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磁异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磁,异常,分量,位移,低点,特征,汶川。
地磁异常论文文献综述
涂先新,王弘宇,王杰,翁骋,康波[1](2019)在《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震前地磁异常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地磁在一定范围内,在排除空间环境、仪器本身故障等因素的前提下,各地磁台所观测到的地磁曲线是具一定相关性的,但强震孕震过程中会引起电导率等电磁性质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台站间地磁本应呈现出来的相关性,因此地磁异常可以为震前地震预报提供有用信息。以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6.6级地震为研究对象,对其震前地磁前兆异常进行研究。分析表明:震前有明显的低点位移异常现象,且在此次异常后36天发生了6.6级地震;地磁Z值的每日一值空间相关分析也出现了明显异常,从空间上看,相关系数与地震震中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震中刚好处在相关系数最低的位置;且地磁台的密集程度对计算区域相关系数具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芮雪莲,廖晓峰,杨鹏,黄岚俊[2](2019)在《九寨沟7.0级地震前四川地区地磁异常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幅逐日比方法分析了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前的地磁异常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震前6个月成都、松潘、江油和崇州4个台站出现了同步的逐日比超阈值异常,异常台站集中于四川北部地区,震中位于异常阈值线上。外空场活动调查排除了空间环境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显示此次多台同步逐日比异常很可能是浅层地下介质电性结构改变的一种表现。(本文来源于《四川地震》期刊2019年03期)
李菊珍,王丽红[3](2019)在《九寨沟7.0、精河6.6、阿克苏5.7级地震前地磁日变异常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磁日变幅度反映地球变化磁场每天的强度,决定于起源于地球电离层电流体系的外源场和外源场在地球内部生成的感应电流产生的感应场。孕震区电磁性质变化,会引起感应磁场的改变。研究结果显示,强震前垂直分量日变化异常现象可以表现在幅度、相位上。目前提取日变相位异常的方法主要是地点位移法,提取的是地磁垂直分量日变相位在区域空间上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8期)
胡久常,郭明瑞,王锡娇[4](2019)在《利用地磁日变形态异常预测地震的效能及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磁日变形态异常主要是指其垂直分量日变的"双低点"或"低点位移"异常。判别指标一是在相对磁静日单台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出现"双低点"异常;二是同日出现"双低点"异常的台站在空间上大致沿区域地磁台站地磁垂直分量日变"低点位移"分界线。本文首先通过对2008年以来全国各地磁台站的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形态的分析,严格按照地磁垂直分量日变(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8期)
何畅,廖晓锋[5](2019)在《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异常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基于谱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岩石圈ULF电磁信号特征,将磁场垂直分量Z和水平分量(H或G)的频谱振幅相比,进而提取震磁异常信息。岩石圈ULF电磁信号特征表现为:垂直分量Z比水平分量H或G大,即来自于岩石圈的信号主要体现在垂直分量Z上,而来自于外源场的信号主要体现在水平分量H或G上,利用二者的比值即可在突出岩石圈异常信号的同时,抑制外源场的电磁信号。(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8期)
黄颂[6](2019)在《2017年6月秭归M4.3地震前地磁异常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地磁Z分量每日一值相关法和地磁Z分量低点位移法对2017年6月16日秭归M4.3级地震序列前震中附近地磁台站地磁Z分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在秭归M4.3级地震之前18天和6天,震中附近250km范围内出现两次低点位移异常,震中附近台站地磁Z分量日变形态也出现了明显畸变;b.震前约3个月,震中附近出现地磁Z分量每日一值相关异常。(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13期)
王海鹏,陈小宁,郭守栋[7](2019)在《航磁异常与地磁异常特征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祁漫塔格地区是青海省重要的铁多金属矿产地,在平面上对1:5万航磁异常和1:5万地磁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比,并例举了典型铁矿床上磁异常的显示特征,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异同点,从而依据磁异常特征达到识别异常性质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9年03期)
刘长生,倪晓寅,周晨,张明东,王建丰[8](2019)在《黑龙江林口M_B6.4深震前通河地磁谐波振幅比异常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黑龙江通河地磁台分钟值数据进行谐波振幅比计算,结果显示:2016-01-02黑龙江林口M_B6.4深源地震前,距离震中150 km的通河地磁台谐波振幅比出现明显异常,异常特征有:1)地磁谐波振幅比Y_(ZHx)和Y_(ZHy)主要表现为"下降-转折-恢复"的形态;2)谐波振幅比异常变化中的转折上升形态具有由深(较长周期)至浅(较短周期)的迁移特征;3)2014-03~2016-01Y_(ZHy)在不同深度出现介质电性不同步异常;4)Y_(ZHy)异常幅度大于Y_(ZHx)异常幅度。异常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西太平洋板块持续以高速度、小倾角向欧亚大陆下方俯冲,林口地震前孕震体应力变化导致地磁台站附近局部介质电性产生变化。(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9年03期)
倪晓寅,赖见深,朱培育[9](2019)在《汶川8.0级地震前地磁日变化异常综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地磁低点位移、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和地磁Z分量日变幅逐日比3种地磁分析方法,分析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的地磁前兆异常现象。研究发现,运用上述3种方法,汶川地震前出现多次异常,地震发生在异常预测线集中交汇区域。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地磁多方法综合分析可以有效提升地震预测的精确性。文章还讨论了地磁日变化畸变异常机理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期刊2019年01期)
岳力,贾秀玲,张彦吉,王海涛,胡澜缤[10](2019)在《2013年吉林松原M5.8地震震前地磁异常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东北地区地磁观测台站地磁总场强度整点值观测数据,利用每日一值相关法和差值法;应用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幅观测数据,利用加卸载响应比和逐日比方法,分析地磁总场强度F分量、垂直Z分量与吉林省松原M5.8地震应震关系,分析上述方法对提取地磁观测数据震前异常信息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地磁异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幅逐日比方法分析了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前的地磁异常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震前6个月成都、松潘、江油和崇州4个台站出现了同步的逐日比超阈值异常,异常台站集中于四川北部地区,震中位于异常阈值线上。外空场活动调查排除了空间环境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显示此次多台同步逐日比异常很可能是浅层地下介质电性结构改变的一种表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磁异常论文参考文献
[1].涂先新,王弘宇,王杰,翁骋,康波.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震前地磁异常分析[J].地震工程学报.2019
[2].芮雪莲,廖晓峰,杨鹏,黄岚俊.九寨沟7.0级地震前四川地区地磁异常分析[J].四川地震.2019
[3].李菊珍,王丽红.九寨沟7.0、精河6.6、阿克苏5.7级地震前地磁日变异常分析[J].国际地震动态.2019
[4].胡久常,郭明瑞,王锡娇.利用地磁日变形态异常预测地震的效能及成因分析[J].国际地震动态.2019
[5].何畅,廖晓锋.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异常特征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9
[6].黄颂.2017年6月秭归M4.3地震前地磁异常特征[J].科学技术创新.2019
[7].王海鹏,陈小宁,郭守栋.航磁异常与地磁异常特征浅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9
[8].刘长生,倪晓寅,周晨,张明东,王建丰.黑龙江林口M_B6.4深震前通河地磁谐波振幅比异常特征[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9
[9].倪晓寅,赖见深,朱培育.汶川8.0级地震前地磁日变化异常综合分析[J].中国地震.2019
[10].岳力,贾秀玲,张彦吉,王海涛,胡澜缤.2013年吉林松原M5.8地震震前地磁异常分析[J].防灾减灾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