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比喻表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日,视觉形容词,对比
比喻表现论文文献综述
李如丽[1](2018)在《关于中日共感觉比喻表现的对比研究——以汉语视觉形容词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比喻表现被经常使用;在文学作品里,比喻表现更是不可或缺的表现方式。可以说,"文学就是比喻""语言的本质就是比喻"。但是,在语言生活里,为了更具体地表现一个事物时,与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这五感相关的感觉比喻更为引人注目。汉语也有类似表现,如明亮的声音、温暖的颜色、柔和的味道等。所以,本文以比喻表现中的视觉形容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例文,运用比照研究的方法,来分析汉语视觉形容词的共感觉比喻这个语言现象。(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8年08期)
李芬[2](2017)在《试析横光利一《苍蝇》中的比喻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横光利一是新感觉派的创始者与指导者、是日本颇有名气的作家。《苍蝇》是其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苍蝇"的视角来描绘人与马同时死亡的悲剧,让读者痛切感到现实的冷漠和人生的不安。小说采用新颖的表现手法来描写,其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本文将找出作品中的比喻,来分析其特征。(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29期)
魏彩[3](2014)在《《Tugumi》的比喻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吉本芭娜娜的文学作品中,死与孤独常常作为一个主题来描述。同时,她的作品也经常被评论很"温柔"。本文拟将吉本芭娜娜作品之一的《Tugumi》拿出,分析其中的比喻表现,来考证吉本芭娜娜作品的主题思想。(本文来源于《青年作家》期刊2014年22期)
何晓青[4](2013)在《《礼记》比喻表现形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礼记》的论者成功地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借助比喻化陌生为熟悉的功效,将抽象的礼学道理表达得通俗易懂、平易近人。本文从《礼记》比喻表现形式进行初步探讨,将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叁种形式,再对每一类分别从本体、喻体、喻词的角度进行阐释。(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3年26期)
李冰[5](2013)在《日中触覚形容词の比喻表现の対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的五官感觉是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这五种感觉。人类首先通过眼,耳,口,鼻和皮肤五种感觉器官与外界接触并认识世界。我们的身体是认知活动的起点,也是人类获得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方式。关于日中两国语言,基本的五感形容词数量有限,通过通感比喻现象和心理感觉比喻现象的表达,使语言的表达方式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例如:“柔软的味道”“心里痒痒的”等表达,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本研究通过对大量的比喻表达例句进行分析和考察,对日中触觉形容词发生的通感比喻现象和心理感觉比喻现象进行对比研究、明确日中触觉形容词比喻表达的异同点。本研究首先,对先行研究进行讨论之后,提出问题点和研究目的。其次,是对五官感觉和触觉的定义及特征的叙述。本研究从日中触觉形容词入手,根据村田忠男(1989)的分类方法,将触觉形容词分为温感,冷感,触感,痛痒感四类。进一步对从触觉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的通感比喻现象做逐一的详细分析考察,并进行日中对比研究。此外,日中触觉形容词不仅能对五官感觉进行修饰,也能够对心理感觉进行修饰。以此为基础本研究接下来从感情,状态,性质和人的态度,性格五个方面对日中触觉形容词的心理感觉比喻表现进行了具体分析。通过考察,分析,明确了汉语触觉形容词的比喻表达以复合形容词为中心展开。与此相反,日语的比喻表现主要以基本形容词为中心。汉语和日语的温感,冷感,触感形容词经常投射到视觉,听觉领域,但向味觉,嗅觉领域的投射较少。痛痒感几乎不发生通感比喻现象。此外,汉语温感形容词的心理比喻表现非常丰富,多表现为积极意义。而日语的“温”只具有修饰性质的用法,常伴有否定的消极的意义。汉语的触感形容词“滑”,能够投射到人的性格领域,指狡猾的人。而日语没有这样的表现。(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3-06-07)
李群群,黄周[6](2012)在《考察汉日语言中“死”的比喻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在汉语还是在日语中,在会话过程中避免用"死"这个字眼都是两种语言表达的礼貌说法。但是,在汉语会话中,经常会出现"死"字来表示某件事状态程度之高。比如"烦死了""气死了"等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感情程度之高的典型表现。但是,在日语中却不这么表达,相反,日本人还会因为中国人使用了"死"字的表达方式而感到不解。通过对比日语和汉语中"死"的比喻表现,来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死"的比喻意义时避免出现摩擦。(本文来源于《咸宁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8期)
刘壹[7](2011)在《关于日中惯用语的比喻表现的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语言学界围绕比喻表现进行了众多的研究,尤其以语言的词汇层面体现得最为突出。花语中的大多数含义是人们根据相似联想,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构成的。比喻表现的惯用句也可以体现出来语言的包罗万象。在关于花语的惯用句中,对比喻表现相关的花语,中日两国有何异同;利用这些花来构造的惯用句,以比喻的形式表达出当时人们的生活及其心理。这是对比喻形式的惯用句更深层次的理解,对用花语来交流的新生语言的更好的诠释。花语系以花草、木、果、叶等来表达一种约定俗成并为社会所采纳的语言。它,经过语言的记载,文学的洗礼,来源于生活,扎根于文化,是语言文化领域中的一朵奇葩。花,它为人们传递和表达一种无法以言语表达的情感,抒发出内心深处的期盼和期望,成为一种特有的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媒体和工具,并且越来越为整个文明社会所接受。由此,一种新颖的社会语言便应运而生,这便是花语。本稿从比喻的角度来分析花的惯用语和花语。主要是从修辞学和词汇学的角度,剖析汉语和日语中明喻和暗喻的内在意义,并通过花的惯用句来分析中日两国在语言,文化上有何异同;对于花语,从其形成原因、花的造词、以及特征方面入手,进行了两国语言的对比研究,分析各自的语言特色。全文分别从比喻表现、惯用句表达和花语的惯用表达来比较分析中日花语,揭示其内在规律,以便提高对汉语和日语中比喻表达的认识,和对其中所蕴涵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理解渗透。本稿的第一章,在花语的比喻表现、与花相关的比喻惯用句两方面进行了先行研究分析,导入问题并介绍研究动机和意义,更加明确了研究立场。第二章,进行了中日两国比喻惯用句中的研究,以两国庞大的惯用句辞典为基石,翻查与花相关的惯用句进行分析比较,验证先行研究总结出的理论、定义,进一步归纳总结。第叁章,对照研究了中日两国的花语的比喻表现,以及相关的表达现象,论证了中日两种语言的异同之处。从花的颜色、形状、季节及特征等方面,分析花语的形成要素。尤其是从花色来创造的词汇,在中日两国人们的思维中已根深蒂固。围绕着关于花语的语言表达,在理论方面分析了花语的用法及其扩展等的问题。第四章,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第二章花相关的惯用句和第叁章花语表达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更加明确的了解其利用的广泛率。总结归纳花语所传递的人们的心意,以及对日常交流的方式的多样化的影响。最后,介绍本文的总结和将来课题。根据以上的论证我们明白了,花语不仅作为一种语言形式而存在,它和语言历史的继承有着潜移默化的关联。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汉字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在两国的交流更进一步的发展中,言语的交流沟通变得越来越多了。为了花语表现的更进一步加深,对两国语言进行综合的调查是有必要的。在本文的末尾,提出了从汉语中提取的日语惯用句的分析,由此而得出的几个思考点在最后阐述。由于本文主要是从中日对比的视角提出论点的,因此没有在中日两国的花语相关理论等进行细节上的论证。为了更为广泛的研究这一课题,希望今后提出更为具体的研究方法。(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张晓琳[8](2011)在《关于中日五感形容词比喻表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的感觉一般可分为五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以相应的感觉器官接受刺激从而进行判断。对于某个感觉的刺激,不仅可以用其相应的感觉形容词表达,也有用其他感觉形容词来表达的情况。这被称为通感表达,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柔和的味道”、“甜甜的声音”这样的表达方式。还有,人们用五感形容词评价一个对象的时候,通过各种各样的刺激属性,感觉到喜欢或讨厌,也有像“炽热的爱情”这样的心理感觉方面的转用。先行研究提出,触觉形容词修饰其他感觉的转用例最多,所以本文以中日触觉形容词为中心,进行比喻表达的研究。本文中,全面调查触觉形容词的使用例,收集大量比喻表达例句,明确中日触觉形容词比喻表达的差异,从而在使用五感形容词的时候,避免出现误用。本文的构成如下。首先,第1章,探讨先行研究之后,提出本文的出发点及研究目的。其次,第2章,详细探讨比喻中的隐喻。还有,讨论中日触觉形容词的范围和分类。然后,第3章,根据从触觉到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的形容词转用例句,从隐喻转用的视点分析中日触觉形容词,说明触觉和其他感觉之间产生的转用修饰关系的特征。第4章,中日触觉形容词不仅可以修饰五感,还可以用比喻的方式修饰心理感觉。从隐喻转用的视点分析大量例句,说明了从触觉到心理感觉转用修饰的特征。第5章,根据中日触觉形容词转用关系的考察结果,明确各个形容词的特征、中日触觉形容词比喻表达的异同和作用的原理,从而总结产生差异的原因。最后结尾部分,为本文的结语和今后的课题。通过以上的研究,阐明了中日触觉形容词的比喻表达在转用上的异同。从两种语言中形容词的意义、褒贬色彩、以及意义的扩展过程来研究,能够明确两者之间有很多的差异。(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金海琴[9](2010)在《关于中日韩比喻表现的构造和形式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Metaphor is an object that catching the similarities to express it with another thing a ccording to the association of mind. As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part of figure of spee ch, metaphor has its particular structure and forms. Chinese, Japanese and Korean all have amount of metaphor expression. This paper mainly talks about the similarities an 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Japanese and Korean metaphor. The paper through the exam ples of analysis and contrastive metaphor and the indication, unite metaphor of Mr. Zh ong as a basic method to fi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Japanese and Korean metaphor with the study of three elements of metaphor.The paper consists of five parts.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scope, purpose of research and method of m etaphor. It introduces the previews research of metaphor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gram mars of Chinese, Japanese and Korean sums up the method of research.The second part studies the elements and constituents of metaphor. Chinese and Ko rean metaphor only builds in the basis of their similarities, but the relationship is not t he only elements of metaphor in Japanese. The scope of Japanese is wider than Chines e and Korean. According to Mr. Zhong, connective is the standards to distinguish the i nstruction and combination of metaphor. This chapter also gives the concepts of Chine se, Japanese and Korean connectives.Chapter three mainly analyzes the structure and the form of metaphor in Chinese, J apanese and Korean with its frame. Instruction metaphor has the basic structure and fo rm:body as subject, the vehicle as object, and the connective which has verb function s acting as connection, the relationship is as subject-verb-object. Verb and object con sists of predicate of clause; body, vehicle and connective consist of the forms of the su bject-predicate structure. At the basis of the 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there are some dissymmetric with semantic directing or syntactic structure in body and vehicle. Altho ugh there is some specific condition, because of the appearance of the three componen ts of metaphor, the forms of instruction metaphor may concentrate easily, and the expr essions are also similar among these three language.Chapter four analyzes the structure and the expression of metaphor among three la nguages with the frame combination metaph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bination metaphor are omission of connective.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co-occurrences of the body and vehicle, omissions of body and omissions of vehicle. The co-occurrences of the body and vehicle which has the relations of subject-predicate consists the basic fo rms of structure. This chapter mainly focus on the expression of coordinative and mod ification relation which are outside of the subject-object relation of body and vehicle. There are not combination metaphors which both have structure and syntax paralleled in Japanese metaphor, and so in Chinese and Korean, the vehicle can't be the modifier of attributes. With the condition of omission, although there are metaphor forms whic h exist with nouns or clauses in Chinese, Japanese and Korean, but in proverb, combin ation metaphor with noun or noun phrases in Japanese and Korean, not in Chinese. In omissions of metaphor, the similarities as the elements express in its metaphor, that is body+similarities. The forming of theses similarities easily confusion with analogy. Metaphor emphasizes the similarities of body and vehicle, but analogy emphasizes the unity of body and vehicle. The verb of Japanese and Korean expresses as automatic f orm, but not in Chinese.The fifth part is conclusion. It conclud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structure and expression form of instruction and combination metaphor especially differences.(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0-06-05)
李如丽[10](2010)在《中日比喻表现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在写文章,说话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用到比喻表现。在读到优美的文章时,也经常会遇到比喻表现。一般来说,比喻就是根据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共通点来使印象深化,能够更形象的说明问题。可以说,“文学就是比喻”,“语言的本质就是比喻”。关于比喻表现,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虽然从各个方面都曾论及,但是大多都有:“比喻就是修辞或文章表现法方面的表现技术,在文学研究方面要个别考察”这种说法,所以,在文学作品里,比喻表现是不可或缺的表现方式。但是,在语言生活里,为了更具体的表现一个事物时,与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这五感有关的共感觉比喻特别引人注目。比如说「明るい声]「温かな色]「ゃぉうかな味]等,这种表现就是一种感觉被用来形容另外种感觉。汉语也有这种表现,如“明亮的声音”“温暖的颜色”“柔和的味道”等。但是中日关于共感觉比喻方面的对比研究几乎没有。所以,本稿以中日共感觉比喻表现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例文,运用比照研究的方法,来说明共感觉比喻这个语言现象。本稿共分为3部分。第一章是研究范围、五感与共感觉比喻、先行研究、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围绕共感觉语的认定、共感觉语的选定、感觉表现的判定基准,五感形容词分为触觉形容词、味觉形容词、嗅觉形容词、视觉形容词、听觉形容词这五种来论述。第叁章是对中日五感形容词的共感觉比喻的考察。并且,围绕先行研究的共感觉转用体系图,逐一论证。并对本研究进行总结以及今后的课题设想进行阐述。总之,在本稿中,能对中日共感觉比喻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把握,这就是本论文的目的。(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0-06-01)
比喻表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横光利一是新感觉派的创始者与指导者、是日本颇有名气的作家。《苍蝇》是其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苍蝇"的视角来描绘人与马同时死亡的悲剧,让读者痛切感到现实的冷漠和人生的不安。小说采用新颖的表现手法来描写,其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本文将找出作品中的比喻,来分析其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比喻表现论文参考文献
[1].李如丽.关于中日共感觉比喻表现的对比研究——以汉语视觉形容词为中心[J].芒种.2018
[2].李芬.试析横光利一《苍蝇》中的比喻表现[J].青年文学家.2017
[3].魏彩.《Tugumi》的比喻表现[J].青年作家.2014
[4].何晓青.《礼记》比喻表现形式[J].文教资料.2013
[5].李冰.日中触覚形容词の比喻表现の対照研究[D].延边大学.2013
[6].李群群,黄周.考察汉日语言中“死”的比喻表现[J].咸宁学院学报.2012
[7].刘壹.关于日中惯用语的比喻表现的对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8].张晓琳.关于中日五感形容词比喻表现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9].金海琴.关于中日韩比喻表现的构造和形式的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0
[10].李如丽.中日比喻表现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