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表心电标测论文_李心雅,许亮,杨啸林,彭屹

导读:本文包含了体表心电标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体表,心电,心肌梗塞,逆运算,电位,方法,心电图。

体表心电标测论文文献综述

李心雅,许亮,杨啸林,彭屹[1](2011)在《全心电生理建模及体表电位标测图的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虚拟心脏建模是连接心脏宏观和微观研究的有效手段之一。本研究利用微型计算机和可视人断层数据,通过图像增强、组织分割和叁维重建,建立了分辨率为0.5 mm×0.5 mm×0.5 mm的心脏结构和胸前表面几何模型;以单细胞动作电位仿真为基础,使用改进的规则型算法,基于惠更斯原理的各向同性和各相异性波面型算法,分别完成了特殊传导系统、心房和心室电活动的仿真,时间精度可达1 ms;结合双域模型理论,使用偶极子等效心脏的电活动,同时结合躯体模型,完成了心脏电活动到体表心电的映射,进行正常和异常情况下体表电位标测图(BSPM)及12导联心电图的仿真。通过此模型得到的由窦房结起搏的体表12导联心电图,满足正常心电的诊断标准,证明了模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进一步探讨传导和起搏异常的体表心电建立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翟关群,山路,赵玲[2](2002)在《心电体表电位标测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表电位标测 (Bodysurfacepotientialmapping ,BSPM)是在躯干表面放置多个电极 ,同时在心动周期的每一瞬间分别采样 ,分析各瞬间体表电位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 ,绘制成不同瞬间的图形。BSPM采用的电极较多 ,图形表达方式多(本文来源于《云南医药》期刊2002年03期)

叶小钧,柯元南,吴宁,关东旭,郑知刚[3](2002)在《用体表心电标测方法探讨复极离散及空间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用体表心电标测时空图法探讨复极离散空间分布和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体表心电标测时空图法及12导联心电图 ,分别测定 6 8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QT间期及QT离散度 (QTd) ,并与 5 8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对比。结果  (1)在正常人及AMI患者时空图法测得QTd均大于 12导联心电图 ,两种方法均表明AMI后QTd增加。 (2 )正常人时空图分布 :T波呈单群、结束时间相对较一致 ;AMI后时空图分布发生明显变化 :梗死区对应体表部位T波结束延长 ,大致分 3型 ,部分患者可见零线垂直偏斜 ,ST T复极过程中分群现象 ,T波结束离散增大。 (3)AMI患者死亡及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者时空图法测得QTd较无心律失常者增加、分布主要表现第Ⅰ、Ⅲ型 (18/ 2 1) ,12导联心电图未发现两组间差异。 (4 )时空图尚可展示相邻部位的复极离散和U波分布。结论 时空图法可直观反映QT间期空间分布及离散 ,并能有效鉴别U波 ,可能会成为QTd研究中一项有前途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02年02期)

丁明石,李刚[4](2002)在《体表标测心电电位图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表心电电位的研究主要有两个部分的内容 :采集系统和数据处理方法。关于体表心电电位的采集系统 ,介绍了利用虚似仪器概念并借助于高速开放总线标准的设计方案。对于心电数据的处理方法则分别介绍了定性和定量的处理方法。在定性处理方法中讨论静态和动态的标测方法。在定量处理方法中讨论了统计学方法、逆运算方法和主分量分析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杂志》期刊2002年01期)

黄永麟[5](2001)在《体表心电标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表 12导联心电图对典型的以ST段抬高为特征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诊断并不困难 ,而对缺血性胸痛伴ST段压低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其中 40 % 5 0 %是ST段不抬高的AMI,体表 12导联心电图却不能及时作出AMI的判断 ,定位也较困难。文献报(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期刊2001年08期)

丁明石,李刚,杨福生[6](2001)在《体表标测心电电位图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要介绍了体表心电电位图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体表心电电位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两个方向 :采集系统和数据处理方法。对于采集系统 ,本文着重介绍了利用虚拟仪器概念和高速开放总线标准的设计方案 ,而对于心电数据处理方法则分别从定性和定量的方面给予介绍。其中在定性方法中介绍了静态和动态标测法 ,在定量方法中则介绍了统计学方法、逆运算方法和主分量分析方法(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期刊2001年02期)

叶小钧,柯元南,吴宁,关东旭[7](2000)在《体表心电标测测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有更大体表取样范围的体表心电标测 (BSPM)中反映的QT间期离散度及分布。方法  (1)记录1998年 3月至 1999年 12月间 6 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平均年龄 5 9岁 )的 96导联体表心电标测图及 12导联心电图 ,分别测定QT间期及QT离散度 ,并与 5 8名正常对照 (平均年龄 5 0岁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正常人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SPM法测得的QT离散度、QT最大值均大于 12导心电图值 ,QT最小值小于 12导心电图 ;(2 )正常人BSPM法测得的QTd为 (5 0 .6± 17.1)ms。最大值多位于左侧胸及偏后部、胸骨上部和右锁骨区 ,最小值位于胸部偏右下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SPM法测得的QTd为 (83.3± 2 8.7)ms ,较正常对照组高。QT间期分布发生明显变化 ,QT间期最大值移至覆盖于心肌梗死部位的体表区域 ;(3)BSPM法测得QTd的变异系数低于 12导心电图。BSPM法区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正常人QTd的灵敏度高于 12导心电图 (分别为 81% ,5 8% ) ;特异性分别为 91%和 90 %。结论  12导心电图及BSPM方法均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增加 ,BSPM方法较 12导心电图能更有效地发现体表QT间期最大、最小值及心室复极的离散 ,尤其可展示QT间期的空间分布。(本文来源于《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00年06期)

肖洁,胡大一,许俊堂,李俊华,杨舒玲[8](1999)在《体表心电标测QRST积分分析对心肌梗塞左心室功能的关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体表心电标测中QRST积分偏差图与心肌梗塞患者左室射血分数的关系。方法利用91导联体表心电标测方法,由100例正常人形成正常平均积分图,110例心肌梗塞患者积分图与之相减,除以正常人积分值的标准差,形成偏差图。偏差指数≤-2的部位为心肌电活动丧失的部位,累及的导联数代表电活动丧失的面积大小,与超声心动图、左室造影测定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结果心肌梗塞患者偏差图上出现与梗塞部位相关的显着负性偏差区域,累及导联数多者,心功能较差。结论体表标测QRST积分图及其偏差图有助于估测心功能,并对患者远期预后作出评价。(本文来源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期刊1999年03期)

何为,杨浩,吴琪,刘和平[9](1998)在《人体骨骼肌肉层对心电传导和体表电位标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电磁场数值计算方法求解叁维心电图正问题,重点考察了人体骨骼肌肉层的各向异性导电性对心电传导的影响。推导了描述人类心电场的有限元模型和边界元模型,以及二者结合的形式,并在一个包含各向异性导电性肌肉层的叁维人体模型下进行了模拟计算。讨论了骨骼肌肉层在不同的肌肉纤维方向组合下的胸腔模型,以及纤维的各向异性导电性对体表电位图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生物物理学报》期刊1998年04期)

吕维雪[10](1995)在《体表电位标测系统及心电逆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前言 心电学的研究分正问题研究和逆问题研究,前者研究体表心电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后者研究的是如何从体表电位推断心脏状态。广义地讲,目前临床医生根据无损地从体表测得的12导联心电图或心向量图来作诊断也是心电逆问题求解。只是这种对心脏状态的推断依据的是书本知识和医生的临床经验,而且一般只能作定性的推断。(本文来源于《上海生物医学工程》期刊1995年04期)

体表心电标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体表电位标测 (Bodysurfacepotientialmapping ,BSPM)是在躯干表面放置多个电极 ,同时在心动周期的每一瞬间分别采样 ,分析各瞬间体表电位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 ,绘制成不同瞬间的图形。BSPM采用的电极较多 ,图形表达方式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表心电标测论文参考文献

[1].李心雅,许亮,杨啸林,彭屹.全心电生理建模及体表电位标测图的仿真[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1

[2].翟关群,山路,赵玲.心电体表电位标测的临床应用[J].云南医药.2002

[3].叶小钧,柯元南,吴宁,关东旭,郑知刚.用体表心电标测方法探讨复极离散及空间分布[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2

[4].丁明石,李刚.体表标测心电电位图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2

[5].黄永麟.体表心电标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

[6].丁明石,李刚,杨福生.体表标测心电电位图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1

[7].叶小钧,柯元南,吴宁,关东旭.体表心电标测测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探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0

[8].肖洁,胡大一,许俊堂,李俊华,杨舒玲.体表心电标测QRST积分分析对心肌梗塞左心室功能的关系探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9

[9].何为,杨浩,吴琪,刘和平.人体骨骼肌肉层对心电传导和体表电位标测的影响[J].生物物理学报.1998

[10].吕维雪.体表电位标测系统及心电逆问题[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1995

论文知识图

异位起搏时BSPM等电势标测图(仿真时刻...胸前4路心电标测最终结果正常人P波和PR段期体表等势图完全性右束支队滞一例Q邓期体表等势图参毅自动识别结果的显示另一正常人的R波波峰幅度体表分布图

标签:;  ;  ;  ;  ;  ;  ;  

体表心电标测论文_李心雅,许亮,杨啸林,彭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