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艳:“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研究论文

张 艳:“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研究论文

摘 要: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必然。文章首先探讨了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上重讲授轻互动,考核方式单一难以考察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等。进而文章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工作课程教学模式优化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 社会工作课程教学模式 优化

一、引言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在各个传统行业的实践,是将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相融合,通过现代的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的运用,各传统行业走向新的发展形态。应该说“互联网+”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技术进步的充分体现。“互联网+教育”是这一背景下的一个重要实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技术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尝试在这一背景下探讨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和手段。

除了刚上车时她说“袋子”、“书包”;我说“谢谢”外,45分钟的车程中,我们不作任何交谈,视线也很少接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共同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但又各有侧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基础一致,在内容上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形成紧密联系的严谨逻辑和一体结构,构成内在统一的科学整体。

社会工作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让学生在面临社会工作时能应用专业知识,让社会工作的发展更加专业化。而目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内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着理论性较强,实践性偏弱的现状,学生的理论知识比较丰富而实务技能较弱。要改变这一现状,改革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模式就势在必行,“互联网+”为此提供了思路和途径。

二、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树立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理念,能够掌握社会工作专业实务方法和技巧。目前全国已有300多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但从事社会工作行业的毕业生不足30%。较低的专业对口率自然来自于较低的社会认可度,但也不能否认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师生互动。信息化社会对教学的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已经很难存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与时俱进,单纯的讲授即不能适应于时代要求,也不能促进教育的发展。前面提到近些年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已经开始进行各种尝试,但收效不大,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障碍。笔者认为,互联网的信息化和平台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这些障碍因素,促进教学方法的切实改革和创新。

一般来讲,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方案都会设计800小时的实践学时,由课内实践和学期实践以及毕业实习等部分组成。但这些实践学时的开展良莠不齐,存在课内实践仍以讲授为主,动手操作机会很少的情况,学期实践和毕业实习存在流于表面的问题,真正让学生学习实务操作技巧的机会不多。因此可以说,虽然教学设计上已经意识到实践教学在专业培养中的重要性,但教学管理上没有真正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教学实施中也由于专业老师教学理念传统、实务技能不足等因素,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切实的作用。

社会工作的专业培养方案和具体的教学计划都旨在把学生培养成既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又具有专业实务技能的应用型复合性人才。目前的课程考核这一环节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察,但学生如何应用相关理论和方法来对不同需求的案主进行帮助和支持,在这样的考核方式下,难以进行考察,从而也就很难评测出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学生会根据考核的方式选择学习的重点和方法,考核制度的不完善,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方向和动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教学任务的难以完成。

当然线上教学的拓展并非否认线下教学的重要性,要将线上教学作为线下的补充,补充线下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也补充教师教学水平中的不足。将线下和线上充分融合,是“互联网+教育”最有力的体现和最基本的要求。

教师教学要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通过线上教学,一方面是利用互联网资源,扩展教学的内容。在各类社会工作的实务和方法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寻找课程相关视频、音频、图片、图表等内容,还可以通过网络大量收集各类课程相关的案例,形成案例库,从而促进教学内容的生动、形象。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网络资源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另一方面线上教学能够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更便捷的平台。教师可以定期将课前的预习、课堂的内容、课后的练习等项目都以一定的形式发布到网络平台,让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摆脱仅仅是课堂听课,考前背诵这样被动的状态。让学生从预习到听课再到复习都有具体清晰的任务,也有明确的监督和奖赏机制。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既带动了教师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又促进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和连贯性。同时,学生的课下训练也是专业实践的基础和内容,这样就能适当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从而切实地完成教学任务,提供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上重讲授轻互动。目前多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基本上还是被动地接收教师的理论传授。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对被动。学生自主的机会缺乏,导致学习的主动性欠缺。

三、“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优化的策略

大部分的天然香气中都含有醇类化合物,它也是香味的主要来源。赵志峰等[3]对四川汉源花椒用不同的溶剂进行了提取研究,得出了花椒精油中含有一种叫芳樟醇的物质[4],这几乎是所有的天然植物香料中都包含的物质,是目前很常见的一种香料。贾春晓等[5]也测定出花椒精油中芳樟醇的含量为18.72%。这些醇类化合物大部分具有消炎、抗过敏等良好药效[6],还对腺体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因此在医药方面有着一定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国内的初中英语教育开始进行全面创新和拓展,不仅形成了全新的教学观念,而且开始对学生的主体性有了深层次的重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依旧存在相当大的问题,有待在新时期采取一些创新有效的措施加以综合应对。本文从实践教学中的创新教学实践出发,分析培养初中英语课堂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义,提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对策,最终对创新教学方式得以改良,使其在初中英语教学工作中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1.完善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互联网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和信息。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优化改革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巨大的资源库,最大程度地丰富教学资源,完善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做实。

“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这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互联网的发展为传统教育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会。互联网不仅提供给教育更加丰富而多元的教育资源,而且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发挥每一个教育主客体的能动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并且让教育客体也能变成主体。“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优化改革思路也愈加清晰。

3.考核方式单一难以考察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社会工作专业大部分课程的考核都是由笔试的形式来完成,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能够在一定程度体现出学生的平时表现,但不太容易操作,而且所占比例很小。所占比例最大的期末考试一般以笔答试卷的形式进行,主要考察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闭卷考试主要靠学生的死记硬背,开卷考试主要考察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终归都是对于结果的考察,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考察。

一些教师也在教学方上尝试各种教学改革,比如体验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模拟教学等等。可以说这些教学方式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比较形象而真切地体会到了社会工作的内容和方法,针对不同案主,如何评估他们的需求,如何满足他们的需要,如何重建他们的社会功能。这些在无形中让学生体会到专业的内在价值和社会意义。但这其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以模拟教学为例,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扮演着有各种需求的案主,由于学生的年龄和阅历的关系,学生与所扮演的案主之间很难融合,很难产生共情,很难真实地展现案主的内心体验和行为细节,因此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又如,案例式教学要求有较为丰富的案例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分析和解决,但现实的情况是,目前国内社会工作的教学中还尚未形成丰富的案例教学资源。因此说,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尝试各种教学方法的改革,但限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教学改革收效甚微。另外,专业教师受自身实务能力不强的影响,很难将上面新的教学方式灵活应用。所以现实的教学中,教师仍是以讲授为主,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非常少,教学中很难形成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多数还是学生被动地听,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很难得到锻炼和提高。

1.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社会工作专业“助人自助”的性质决定了专业学生培养的实务导向。教学内容上一方面教授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则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说,实践教学环节在一定程度上会更加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应用能力,有助于专业认同感的提升以及专业价值的内化。

首先,教学方法的创新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教学水平和更负责的教学态度。根据不同的课程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无论是体验式的还是模拟式的抑或是案例式,都要求教师充分将新的教学方法研究透彻,灵活运用,将创新的方法发挥出切实的作用。教师将互联网带到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具有更强的专业技能和付出更多的精力。无论是翻转课题、慕课还是微课,都要求教师要系统掌握教学内容,敏锐地对信息进行甄别,随时更新教学案例,以点带面,融会贯通。另外,还要定期在教学平台上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和监督。

其次,教学方法的创新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环境。互联网时代下,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教学的客体,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方法的创新就是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学生作为新时期的高素质年轻人,他们具有无限的潜能,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课下借助互联网渠道,查找教学案例和信息,丰富教学资源,课上也会有机会发表观点和建议,甚至是将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来组织和讲授,教师点评。当然这一系列的过程都要求教师的把关和引导。

3.改革考核方式,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最终还是要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来进行巩固。没有新的考核方式的出现,所有的创新都将流于表面。因此,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实现教学任务的最后保障。前面提到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要注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更有效结合,要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真正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获得实践技能。考核方式的改革既要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考察学生实践方法和技巧的应用情况,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

通过互联网平台要求学生进行的课前预习、课后练习以及课堂上的讨论都要应用相应的方式给予评价,最后计入课程总体考核的一个部分。另外,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也应更加注重客观和公平,实践教学中多数时候是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完成某一项目。这一部分以往的考核相对粗糙和笼统,教师一般只关注到表现优异和很差的学生,对其他学生并未进行了解。因此,要将实践教学坐实还需教师倾注更多的注意力,考核的内容和方式更加细化和规范化。

阿袁在小说中也塑造了很多未婚的知识女性的形象。她们未婚,也许是情感无处可依,不想那么轻易地把自己嫁出去,如《汤梨的革命》中“标榜单身主义”的郝梅,虽然外在给人以单身主义的姿态,可是还是要用心想着给自己找个依托,甚至“三月份的时候,还去见了一个新鳏夫”,所谓“不婚”也不过是怕别人知道自己这么急切相亲之后给自己的自尊找一个台阶下。《汤梨的革命》中哲学系老师陈青则是个爱情悲观主义者,但一直独身的陈青在生活中却并不是没有男人的穿插也并不拒绝爱情的点缀,她“穿着华丽的内衣,一边抽着烟,一边谈哲学”的姿态一度倾醉了很多男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姿色衰老后,她的内心不免生出一种无处可依的悲凉。

参考文献:

[1]李娟.“互联网+教学”模式在社会工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6):158-61

[2]贺志武.“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53-4

[3]陈一明.“互联网+”时代课程教学环境与教学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28-232

[4]冯敏良.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研究 [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4):110-114

中图分类号:F062.5;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9)10-210-02

[基金项目:东北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互联网+’时代下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模式优化研究”DGY2016-1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OBE理念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SJGY20180029;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焦点解决模式在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中的运用研究”SJGY20170132]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作者简介:张艳(1980—),女,黑龙江省鹤岗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

(责编:若佳)

标签:;  ;  ;  ;  ;  ;  ;  ;  ;  ;  ;  ;  

张 艳:“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