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工具领域,提供了一种电缆搭接夹,包括绝缘保护外壳以及设置于绝缘保护外壳内的夹本体和绝缘保护套。夹本体包括相互连接且通电后能电导通的搭挂部和接线部,搭挂部用于挂接在被搭接电缆上实现通电后与被搭接电缆电导通,接线部用于连接接线电缆实现通电后与接线电缆电导通,搭挂部具有用于使被搭电缆穿过以进入搭挂部内的搭挂口,绝缘保护套的端部为保护端,保护端设置有与被搭电缆匹配的包裹口,搭挂口的开口方向与包裹口的开口方向相对。该电缆搭接夹能提高电缆搭接处的安全性,且对电缆的保护性更好。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电缆搭接夹,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保护外壳以及设置于所述绝缘保护外壳内的夹本体和绝缘保护套,所述夹本体包括相互连接且通电后能电导通的搭挂部和接线部,所述搭挂部用于挂接在被搭接电缆上实现通电后与被搭接电缆电导通,所述接线部用于连接接线电缆实现通电后与所述接线电缆电导通,所述搭挂部具有用于使被搭电缆穿过以进入所述搭挂部内的搭挂口,所述绝缘保护套的端部为保护端,所述保护端设置有与被搭电缆匹配的包裹口,所述搭挂口的开口方向与所述包裹口的开口方向相对。
设计方案
1.一种电缆搭接夹,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保护外壳以及设置于所述绝缘保护外壳内的夹本体和绝缘保护套,
所述夹本体包括相互连接且通电后能电导通的搭挂部和接线部,所述搭挂部用于挂接在被搭接电缆上实现通电后与被搭接电缆电导通,所述接线部用于连接接线电缆实现通电后与所述接线电缆电导通,所述搭挂部具有用于使被搭电缆穿过以进入所述搭挂部内的搭挂口,所述绝缘保护套的端部为保护端,所述保护端设置有与被搭电缆匹配的包裹口,所述搭挂口的开口方向与所述包裹口的开口方向相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搭接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保护套的相对两个端部均为所述保护端,所述保护端位于所述搭挂部之外靠近或接触所述搭挂部的边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搭接夹,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端包括第一弹性保护片,所述包裹口包括第一包裹口,所述第一包裹口开设于所述第一弹性保护片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缆搭接夹,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端还包括第二弹性保护片,所述包裹口包括第二包裹口,所述第二包裹口开设于所述第二弹性保护片上,所述第二包裹口的大小大于所述第一包裹口的大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搭接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搭接夹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电缆搭接夹与所述被搭接电缆紧固连接的被搭接电缆紧固件,所述被搭接电缆紧固件的端部与所述绝缘保护套远离所述搭挂部的一侧连接或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缆搭接夹,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搭接电缆紧固件为第一螺栓,所述夹本体远离所述搭挂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调节螺孔,所述第一螺栓穿过所述第一调节螺孔与所述绝缘保护套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缆搭接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搭接夹还包括弹性缓冲件,所述弹性缓冲件设置于所述搭接电缆紧固件与所述绝缘保护套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缆搭接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缓冲件为弯曲状的弹性片,所述弹性片的两端为与所述绝缘保护套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所述弹性片的中部为与所述被搭接电缆紧固件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向靠近所述第一被搭接电缆紧固件的方向凸起。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搭接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部设置有与接线电缆形状匹配的接线电缆容纳腔,所述电缆搭接夹还包括接线电缆紧固件,所述接线电缆紧固件的一端伸入所述接线电缆容纳腔中用于抵接接线电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缆搭接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电缆紧固件为第二螺栓,所述接线电缆容纳腔对应所述接线部的侧壁开设有第二调节螺孔,所述第二螺栓与所述第二调节螺孔匹配。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工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缆搭接夹。
背景技术
电缆搭接夹是用于将电线与原有电缆进行搭接所要用到的重要工具,由于搭接过程中会将原有电缆对应位置的绝缘保护片去掉,导致部分电缆裸露,若电缆搭接夹的结构设计不够理想,这可能会加速电缆老化,而特别是高压电线,还可能造成漏电发生安全事故。因此,设计安全性好,电缆保护性好的电缆搭接夹是非常重要的。
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缆搭接夹,其安全性以及对被搭接电缆的保护能力更好。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缆搭接夹,包括绝缘保护外壳以及设置于绝缘保护外壳内的夹本体和绝缘保护套。
夹本体包括相互连接且通电后能电导通的搭挂部和接线部,搭挂部用于挂接在被搭接电缆上实现通电后与被搭接电缆电导通,接线部用于连接接线电缆实现通电后与接线电缆电导通,搭挂部具有用于使被搭电缆穿过以进入搭挂部内的搭挂口,绝缘保护套的端部为保护端,保护端设置有与被搭电缆匹配的包裹口,搭挂口的开口方向与包裹口的开口方向相对。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绝缘保护套的相对两个端部均为保护端,保护端位于搭挂部之外靠近或接触搭挂部的边缘。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保护端包括第一弹性保护片,包裹口包括第一包裹口,第一包裹口开设于第一弹性保护片上。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保护端还包括第二弹性保护片,包裹口包括第二包裹口,第二包裹口开设于第二弹性保护片上,所第二包裹口的大小大于第一包裹口的大小。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电缆搭接夹还包括用于将搭火线与被搭接电缆紧固连接的被搭接电缆紧固件,被搭接电缆紧固件相对于夹本体可伸缩设置,被搭接电缆紧固件的端部与绝缘保护套的中部远离搭挂部的一侧连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被搭接电缆紧固件为第一螺栓,夹本体远离搭挂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调节螺孔,第一螺栓穿过第一调节螺孔与绝缘保护套连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电缆搭接夹还包括弹性缓冲件,弹性缓冲件设置于第一被搭接电缆紧固件与绝缘保护套之间。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弹性缓冲件为弯曲状的弹性片,弹性片的两端为与绝缘保护套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弹性片的中部为与被搭接电缆紧固件连接的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相对于第一连接部向靠近第一被搭接电缆紧固件的方向凸起。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接线部包括接线电缆容纳腔,电缆搭接夹还包括接线电缆紧固件,接线电缆紧固件的一端伸入接线电缆容纳腔中用于抵接接线电缆,接线电缆紧固件相对于接线部伸缩设置。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接线电缆紧固件为第二螺栓,接线电缆容纳腔对应接线部的侧壁开设有第二螺孔,第二螺栓与第二螺孔匹配实现相对于接线部伸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电缆搭接夹,由于设置有绝缘保护套,绝缘保护套的保护端在一定程度上至少能够保护一部分被搭接电缆的下方裸露部分,进一步减小雨水进入电缆搭接夹中对裸露的电缆造成的损害,因此,该电缆搭接夹中由于绝缘保护套和绝缘保护外壳的配合设置能进一步使得电缆搭接夹内的裸露电缆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同时提高电缆搭接位置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缆搭接夹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缆搭接夹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缆搭接夹在第三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处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缆搭接夹的第一螺栓、弹性片、垫板以及绝缘保护套构成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缆搭接夹的夹本体、第一螺栓、第二螺栓以及底部保护壳构成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B处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缆搭接夹的第一螺栓和弹性片构成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标:100-电缆搭接夹;110-绝缘保护外壳;111-搭挂保护壳;112-顶部保护壳;113-接线保护壳;114-第一把手;115-第二把手;116-底部保护壳;130-夹本体;131-搭挂部;132-第一螺栓;133-第一调节螺孔;134- 搭挂口;141-接线部;142-第二螺栓;143-第二调节螺孔;144-接线电缆容纳腔;150-绝缘保护套;151-第一弹性保护片;152-第二弹性保护片; 153-保护端;154-第一包裹口;155-第二包裹口;160-活动保护套;170- 弹性片;171-第一连接部;172-第二连接部;180-垫板;11-被搭接电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缆搭接夹100,包括绝缘保护外壳110以及设置于绝缘保护外壳110内的夹本体130和绝缘保护套150。
如图5和图6所示,夹本体130包括相互连接且通电后能电导通的搭挂部131和接线部141,搭挂部131用于挂接在被搭接电缆11上实现通电后与被搭接电缆11电导通,接线部141用于连接接线电缆(图未示)实现通电后与接线电缆电导通,搭挂部131具有用于使被搭接电缆11穿过以进入搭挂部内的搭挂口134,绝缘保护套150的端部为保护端153,保护端153 设置有与被搭电缆匹配11的包裹口,搭挂口134的开口方向与包裹口的开口方向相对。
需要将接线电缆与被搭接电缆连接时,将被搭接电缆的目标位置的绝缘外皮去掉,去皮的长度与搭挂部131的长度相同,将搭挂部131挂于去掉外皮的裸露电缆上,使得搭挂部131与被搭接电缆电导通,然后将绝缘保护套150设置在被搭接11的下方,并使得保护端153包裹住被搭电缆的 11下方。然后将接线电缆的端部的绝缘外皮去掉,固定于接线部141内,使得接线部141与接线电缆电导通,如此连接后,则接线电缆与被搭接电缆电导通实现电缆的搭接。搭接完后采用绝缘保护外壳110将夹本体以及绝缘保护套150全部盖住以达到保护电缆且防止漏电发生的效果。
由于绝缘保护外壳110内有一部分被搭接电缆11呈裸露状态,虽然绝缘保护外壳110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绝缘的效果,然而保护作用有限,例如雨天时,雨水可能通过绝缘保护外壳110的缝隙进入内部,与裸露电缆接触后会侵蚀电缆线,造成电缆线破坏,更严重者可能造成漏电等安全事故发生。因此本申请在原有电缆搭接夹的基础上设置绝缘保护套 150,使保护端将至少一部分裸露电缆的下方包裹住,能够更进一步保护电缆,防止安全事故方式。
进一步地,绝缘保护套150的相对两个端部均为保护端153,保护端 153位于搭挂部131之外靠近或接触搭挂部131的边缘。
将搭挂部131挂设在被搭接电缆上后,使保护端153包裹住位于搭挂部131以外没有剥皮的电缆的下方,如此,则能进一步更好从搭挂部131 外部防止雨水等外界可影响电缆性能的因素进入裸露电缆处。
而更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绝缘保护套150的长度与搭挂部131的长度正好匹配,这样安装时保护端153则与搭挂部131 接触。在挂接电缆时,将待搭接电缆去皮,去皮长度正好与搭挂部131长度相同,而搭挂部131的最下端低于保护端153的最上端。如此,则可将裸露电缆处保护得更好。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每个保护端153包括第一弹性保护片151,包裹口包括第一包裹口154,第一包裹口开设于第一弹性保护片151上。第一弹性保护片151能够将线缆的下侧部位包裹住与外部隔离,且由于其具有弹性,在包裹时能够充分且完全与电缆接触,起到的保护作用好。
进一步地,保护端153还包括第二弹性保护片152,包裹口包括第二包裹口155,第二包裹口155开设于第二弹性保护片152上,第二包裹口155 的大小大于第一包裹口154的大小。
设置开口大小不同的两种弹性保护片,能够使得电缆搭接夹100适用于搭接不同粗度的线缆。并且当搭接的线缆的粗度正好与第一弹性保护片 151匹配时,第一弹性保护片151和第二弹性保护片152均能起到保护作用,即具有两级保护的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电缆搭接夹100还包括呈“U”形的活动保护套160,活动保护套160用于套设在被搭接电缆11上,位置与第一弹性保护片151相对。
活动保护套160在使用时套设在被搭接线缆的上侧部位。活动保护套 160的数量为2,两个活动保护套分别套设在被搭接电缆11的相对两侧,活动保护套160的设置能够更进一步使得被搭接电缆11得到保护。
进一步的,如图5至7所示,电缆搭接夹100还包括用于将电缆搭接夹100与被搭接电缆11紧固连接的被搭接电缆紧固件,被搭接电缆紧固件的端部与绝缘保护套150的中部远离搭挂部131的一侧连接。在本实用新型以外的实施例中,被搭接电缆紧固件的端部还可以与绝缘保护套150的中部远离搭挂部131的一侧接触,所起到的效果基本相同。
设置被搭接电缆紧固件的目的是使得被搭接电缆与电缆搭接夹紧固连接。
具体地,被搭接电缆紧固件为第一螺栓132,夹本体130远离搭挂部 13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调节螺孔133,第一螺栓132穿过第一调节螺孔133 与绝缘保护套150连接。
安装时,将第一螺栓132穿过第一调节螺孔133,与绝缘保护套150连接,通过不断旋拧第一螺栓132使得第一螺栓132绝缘保护套150不断靠近搭挂部131知道绝缘保护套150抵紧被搭接电缆11。
更具体地,实际中,电缆搭接夹100还包括形状以及大小均与电缆的形状和大小匹配的垫板180。垫板180设置在绝缘保护套150远离第一螺栓 132的一侧。
垫板180的设置使得第一螺栓132在向被搭接电缆施力时,力通过垫板180传递并被垫板180分散,使得被搭接电缆11受力均匀,起到了保护被搭接电缆11的作用,并且同时也使得被搭接电缆11与电缆搭接夹100 的连接更紧固。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8所示,电缆搭接夹100还包括弹性缓冲件,弹性缓冲件设置于第一被搭接电缆紧固件(第一螺栓132)与绝缘保护套150之间。
由于第一螺栓132直接与绝缘保护套150连接,在第一螺栓132拧紧时会集中对与其接触的绝缘保护套150的那个区域施加较大的力,这样容易导致绝缘保护套150损坏,因此,在两者间设置弹性缓冲件能够起到缓冲力的作用,避免上述情况发生。
并且,若不设弹性缓冲件,在电缆搭接好后,第一螺栓132的设置位置将不再改变,搭接时间更长以后,绝缘保护套、垫板可能会老化,垫板压紧电缆将变松,此时就会出现电缆搭接变松,进而可能导致电缆搭接脱落。然而安装弹性缓冲件后,当绝缘保护套、垫板出现老化现象时,弹性缓冲件由于具有弹性,会上推绝缘保护套,进而抵消老化出现的松动的情况,因此,弹性缓冲件的设置还能使得电缆搭接夹能长效稳定紧固搭接电缆。
具体地,弹性缓冲件为弯曲状的弹性片170,弹性片170的两端为与绝缘保护套150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71,弹性片170的中部为与被搭接电缆紧固件(第一螺栓132)连接的第二连接部172,第二连接部172相对于第一连接部171向靠近第一被搭接电缆紧固件(第一螺栓132)的方向凸起。
弹性片170的第一连接部171的具体结构设置使得弹性片170能够起到缓冲作用。当第一螺栓132弹性片170施力时,第一螺栓132将力传递至第二连接部172,第二连接部172具有向远离第一螺栓132凹进的趋势,然后第二连接部172再将力传递给两边的第一连接部171。上述过程即为缓冲过程。
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7所示,接线部141设置有与接线电缆形状匹配的接线电缆容纳腔144,电缆搭接夹100还包括接线电缆紧固件,接线电缆紧固件的一端伸入接线电缆容纳腔中用于抵接接线电缆。接线电缆紧固件的设置能够使得接线电缆与电缆搭接夹100的连接更紧固。
进一步地,接线电缆紧固件为第二螺栓142,接线电缆容纳腔144对应接线部141的侧壁开设有第二调节螺孔143,第二螺栓142与第二调节螺孔 143匹配。
使用时,将接线电缆去皮的一端插入接线电缆容纳腔144中,然后旋拧第二螺栓142,使得第二螺栓142将接线电缆紧抵于接线电缆容纳腔144 的侧壁,接线电缆容纳腔144的侧壁导电,进而实现接线电缆和被搭接电缆电连接。优选地,为了使得紧固效果更好,第二螺栓142的数量为2,对应的设置的第二调节螺孔143也为2,两个第二调节螺孔143沿接线电缆容纳腔144的长度方向设置。
更进一步地,绝缘保护外壳110包括四个部分,分别为搭挂保护壳111、顶部保护壳112、接线保护壳113以及底部保护壳116。搭挂保护壳111和接线保护壳113分别与顶部保护壳112铰接。安装时,底部保护壳116扣设至夹本体130的底部,顶部保护壳112扣设至夹本体130的顶部,而搭挂保护壳111则扣设于搭挂部,接线保护壳扣设于接线部安装第二螺栓142的位置。此外,搭挂保护壳111的底部远离接线保护壳113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一把手114,设置第一把手114便于打开或关闭搭挂保护壳111。接线保护壳113远离搭挂保护壳111的一侧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把手115,设置第二把手115便于打开或关闭接线保护壳113。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缆搭接夹,由于设置有绝缘保护套,绝缘保护套的保护端在一定程度上至少能够保护一部分被搭接电缆的下方裸露部分,进一步减小雨水进入电缆搭接夹中对裸露的电缆造成的损害,因此,该电缆搭接夹中由于绝缘保护套和绝缘保护外壳的配合设置能进一步使得电缆搭接夹内的裸露电缆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同时提高电缆搭接位置的安全性。
而进一步地弹性缓冲片的设置能够避免绝缘保护套损坏,还能使得电缆搭接夹能长效稳定紧固搭接电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1169505.5
申请日:2019-07-2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843989U
授权时间:20191224
主分类号:H01R11/14
专利分类号:H01R11/14;H01R4/70;H01R13/52
范畴分类:38E;
申请人:广东粤创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广东粤创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海尾居委会汇进路2号首层之二
发明人:林源标
第一发明人:林源标
当前权利人:广东粤创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刘兰
代理机构:11463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