验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3
[5].吴勇.重庆地区水稻光温生产力与养分需求(N)的数值模拟[D].西南农业大学.2003
[6].于强,陆佩玲,刘建栋,傅抱璞,姚克敏.作物光温生产力模型及南方水稻适宜生长期的数值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1999
[7].王鹏文,张明,戴俊英,赵桂坤.玉米高产优质研究──Ⅲ吉林省西部地区玉米光温生产力的验证试验[J].吉林农业科学.1996
[8].陈流.北京地区不同类型玉米生产力与光、温条件[J].地理研究.1987
[9].陈流.北京地区不同类型玉米生产力与光、温条件[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6
[10].高亮之,郭鹏,张立中,林武.中国水稻的光温资源与生产力[J].中国农业科学.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